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7 08:54:3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一、 课前交流

  师:我看到同学们已经把自己的物品摆放好了,大家都带来了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老师稍有停顿),我还看到了大家文具盒里有一样我特别想要借的东西

  生好奇地问:什么?

  师:橡皮。谁愿意借给我?

  (生一个个都举起橡皮表示愿意。)

  师:大家都这么热情,太感谢大家了。好,我请几位同学帮我借一下。(请8名学生

  就近帮忙借橡皮)

  师:(把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并表现出非常感谢的神情。)你们把橡皮都

  借给我了,你写错了怎么办?

  一生:我还有。

  师:哦,还有,老师还想借。(直到完全借完。)

  师: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

  生纷纷说: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做魔术;

  看橡皮都有哪些形状;

  用橡皮拼图。

  师: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我就是为了让你们没有橡皮用。没有橡皮,

  下笔会更小心一些。就算写错了,也没关系,仔细欣赏一下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写一写,这样您会写的更好!

  (反思:“没有橡皮,下笔会更小心”,这是自然的结果。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情没有后路的时候,自会多几分慎重。现在的学生大多比较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教学生静心思远,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另外,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还能很好的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像这次赛课,在上课之前与学生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有尽快拉近师生距离,才能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彼此尽快熟悉,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

  二、 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粘贴了9只红色小鸟)

  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棒,今天有一群小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么?

  生异口同声:欢迎!

  师:大家看,黑板上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好多小鸟,请大家仔细数一数大树上有几只小鸟?

  (反思:这里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创设了一个大树、小鸟这样一幅美丽的情境图,我认为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的热情,而且还可以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只让学生顺着数,而没有让学生倒着数。另外,在这里如果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发给学生,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样可以渗透“10还是个计数单位”,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生:9只(有一生说10只)

  师:到底几只呢?请刚才这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请说10只的学生到黑板前数,黑板太高,学生探不找,师抱起孩子数。)

  (反思:今天在梨林实小做课的这间教室里没有讲台,因此黑板相对就比较高,我站在那里,最多只能够到三分之二的高度,即使图画得再低,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还是很难够得着,没办法,我抱起了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够得着了。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眼中时刻要有孩子。)

  生:我看到老师手里还拿了一只,所以是10只。

  师:哦,那现在又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师把手中的一只__小鸟贴到大树上)那

  么,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呢?

  生异口同声:10只。

  (再请一生到黑板上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师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在你的身上有10么?

  生异口同声:有!

  师:你身上的10在哪里?

  生:在手上。

  师:谁来数一数?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到前面面对大家数一数。)

  师:除了手上,我们身上哪里还有10?

  生:脚上。

  师:还有么?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在摸自己的头发,在我们头发上有10么?

  生1:没有

  生2:有,头发上有好多好多10呢。

  师:对,我们的头发有好多好多的10呢。除了我们的身上,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的10。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对10有充分的认识,我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10,

  孩子们参与非常积极活跃,但“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能够更多的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9和10比大小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1-9,今天又认识了10,你知道这些数中,谁大谁小么?

  生1:10大。

  师:大小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只说谁大,要说出谁大谁小。

  生2:10大1小。

  生3:10大3小。

  生4:10大9小。

  (还有好多学生争着抢着想要说)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要说,那每个同学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说完后坐端正。(稍停)大家说得真好,老师听到了好多不同的答案,不过,老师听到了一个共同的.声音:10大。我们前面认识的9都那么大了,大家却都认为今天认识的10。谁能说说你怎么知道10比9大?

  生1:10个比9个多了一个。

  生2:9只小鸟,又飞来一只变成10只了,所以10只多。

  师:说得真好!谁还有自己的想法?

  生3:10个人比9个人多1个。

  生4:9加1是10。

  师:那么,10比9怎样?

  生异口同声:大。

  师:9比10怎样?

  生异口同声:小。

  (师板书9 10 10 9)

  师:谁能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填一填?

  (请学生填)

  师:大家注意看,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口都朝着谁?

  生:10!

  师:也就是说,谁大口朝谁开。

  (反思:对于大小比较孩子们已经有了1—9的学习基础,这里顺理成章,比较容易,耗时过多,尤其是大于号和小于号不必再像新知一样让学生认识,也就是说应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会的就不要讲,或尽量少讲,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更多的东西。)

  四、10的组成

  师:大家刚才表现真棒!下面,老是想请大家帮个忙,大家愿意帮老师么?

  生:愿意!

  师:我家来了一个小客人,家里还有10颗糖,我家儿子和小客人一起分糖吃,他们两人怎么分?

  (反思:情境创设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意愿,但是如果能把情境中改成学生自己,会给学生下面的语言表述带来方便,效果会更好一些。)

  生1:每人5颗。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1:这样分,两个人的一样多。

  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生2:如果是我,我分3颗,给客人分7颗。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2:因为我是主人,他是客人,我给他多一些。

  师:小主人真热情!很好!请坐!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生3:我是主人,我留2颗糖,给客人8颗糖。

  师:真大方!大家刚才有的是按照平均分,有的是作为小主人,给客人多分一些,那么,还有其他不同分发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比比看那组同桌合作的,合作的同桌,在下课时,黑板上漂亮的小鸟就会飞到你们的手中。

  大家可以用自己的小手来帮助自己,每根手指表示1颗糖。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反思:这里的同桌交流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后面会有第二次的交流。如果在这里交流时,我能给出更清楚的指令,如:10颗糖到底有多少种分法呢?用自己的手指代替糖,比比看,那些小组分法最多,而且还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清晰地介绍给大家。此外,还可以让同桌合作,把所有的分法写下来,这样会更清晰明了,效果会更好。在这里,我也认识到教师引导的作用之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里的“导”,应该不是“导演”,而是“向导”,要引导学生怎样有效地做好一件事,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导”好的!)

  第一组同桌汇报:我们有3种分法,第一种是我们都分5颗;第二种是我留2颗,给客人分8颗;第三种是我留3颗,给客人留7颗。

  第二组同桌汇报:我们还有2种分法,一种是我留1颗,给小客人9颗;另一种是我留4颗,给小客人分6颗。

  师:哪组还有不同方法?

  (没人举手)

  师:老师真的非常感动。大家都这么热情,除了一种平均分以外,其余四种都是在照顾客人,给客人多分一些,真好!可是,如果我家儿子有些自私,他拿着糖不舍得给客人多分一些,怎么办?你有其他分发么?

  生1:那可以是给客人4颗,自己留6颗;或者自己1颗,给客人9颗。

  生2:还可以是给客人3颗,自己留7颗。

  生3:也可以是给自己留8颗,给客人1颗。

  师:给自己留8颗,给客人1颗,总共是10颗么?

  生3(摇摇头):总共是9颗。

  师:是不是给老师还留了一颗呀?哦,老师这可送给小客人了,那分给小客人几颗?

  生3:2颗。

  师:谁还有么?大家数数现在有多少种分法?

  生:1、2、3、4、5、6、7、8、9,一共有9种分法。

  师:这么多分法,如果没有规律,就会写多了,或者写少了,怎样写才能写的不多不少呢?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同桌再次合作)

  一组同桌汇报(边说边板书):

  10可以分成5和5、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1和9,然后把后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

  另一组汇报:

  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然后把前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

  师总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3个内容:10的组成。

  师生一起说: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

  (师生对数练习。)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这种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数学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新课程几乎每个年级都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这里从无序到有序的逐步引导,目的就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问题。)

  五、10的书写

  师:大家说得真好,可是说得好不如写得好!大家想写出漂亮的10么?

  生异口同声:想!

  师:那先仔细看老师写一遍。(师在田字格里编写边说要求。)接下来先跟着我写一遍。(生跟着老师写一遍。)现在,在生字纸上,自己认真的写5个10,如果感觉写得不漂亮,没关系,仔细看一看,为什么不漂亮,然后再写一遍,争取一遍比一遍漂亮,好么?

  (生开始自己书写,写完的老师边看边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不好的鼓励他再观察观察,在写两遍,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

  (反思:没有了橡皮,孩子就写得非常小心,数字写的很认真。偶尔有同学写的不漂亮,我就让他仔细看一看,然后再写2遍,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一些,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一个比一个写的认真。每个孩子 都渴求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尤其是面对一位新老师,孩子的这种心情就会表现得更强烈一些。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

  师:写完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下课时交给老师,老师要仔细看谁写得最漂亮。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10,知道了在1-10这些数中,10,了解了10的组成,还会写漂漂亮的10,大家表现真棒!尤其是中间这三组同桌,老师奖励你们6人每人一只漂亮的小鸟,希望你们今后一直能够保持自己的好习惯!(很多同学争着抢着要小鸟)也其他同学今后能像他们学习,学会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学会同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好么?

  (反思: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去渗透,去培养,只有长此以往,才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小学数学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生:开火车口算

  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

  看84页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师:(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生: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用乘法简便。

  (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反馈交流、并展示。

  3、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

  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4、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出示83页3题

  生: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巩固练习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

  2、练习十九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几个几是多少,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

  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

  看图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1)( )

  (2)( )

  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探究新知

  1、根据2题小组摆一摆,讨论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用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1)做一做9、题,订正时重点说说式子的含义。

  (2)同桌讨论8题的做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10棵树几个空?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总结评价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具准备:

  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

  导入课题

  生: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师:引导学生回答

  提问:(1)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小组为单位用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2、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师:出示乘法口诀表

  探索规律

  师:1、引导学生观察这张乘法口表。(横看、竖看、斜看)

  生:小组讨论整理,全班交流。

  应用拓展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课堂小结

  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3

  第七单元 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108页---111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察主题图: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带你们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去的同学很多,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参观人数情况,我们根据收信到的人数制作一个统计图。

  二、合作学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独立完成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个(教材108页图)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提出

  问题: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xx年相同)

  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xx年)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3、引导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注意事项,老师再补充:

  ① 必须有标题名称,名称中要简要明了地说出内容和地点,标题下要注明统计内容的时间。

  ② 横轴、纵轴表示什么要标清楚。

  4、除了会完成条形统计图,还有其它画统计图的方法。

  三、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1、观察109页折线统计图

  2、启以引导:看看这幅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

  3、边讲解折线统计图画法。

  ①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是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画

  ②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可以看到每一部分变

  化趋势,能看到整体变化趋势。

  ③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特点;哪种统计图更好。

  强调告诉学生:1、象今天这样用曲折的线段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还能通过数量反映某一种事物变化的趋势。

  3、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生活中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巩固练习:

  1、 完成110页例2及做一做。

  2、 让学生去调查家庭上半年用水情况并制作出统计图。

  小结: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学会折线统计图画法和特点,懂得它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主题图、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1、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3、巩固练习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七、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小学数学教案5

  课题: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二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十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张物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会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书的笔算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用第39页例3的挂图,复习用口算卡片,学生用计数板(学生学具卡片第5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教师出事下面的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30+50 700×6 9000-4000 640÷2

  510-30 3000×3 420÷2 420÷6

  指名说一说在口算“420÷2”和“420÷6”时,各是怎样想的。

  2、 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4)56”“7)56”,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并让学生说说这两道题商写的位置为什么不同。

  二。、新课

  1、 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128÷4”及演示图。

  教师让学生拿出像例3演示图那样已经剪好的计数板,并动手将128个方块平均分成四份。

  教师:谁能说一说求128除以4的商是怎样想的?

  教师:例3中被除数最高位是1个百,1个百除以4,不够商1个百,怎么办?

  由于学生在口算除法中,学过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商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启发学生想出: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十合并,一共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

  教师:谁能说一说商3个十的3写在商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因为12个十除仪4得3个十,所以应在商的十位上写3。

  教师边板演边说明: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个十,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下面。12减12得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

  教师:谁能说一说各位上落下来的8怎么继续除?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因为8除仪4得2个,所以要把2写在商的个位上。

  2、 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商的第一位数的书写位置和竖式的写法是否正确。然后共同订正,最后总结一下竖式的写法。

  3、 教学例4。

  教师出示“185÷5”让学生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订正之后,将185÷5改写成184÷5,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并想学生说明在横式中余数的书写格式。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从哪一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数比除数小,怎么办?

  教师: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师:每次除得的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然后,师生一起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A、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书3,如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B、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C、 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接着让学生看书上第40页的法则,并齐读一遍。

  5、 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订正十,抽出一道题,让学生结合计算过程说一说除法法则。

  三、 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1—3题。

  1、 第一题,让学生自己做,并请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订正时,注意纠正学生书写格式及计算步骤上出现的错误。

  2、 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订正时,结合某一题的计算过程指明说一说除法法则。

  3、 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限定做题时间,教师学时,了解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 小结

  教师:谁能说一说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最好让学生齐读书上除法法则。)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小学数学教案《应用题(用数学)》。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7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趣味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用童话故事出示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减轻计算的枯燥性。

  三、拓展应用

  1、 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出示题目

  4×( )=36 6×( )=42 63 ÷( )=7

  32 ÷( )=8 48÷( )=6 9×( )=54

  (2)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

  (3)填空并说说思路

  2、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35÷7 42÷6 7×7 72÷8 36÷6

  ( )>( )>( )>( )>( )

  (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

  (2)比较后再填空。

  3、解决问题 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用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2)学生自己找信息

  (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小学数学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的教学都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并能结合情境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每个学生潜在的热情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迁移,积极探究。

  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通过加法来迁移,增进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在探究新知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口、动手、动脑,利用旧知获取新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同时,通过动手摆一摆,也促进了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数一数5以内的数。

  (1)从1数到5。

  (2)从5数到1。

  2.引入:有几支彩笔?(5支)送给小朋友2支,还剩几支?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5以内的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送彩笔”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揭示内容。

  1.智慧爷爷看见大家很会计算,想请大家帮帮忙,他现在一共有几个智慧果?(教师戴上智慧爷爷的头饰,左手拿2个智慧果,右手拿1个智慧果)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智慧爷爷谢谢你!(把右手拿的1个智慧果送给回答问题的孩子)

  师:智慧爷爷送给小朋友1个智慧果,他还剩下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对你的同桌说说,也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2.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原来有3个智慧果,拿走1个,还剩2个。

  3.认识减法算式。

  师:像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1=2)中间这个运算符号“-”叫减号。(板书)这道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读作:3减1等于2。(板书)

  (1)带领全班学生读两遍算式。

  师:减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减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2表示什么?

  (2)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3)小结:减号前面的3表示原来有3个,减号后面的1表示拿走1个,等号后面的2表示还剩2个。以后我们遇到这种“去掉”或“减少”的情况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智慧爷爷送智慧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及减法算式的读写法。

小学数学教案10

  课题:商三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毛线11组,纸条11组;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学生文具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

  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12

  1、教师都能按照要求提前备一周的课,课时量充足。能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二次备课,逐步完善预设的过程。如王校长《识字6》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一处景点”的活动,让学生将词串表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夏金侠老师《识字8》教学预设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了“我做你猜”的游戏和“看图说句话转转盘”的预设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陆璐老师设计《朱德的扁担》一课时通过具体语境和插图理解“山高路陡”,显得扎实有效。

  2、多数教师教学目标明确,能运用新理念设计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能注重关注学生个体,注重情境创设和兴趣培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内化,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如:丁礼秀、石德芬老师在备课中进行了很好的体现。

  3、教师们能重视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使板书真正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张灵宁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秋姑娘写的信的样子,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王越越老师设计“秋姑娘的信还会写给谁?”鼓励孩子想象写话,捕捉了文本中生成点;毕言琳老师设计让学生编课本剧演一演,注重了语文的实践性。陈晓飞老师的《梅兰芳学艺》板书设计抓住“勤学苦练”突出从“没有神儿”到“有神儿”的变化,理清了文脉。

  4、教师们对教学的反思态度,比以前更认真了。很多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得失,撰写课后反思,写得实在,具体,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进一步改进。如杨霞兰老师能从指导朗读方面反思了《我叫神舟号》的成功做法;刘暄老师在《江南》一课反思时不仅反思了自己的教法还反思学生的学法;周寰寅老师反思《识字7》时围绕“图文结合识字”深入展开,针对性强;潘成越、朱小力老师的课后反思详实、丰富,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

  5、手写备课的教师态度认真,页面整洁、清楚、美观。老师们备课态度认真,工作扎实。母案中圈圈点点,并且对现成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地增、删、改、批,留下了老师辛勤耕耘的串串足迹。如王越越老师、陆璐老师的备课笔记看着真是一种享受。

  6、方余顺、周寰寅和满斌三位教师的工作态度更是值得学习,他们不仅要备好自己主学科的课程内容,在兼职学科的备课上也毫不马虎,教案备得非常认真。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4,练习十八第1、2、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具准备:

  照例3画面制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9+3 9+6 9+1 9+2 9+8 9+4 9+7 9+9

  2、听算

  6+3 9+5 2+5 1+9 9+7 5+5 9+9 9+8

  二、新课

  1、出示例3。屏幕显示:会唱队与乐队正在表演的场面。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文字与声音同步)(图片:用数学1)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一组,每个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拔。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极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如果学生还没想到这几种做法,可以用实物图(兰色圆片和红色圆片)分别显示动手操作凑十和口算的'过程,并配合图在两个9+5算式的下面凑十的过程,并算出结果。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可以因题选择算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书P101,(图片:用数学2)做一做中小学生运南瓜的情境图。

  ①同桌互相说说题意。

  ②指名两名学生说说题意。

  2、独立填字算式。 9+6=15(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计算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最好。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四、练习

  1、书P102。1让学生独立用所学知识解决题中反应的实际问题。

  2、书P102。2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填完的,集体订正。

  3、书P102。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8 8—6 10—3 9+5 9—7 9+8 9+3 9+7 7—4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4

  第一课:快慢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4-5页快慢

  教学目标:

  1.理解快慢的概念

  2.应用: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读123,跟老师读,请同学读

  2.唱儿歌《十个手指头》: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个手指头。

  二、新授

  1.导入: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出小乌龟跑第一,小白兔跑第二,请同学说一说哪种动物跑得快,哪种动物跑德慢。并教同学不要骄傲,懒惰的道理。

  2.分析图1,师:小朋友在干什么?(骑单车)

  叔叔在干什么?(开汽车)

  根据平常的观察,骑单车快还是开汽车快?(汽车泡在前,单车跑在后,单车慢,汽车快)

  3.请同学说说图2,两个小朋友游泳,谁游得快,谁游得慢?要求每一个小朋友都要说,不对的纠正。

  4.堂上练习:在快的下面打√,在慢的下打⊿。先老师示范做一次,再让同学自几在黑板上做一次,然后让同学在书上写一次。

  三:游戏

  抢瓶子游戏:看谁跑得快能把瓶子抢回来。然后问同学谁快谁慢!回答对的表扬,回答错的改正。

  教学反思

  快慢这个概念对于同学来说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有趣生动比赛活动和平时生活的引导,同学们基本上都能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对于做习题感到烦厌,经常不配合老师。原因是习题太乏味,他不会做,令他没有信心从而讨厌做题。针对这一点我手把手教,并让他上黑板做,当他做对了,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他。做错了,教他做对,鼓励他下次努力!

  第二课:远近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6-7远近

  教学目标:

  1.理解远近的概念

  2.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并把概念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出试图,请同学回答哪个快那个慢,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答

  2.唱儿歌《十个手指头》: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个手指头。

  二:新授

  1.导入:师:请同学看看窗外操场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你们能不能看清楚他们的脸啊?(不能)

  他们离教室远不远啊?(有点远),在黑板上写上远走廊的啊姨在干什么啊?

  能不能看清楚啊姨的脸啊?(能)

  啊姨离我们近不近啊?(近),在黑板上写:近

  师:大家看黑板,一起跟老师读读这两个字,远近.上个星期我们学了快慢,这个星期我们一起学学远近!

  2.分析图,图上有什么?(厕所,跟两个小朋友)

  你们猜猜他们想干什么?(上厕所)

  你们想一想那个小朋友能先上厕所(穿红衣服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因为这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请每个同学说一说: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3.同学伸出小手,把手放在脸上,然后把手慢慢推开!师:手放在脸上离脸很近.推开就离脸远.

  4.实物演示:先把凳子放在门旁边,说现在凳子离门近.然后把凳子放在离门远点的地方说现在凳子离门远.

  堂上练习:看图说一说,小朋友离马桶和水抖,哪个近哪个远.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说一说,说得不对的改正,说对的给予表扬.

  三:游戏请走近老师和远离老师,走近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拍拍手,远离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挥挥手.

  教学反思

  远、近这两个概念相对于快慢抽象,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还是几个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或者教学不能很好的贴近生活,针对这一点,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教学,把概念融入生活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理解概念。

  第三课:厚薄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10-11厚薄

  教学目标:

  1.理解厚薄的概念

  2.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并把概念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出试图,请同学回答哪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答.

  2.唱儿歌: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公主。

  二:新授

  1.导入师:小朋友现在天气冷不冷啊?(冷)

  数一数你们穿了多少件衣服啊?

  暖不暖啊?请一个同学回答.(暖)

  师:让老师摸摸你的衣服。嗯,衣服很厚。在黑板上写上厚。

  冬天的时候我们穿厚衣服可以保暖,可以不怕冷。拿出一件薄衣服,大家看看这件衣服,这件衣服很薄,冬天只穿它就不够暖,容易感冒,大家要记住冬天的时候多穿厚衣服。在黑板上写上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下题目:厚薄。读三次。大家想想怎样才叫厚,怎样才叫薄。

  2.分析图:师:请同学看看黑板这两件衣服,请同学告诉老师那件厚,那件薄,厚的衣服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薄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师:请同学回答那件衣服是适合冬天很冷的`时候穿的。引导同学说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

  3.实物辨别厚薄:拿出两件衣服,一件厚的衣服一件薄的衣服,请每一个同学摸摸,穿一穿。先穿厚衣服,老师引导说这件衣是厚衣服,看起来很大,肥肥的,穿上去很暖!再请同学摸摸薄衣服,引导同学说说薄衣服的特点,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了解厚薄衣服的特点后,请同学回答那个衣服是厚衣服,那个是薄衣服。要求每个同学都能说出,错的及时纠正,对的表扬。

  4.看图,辨别厚被子和薄被子。师:冬天很冷的时候,你想盖厚的被子,还是薄的被子啊?(厚)请看看这图,那个看起来厚点啊(同学议论)请同学回答那个是厚被子,那个是薄被子?为什么说它是厚的被子,因为它看起来很大,肥肥的,很暖。

  三:堂上练习

  看图说一说哪条裤子厚?哪条裤子薄?

  在厚的衣服下画√,在薄的书本下画○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 (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 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 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 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 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 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1.多媒体显示小故事<<它俩谁分得对>>提问:小白兔、小灰兔把采集来的花分成3堆,都说自己的方法对。你说谁分得对呀?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 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 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 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 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 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 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 按不同的标准分

  (注:由于学生刚入学,这里的板书教师要加上拼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分类

  小朋友们,你们别嫌垃圾脏糊糊、臭烘烘的,里面可大有文章呢!让我们一起翻一翻,看看垃圾袋里究竟有什么?我们也可以将垃圾分一分。我们可以将垃圾分成三成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果皮、菜叶、需要扔掉的变质食物和脏土等。

  ☆ 大多携带细菌,或是非常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和繁衍。

  ☆ 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

  ☆ 应当及时清除,封闭回收,严格销毁。

  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废纸(像旧书报)、废金属(像易拉罐)和废玻璃(像酒瓶)等。

  ☆ 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 应当科学地分类回收,实现再生利用,使废物不废,再立新功!

  有毒垃圾:

  ☆ 主要是指电池、废灯管等。

  ☆ 这些东西含有毒物质,非常容易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

  ☆ 应当投入指定的回收桶,由国家统一回收处理。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处理。

  ☆ 认真做好分类工作,三类垃圾最好装入不同的垃圾袋。

  ☆ 对不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坚持每天清除一次;扔之前必须系紧袋口;必须扔进指定的回收箱,严禁乱丢乱扔。

  ☆ 对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最好分类放置;定期进行处理,卖给由国家经营的废品回收站。

  ☆ 废电池等有毒垃圾,一定要投到学校、商场特设的回收桶里。

  ☆ 在公共场所,食品垃圾(像瓜子皮、果核、香蕉皮、冰棍纸、喝空的饮料瓶等)严禁随手乱扔,必须投进垃圾箱里。

  ☆ 口香糖好吃却不好清除,所以绝对禁止乱吐乱扔,必须用糖纸或废纸包好后,再投进垃圾箱里。

  ☆ 从楼上向下投掷垃圾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探究活动:

  看着眼前的这些垃圾,小婷一时不知该怎样分类才好。请你帮她分一分,然后装进不同的垃圾袋。可口可乐易拉罐、梨核、鸡骨头、啤酒瓶、粘有酱油污渍的废报纸、用过的卫生棉签、脏塑料袋、西瓜皮、用完的作业本、漏底的开水壶

  拓展活动:

  活动一 :分铅笔

  小朋友通过按不同的标准分,可以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头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材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活动二:将大街上的人分一分

  如按性别分;按年龄分等。

  活动三:整理书包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

  评价设计

  一、“看谁分得好”,请小朋友们从每一行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类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二、“看谁想得好”请小朋友们看下面的四个图形,你可以怎样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类的方法多。

  三、“比一比谁最棒!”下面四组图形小朋友们会分吗?可以怎样分?你有几种分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