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3、运用乘除法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二、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30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
1、P-46第二题。
a、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掌握方法。
b、说一说你为什么算得怎么快?
c、学生报得数,进行校对。说一说你错误的原因。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P-45第四题。
a、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b、说一说每题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C、讲解应用题:P-46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D、发展题:
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是几?
△-△=☆☆是几?
△+△=○○=11.4-1=10.4
□+○+☆=11.4
△=()△=5.2
E、布置作业:P-46第三题。
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发散题,重在发现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能力,在这一题的练习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选择其中一题讲解思路。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2
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时机,采取多媒体技术,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成效,达成教学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为容易、直观地给学生进行展示讲解,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从而活跃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加有趣诙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教育信息技术随之不断提升,更多的教学领域开始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中,很好地综合了图文以及视频、音频,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1]。这种教学措施大大改变了老旧的教学形式,极大弥补了教师讲课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基本素养。
2.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过去依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绝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只有合作学习、自我探索、主动探究,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教学,方便设立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效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教学乐趣,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探索学习。
如学习圆这部分时,让学生自我探索圆各元素之间的奥秘,给他们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首先,在画板上随意画出一个圆,让学生充分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测量、计算,测量出相关数据,计算出对应比值,可以很容易计算出一个π的近似值。进一步验证π是否为一个固定值,再随意画出多个随机圆,再次进行测量、计算。在此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学习,或者技巧性能力的学习。比如在几何画板中画圆时,拖动圆上任意一点即可改变圆的大小形状。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看出圆周长同直径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发挥技术优势,简化教学过程,激发探索热情和精神。
降低教学难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仍处在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转变中,因此,降低数学教学难度成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的引导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切身体会数学知识的演变,更好地理解数学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融合,更好地为讲解数学中较为抽象的知识提供了方便,比如平移、叠加、渐变等都已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动态、清晰地展现。将图文进行动态化转变,将抽象概念经形象化演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进而开发思维能力。如几何画板极具动态功能,可以很容易将圆平均非为很多份,还可以将这些若干份的图形再次组合,拼接成类似长方形的形状。通过一系列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切分的份数越多,扇形的圆弧就越来越直,扇形的形状也就越来越接近三角形的形状。而这些取得图像拼接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一系列的分、拼,深刻地了解这一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就很容易得出并且深刻理解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对此中涉及的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学生得以充分体验。
营造新型课堂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网络状态下的对话及交流。不仅教师的教育主导地位得到体现,也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和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互动,推动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3]。
如在学习年、月、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选择好相关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可以涉及实践、互动交流、论坛等。比如设置万年历表格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决定,随意选取年份来进行观察,然后将自己观察到的数据进行电脑输入,并发布自己的观察数据。以此,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一起进行学习研究。不同学生的选择不一样,观察到的数据也是不一样的,得到的数据还具有多样性及可靠性。经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比较,可以轻松发现,一年有12个月,而且这12个月中天数31和30的月份是固定的;然而二月份的天数是不固定的,有时候是28天,有时是29天。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学生自主探究、通力合作、协作交流,从而乐于学习。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数学的方法、精神、内容既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又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从事数学教育不仅是在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在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进程中,不仅进行数学知识传输,更要注重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升课堂的文化品质,有利于学生文化精神的体会,注重其他文化的渗透,形成多元文化互动和谐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发展、数学精神、数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教师应做出适当渗透,以达到影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数学相关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专题网站的形式开展教学。如:“数的认识”,可以进行甲骨文、象形文字等古文字资料的收集;“圆的认识”,网站链接内容可以讲解《墨经》《周髀算经》等我国古代数学典籍;在教学圆周率时,不仅可以讲解世界对圆周率的研究历史,还可以介绍我国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的圆周率。除了介绍数学文化,还可以引导学生熟练利于网络检索,方便自主学习,信息收集、分析。
3.结束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信息技术助推小学数学教学不断进行改变和完善,越来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数学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全方位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措施。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下的数学教学,必将积极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提高,优化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和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韩伟.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xx(6):37.
[2]马俊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xx(4):102-103.
[3]齐学兵.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xx(3):71-73.
小学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节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第1课时,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认识图形,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测量等方法,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教学设想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其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和区别。教学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几何图形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规则,设计上主要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视屏展示台等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同时也结合实物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的变换,直观、生动、形象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1、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及视屏展示台,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及特点,灵活性强,操作方便,这是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画长方形、正方形,从实物表面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形,再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实践性强,可见度大,有利于学生区别长方形、正方形。
3、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展示等电教手段的应用,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分解表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归纳。
3、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从而获取有关图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
五、教学媒体运用情况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复习:电脑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何特点?长方体有何特点?
2、师生同步操作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提问:剪下来的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指名)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点?
(二)学习新知
A、认识长方形
1、初步认识长方形
(1)(投影)用长方体实物的一个画面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2)①电脑逐步显示画的过程,边画边讲解。
②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长方形。
③摸一摸长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平平的面)
④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长方形的边,所以长方形有4条边,也是四边形。
(依次闪动每一条边)板书:四条边
⑤摸一摸长方形的边有何感觉?(直直的边)
⑥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直的.。
(依次闪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过程)板书:四个直角
(3)长方形边的特点
①猜一猜,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②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小组动手、合作试试。
③汇报活动情况
④电脑演示长方形上下对边移动重合,左右对边移动重合。
⑤小结长方形特点。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4条边 两组对边相等
4个直角 左右两条对边相等
B、认识正方形
1、投影。用正方体实物的一个面,画出一个正方形平面图。(电脑显示画的过程)
2、4人一小组自学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老师小结正方形特征。(边讲解边操作演示)
①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叫做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②正方形也是由四条线段围成,每一条线段也叫做正方形的边,所以它是一个四边形。(依次闪动每条边)板书:四条边
③展幕演示,4条边的重合过程。板书:四条边相等。
④正方形也有四个直直的角。(依次闪动每个直角)板书:四个直角
4条边 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C、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各有何特点?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何异同?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源自:
“今天的复习课真没劲,也不知道老师是怎样想的?好像我们什么都不懂似的。真不过瘾!”
“是啊!我一看就知道答案,可老师还喋喋不休,把我的瞌睡虫都引出来了。”
……(部分学生如是说。)
“复习课对部分学生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唉!我只要他们课上不捣乱就随他们。”
……(部分教师如是说。)
二、思考:
从学生的课间交谈中,可捉摸到学生对复习课的期望;从教师的闲聊中,可觉察到些许无奈。
那么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怎样既能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觉得“过瘾”,又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又到一年复习时,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三、尝试: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应树立这样的意识:把激活学生的复习欲望放在首位。激发学生复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复习的主人。以下我想以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数的整除复习”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及反思。
【教学设计片断】
1、回忆交流、激活记忆:
①说:
师:同学们,“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我们已学习了近一年的时间了,谁还能回想起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张贴整除、质数、最大公倍数等卡片)
师:这些概念大家还记得吗?说给你同组的伙伴听听。(同组学生交流)
②看:
师:如果你觉得有困难,或者回忆得不是很全面,可以从抽屉里取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相关材料。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交流等形式诱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教师及时提供的学习材料纸,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适当的“脚手架”,注意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尝试建构、体验特征:
③画:
师:这部分概念很多,并且知识之间有较强的联系。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画出知识网络图。
操作要求:体现这些知识的先后顺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将所有知识联系起来画出总结构图,也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自己比较清楚的知识画出分支图。
(小组组长领取材料,明确本组的分工,大家齐心协力画出网络图。)
同时请一组的同学上黑板同时完成。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所以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在“回忆、交流”的基础上建构“数的整除知识网络图”这样颇具挑战性的教学设计。更能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交流展示、共享成果:
④成果展示:
展示部分小组的网络结构图(说说自己这幅图的构想),并根据各个图的特征即兴命名。
选择部分典型的图和黑板上的图比较异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新颖独特的作品,共同分享,即兴命名,体验数学学习中的“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解释反思、扩建重构:
⑤结合网络图提问:
师:选你们认为理解比较深的概念讲给大家听听;
……
选自己不怎么理解的知识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
……
想一想自己这一组创作的网络图哪些方面处理得较好,哪些方面不够准确?(重新调整)……
【设计意图: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具、学具准备:茶杯图,直尺图,学生准备0~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口算。
2+3 5-1 4+1 4-2 5-3
2+2 3-2 3+1 1+2 3+2
5-4 1+4 4-3 5-2 1+3
2.从1数到5。
3.看图写数。在黑板上出示下一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0
接着复习中的看图写数。
提问:如果我把每个圈里的茶杯都拿走3个,想一想,每个圈里还剩几个茶杯?
教师从左边的集合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留下面板书:2。
教师从中间的集合圈中拿走一3个茶杯。提问:还剩几个茶杯?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圈下面板书:1。
教师从右边的集合一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呢?
师: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我们就用零表示。在集合因下面板书:0。(注意写得慢一些。)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数字。带着学生念几遍。说明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表示。
师: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个数字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回答可能会有许多种,教师肯定其中比较合适的,如:0像个鸡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数字0和上面的集合圈的形状一的关系_。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并渗透空集思想,可以形象地说。0就相当于把上面的圈竖起来。因为把茶杯都拿走了,所以圈是空的。
2.认识直尺: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以前见过0吗?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教师出示直尺图。然后让学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再找到1,说明0到l是一段。用1表示;接着我2,说明0到2是两段,用2表示一段一段地数到5。说明0是开始,是起点。0在1的前面。带着学生从0到5数几遍。
3.0的写法:
教师先在放大的写字格里板书,来示范0的写法。边示范边讲清笔顺的要点;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上线中间偏右一点,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与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再向右上拐,到中线附近与有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要特别提醒学生,0写得要圆滑,尤其在拐弯处不能有棱角。
带着学生书空2~3遍。
打开教科书第24页,看写0的笔顺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按书上的虚线字描写数字0。
三、拓展应用:
(1)做练习五的第1题,教师说明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填( )。做完后指名订正。
对要填0的,问一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五的第2题。教师巡视,对书写不正确的要进行纠正。
(3)做练习五的第3题,拿出0~5的数字卡片,把卡片的顺序弄乱,做游戏。
师:把这些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队,看谁排得又对又快。
订正后,再问一问0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把0排在第一个。
(4)做练习五第9题。教师往意巡视,对笔顺写得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课间活动。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数字0,知道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就用0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
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要注意,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
不能有棱角。最后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
也得原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布贴人像》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贴画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布贴人像的工艺技法知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贴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布贴人像的制作。
作业要求:
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粘贴一幅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像。
课业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布(要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图片、胶水。
教师教具准备:
范画、步骤图、彩色布、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2.检查学生带图画纸、布料、人像图片的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什么是布贴画?
:运用布料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进行组织、粘贴,以表现形象的方法。
三、上次作业
(出示6幅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业讲评)
优点:裁剪、粘贴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画面的组织、疏密、遮挡处理不好。
四、讲授新课:
(出示范画。书16页上三幅学生作品教师课前制成大幅范画)
1.分析范画内容。(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并引发美感,提高兴趣。)
设问(1)三幅范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发、梳辫子的,还有戴头巾和戴眼镜的。还表现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有的人脸形是椭圆的,扁圆的。眼睛有大有小,鼻子有窄有宽,嘴也有大有小。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设问(2)三幅范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表现的?
:是用布贴的方法表现人像的。
2.出示课题:布贴人像(板书)。
3.向学生讲清本课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将在前面布贴《一篮水果》、《瓶花》作业的基础上学习用布贴制作人像的方法。本课时进行设计,并根据画面需要确定所需的布料。本课学习用布贴为同学、家长或老师制作一幅肖像。
4.分析范画的表现形式特点:
设问(1)选择布料应注意什么?
:比如对颜色的选择,根据表现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色彩及图案来确定布料的颜色,并且可以进行夸张。在选择布料质地时,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特点进行质地选择。比如头发、眼睛适合选用较厚而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去表现头发、眼睛的厚重感。皮肤则应选择薄料去表现皮肤的细嫩、光滑。甚至巧用布料质地与颜色。(出示范图:书上下面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用了一块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给人感觉穿了一件蓝底印花的衣服,又用了一块花布做蝴蝶结,与红头发的颜色形成对比,花布与一种色的布又是一个对比,使要表现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变化地表现了出来。
5.分析作业步骤:
(1)构思:确定表现的对象(举起教师已准备好的人像图片)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通过认真观察人像图片,找出人物最明显的形象特征。
(2)画草图:用较大的作业纸8开或16开都可以。
按以下步骤草图:(示范)定头的位置,画头的基本形,画出脖子的位置,画领口及衣服上半部,刻画头发及五官的特点。她是一名活泼可爱、关心同学、帮助别人、尊敬老师、家长的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表现的人物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确定选择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
五、课堂练习:
构思、画草图、选择和确定布料。
六、课堂:
选择设计人物形象特点突出的作业讲评。布置下次课准备的学习用具:草图、选择好的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草图、布料、剪刀、胶水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布贴画怎样来选择布料?
:要根据表现对象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来决定。如人的`皮肤适合用薄一点的布料,毛发则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觉的布料。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1.分析布贴人物画的结构层次。
用布粘贴人像时,一般是头发、五官粘在脸的上层,脖子在脸的下层,衣服领口压在脖子上层,红领巾在衣服上层,领子下层。
2.向学生讲清本课的任务。
3.分析作业步骤并示范
(1)按粘贴的顺序进行裁剪。
A.用已选定的适合表现人物肤色的薄布料,按草图的位置、大小、脸的基本形状剪下来,放在一边。
B.用已选定的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按照头发的样式剪下来。用适合表现衣服的布料,剪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状。放在一边。
C.用已选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结,用较厚,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剪出眼睛,选出比肤色略深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状。用红布剪出上下嘴唇、红领巾放在一边。
(2)将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贴的顺序放在草图上,检查裁剪是否合适,可以进行修改。
(3)按层次、顺序粘贴。
A.将“脸”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恰当位置上用手抚平贴好。
B.将“头发”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脸的上层位置。将“上衣”的背面涂上胶水,粘在头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领还可压住脸的一部分。
C.将“蝴蝶结”粘贴在头发一侧上层,使其压在头发上面。将“眼睛”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鼻子”,上、下嘴唇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红领巾”粘贴在领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制作完成了。
四、课堂练习:
剪贴脸、头发、上衣、剪贴五官、蝴蝶结、红领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
(1)选择人像特点突出、巧用布料、有层次的作业讲评。
(2)也可把全班作业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观摩会形式的。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1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教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 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一定)
(五)教学例6(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师提问:
(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
(3)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思考: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二)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五、课后作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例4.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例5.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 (一定)
例6.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比多少的应用题(P72的例3、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件演示)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快乐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在森林里早上出去采果子,晚上回到家里唱歌跳舞,生活的很幸福。这一天他们采了很多的果子回来了,突然两个小矮人争起来了。他们到底在争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对回答问题好的同学给他们组奖一朵小红花)
课件出示:两个小矮人的对话(蓝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12个果子,红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8个,)
问:(1)你能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说,互提,然后再指名说,同时老师板书)
(2)那你能够根据这些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吗?请试一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老师板书)
板书:8+6=14
8-6=2
8-6=2
8-6=2
8-6=2
(3)观察以上的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归纳得出:求多多少或者是少多少?多几或者是少几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2、做一做(电脑出示:P72:做一做)
(1)先让学生同桌互编数学小故事并列式计算。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每个组红花的获得情况:
1)先数一数:每个组各有几朵花
2)你可以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在小组里互提互说)
3)指学生说,其它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口头列出算式计算,看一看,谁最聪明。
问: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4、出示第7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1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主要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五年级下册的重点难点:
1.图形的变换。重点掌握一般几何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因数与倍数。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概念较多,需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3.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部分难度最大,因为是刚刚开始形成理性的空间观念。建议:(1)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平时生活的实体观念物体。如长方体的顶点,棱,面,表面积,体积,容积。如火柴盒。(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做纸盒。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是学生从直观数学到抽象数学的转变,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会要求熟记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如24X0.875。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对简单一些。本单元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6.统计。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7.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3.三年级下册青岛版数学第二十三页导学稿如何解决估算方法
估算,拼音 ɡū suàn,意思是大致推算,近义词:预算。
1.四舍五 入:0,1,2,3,4,均不进位,5,6,7,8,9,进位。
2. 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
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条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条麻袋才能装完?用880除以20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条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条麻袋才能装完。
3.去尾法:去尾法是去掉数字的小数部分,取其整数部分的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为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小),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
4.数量单位估计法:用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去感知数量单位,实际体验数据的大小多少。
5.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怎么进行导入呢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导学)
课前两分钟
一、旧知铺垫、导入复习课
1、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前置学习(自学)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复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什么不足,一起讨论。
小组合作
学习
(互学)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台风中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
(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学习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复习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
5、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例题3.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完成教材22页的“做一做”。P23第2,4,6,7题
集体订正。
挑一道典型的求平均数的题目进行练习,如求平均速度;复习一下画角的过程,会描述小林家在小强家什么位置,小强家在小林家什么位置?
拓展检测
学习
(测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P8~9“分草莓”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5、填空:P7“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8“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苹果一共有()筐,梨一共有()筐。
树上有()只鸟,又飞来()只,一共有()只。
三、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知识延伸。
课题:统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小学数学教案15
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是,使学生们能够认识圆形的特征,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此外,学生们还将学会计算圆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并理解圆弧、圆心角和扇形的概念。此外,学生们也将了解轴对称图形,并掌握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最后,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学生们还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们认识圆形和轴对称图形,并掌握圆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本单元的难点在于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认识圆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认识圆形,掌握其特征,并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生们还将学会使用工具画圆,并培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们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认识圆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画圆的方法,以及认识圆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包括多媒体课件和圆规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请学生列举出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2.出示其他平面图形,并让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3.出示圆形图案。
(1)圆形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形是一种曲线图形)
(2)请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
(例如钟面、车轮、水杯和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以及如何画圆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并让学生折纸片,寻找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掌握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并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的结论。
3、学生自主量出手上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4、学生做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学生观察教师画圆的方法并自学课本内容,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按练习要求画圆,并由组长检查评比,最终由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学生回答判断题并说明理由。
2、按要求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3、思考如何在操场上画出指定大小的大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并纠错,最后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并讨论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你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授课表现是否还有其他提升建议?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