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并进一步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题首先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并通过与笔算出的精确结果进行比较,提高对估算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能正确地进行估算练习。 2.进一步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提高对估算的应用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0×20 30×50 60×30 47×23
二、谈话引入新课
星期六王老师带儿子去奶牛场参观,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
三、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1、出示例题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照这样计算,42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呢?你会列式吗?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吗?板书:29×42
2、探索估算方法
(1)这道题能直接口算吗,那我们可以先做什么?(估算)
(2)对,我们可以先估计一下结果大概是多少?先自己独立思考1分钟,你能想出几种估算方法?
(3)梳理思路,合作交流师:刚才很多同学不止用一种方法估算出了结果,接下来,请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下面开始交流。
(4)整理成果,全班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把29看成是30,把42看成是40,因为30乘40得1200,所以29乘42得数大约是1200(在1200左右)(适时提问:为什么说是1200左右)
B、把29看成是20,把42看成是40,因为20乘40得800,所以29乘42得数比800多。(适时提问:为什么比800多)
C、把29看成是30,把42看成是50,因为30乘50得1500,所以29乘42得数比1500少。(适时提问:为什么比1500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并讲评:
在一个乘法算式里,一个乘数变大,另一个乘数也变大,结果会怎么样?(变大)指方法(3)说:所以这个1500是偏大了的。
在一个乘法算式里,一个乘数变小,另一个乘数也变小,结果会怎么样?(变小)指方法(2)说:所以这个800是偏小了的。
一个乘法算式里,一个乘数变大,另一个乘数变小,结果会怎么样?(还是蛮接近的)指方法(1)说:所以这个1200是较接近的。
我们可以把这些估算的方法起一个名字:A:中间估;B:小估;C:大估。
根据刚才的估算,我们可以说积比800多,也可以说积比1500少,我们还可以说积在1200左右,都是可以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也可以说成积在800到1500之间。机动:补充:我们还可以就把29看成30,42不变,那这样得到的结果是1260;同样还可以把42看成40,29不变,这样得到的结果是1160;积应该在1160到1260之间。比较一下,与前面估计的`范围相比,这次估得怎么样?(更准确一些)
(5)在这么多估算方法中,你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3、笔算:估算只能确定积大概在什么范围之内,要想得到精确值,我们还得列竖式笔算,谁来试一试?指名学生板演,其余人在随堂练习本上计算。你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提问的吗?指笔算的结果问:这个结果与我们估算的范围一致吗?完成板书,写单位和答句。
三、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4×58 68×35 50×30 40×60 70×40
先口算每组的第一题和第三题,再笔算第二题。
问47×23的积与刚才两题的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么说?
(小结: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最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2、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24×53得数比1800大,比2800小
37×65得数比3500大,比4800小
28×32得数比1000大,比1800小
76×59得数比600大,比1200小
3、想想做做第4题。
4、三种价钱的篮球:48元、38元、28元。带了1000元,买24个同样的篮球,他可能买了哪种篮球?
问:读完题,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问题?(24个篮球的价钱不能超过1000元。)估算一下,最贵的48元乘24结果大约是多少?能买吗?再估38元的,乘24结果大约是多少?能买吗?单价是28元的要不要再像刚才那样估一估?为什么?那会不会单价38元的和28元的篮球都买一些呢?为什么?(同样)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1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转化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上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的学习情景,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对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多次经历过估算,对于估算的基本方法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青岛人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想知道青岛的小学生在做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
师:仔细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我为奥运种棵树几个字。
生2:育才小学有18个班,平均每班发223包树种。
生3:光明小学有12个班,平均每班发340包树种。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青岛,青岛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育才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2:我想知道光明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方位图。
1、复习。
(1)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问题2:公园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向()走,到华光路再向()走,在马路的()侧就是育英小学。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练习(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辨认图中的方向,发展空间观念。
2、进一步巩固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辨认图中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5= 8×8= 3×8=
17+42= 16÷8= 9×5=
36÷4= 5×4= 32÷8=
46-15= 5×6= 40÷8=
2、说一说
投影出示教材第60页“练习四”第1题。
(1)看清图意
(2)同桌交流
(3)汇报
3、设计动物园景点
(1)出示教材第60页第2题图
(2)找到附页,剪下相关图片
(3)独立设计并粘贴
(4)小组内交流
(5)汇报,鼓励同一位置的不同表述。
(二)思维训练
1、示教材第61页的第4题。
(1)看懂图意
(2)说想法
(3)汇报
2、猜一猜谁多谁少,给你认为正确的画“√”。
(1)小红有19本书,小力有20本书,小红送给同学10本,小力送给同学11本,他们俩人谁剩的书多?
a、小红剩的书多
b、小力剩的书多
c、俩人剩的书同样多
(2)小明家有46棵白菜,小方家有40棵白菜,都吃了一些,剩下的`同样多,谁家吃的白菜多?
a、小明家吃的白菜多
b、小方家吃的白菜多
c、吃的同样多
2、把22块糖分给小朋友,每人如果分2块还差4块,请你猜猜看,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三)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1、对地图上的方向掌握更清楚了,能初步设计简单的地图。
2、进一步巩固了乘除法。
练习设计:教材第60——61页1、2、3、4题。
该到哪儿去买伞?
小狗:每把5元
小兔:每把6元
小老鼠:我要买7把伞,只有35元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5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
课题
电影院
计划学时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使用价值培育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计算
16×11 12×14 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5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观察,正确理解图意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探究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3)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B、探索笔算:
程展示于黑板。
(4)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学生观察讨论数学信息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15分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计算,留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探究,使算法多样化。
巩固与探究
1、课本28页“试一试”
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
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
12分
设计意图
将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梳理。
总结
回忆这节课的内容说计算过程。
学生独立发言
3分
板书设计
电影院
26×21=546
2 6
×2 1
————————
2 6
5 2
————————
5 4 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盘秤
学生准备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表彰新三好星和古诗阅读之星,为他们准备了一些奖品,你能猜一猜这些奖品的价格吗?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3。50元
铅笔0。8元橡皮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二、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三、实践应用、拓展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
2、6厘米=()分米
7元2分=()元
0。6元=()角
7。6米=()米()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四、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1.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对数学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小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说解题思路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教案为学生创造了多次说话的机会:个人汇报、小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形成解题思路,让每个学生通过说话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2盒粉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1盒粉笔)
师:你能用最快的速度数出这盒粉笔一共有多少支吗?(24支)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数出来的?
[这盒粉笔有4行,每行有6支,所以有4×6=24(支)]
师:2盒有多少支?怎样计算?[24×2=48(支)]
师:谁能完整地叙述刚才这道题?
(1盒粉笔有4行,每行有6支。2盒这样的粉笔一共有多少支?)
师:谁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4×6=24(支) 求出1盒粉笔有多少支。
24×2=48(支) 求出2盒粉笔有多少支。
师:类似刚才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数粉笔的活动,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探究新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1.交流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52页例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汇报信息:①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②每箱有12个保温壶。
(3)提出问题:要想知道一共卖了多少钱,还要知道什么信息?
(还要知道每个保温壶卖多少钱)
2.独自探究。
(1)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后的结果。
①提问:45×12=540(元)表示什么?(每个保温壶卖45元,12个保温壶能卖多少钱,也就是一箱保温壶能卖的'钱数)
540×5=2700(元)表示什么?(5箱保温壶一共卖的钱数)
②提问:12×5=60(个)表示什么?(每箱有12个保温壶,5箱一共有的保温壶的个数)
60×45=2700(元)表示什么?(5箱一共有60个保温壶,这些保温壶一共卖的钱数)
③45×12×5先求每个保温壶卖45元,12个保温壶卖多少钱,再求5箱保温壶一共卖多少钱。
④12×5×45先求5箱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求每个保温壶卖45元,这些保温壶一共卖多少钱。
(4)讨论:①和②这两种方法与③和④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汇报:①与③、②与④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只是③和④分别是①和②两步计算合并的综合算式。
3.小结: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找已知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应用题也要注意检验,用一种方法解答后,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再解答一遍,如果两种解法的得数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面积单位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上课伊始,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复习与思考。
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同时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首先猜想、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平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正确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56页上面例题。(课件出示)
(1)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00平方厘米)
(3)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4)猜想、讨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预设
生1: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初步体会到整体与部分是相对的。
3. 情感目标: 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离散性的分数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圆形模型、线性模型。
师:老师带来一样大家喜欢的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播放课件)
1. 请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1、2。
2. 在媒体上重复播放把圆和绳子的.分离过程。
(1)把整体分成部分。
(2)把分出来的部分重新组合成整体。
3. 师:左边的图可以看成什么?右边的图可以看成什么?
4. 让学生通过口头的表达,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这个环节中应该注意尽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小结。
(二)小练习。
1. 老师利用身边的一些例子,让学生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注意不要单独呈现,一定要把两者一起放在学生面前。
例如:一块黑板,一分为三;一张纸片,一分为四;一根线段,一分为五;一条绳子,一分为二等等。
2. 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3. 让学生举举例子。注意应该不是属于离散量模型的例子。
4.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整体和部分之间发生的关系。
(三)离散性模型。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播放媒体)
1.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3。
2. 在媒体上重复播放把圆和绳子的分离过程。
(1)把整体分成部分。
(2)把分出来的部分重新组合成整体。
3. 师:左边的图可以看成什么?右边的图可以看成什么?
4. 让学生通过口头的表达,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这个环节中应该注意尽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小结。
(四)小练习。
1. 老师利用身边的一些例子,让学生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注意不要单独呈现,一定要把两者一起放在学生面前。 例如:班级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和全班;四棵杨树和六棵柳树;踢足球的人和玩篮球的人;五只小老虎和三只大老虎等等。
2. 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3. 让学生举举例子。注意应该是属于离散量模型的例子。
4.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整体和部分之间发生的关系。
二、巩固练习
1. 请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例子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在媒体上做一些图片。
2. 学生交流。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问题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课件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出新知;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互学(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三、展示。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设问:这个2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24个十,是240,是2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方法二:
(4)、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写算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研讨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法,再现笔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数位对齐,数位应该如何对齐。
四、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口算,使学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笔算,使学生掌握算法,重点说数位如何对齐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五、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1、2、3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3.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1.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一般方法。
2.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
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根据知识结构图,进行计算方法的再现。
(1)口算。
600÷3= 4800÷8= 96÷3= 0÷123=
指名回答,并说说口算方法。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笔算。
46÷2= 98÷4= 925÷5=
378÷9= 624÷6= 403÷8=
指名板演,并整理回顾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3)估算。
78÷4≈ 452÷9≈ 635÷8≈
指名回答,并说说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计算类题型的综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口算、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小结: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口算除法是怎样计算的?估算时要注意什么?笔算时呢?
2.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 独立解答这3道题,思考该选择用哪种方法最合适?
提醒学生认真读题,读懂有用信息和提出的问题。
(2)反馈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3)质疑: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4)小结:可见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情境时,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要思考选择用口算、估算、笔算中哪种方法才最合适。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七的第1题。
1.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
2.集体订正。
提问:
(1) 你是怎样判断商的位数的?
知道要想判断一位数除三位数,先从最高位百位看起,最高位百位等于或大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被除数百位小于除数,商就是两位数。
(2) 为什么要把被除数估成能用口诀计算的数?
这样计算会更简便。
(3)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后思考: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67—69“分一分(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结合折纸、涂色的活动,利用面积模型表示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难点: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苹果、水果刀、正方形、长方形、圆、彩笔等。
五、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是学生以前所不曾想过或是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这一部分内容以前是四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
(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六、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带了两个问题需要同学们解答,但同学们回答
问题时不准发出声音,只能用手势表示行吗?
(1)问题一:老师手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2个)
(2)问题二(课件出示):老师手里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指名一个学生看图提问题,一个学生用手势表示答案)
2、师:刚这两个同学表现真棒,老师手里1个苹果,准备奖励给他们,应该先怎样?(板书:分一分)
分苹果:把苹果分成一大一小两半,当学生有疑问时,趁机说明要平均分。
3、师:同学们可以用手势告诉老师答案吗?为什么大家都不出手势呢?(每人只有半个)你想怎样来表示半个呢?能否创造出一个符号来表示半个呢?
4、学生动手创作,教师让学生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0.5,有的用折纸,有的用A从中间画竖线隔开,有的用B从中间画横线隔开,有的用o画线隔开,有的用“双喜”的“喜”来表示物体的一半,有的用正方形从中间画线隔开来来表示,有的是1/2还有的学生用画图来表示。
5、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那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1/2)这个符号和整数、小数一样是数字家族中的一员,它叫做分数,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研究分数吧。(在课题分一分后板书: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半,其中一半可以用1/2表示,另一半呢?
1、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1)、涂一涂。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一半来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可以说一半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个美丽的图形(课件出示教材P67图片:正方形、棱形、六边形、小房子、花瓶)同学们先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特征(轴对称图形),你们能表示出它们的二分之一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第67页找到这几个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涂一涂吧。
师:涂完的小朋友,请先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一下。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学生精彩片段)
生1:我把六边形的上下两个边的中间用线连起来作对称轴,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把六边形的对角有用线连起来作对称轴,涂出其中的一份。
生3:我把圆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而且这种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出很多条对称轴,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表示二分之一。
生4: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师:通过刚才的涂一涂,你们有什么体会?
师小结:对,二分之一除了表示苹果的一半,还可以表示很多物体的一半呢!
(2)、找一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先看一看,再思考一下,你可以边找边说,看谁找的最认真,最多!
2、折纸比赛,找出分数
(1)、折一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折纸游戏。
a、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b、游戏规则:利用对折的方法,一二组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三四组把圆形平均分成八份,然后涂出其中的三份,比比哪组折得快,方法多。
c、生操作,师巡视,选出各组的好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2)、找分数
a、师:刚才同学们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其实又请来了两个分数朋友,你们知道是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正方形折纸作品前板书1/4,在圆形折纸作品前板书3/8)
b、师:在刚才的折纸比赛中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我们都是在怎样分的基础上才得到分数的?(生:平均分。)
c、师:对了,只有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得到分数,现在再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在长方形纸上请出分数朋友3/4。
(三)、拓展延伸
1、认读分数
a、师:下面让我们就以3/4为例来看一看分数究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刚才我们在长方形上涂的三份一般要用一般要用分数3/4来表示,(课件演示),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字4叫分母,表示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字3叫分子,表示这样的三份,这个分数怎么读呢,从下往上读,分数线读作“分之”。就读作:四分之三。
b、齐读两遍。
2、学写分数
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分母,然后写分数线上面的分子。这个分数就写好了。大家试着写一下二分之一。
3、师:除了刚才认识的这几个分数,同学们还可以说出一些分数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能不能说完?(不能)看来分数是无穷无尽的。
(四)、合作交流,巩固新知
1、练一练1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认识了分数。看来靠自己动手认识分数,大家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看屏幕(课件显示练一练1:蓝色部分都是图形的1/2吗?)。
a、师:这里有四个图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刚才学到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
b、请学生回答并说说理由。
2、课件出示练一练2:分别涂出下面图形的1/3a、生独立练习,师巡视指导
b、交流反馈,集体评讲
(五)、交流总结
师:今天老师特别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说说有哪些收获吗?
师: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充满了无穷的乐趣,我们今后还会继续学习研究分数的,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吗?
教学反思:
〔评析:教师用拍手来开课,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拍手,能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数是不能用整数或小数来表示的,认识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表示半个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亲身经历“分数”的探索过程,切实感悟“分数”的真正内涵;同时,在找一找的过程中,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设计意图:在教学分数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分数,然后读写分数,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这样一个过程很自然,把教材灵活地使用,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感。〕
纵观全课,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小猴贝贝和乐乐分桃子的故事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分数以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半”这样的词语,只是还没有思考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本次教学过程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发明一个图形或数字来表示桃子的“一半”,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认识了后,通过折一折,涂
一涂一张长方形纸的一半,使学生加深对的意义的理解。认识了后,又让学生利
用圆形纸、正方形纸和长方形纸自己“创造”出另外一个分数。从始至终,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动手操作实践,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
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时及时引导和点拨。
3、善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本节课我多次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及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例如“你这个词用得太棒了!”“多有创意的想法啊!”“看到你们的创作,老师对你们今天的学习充满了信心”等等,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还加强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训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上做的不够,又如,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丰富,没有及时赞美学生优异的表现和创造力,在这些方面以后要重点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学习,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向指导老师及同事请教,争取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升。
本节课的教材是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新的内容,分数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属于单元的内容,学生对分数意义把我透彻,讲直接有利于后续分小比较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教学。
在导入部分,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由整数数引出生活中有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境,制造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感知到学习“新数”是一种需要。借由分
的情境,引出“一半”该怎么表示?随后让学生体会并“一半”表示方法的意义,并借数学上“一半”的规范方法引入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与任务。
认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使学生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正方形,半张接着让学生在认识“1/2”的基础上,迁移出其它的几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利用学生的作品“1/4”,引面“几分之几”的教学。最后是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示的含义。
在上本节课的时候,自己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学生的配合也挺好,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操
够,如在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多说,学生的方式也还需多样化一些。
2、在示范操作时,教具略显太可以做得大一些,让学生更能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然本节课的重点不是分数的读写,但是还需强调一下,面的练习中可设计类似的题型让学生操练,各部分的名以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记忆会比打在课件上来得深刻在讲解题目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
一个环节是需展示学生作品的,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生说出自己画的图形所要表达的含义,而不是一味地我。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小学三年级教案数学下册07-16
[优]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7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