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案1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比()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10个十是100。
2、会用100以内数的组成来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能对物体进行计数并利用位值表记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100以内数的组成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难点:理解“百”的含义。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百数图卡片、百数图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说一说:
(1)29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2)10个十是()。
(3)60是由()个十组成。
(4)5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6个一和2个十组成的数是()。
算一算:
20+5= 60+7= 70+8= 20+9= 10+1=
8+20= 9+50= 3+30= 1+50= 9+80=
二、引入
1、媒体演示装面包,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叔叔阿姨是如何装面包的?
2、出示10袋面包,问学生:一共有几个面包?你是怎么数的?
3、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1个百。板书:10个十是1个百。
4、追问:谁知道100里面有几个十?
5、讨论:如何把100这个数放到数位表中呢?
6、数位表右起第一位个位,右起第二位是十位,右起第三位是百位。
百位十位个位100
百位上的1表示?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三、展开
1、出示百数图: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点吗?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讨论自己的数法,并交流。
(可能会出现2个五十是100,5个二十是100,4个二十五是100)
3、观察百数图边完成右边的练习,并一起朗读。
四、深入
1、在百数图上我们还可以做加减法呢。
2、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先出示1个十,再出现1个十,师:可以怎样列式呢?10+10=
然后依次增加1个十,20+10=?,30+10=?
3、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做这些题目?
(学生可能会说1个十加1个十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或者因为1+1=2,所以10+10=20)
4、在小组内交流:
50+10=?50+20=?50+30=?50+40=?
5、出示:
40-10= 50-20= 70-40= 30-20= 90-50=
让学生自己讨论出解决这些题目的方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6、小结:这些数都是整十数,我们通过自己动脑筋学会了整十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
7、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第4题,比一比谁的计算正确率最高。做完后,和你的小伙伴互相检查,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么想的?
8、完成第5题前面3栏,要求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每一小组全对并且最快的小朋友可以做小老师检查自己小组其他小朋友的完成情况。
9、师:观察规律,仔细算。
第5题的后面2栏,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各部分的变化,试试看怎么继续编下去。
师: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一、填一填:
1个十是2个十是3个十是4个十是
5个十是6个十是7个十是8个十是
9个十是10个十是
二、算一算:
2+6= 5+5= 9-5= 7-2=
20+60= 50+50= 90-50= 70-20=
60+30= 80+10= 50-40= 100-0=
60-30= 80-10= 50+40= 50+50=
三、看百数图计算
80+ =100 30+ =100 50+ =100
板书设计:
认识100
百位十位个位100
10个十是100;
100里有10个十。
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
50+40=90 100-30=70
想:5个十加4个十等于9个十10个十减3个十等于7个十
一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编排特点。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从情景中引入。
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对人民币也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重要作用。
●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P47)
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从币值看:元、角、分;从材料看:纸币、硬币;版次看:新版、老版,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5角,教学时,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
●增加了认识商品价签(以小数表示)的教学。(P50)
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只是通过(P50例6)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
(2)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而购物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找钱、换钱等问题。
●设计了一些换钱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P48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P43例3。了解元币之间的关系。
●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在模拟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在了解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后,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
如P51例7,通过买两种不同价钱的气球,一方面加深对小数表示的价签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解决购物活动中的计算问题(加法)。
P52例8(减法)
P86~87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成售货员、顾客购物,使学生在交钱、算钱、找钱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解决在购物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活动,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学生年龄小,社会实践能力差,教学中可以通过摆、换、模拟购物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2.把握好教学要求。
(1)商品标签的认识,不要出到分的。
(2)人民币的计算,一般是相同币值的人民币相加减,不同币值的只是简单的,都是可以用20以内和100以内的计算知识解决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10,学习了1—5的写法之后的一节有关“0”的教学。“0”的教学较其他数字教学难度稍大,因此教材中单独提出一节结合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0”,重点理解“0”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广泛的搜集资料以及整个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为课堂上学生理解“0”的意义作好铺垫,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进行理解而不觉的枯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的温度、起点、占位等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运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0的'含义和正确书写0。
教学准备:
1、把学生每6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每组有6根鱼竿、5条鱼。
2、电脑课件、实物投影、温度计、直尺、小猫头饰、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激趣。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
2、猜一猜:
胡子不多两边翘,
开口总说妙妙妙。
黑夜巡逻眼似灯,
日里白天睡大觉。(打一动物)谜底:猫
3、下面我们一起戴小猫头饰扮演玩小猫钓鱼的游戏。
(出示课题:小猫钓鱼)
二、自主探究体验,初步感知“0”的含义。
1、在动中学,理解“0”。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钓鱼比赛。
(2)、小组汇报,交流,并说说你钓了几条鱼,可以用几来表示?
(3)、学生讨论:一条鱼也没钓着,究竟用几来表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当一条鱼也没钓着时,可以用“0”表示。)
2、在乐中说和做,加深对“0”的理解。
(1)、老师做,学生说。
师(手里拿3支铅笔)问:老师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3支。
师(把手里的铅笔放进文具盒)问:我现在手里还有铅笔吗?用几表示?
生:没有,用“0”表示。
(2)、学生之间互相做,互相说。
(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
三、发散思维,丰富“0”的含义。
1、想一想:你们还在哪里见过“0”?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温度计上有“0”,直尺上有“0”……)
2、认一认。
(1)、出示温度计,讨论:“0”在温度计上表示什么?(表示气温是0度)
(2)、指导观察直尺。
①、找出数字“0”的位置,知道“0”在“1”的前面,并按数学顺序开小火车读一读。
②、了解“0”在直尺上的作用。(“0”也表示开始,是起点。“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0”比“1、2、3……”小。)
四、“0”的书写。
1、师:“0”有这么多用处,我们应该学好“0”,写好“0”。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这个“0”的形状像什么?(像一个鸡蛋、像拼音里的“0”字……)
2、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0”?要注意什么?
3、听《写“0”儿歌》(电脑显示):
数学“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先听儿歌,并伴随音乐有节奏朗读一遍。)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书空。
5、写一写。
(1)、学生尝试写。
(2)、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学生自评、互评优缺点。)
(3)、再次写“0”。(学生在课本第8页上写“0”)
五、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课本“小猫钓鱼”主题图,依次填写每只猫钓了几条鱼?用数字几来表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四个空里为什么写0?)
2、一笔画(从“0”出发)。
3、游戏:排一排。
(1)生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2)小组汇报排的结果。(上台展示)
多数组按0,1,2,3,4,5排,少数组按5,4,3,2,1,0排。
(3)说一说。
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什么数?
4、开放题。
听老师讲故事:大树上有5只小鸟,一个猎人“砰”地放了一枪,鸟儿怎样了?猜一猜现在树上还有几只鸟呢?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吗?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2、你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汇报给家长听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在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基础上,掌握以客体为中心正确区分左右。
2、按照物体的不同方位,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培养空间方位感,感受左右的相对性与可变性。
重点:以客体为中心正确区分左右。
难点:能够按照物体的不同方位,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学生已经有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的经验。
2、物质准备:大一点的毛绒玩具两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摸一摸,导入活动。
1、教师说学生做,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教师:摸摸你的左脸,拍拍你的左肩、拉拉你的'左耳朵、跺跺你的左脚、摸摸你的右脸等等。
二、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游戏法、讲述法来解决重点)
1、游戏:握握手。
教师:我们都伸出左手猜猜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2、请一位学生和教师面对面站立互相握手。
讨论:当两个人都握左手的时候会怎么样?为什么?
小结:面对面站立,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
3、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讲述。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的事情?
小结:面对镜子的时候,自己的左右正好和镜子里的相反。所以,教师面对小朋友做示范的时候,就叫镜面示范。
三、游戏:看谁站的对。
(游戏帮助学生区分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解决难点)
1、请个别学生按照要求,快速站在教师的左边和右边。
2、一位学生站在中间,请小朋友说出他的左边和右边,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站在小朋友的左边或右边,并快速说出自己站的位置。
四、竞赛:比一比。
(再次游戏加深难度,巩固学生已有经验)
1、鼓励学生正确区分物体的左右。
在场地的两边分别放一个大的动物毛绒玩具。引导学生说出,猴子的左边有什么?小鸭的右边有什么?
2、学生按规则进行竞赛。
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听教师的口令分别站在两个毛绒玩具的左边和右边,哪组快就获胜。
五、音乐游戏:碰一碰。
鼓励学生与同伴共同游戏,感受左右的相对性与可变性。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其中包括整十数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为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与混合运算做好学习上的准备。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进而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对教材的分析与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回收废品(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可能是知识的难点。但考虑到这一单元主要是有关计算方面的教学,所以,我选择了《采松果》这一节课作为这次集体备课的内容。
《采松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主动走入课堂、走进知识海洋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重要。因此,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充满童趣的情境“采松果”,为学生能主动探索知识做好情感上准备。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较难集中。特别是我班学生,男生占的比例大。并且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中可能有部分学生在数位对齐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在这节课既考虑到了我班学生的特点又能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在讲解算理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说明算理、理解算理。加深对数位对齐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一天,太阳出来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他提议要和小松鼠比赛采松果。经过激烈的比赛,比赛结果出来了。大家一起看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挂图)
师:根据这一比赛结果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这么多的问题你能解决吗?把你认为行的问题解决出来好吗?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生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你解决了哪个问题
A、你是怎么算的?
B、其他同学有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要求摆小棒说明算理、理解算理)
C、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D、回归问题。
三、在练习中提高。
1、尝试口算。
2、练一练。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是学生个体一个个的算法汇集而来的多样化,并不要求一个学生必须想出多种的算法,更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你要想的方法越多就是越厉害,关键是看这种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说是否有思维价值。算法优化是算法多样化的提升、回归,在多种算法中,学生个体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好不哪里”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比较、说明。然后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完善、改进自己方法。从而重新建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一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解决问题:能够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和符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它准备了许多水果,邀请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
2、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多少?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3、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图中有几只猴子?有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香蕉?
4、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引出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观察,理解新知
1、同桌互相找找说说对方身上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用数字来表示的。比一比谁最棒,找得又快又多!请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的同学来说说。(1个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脚,1条辫子,3个兜,衣服上有4朵花,4个字,5个手指头......)找了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或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讨论引出新内容。
2、认识等号。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认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认识“>”、“<”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出示大于号。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3<4(3小于4)。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左边大,大于号;右边大,小于号”或“大于号开口朝左边,小于号开口朝右边”等。
(4)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三)深入观察,灵活运用
1、继续观察主题图,问大家还能说些什么?
如:(1)猴子的只数比香蕉多,不够分,主人应先让客人吃。得到:3大于2
2小于3
3>2
2<3
(2)同理,还可以得到:4>2,2<4等。
2、创设情境:在草地上放着4个萝卜,跑来5只小白兔,如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四、课堂小结,深化巩固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大口朝较大数,尖尖朝较小数,大口朝左边大于号,大口朝右边小于号”。
3、开放练习:让学生用1、2、3、4、5及“>”、“<”、“=”符号组成不同的式子,然后交流。
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数萝卜
小灰兔有10个萝卜,如果小白兔给小灰兔3个萝卜,它俩的萝卜就一样多,小白兔有多少个萝卜?
解答:如果小白兔给小灰兔3个萝卜,它俩的萝卜就一样多,一样多时都是13个,求小白兔原来额萝卜,就要把它给小灰兔的'3个加上所以是16个。
一年级数学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收集和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对信息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讲故事吗?(出示“小兔拔萝卜”情境图)你能看图给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吗?(学生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鼓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能自已解决吗?
2、小组交流,探索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做得都不错,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3、教师介绍加减法竖式。
师: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关于竖式你知道什么?
4、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请同学们一块和老师做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学生用计数器计算。
5、练一练。
课本第29页第1、2题。
6、森林医生。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什么?
师: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四、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61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20xx+2
50+3050+3比较以上两组算式的不同点。
二、揭示课题
三、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出示挂图,教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2、学生独立从图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板书:35+330+835+308+3
请你找一找,哪几个算式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5+335+30得多少?先想一想,再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
用小棒摆:先摆5根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不用小棒直接算
计算35+30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用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是35,45,55,65
先计算个位上的.30+30=60,再计算60+5
四、你觉得上面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五、练习:
1、书上第61页的做一做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完成课本第61页的做一做
2、练习十一1-3题
六、课堂小测与评价:
练习十一第四题
20+3=25+3=76+3=
2+30=20+30=69+30=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进位加)
教学内容:课本第62页例2,练习十一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投影)
8+9=5+7=9+4=6+7=12+30=
42+7=5+23=4+64=8+51=50+9=
提问(3-4题):你是怎样算的?
二、情景引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和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联欢会挂图。班上开联欢会,小红和小明为同学们送来了纯净水,他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
先让学生根据观察估计一下,够不够每人一瓶,再指出:具体算出有多少瓶纯净水,就知道每人一瓶够不够。明确要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2、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1)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4+9
(2)分组用小棒摆一摆,讨论怎样计算
(3)请小组的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
先把24揍成30,再算30+3得33。
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
3、练习:出示“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4、小结:根据学生发言,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时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和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还可以把一位数凑成整十数,在加剩下的两位数。
三、练习
1、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一按上下两题一组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上面一题材的计算正好与下面一题先算几加几完全相同。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四、测与评
56+8=66+5=9+25=4+38=
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一、课标内容
1、“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2、这部分内容安排了“找朋友”、“数一数”、“写一写”三个环节。“找朋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6~10各数,使学生能把数和形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学生数一数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橡皮擦、直尺等,通过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写一写”这一环节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各数的特点,认真书写。最后安排了许多与同伴说一说6、7、8、9、10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交流中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一一对应。
三、教学重点
6~10各数的`书写
四、教学重点
6~10各数的书写
五、教学用具
“小小文具店”图,田字格黑板,6~10的数字卡片。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再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2.再指定2~3组学习伙伴汇报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明了。
活动二:数两个人的文具
1.把同桌两人的文具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2.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几支铅笔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一:数出来的。
方法二:把两个人的铅笔加起来的。
对第二种方法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如果学生的文具数超过了10个,学生能数清楚或算出来,也要加以表扬。
3.延伸:在数你们两个人的文具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写一写,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两个同桌学习用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要把今天认识的6、7、8、9、10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1.观察数字卡片6、7、8、9、10
2.指导学生写。
(1)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各数的书写要点:
(2)学生边看老师示范或课件演示,边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
(3)学生在第10页上先描4个,再独立写一个。
(4)小比赛:每个小朋友在本子上写6~10各两个,再在小组内评评谁写得好,并展示看。
(5)你会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试试看。
小组内说一说:6、7、8、9、10还可以表示什么?
练一练
1、看数画线
○○○○○○○○○○
○○○○○○○○○○
○○○○○○○○○○
○○○○○○○○○○
○○○○○○○○○○
6
7
8
9
10
2、我们已经学习了0~10各数,你能顺着数吗?倒着数呢?
先请2~3名学生数一数,再全班齐数。
3、看图填数。
(1)
2
3
5
10
7
6
2
4
8
1
5
7
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先看已知数是顺数还是倒数,是一个一个地数还是两个两个地数,再依次填出来。
(2)师:你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倒数吗?淘气和笑笑会带我们去卫星发射基地看一看。卫星发射时就会倒数计时。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处于世界上的先进行列,小朋友要向科学家学习,练好本领建设祖国哦!
请你在信号灯上填出来。
检查自己填得对不对?检查方法,用数一数的方法可以判断自己填的数有没有重复和漏掉的。
3.摆一摆,说一说
(1)分小组把6、7、8、9、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分一分,说一说。
通过创设小小文具店这一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个数是几就用几表示,体会数的产生,加强数与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实践活动,其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其二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的意识,善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已掌握了书写格式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各数书写要点。通过想像、儿歌帮助学生记忆1~10各数的特征,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字的笔顺方向和布局,并通过小比赛、小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力图把数字写得整齐美观。)
在练习2中通过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渗透一一对应的,通过第3题的练习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尤其是既可顺数又可倒数一题,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在最后一题中渗透检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检查能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一、各班失分率统计。
二、主要成绩。
1、计算训练扎实有效。
从计算第一大题“直接写得数”的失分率可以看出,各班对计算教学比较重视,失分率相对较低。其中低的达0、4%。尤其是“直接写得数”,错题非常少。
2、基本知识掌握较好。
从“填空”、“在正确答案后面画√”等题的解答情况来看,学生对一百以内的数的认识掌握较好;平面图形知识掌握较好。
3、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在第四大题“用下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可以画出哪个图形?用线连一连。”中,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基本没有错题。
三、存在问题及错题分析。
1、审题不够细致。
在学生的`错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审题不仔细而导致的。例如:第三大题“填空”中第1小题,有很多学生没有按要求看图写数并连线,导致第1小题也无法全做对。
2、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好。
主要表现为“用竖式计算”、“填空”及“在正确答案后面画√”等题,完成得不是太好。例如:“填空”中,第4小题,“把52、47、68、90、25、86这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后,47是第( )个数,最后一个数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混淆题意,或教师理解题意错误,导致有很多学生在这道题上发生错误,失分较高。
3、空间想象能力较差。
在“在正确答案后面画√”中有体现。而从解答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计算能力还需加强训练。
例如:“用竖式计算”中,有不少学生抄错数字,或是答案忘记写。
5、人民币仍然不会应用自如,失分较高。
6、解决问题失分率较高。
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不够透彻,题意不理解。
四、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加强对待细节问题的训练。
2、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结合。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图形和教具,使学生建立图形的表象,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4、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灵活应用。
5、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意图,特别是一些练习题的理解一定要透彻。
以上是我们阅卷组根据阅卷情况所做的粗浅分析,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概括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拿出作业本帮助你)2/3×3/22×1/2
8/11×11/81/10×10
7/9×9/7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生:
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二)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生:xx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生2:xxx
(三)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主动探究这四组数的特点。
生:分子分母倒过来了。
师:那么我们就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
—倒数)师:继续观察这几组数,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都为1。
(如学生不能找出这个特点,则可以引导学生做计算比赛。)
2、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观察。
3、概括“倒数”的意义,板书。(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四)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举例观察,讨论。(2/5的倒数)
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2、小组讨论,探究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2的.倒数怎么求呢?
生:把2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2=2/1,所以2的倒数是1/2。(师生共同总结: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五)巩固练习,拓展外延。
1、出示“1/5,3/4,5/9,1,3/7,9/5,4/3,7/3”八个数,请学生移动数的位置,找出几组互为倒数的数。
2、剩下“1/5和1”,分别求出1/5的倒数和1的倒数。
3、1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1。)你是怎样计算的?
(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4、0也是整数,0的倒数是几呢?
(1)出示0×()=1。谁上来填一填?(没人举手)
师:0乘任何数都不得1,这说明了什么?
生:0没有倒数。
(2)如果把0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为0/1,那么它的倒数应是1/0。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不以做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那么带分数呢?(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6、小数有倒数吗?
(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2)举例说明:因0.25×4=1,所以说0.25和4互为倒数。
(六)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27/100的倒数是(),25/16的倒数是()。
(4)0、7的倒数是()。
2、判断。
(1)2/9是倒数。()
(2)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原来小。()
(3)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4)a是整数,所以a的倒数是1/a。()
(5)因为0.2×5=1,所以0.2和5互为倒数。()
(七)全课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的:
1、能按照给定的含有两个因素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体会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学习方法。
3、培养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在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教学中所用的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
新授
教学例1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分类的有关知识,谁能说说,以前你是怎样分类的?
请同学门给你们桌上的图形分下类,看谁分得又块又好!(生分类)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类?
同学们分得真不错现在按形状不同分类的同学举手。
按颜色分的同学有哪些?请你们将形状相同的分在意。
请你们看看你们所分的,每一组图形中,颜色怎样?形状呢?就是说我们把形状颜色都相同的图分贼了一起,这样的分发你会吗?
师:请同学们把桌上的图形分一下类
请听要求:把颜色、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分完后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下面小组合作分
(小组分类、师巡视,向有困难的组提示:刚才是怎样分的,先怎样分的饿,再怎样分)
同学门,刚才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分得又块又好,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到黑板展示,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师:同学们真能干,能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的形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下面老师考考大家
P44课堂活动、1
读题,动手操作,抽生演示
P44课堂活动、2
理解题意,先找能飞的,再找有羽毛的
P44课堂活动、3
小组讨论怎样分,交流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个数,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10各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了解“同样多”以及“多”“少”的含义,认识符号=、》、《的含义。
(一)认识1—5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五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出示数字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
2、动手操作,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
2、练习:想一想,做一做,1—4题。
教后记:1通过讲12345的数字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五个数字.
2对于每一个数字的具体含义学生也能够体会.
3对于12345的书写学生则比较难把握.
(二)认识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观察、活动、交流,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排队买票图,谈话,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2、数一数有帽子的小男还孩排在第几?无帽子排第几?
2、排第2是谁?第5是谁?
3、游戏:寻找宝物
教师将一个金苹果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1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雪梨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4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钥匙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7个,叫学生寻找
4、游戏: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将孙悟空及各种妖怪的头饰摆成一行,让学生选。
5、游戏(买东西)
将各种要买的东西排成一行,选一选你要买什么东西。
(一)想一想做一做:1—5题。
(二)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三)本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教后记: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2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和第几说活
3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巩固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30
(经典)一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7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6-12
一年级数学教案【热】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