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9 13:47:0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死海 不适应动植物生存

  特征 现实 人们自由游七

  不死 传说 奴隶屡淹不死

  原因 咸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传说 惩罚执迷不悟的人们

  实质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现状与未来 现状 开发利用

  未来 可能干涸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70米/秒,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氢弹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令人胆寒。在能源紧张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思考题:

  1.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怪现象。

  答 案:

  1.第4自然段

  2.列数字、作比较

语文教案 篇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小鹿的玫瑰为什么没白栽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懂得小鹿的玫瑰为什么没白栽。

  教学类型:精读课

  教学准备:

  果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

  2、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

  3、出示实物玫瑰花,你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花?

  4、对,是玫瑰花,看“玫瑰”两字是怎么写的,注意,读音是“méi guī”。

  5、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和玫瑰花有关的童话故事(板书课题:4、小鹿的玫瑰花)。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出文中的生字词。

  2、画好了同桌之间相互认读。

  3、(引出生字)现在我们就一起认读这些字词。

  ①“骨”是多音字,“花骨朵”中“骨”读“gū”(出示实物花骨朵)。

  ②创设情境:找出文中含“惋惜”一词的句子,在什么情况我们会“惋惜”呢?

  ③动作表示:“瘸、拐”,“一瘸一拐”是什么样的动作?

  4、字词都认识了,我们把生字顺序打乱认读,看谁读得好。

  5、给这些生字组词,越多越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朗读交流)

  3、同学们讨论很激烈,谁说说文中写了件什么事?用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回答。(指名回答)

  4、师范课,同学们思考:小鹿的玫瑰花为什没白栽?(生边听边思考)

  四、指导写字:1、分析识记

  2、生临写

  第二课时

  一、情感读课文

  1、春天到了小鹿在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这些玫瑰给小鹿带来了什么呢?自由读1、2自然段。(三十二个花骨朵)

  2、他当时的心情怎样?(高兴)

  3、就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和小鹿共同分享这份亮兴的心情吧。

  生:齐读1、2自然段。

  4、花骨朵一天天长大,而小鹿……

  (师范读,生听)

  5、小鹿躺在床上时心情怎样呢?你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读相关的语句,师板书:焦急

  6、小鹿下床后,一朵玫瑰花也没看到,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体现他心情的句子。

  生读相关句子。板书书:失望

  7、鹿弟弟怎么说的?大家带着惋惜的语气齐齐第4自然段。

  8、读得真棒!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呢?读5—8自然段。

  9、为什么没白栽?

  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10、这时小鹿怎么说的?鹿弟弟又是怎么说的?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高兴)

  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1、(出示句子)对此朗读,鹿弟弟这样说的原因。

  ①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②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

  (①哥哥没有看到玫瑰花。②玫瑰花为别人带来了欢乐……)

  12、小朋友们对课文理解非常深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人物的心情。(指导朗读)

  13、分角色朗读

  14、你们的朗读使老师也想参加,我们一起合作好不好?

  15、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二、情感拓展

  1、同学们能否像小鹿一样为身边的人送去欢乐和幸福呢?

  (生谈打算)

  2、假如说小鹿种的不是玫瑰而是迎春花或别的花,黄莺和微风还会这样说吗?如果不是他们又会怎么说呢?

  (学生交流、讨论)

  三、本课小结:

  现在老师知道了小鹿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他的玫瑰没有白栽,是因为种的玫瑰为别人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像小鹿一样,用双手为身边的人送去欢乐和幸福,那时你将会比别人更加快乐和幸福。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

  (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

  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

  ⑴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⑵ 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

  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赴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⑶ 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3、分析第二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⑶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⑷ 齐读结论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温馨提醒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2、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4、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一、 预习课文要求

  1.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诗歌的内容。

  2. 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导入新课

  1. 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老师范读诗歌,想象诗歌情节。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小声读诗歌,小组交流诗中的生字新词,课文的大意。

  四、检查学生小组学习情况。

  1. 认读词语:花苞悠荡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柔软柳絮遥远

  2. 重点理解词语:悠荡汲取生辉柳絮遥远

  3. 选择重点理解的'词语造句。

  4. 说说你从诗歌中知道了“我”的愿望是什么。

  五、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歌

  1、指名读分节读诗歌,学生朗读情况。

  2、小组提问,全班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4、齐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六、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第二课时

  一、 将自己喜欢的且又读得最好的一段课文读给同桌听。

  二、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分节进行)

  1. 可以通过表情朗读、给诗歌配画、或者自己讲讲读了诗歌之后感受到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等等。

  2. 引导学生讨论:我望啊望,望到了什么呢?

  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生模仿诗歌自创诗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先说再写。

  三、认读和抄写词语

  1、认读词语:花苞悠荡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柔软柳絮遥远

  2、用自己的办法记生字,评议生字的写法,练写生字:悠谷脚丫柔软 营堂遥

  3.在课文中找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抄下来。

  四、巩固练习:

  背诵《我想》

语文教案 篇6

 一.预期效果

  1. 应获取的知识

  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镶、水藻、贮蓄、澄澈、空灵”等一批雅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应发展的能力

  学会运用“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写景类的散文,进一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养成积累佳句的习惯。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白在学生阅读中自己扮演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当好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要时刻牢记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课文分析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因此,反复朗读,深入赏读,延伸写读是教学的重点。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

  3.学情认识

  初一新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比较喜欢。另外,他们在小学时学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猫》。“喜欢阅读,方能有感受的乐趣”,加之在前一课学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对于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学习本文的难度可能不大,只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过程中,要激之以趣,导之以情,授之以法,方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情和体验,方能使学生“在课本与生活里走个来回。”

  4.教法介绍

  1. 朗读法

  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读需要很高的技巧,教师除了理性指导以外,应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再品读、想读、比读、写读,在朗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质疑法

  质疑法是由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本文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查疑、揭拗的方法进行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济南的秋天》是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印发给学生,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济南的冬天》的朗读录音带。

  2课时安排

  共安排两课时。

  3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对策

  引读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春草如茵、春花竞放的春的美景,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你们知道哪里的春夏秋冬是最美的吗?最好能用学过的古诗文加以说明。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3个生字,读记:伯乐相马、大汗淋漓、精神焕发、等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板书课题:说说你对这两个题目的'理解。介绍寓言故事。

  二、初读感知

  1.熟读课文

  2.概括寓言所讲的内容。

  3.想一想自己从寓言中读懂了什么?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课文

  汇报交流,体会寓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寓意: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四、自学理解

  用学习第一篇寓言的方法,自学第二篇寓言

  五、引发思考

  1.对《伯乐相马》你有几种想法?从伯乐对马的态度上,可以体会到什么;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从千里马的角度,你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2.请同学们从善待动物的角度对《鲁王养鸟》这则故事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实践活动

  1.演一演《伯乐相马》的故事。

  2.改写《鲁王养鸟》这则寓言。

语文教案 篇8

  一、揭示课题

  1、提问引入:同学们知不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最喜欢马良什么?你知道他用神笔画了些什么吗?

  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23课“假如”。(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两遍。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字教学

  1、范读。师:你们想知道诗的内容吗?先听老师读一遍。我读书前,你有什么悄悄话告诉我吗?(让学生逐一说出朗读时的具体要求)你们要边听边思考:假如有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师:课文中几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2、整体感知,识字读文。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语。

  师:你们也想像李老师这样读吗?我相信你们比老师读得好!不过,现在有几个小淘气在和你们捉迷藏,你们能找到它们吗?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用铅笔勾出生字词语。

  (2)说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师:这几个小淘气都找到了吗?你们的这些小淘气朋友叫什么名字呢?请看课后“我会认”里的生字。请把每个生字朋友的名字叫三遍,你刚才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3)送生字”回家”。

  师: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蹦蹦跳跳地又回到了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快!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做什么呢?谁愿意把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4)找“朋友”。

  师:你们在课文中都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那么离开课文你还认识吗?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找朋友”,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找,找到一个领着大家读两遍,并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9个生字都找到了,你们仔细看看有些字是好朋友,组在一起是个词。现在从这9个生字中找朋友组词。(寻食、健康)文中说:“谁到哪里去寻食?”在文中找出含有“健康”的句子读一读。

  (5)识记生字朋友的样子。(小组讨论交流)

  师:9个生字朋友都认识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不然的话你会叫错朋友的'名字,多不好意思啊!请四个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6)与生字广交“朋友”,并送“朋友” 回家。

  师:这些可爱的小淘气可以交许多朋友(组词),请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淘气帮它找朋友,再把你找的朋友送回家。(就是用组成的词说一句话)

  (7)凭借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读文感悟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 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共写了几小节?写了小作者的几个美好的愿望?(待学生读文回答后)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2、小组内互读。

  师:在这三个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抽人读)请大家在小组中读一读,四个人每人读一小节,看看谁是最佳小小朗读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丰碑》的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