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31 16:32:1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默读课文。说说太空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太空人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想了解太空人的生活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课文,太空人的生活。

  二、新授

  (一)提出自学要求。

  1、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读,纠正字音,减少“生字”。

  4、提出不同的问题。

  5、默读课文,思考:太空人的生活跟我们有什么不同?(理清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是从穿衣、吃饭、睡觉和洗澡、上厕所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太空人的生活的。)

  (二)小组讨论,交流。

  1、太空人的生活跟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可以对比讨论,加以理解。

  2、指导学生说完整话,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充分发表自己意见。

  (三)语言表达训练。

  1、读了课文之后,关于太空和太空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太空和太空人的生活,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搜集关于太空和太空人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展开拓展阅读,了解“看”的学问;从布鲁诺和柏波罗的做法和结果对比中得到启示。

  2.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3.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重难点,关键

  1.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2.针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阅读《“看”的学问》和《管道》。

  二.学习《“看”的学问》

  1.轻声读文,思考“看”有哪些学问。

  2.讨论:“看”都有哪些学问?

  3.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是怎么样观察事物的?

  三.学习《管道》

  1.提出要求,引导速读。

  2.学生自由速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速读的体会。

  4.引导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二.开展《畅所欲言》的.话题交流

  1.默读故事,理解内容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针对故事,开展讨论。

  3.教师小结。

  三.完成《初显身手》

  1.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

  2.课件出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引导评议。

  3.评选班级“智多星”。

  4.课外延伸:毛遂自荐当主编将全班同学提供的好方法,好窍门编成小册子,名曰《智慧万花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将上节课讨论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继续习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在自读的基础上理解较为重要的文言实词;

  进一步辨析虚词中的介、副词;

  认真诵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沉沦,克己自励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实施:

  1、板书:(《国语》)::国别体

  独立串解课文

  分辨虚词(介、副)

  讨论理解人物

  2、难句释疑(课前同学相互解疑,教师个别点拨)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希:资,储备:希,细葛布

  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副词。

  遂使之行成于吾:成,达成讲和。

  仇雠敌战之国:雠,仇敌。

  将不可改于是矣:于是,这种局面。

  子苟赦越国之罪:苟,如果。赦,赦免。

  服之而已:服,使动。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称代词。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因而。中原,泛指原野。

  于是葬死者:于是,自此。

  去民之所恶:去,远离,不做。

  卑事夫差:卑,谦卑地。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使…为奴仆。

  广运百里:广运,方圆,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蕃,繁殖、生息。

  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公与之母:与,提供。

  公与之饩:饩,食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纳宦其子:宦,使学和养。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切磋。

  必庙礼之:庙,在庙堂上,名作状。

  十年不收于国:收,征收。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受辱。

  今越国亦节矣:节,克制。

  请姑无庸战:无庸,不用。

  越四封之内:封,境。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穿着。

  国人皆劝:劝,鼓励。孰是君也:是,这样。代词。

  3、大家做:虚词用法小归类(课前):

  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①执其手而与之谋。②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达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于

  介词,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于是”属介宾短语。

  以

  介词,例:以乱易整,

  连词,而,例:

  ①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②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4、多媒体课件及导语:(课件另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5、资料: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亦无定论。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夫差整军三年,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兵退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勾践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6、课文结构:

  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

  战败求和(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卧薪尝胆(第三至第四自然段),

  同仇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7、人物形象大家谈:

  勾践:城府深沉、败而不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坚韧者

  胸怀大志、有胆有识、处变不惊、急能任人――政治家

  8、小话题:

  1)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2)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3)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9、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练习二、三。

  2、补充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①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②下面带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C、吾不能居其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既呼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分析:A项的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连接定中结构;C项的两个“其”字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的“其”一个是语气副词,表诘问,译为“岂”,另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

  ③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悔之,亦无及已。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令仕者无取老妇。

  E、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④下列括号里补出的词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勾践)遂使行成于吴。

  B、(吴)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C、(勾践)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分析:D项有错,应补出的是“勾践”,意思是勾践哭着埋葬百姓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死了一样伤心。这表现他非常关心百姓的死活。

  ⑤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果行,国人皆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

  C、遂使之行成于吴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D、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⑥、下列各句中对“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B、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受到)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了解)

  D、失其所与,不知;(通“智”)

  ⑦下面对课文的意思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被吴国的军队打得退到会稽山时,虚心听取大夫文种的意见,并派他去吴国讲和。

  B、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讲和,太宰私纳越国的美女,劝夫差与越国讲和。

  C、勾践决心更改治国之政,一面讨好麻痹吴国,一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重视贤人,终于做到国富民强。

  D、国之父兄认为越国十几年的克制已经够了,要求对吴国报仇,勾践马上答应了他们。

  分析:国之父兄要求对吴国报仇雪耻时,勾践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继续检讨自己的过失。在大家的一再请求下才答应了,并要求大家旅进旅退,同心协力。

  【延伸阅读训练】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月:“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10、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你同意谁的做法》是一节口语交际课。本课的具体内容有两部分:两幅插图和龙龙对文文说的一段话。龙龙的话提示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方式。两幅图描绘了要展开讨论的事件,即两个同学看到一名小同学把一团废纸随手扔到地上,男同学说要“告诉老师去”,女同学说“他知道错,改了就行了”,并把废纸拾起来投进垃圾箱内。本次口语交际就是要对他们的不同做法进行讨论。

  设计理念

  在交际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有意识训练他们有理有据地发言。教学中,采用讨论、独白、表演等多种交际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交际氛围,让他们乐于交际,同时注意话题的拓展,使交际与学生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教学目标

  1.通过话题讨论,使学生明白处事的简单道理,懂得友善待人,学会处事。

  2.积极参与讨论,用普通话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认真听别人,学会倾听,做到有礼貌。

  教学重、难点

  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吸取别人谈话的长处。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插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处理。处理事情的办法很多,也很有学问,这不,请同学们看课本57页的两幅图,校园里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都是怎么做的?

  二、了解图意,明确交际的话题

  1.为便于交际,可征求学生意见,给图中人物起名。

  2.让学生独立看图,弄懂图意后,同桌交流一下。

  3.找两名学生说图意。在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图中提示,说清龙龙和文文各是怎样说的。

  4.让学生读龙龙说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话题《你同意谁的做法》。教师随机板书话题。

  三、形成观点,小组内讨论

  1.明确要求。

  (1)有自己的看法,结合图意说出理由。

  (2)认真听别人,做到有礼貌。

  2.分小组讨论。

  在扔纸的小朋友已知错的.情况下,图中的男孩女孩谁的做法好呢?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老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不人云亦云。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要能准确、真实地反映本小组的讨论情况。

  (2)各小组在全班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共同:谁的观点好,理由讲得充足。评出最佳代表。

  (3)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提出正确观点:在知错的情况下,应该给犯错的同学改正的机会,应学会友善待人。

  四、再现情境,进行表演

  1狈纸巧练习表演。

  提示学生:表演时,可创造性地增加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弊愿娣苡拢在全班表演。

  表演后,大家共同,选出表演最佳的同学。

  五、讨论,拓展话题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3个要求这场讨论。

  2.让学生交流自己曾经遇到的其他事情的处理经过。做法好的,大家要学习;做法不合适的,要指出错在哪里,并提示该怎样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3、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能模仿造句。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关键词句,感受烟台海的壮观绚丽,人的勤劳能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可回忆《赶海》)

  2、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发现烟台以及其北面临海的特点。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播放配乐朗诵,交流听后感受。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3、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小组长在组内主持评议、改进)

  4、点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评议。

  5、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效果。

  (1)出示,点名认读。

  (2)理解:礁石、锚、起锚等词语的意思。

  (3)点名说字形特点及书写注意点。

  (4)教师范写、讲解,学生描红、临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说话提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强调关键词语:冬、春、夏、秋,海、人。

  3、学生在组内讨论练说。

  4、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四、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练习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自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1、师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

  (2)你觉得要读好这段话,要突出哪些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归纳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句。

  (4)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体会烟台海的独特。

  (5)在海边的人们是怎样的?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的有关词句。

  (6)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有“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的人和外地的游客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

  (7)引导学生开展朗读竞赛,在读中进一步感受烟台海的独特魅力。

  (8)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里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给大家听。

  (9)点名背,评议、小结背书情况。

  (10)小结学习方法:整体读,感知本段主要意思;分层读,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赛一赛,读出自己的领悟;背一背,表达自己的感情。

  2、学生按上述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读、赛、背)

  (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集体评议汇报情况。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等语句,感受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着、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三、课后拓展练习。

  1、把1—4自然段有感情地背给同学、家长听,请他们进行书面评价,将书面评价添加到成长档案袋里。

  2、用上“像、宛如”等词语,练习写一些打比方的句子。与众不同的句子,老师将会奖励“创造星”或“聪明花”。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在冬、春、夏三季节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吗?

  二、指导学生继续精读课文。

  1、自读第五自然段,整体感知。

  2、找出最能表现秋天海的特点的句子,朗读体会。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4、开展朗读竞赛,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5、总结冬、春、夏、秋四季烟台海的特点。

  “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充实(忙碌)”

  6、齐读第6自然段,填空:烟台的海是一幅( ),是一道( ),是一座( )。

  7、轻声自读,体会画、背景、舞台。

  8、欣赏画面,加深理解。

  说话提示:说是“一幅画”,是因为( );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 );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 )。

  三、课堂演练。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向游客作一番介绍。

  2、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让我们分享一下吗?

  3、学生演练,集体评议。

  四、课后拓展练习。

  1、写一个片断,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作为自己手抄小报的备用稿。

  2、预习《黄果树瀑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二、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三、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四、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丰碑》的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