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事物可以构成许多反义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把词语填在适当的句子中。
4、引导学生产生写话的欲望,鼓励学生写真心话。
5、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观察、调查或查阅资料的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一)
1、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学生反复读生字,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小泡中的话,小组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交流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部件这一汉字特点。
5、让学生展开想象认记这些字。如:第一组的四个字可以这样记,呀!乌鸦说小芽上长蚜虫呢!
(二)看看说说
学生自己观察,指名说反义词。如:黑白、大小、长短、高矮、多少、前后、左右、单双。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自己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读准字音)
2、各自选择词语造句,全班交流。
(二)我会选
1、引导学生自读词语和两个句子。
2、自己选词填空,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3、交流检查
(三)我会写
1、激趣谈话:
(1)你有什么高兴的事,想告诉大家吗?
(2)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吃的食物吗?
(3)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游戏吗?这个游戏是怎样玩的?
(4)你最喜欢去的'是什么地方,你看见了什么?
(5)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长得什么样?
2、指名说话,老师相机指导。
3、同座同学互相说自己想说的话。
4、把自己所说的话写下来。
5、学生写话,教师巡视,帮助写话有困难的同学完成写话。
(四)我会读
1、学生小声读故事。
2、同座互读,看谁读得准、读得流利。
3、全班交流。
4、你认为韩愈聪明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分头搜集动物、植物的有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学生自由准备讲稿。
二、有趣的动物、植物
1、激趣谈话:课余时间大家通过观察、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了许多动植物方面的知识。今天就请大家介绍有趣的动物、植物。
2、示范引导:位于宜昌市夷陵区的中华鲟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一家保护中华鲟的专业科研机构,有许多同学到那里参观过。今天我们就请中华鲟做一个自我介绍。
我叫中华鲟,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活化石。我是江海洄游性鱼类,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一般可以活30余年。我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酷似披甲武士,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一张大嘴又尖又长,身上有五行银白色的菱形骨板,背部一行,身体两侧和腹部两行。
3、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练习讲解,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4、各组推选最佳解说员在全班进行交流。
展示台
(一)日记
将自己的日记本,或打印成册的日记在班级、年级进行展示。
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篇读给大家听一听。
(二)中华鲟等资料
收集到中华鲟研究所参观的照片及其他资料、图片进行展示。
(三)到市内鸟语林、爬行动物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地参观,并收集相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35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三,二上语文园地八,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
(一)解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
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题
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什么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认识生字生词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体会人物感情
难点:理解瑞恩的伟大和崇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有梦想吗?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梦想?
师:今天,让我们走进加拿大,走进一个普通的家庭,去看看一个普通的6岁男孩——瑞恩,他有什么梦想呢?
二、新课
师:打开书124页,快速朗读课文,想想瑞恩最初的梦想是什么?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梦想?用“——”把它勾画下来。(板书:捐一口井)(生汇报,“孩子们没有……病死”)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触,能说说吗?孩子,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师:谁再来说说读这句话是内心的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里读出来。请大家也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师:(“继续着”、”一年多”)我们试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是怎么继续着的。试用“当……的时候,他……做的”的句式练习说话。
师:瑞恩无论春夏秋冬一直坚持着,(板书:坚持)瑞恩的不懈努力下,竟筹足了0加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从这个“竟”字中体会到什么?(这个梦想的实现有点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置信、难以想象)(人们想不到什么?)
句式训练:“人们想不到(一个六岁的孩子)……”“人们想不到……”
师:把你的体会送进文字里去。他读得怎样?你来读读。
师:把你们的体会也读出来,齐读这段话。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瑞恩的坚持和艰辛。瑞恩就是这样在自己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非洲孩子捐一口井。瑞恩的梦想结实了吗?对,非洲人民的苦难生活让瑞恩又产生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引读)(板书:都喝上洁净的水)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扩大,为了实现新的梦想他又继续着……
师:请联系上下文,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他是怎样继续着的?(生:像以前一样、游说、宣传、鼓励、榜样的力量…)
师:就是在他的努力、游说、宣传,榜样的力量下,五年后,他的这个梦想成了千百人的梦想,竟也成了千百人参加的一项事业,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他们已为非洲8个国家建造了30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为(生答),被人称为(生答)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英雄”、“灵魂”在这儿指的是什么?(壮举、感动了许多人)(爱心)
师:瑞恩就是用他的爱心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除了你们刚才说的那些努力外,他还有什么会继续着?(板书:……)(梦想会继续着⑴水接进每家每户,⑵水灌溉干涸的土地,变农田,种上庄稼,⑶医药,⑷玩具等)
师:瑞恩的梦想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美,瑞恩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师:除了母亲的正确引导外,还跟什么分不开?
师:因为仅凭瑞恩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瑞恩在自己的母亲和家人的理解,在朋友的帮助和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以及在自己的爱心、坚持和努力下,终于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师:刚开课时,许多孩子都谈到了自己的梦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一定有了许多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具体办法,谁能说说你准备为实现梦想怎么去努力?
三、
师:同学们的梦想是多么的美好,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够实现。只要心中拥有梦想,你的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只要心中拥有梦想,你的人生将会绚丽辉煌。
板书设计
23、瑞恩的梦想
赚70加元,捐口井让每个非洲人都喝到水
心地善良执着
一年多感动众人献爱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agrave;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ugrave;))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agrave;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五彩池美丽奇异的景象,了解产生奇异景象的
原因,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体会五彩池的特点。
3、认识9个生字。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体会五彩池的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五彩池美丽奇异的景象,了解产生奇异景象的原因,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出示课题,这就是——齐读。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
2、检查字词
3、全班论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片、音乐)
读读课文2、3、4自然段说说五彩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五彩池神奇在哪里呢?自读2、3、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讨论板书水池池水原因
四、深入理解,读中赏析
1、哪一自然段写了水池的样子?
2、轻声读第2自然段,哪些句子使你感受到水池的神奇,用“——”画出,
多读几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根据学生各自体验,随机进行教学。以下两句估计学生理解上有难度,加以重点指导。
电脑出示“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
毯上的宝石。”
①电脑屏幕出示“无数……宝石”
把什么形容成“宝石”?又把什么说成“巨幅地毯”?读一读这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师述:藏龙山上共有水池693个,这么多水池像宝石一样遍布山野,熠熠生
辉,该怎么读?指名读。
电脑出示“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
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月牙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②出示“池边……莲花的……”
你感受到什么?
师生连读两遍,在第二遍句子结束时以“还有像……”结语。还有像什么?
有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
4、播放录像,激发情感
多媒体配乐播放五彩池自然风光片,把我们看到的美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默读第三自然段,对照屏幕,哪地方不一样?
联系上文想想,没有“更”字行不行?
6、这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1)默读第4自然段,找找看有哪几个原因,标上序号,再四人小组讨论。
(2)讨论板书石笋石粉阳光倒影
五、课文
今天,我们感受了五彩池的神奇,请同学们把你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你的家人朋友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6
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语文教案 篇7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 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 朗读课文
三、 文本解读
(一) 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从根本上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在:在于事:让……做官(任用)将:就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
3.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内容:
1) 找出中心句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 第二段
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读出气势
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 概括本段内容:
1)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 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 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 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丰碑》的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