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4 11:11:45 晶敏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选17篇)

  语文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二)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三)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piǎo ( )

  (3)鸡豚( )狗彘( )之畜( )

  (4)数( )罟( )不入wū ( )池

  (5)无( )失其时

  (6)谨庠( )序之教

  (7)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 )之义

  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

  (5)无wú通假字,同“毋”。

  (6) xiáng。

  (7)颁 bān通假字,同“斑”。

  (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1、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2、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1)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2)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5)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6),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7)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8)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9)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10)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11)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12)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3)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①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②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14)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15)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涂有饿莩,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1)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5)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3)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1)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2)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4)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花开。

  (5)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出发。

  (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1)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2)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4)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优美的。

  (三)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设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主张: 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 (对比)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

  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了解一些有关马的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的文章。

  3、初步了解马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认识、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关于马的悠久文化,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文章,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相关文章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马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

  教学准备与马有关的成语,图片诗句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巧填成语,趣味导入

  1、平时同学们都积累了很多成语,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来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

  ()到成功万()奔腾样鞭策()一()当先

  2、齐读这些成语,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除了这些成语,你还知道哪些与马有关的语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了解更多关于马的知识。一起学习课文《马》。

  二、反复读文明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课上又读过了,相信你们会读得正确。请4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学生读文,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把要求学会的生字找出来,做上记号。

  4、先描后写,再找学生到黑板上书写。重点强调“畜、素、演”三个生字。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朗读文章,说说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马》这课文。请同学们先复习生字,再进行听写。“朴素、扎实、纵然、课堂、创造、忠诚、家畜、弓弦”

  2、不同方式批改,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充分读文,品味作者的感情。

  1、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对马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2、说一说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马的怎样一种感情?(体会作者对马的赞美之情、喜爱之情、崇敬之情。板书:赞美、喜爱、崇敬)

  三、深入理解,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找一找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作者对马的赞美和喜爱?

  2、交流第一自然段:。

  (板书:幸福、吉祥、成功)

  3、交流第二自然段:

  4、交流第三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四、作业

  1、阅读一关于马的文章。

  2、背诵文中精彩的语句。

  板书:马

  幸福吉祥成功

  中华传统美德

  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看图读词语的过程中,准确识记“卫、巾、擦、刷、皂、澡、梳、盆”等字。(重点)

  2.在看图识字的过程中,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联系,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难点)

  3.理解“高兴、生气、害怕、难过”的意思,会用它们说话、写话。

  4.和大人一起朗读故事,明白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内容,知道哪只白鹤找到了鱼,懂得另外两只白鹤找不到鱼的原因,启发学生凡事要善于动脑筋,注意事物的.变化,这样做才能符合实际,把事情做好,达到预期目的。

  5.感受中国语言的趣味和魅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教师)

  2.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识字加油站

  1.导言: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课件播放喜羊羊起床、穿衣,来到卫生间的动画。出示:喜羊羊早早起,来到卫生间要考考你。)

  2.课件依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卫生间、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自由交流识字:卫、巾、刷、皂、梳、盆。

  (1)读准字音:刷shuā、皂zào、梳shū。

  “刷”和“梳”是翘舌音,“皂”是平舌音。

  (2)认清结构:“卫”和“巾”是独体字,“刷”和“梳”是左右结构的字,“皂”和“盆”是上下结构的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同桌互相考一考:抢读生字,看谁读得准确。

  4.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5.导学:喜羊羊为大家鼓掌,大家真棒!听一听,他又说了什么:“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这五种物品分别是干什么用的呢?”(课件出示。)

  6.引导学生说出五种物品的用处,并一一课件出示:毛巾――擦手、牙刷――刷牙、香皂――洗澡、梳子――梳头、脸盆――洗脸。

  7.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擦”和“澡”。

  8.指导学生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情景动画导入,引领学生在趣味中认识词语。在此基础上的认字都是以“自主交流、活动探究”的形式完成的,既提升了识字实效,更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观察,我的发现

  1.导言:由于同学们表现非常棒,现在喜羊羊带我们去动物王国逛一逛。一年一度的动物王国运动会的开幕仪式就要开始了,让我们随着喜羊羊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队伍参加。

  2.课件播放第一支走来的队伍――小狗队,并相应出示生字猫、猴、狮。

  (1)齐读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反犬旁”。)

  (2)引导学生思考“反犬旁”的字大都和什么有关,然后指名汇报。

  (3)导言:这支队伍想扩充,哪些动物还可以参加呢?(预设:狗、狼、猪、狐狸等。)

  3.课件播放第二支走出来的队伍――小鸟队,并相应出示生字鸡、鸭、鸦。

  (1)导言:观察生字,你又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鸟字旁”。)

  (2)引导学生思考“鸟字旁”的字又和什么有关,再举几个例子。

  4.课件播放第三支走出来的队伍――蜘蛛队,并出示词语蝴蝶、蜻蜓、蚂蚁。

  (1)导言:最后一支队伍比较特殊,看看都有谁。(生齐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字又有什么相同点。(课件出示“虫字旁”。)

  (3)“虫子旁”的字多数和虫子有关,学生举例子。(螳螂、蟑螂等。)

  设计意图:借助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自主发现中了解汉字造字规律,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

  三、情感体验,字词句运用

  1.导言:虽然这三支队伍相差悬殊,但是,大家看在第一场“穿针引线”比赛中,在蜘蛛队长的领导下,他们取得了第一场胜利。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设计

  (1)同学们,观察他们的表情,你想到了哪个词语?(课件播放比赛场景并出示:高兴。)

  (2)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高兴。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平时生活学习中令自己高兴

  语文教案 4

  学习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

  3、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背儿歌。

  5、围绕“合作”这个主题,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音乐)听到选这熟悉的声音,又到了“我的发现”时间了,这一次我们会有

  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我的发现?

  1、出示课件(带有“钅、衤、疒”旁的三组字)

  钅 钢 铜 铁钉

  衤 被 裙 裤袄

  疒 病 疼 痛疯

  2、同学自由读一读,在小组里说说自身的发现。

  3、交流发现: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在字的前面点击偏旁)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12个字里藏着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同学观察

  课件的12个字与“钅、衤、疒”字的关系。)?

  (第一行都有“钅”字旁,金字旁与金属有关;第二行字都有“衤”字旁,衣字旁与服

  装、被子等有关;第三行字都有“疒”字旁与疾病有关)

  4、小组读、指名读、互读、再脱掉拼音读。

  5、你还知道哪些“钅、衤、疒”的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鼓励同学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交流识字经验增强识字的自豪感。)

  6、 拓展:找一找“钅、衤、疒”旁的字。

  教师和同学一起总结:字的偏旁与字的意思有关。

  三、我会填?

  1、出示课件(不带词语)

  一只( ) 一个( )

  一把( )

  一块( ) 一条( )

  一盘( )

  2、你能根据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吗?(小组内练习后推荐一人讲给大家听)

  3、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

  4、 在生活中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你会说吗?

  5、拓展:

  五颗( )一座( )

  一本( )

  一幅( )一架( )

  一间( )

  四、我会读?

  小朋友们认得、填得真好,咱们接着往下学。(点出“我会读”。)?出示课件图片

  上写着“我会读”中的词语。

  书桌 板凳 椅子 棉被 运动裤

  身手 习惯 宣布 称誉 议论纷纷

  自信 容易 粗糙 疲劳吞吞吐吐

  同学自身读一读词语,边读边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让同学说说“吞吞吐吐”(AABB)形式的词语。

  五、读读背背

  《走山路》是一首有趣的绕口令形式的儿歌,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同学

  借助插图,在读中感悟。

  1、下面我们就来学一首儿歌:走山路。(出示课件、配音)

  2、借助拼音自由练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配乐朗读)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读,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看课件:小猪、小鹿和小兔为了什么事急坏了?

  6、老师指着课件让同学自由发言。

  7、指导背诵(四人小组合作、开火车)

  8、齐背儿歌。(配乐)

  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 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

  (一)整体感知

  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2.明确: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3.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雎鸠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纯洁美丽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爱。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常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5.语言概括准确。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 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 (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

  14.试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板书设计: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语文教案 6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了解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和蕴含着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和蕴含着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美过雪花,有多少赞美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寻雪的诗句呢?(学生读搜集的有关诗句)

  2、在生活中,你看到的雪又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3、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鲁迅的《雪》,请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写到了哪几种雪?据此给课文分段。

  (板书: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二、学习第1-3自然段。

  1、先读一读第1自然段,找到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板书:滋润美艳)

  2、哪些词句描写出“滋润美艳”呢?请再仔细读一读作者描写雪野时,用了哪些颜色,写了哪些事物?(边说边读):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浑黄的(磬口腊梅花)、冷绿的(杂草)。

  3、单是看这些字眼,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江南雪野的美,若你再边读边想象一下啊!这雪中的鲜花,鲜花中的白雪,交相辉映相互衬托,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呀?(学生读到哪,就指导到哪)

  4、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画面吗?

  5、是啊、看到这些雪中的花儿,我不仅想到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江南的雪真是“滋润美艳”,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吧。

  6、作者写了这雪中的花,觉得还没有写尽江南雪野,他接着又写到了什么?(蜜蜂)

  7、如此一来就有了矛盾,这样的冬季,哪来的蜜蜂呢?(出示句子,突出“仿佛”二字)

  江南的雪野如此充满生机活力,虽不是春天,我们却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所以作者说——(读)“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8、再细细品味一下这一段,看看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江南雪“滋润美艳“的特点呢?

  9、喜欢这美丽的江南雪野吗?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吧!

  10、鲁迅的少年时期是在家乡绍兴度过的,成年的鲁迅,为了寻找国家民族复兴的道路,不得不漂泊在遥远寒冷的北京,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先生想起了故乡的雪,他还会想起什么呢?(他在故乡度过的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在这样的雪天,孩子们最爱的游戏是什么?(生:塑雪罗汉)

  11、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堆雪人的喜爱呢?(用“ ”画出,与同桌小声交流)

  12、用雪堆雪罗汉,自然也有江南的雪“雪润美艳”的特点,从哪里可看出?(很清白、明艳,以身、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13、给孩子们带来如许快乐的雪人,遇上连日的晴天,便挽留不住,令人难免生出淡淡的哀愁,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也是——(脆弱的,生命力不强)

  三、小结

  江南的雪象征了哪些美好而又缺乏生命力的事物,让人一边向往,却又一边惆怅。

  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师的话和达·芬奇学画态度转变之间的联系,明白刻苦练功的道理。

  教学思路:

  教学中,可取消独立识字的环节,把阅读作为识字的重要途径,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提早发展语言。可分三步:第一步,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第二步,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刻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第三步,突出重点,综合训练,识记字形。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字音。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课文讲了谁学画鸡蛋?为什么要画鸡蛋?结果怎样?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课题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1)自由练读。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并记住字音。

  (2)检查朗读和字音掌握情况。

  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识记字音,然后让学生离开课文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3、朗读全文。思考:《画鸡蛋》讲的是谁学画鸡蛋的事?他是个什么人?

  读后回答:《画鸡蛋》讲的是达·芬奇学画鸡蛋的事。他是著名的画家。

  教师简介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是400年前非常出名的画家。他一生都研究绘画,他的画有的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珍品。他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刻苦练习绘画分不开的。有许多苦练绘画的故事是很感人的。画鸡蛋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学习第1自然段。

  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读第1自然段。

  理解“著名”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著名”要读重音,以突出达·芬奇是个什么样的画家。

  三、默读2、3自然段。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蛋时态度怎样?听了老师的话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他的态度变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1自然段。

  达·芬奇是什么时候的人?哪个国家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讲读2—4自然段。了解达·芬奇学画鸡蛋的表现和结果,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导言:达·芬奇成为著名的画家,是他刻苦练习绘画的结果。我们继续学课文,从他学画鸡蛋的故事中了解他是怎样按照老师的要求苦练绘画本领的。

  1、读第2段,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时,态度怎样?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

  读后讨论回答:

  (1)老师是怎样让他画鸡蛋的?(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

  (2)达·芬奇的态度怎样?(不耐烦)

  (3)他为什么不耐烦呢?

  先引导学生联系老师让他画一个又让画一个回答。了解因为画得多了他不耐烦了。

  再引导学生联系达·芬奇的话想。“天天”是说达·芬奇认为画鸡蛋时间长了。“太简单”是说达·芬奇认为画鸡蛋容易,用不着这么练。所以就不耐烦了。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时强调“画一个又让画一个”、“天天”、“太简单”等词语,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4)达·芬奇的态度对吗?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看图上老师的表情,体会老师说话时严肃的语气,用严肃的语气读老师的话,再理解老师说的4句话。

  第1句话告诉了达·芬奇什么?(达·芬奇以为画鸡蛋容易,是错的.。“容易”在这里是说画鸡蛋简单,很好画的意思)

  第2、3句话,老师告诉达·芬奇画鸡蛋很不容易。为什么说不容易呢?(“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是第1个原因。意思是说鸡蛋的形状看起来差不多,但“仔细”看,一千个鸡蛋中每个跟每个都有差别。“每个鸡蛋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是第2个原因。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鸡蛋,自己去发现不同,从而理解“不同角度”的意思)

  第4句话,老师让达·芬奇反复画鸡蛋的目的是什么?(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训练眼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观察事物准确,画得像。“眼力”指观察能力。“观察准确”是说看的一点不差)训练绘画技巧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画得熟练。这样就会画得快)

  再读老师说的4句话。体会老师是怎样严肃地给达·芬奇讲道理的。

  2、读第3段,思考: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懂得了画鸡蛋的重要性,画鸡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1)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是怎样画鸡蛋的?画出一个词语。(用心画)

  (2)从哪儿看出他是用心画鸡蛋的?从“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可以看出达·芬奇耐心反复练习画鸡蛋,非常用心。

  (3)指导朗读,带点的词语要重读,突出达·芬奇是怎样画鸡蛋的。

  3、读第4段,思考:达·芬奇用心画鸡蛋结果怎样?

  (1)“无论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是什么意思?(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没有画得不快不像的)读一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2)达·芬奇为什么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呢?他反复练习画鸡蛋,掌握了绘画技巧,画得熟练了,所以就快;通过训练眼力,他看得准确了,所以画得就像)

  4、达·芬奇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你向达·芬奇学习什么?要想画出好画,写出好字,学会唱歌,写好作文,应该怎么办?(学习达·芬奇苦练绘画技巧的精神。要想掌握上述本领就要从小刻苦练习)

  三、综合练习,识记字形。

  1、看田字格中的生字,应该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字形,练习说一说。

  2、教师指导分析字形。

  (1)哪几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样记?

  始:把“抬”字的“扌”换成“女”。

  练:左边是“纟”,注意右边的第3笔不要写成“东”。

  技:与“枝”形近,左边的部首不同。

  准:和“谁”形近,右边的部首不同。

  确:左边是“石”,右边是新学的“角”字。

  (2)上下结构的字有哪几个?怎样记?

  角:上边是?,下边是“用”。

  易:上边是“日”不是“目”,下边是“勿”。

  (3)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度”,怎样记住它呢?

  度:外面是“广”,里面的上半部分是一艹廿,下边是“又”。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字头。

  4、完成课后第2题。

  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勇气”的含义。

  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出其中的含义。

  能力目标:

  训练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训练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来自于信仰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正义、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正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勇气”的含义及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揭示战争的可怕和无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可贵。导入新课。

  二、结合地图生动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着陆讲起,真切再现故事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三、读故事。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故事。

  四、解读故事。

  设置问题如下:

  1、美国伞兵在着陆后遇到一连串怎样的'糟糕情况?

  2、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法国妇女家的时候,法国妇女是怎样做的?

  3、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是一样的吗?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更欣赏谁的勇气?

  4、你怎样理解将军说的那位法国女人是个“幸福的女人”?

  学生先自己独立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然后就自己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帮助解决。

  教师指导,帮助理解。

  五、拓展故事。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在场景介绍的引导下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进入想象,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然后学生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讲述当年的那一刻自己是怎样想的。

  六、课堂延伸。

  出示反映当今世界战争情况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在当今世界和平仍需我们一起努力,体会自己今天拥有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可贵。

  七、结束。

  高唱和平之歌《橄榄树》,祝福所有人都不再流浪,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大屏幕出示作业。歌声中结束这一课。

  板书设计:

  勇气

  精彩情节: 着陆失误 大胆求救

  不幸被捕 挤窗而逃

  身陷绝境 再返农家

  语文教案 10

  一、教学要求

  1.准备拼读音节;完成形近字组词;近义词选词填空及一字多义的练习。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完成理顺排列错乱的句子的练习。

  4.写一件感人的事,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教学时间五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字词句部分

  一、教学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各自拼读,比较每组上下两个音节里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指名读,看能否正确读出来。

  二、教学第二题,形近字组词

  先让学生比较每组字的异同点,再组词。

  参考答案:

  暮(暮色) 钞(钞票) 板(木板) 淘(淘气) 句(句子)

  治(治疗) 幕(幕布) 抄(抄写) 版(出版) 陶(陶冶)

  旬(上旬) 冶(冶炼) 愧(惭愧) 昂(高昂) 担 (挑担)

  渐(逐渐) 沸(沸腾) 洒(洒落) 魂(灵魂) 仰(敬仰)

  坦(平坦) 崭(崭新) 佛(佛像) 酒(米酒)

  三、教学第三题,选词填空

  可先让学生说说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再填写。

  第一组,“因此”用于交待结果,“因为”用于说明原因。第1句应填“因为”,第2句应填“因此”。

  第二组,这两个词都有“不安全”的意思,但“危急”除此之外还有紧急的意思。第1句应填“危险”,第2句应填“危急”。

  四、教学第四题

  先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的意思,最后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1题中的“老”,在上句中是“经常、总是”的意思,在下句中指年岁大。

  第2题中的“别”,在前句中是“不要”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佩戴”的意思。

  第3题中的“浓”,在上句中的意思与“淡”相反,指含某种成分多,在下句中是“强烈”的意思。

  第4题中的“竖”,在上句中是“直立”的意思,在下句中是指汉字自上而下的一种笔形。

  第二课时

  教学阅读部分。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说说有哪些要求?(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回答问题。)

  二、读通短文,指导分段

  1.请同学们把短文轻声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通。

  2.默读短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讨论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来到重庆,登上朝天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O多学生,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苏武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堂堂正气和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2、通过反复朗读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用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感悟苏武忠贞不屈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介绍苏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武牧羊》。

  2、读题:苏武,一个在中国历刻下名字的人物,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并歌颂了这位民族英雄,并且它的被后世广为传颂。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按自己的理解,正确、响亮地读出他们。

  小黑板出示词语:匈奴 玷污 使臣 羊羔 旌节 旷无人烟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4、概括内容:能运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情吗?

  5、你能说说苏武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吗?用一个词概括。

  二、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1、布置。指导批注。(培养学生圈点批画,自主学习的习惯)

  哪些让你感受到苏武的忠贞不屈?

  2、引导交流第三段。

  句子一: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1)指名谈感受,教师指导。

  (2)朗读:

  ①当你知道这些时,能不能为这个句子加个,想想苏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②指名读。

  句子二: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毛毡片充饥。

  (1)理解:指名谈感悟。引导抓住“忍饥受冻”“一连好几天”谈苏武受到的折磨。

  (2)朗读:

  找学生先读接着教师引读(以学生为主,以读为载体,以语言描写为教学重点,让学生自悟自学)

  3、默读第4、5两节,思考:课文明明写了几件事,作者为什么要以苏武牧羊作为题目,而且用了2个小节来描述?

  句子一: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样的体温取暖。

  (1)理解:引导通过“没有”“也没有”体会这里的艰苦,不具备根本的生存条件。

  (2)朗读:

  ①把你的感受送回句子中,读读这句话。

  ②引读:没有粮食,饥肠辘辘,干硬的草根和酸涩的野果多么难以下咽;没有棉衣,浑身冰冷,只好与羊群为伴,这是多么困苦的生活呀!而越是困苦,越是表现忠贞。我们一起来读。

  苏武呆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预设:“千里之外的北海”,“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句子二:苏武赶着羊群来到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

  5切入第六段:十九年的期待,十九年的守望,苏武终于可以归汉了。(齐读第六段)(文本主题)

  三、总结全文

  两千多年过去了,一切转瞬成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镌刻在史书上的光辉的名字,苏武,记住这个动人的音符,苏武。

  语文教案 12

  制作班级纪念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生活为本,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说写结合,完成两篇小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好吗?

  二、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讲评重点:有吴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

  三、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四、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八、把小作文修改、誊清。

  第二课时(照片中的“他”)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同桌。

  二、范例及讲评。

  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特长?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绩?你怎样评价他?

  讲评重点: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

  板书:介绍一个人,要层次清楚地突出他的特点。

  三、小组交流。

  哪件事能表现出他的特点?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同学的特点。

  四、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五、征求对方的意见,修改。

  六、小结。

  七、修改把小作文誊清。

  语文教案 13

  (一)、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件,观看图片。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都是关于手指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手指》。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画家。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县)人。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美术和文学创作。他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致,称誉艺坛。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掊,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神,别具风采。他还勤于翻译工作,译过屠格涅夫、柯罗连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将并日本长篇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译成中文。

  (三)、谈话导入、整体感悟: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默读课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书并标画相关语句。

  3、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交流: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6、汇报交流: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六)、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课文最后一段;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课堂练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语文教案 14

  教学任务: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 揭题

  ⑴、 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 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 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 自己读一遍。

  3、 指名读

  4、 有不同想法吗?

  5、 (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 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 “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 “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 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 “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 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 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3、 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 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l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语文教案 16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事情经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分角色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3、品评是非,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沉浸文本,感悟体验,探讨如何正确处理父母和子女之间发生的矛盾。

  教学过程与方法:

  1、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流畅地朗读,走进文本,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设置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张扬,分组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表象,提高认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同学们,你有最要好的朋友吗?你们互赠过礼物吗?我们都明白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福,可是现实生活中偶尔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这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1、作者简介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2、基础知识

  ★给加点字注音抹(mǒ)攥(zuan)逮(dai)怦怦(peng)撒谎(sā hung)严厉(yán lì)伤疤(shāng bā)仗义(zhàng yì)树杈(shù chà)脸颊(lin jiá)寒战(hán zhàn)犄角(jī jio)自作主张(zì zuò zh zhāng)不可抗拒(bù kě kàng jù)

  ★解释下列词语形影不离:像影子跟随身体,一刻也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极为密切。自作主张:做事不与别人商量,按自己的意见决定。仗义:讲义气,有为友谊而甘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气概。不可抗拒: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说一说:自由朗读课文,提问:大家预习了课文,刚才又自由朗读了一遍,那么,你知道本文涉及哪几个人物?确认,有妈妈、爸爸、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故事吗?(提示可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几方面说说。)示例: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爸爸妈妈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我伤心极了。

  2、读一读:(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比较多,所以,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其中一些对话。哪些同学愿意试试?(分角色)请注意朗读要求。老师设计了两个场景:场景一、一家人争论是否要回羚羊木雕;场景二、我去万芳家要回木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好角色朗读,然后推荐小组表演分角色朗读。)

  3、评一评:非常感谢这些同学为我们朗读。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来评一评这些同学的朗读。评议的标准是:是否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请你以凝练的语言就某个同学的朗读来评,他读得好,好在哪里,有欠缺,欠缺是什么。你能示范一下朗读这句吗?

  三、作业布置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好?

  2、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父母逼我取回来,我送了该不该取回来?

  3、羚羊已送了万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样处理?(可以让父母认真阅读此文,并发表意见,把父母的意见记录下来。)

  4、怎样才能避免这场不愉快的事发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展示个性。教师指导,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一、品一品

  品读课文,分析性格,探究写法。探究问题: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他们的态度的?妈妈——重财轻义、严厉、固执、生硬;爸爸——冷酷、持重和妈妈一样重财轻义;

  我——重情义却无奈;万芳——理解、善良,仗义;奶奶——理解孙女,明事理,但力量有限。写法: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和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借助议论性语句来表现人物内心

  二、辩一辩

  (品评是非,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辩题:“羚羊木雕是不是该要回来”?正方:羚羊木雕该要回来;反方:羚羊木雕不该要回来。

  要求;

  1、摘录课文中的信息佐证自己的观点。

  2、认真倾听对方辩友的话,抓住其漏洞,给予有力回击。教师分好组,定下规则:(斟酌一下怎么分成正反两组,尽量让更多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规则:一辩为主辩,要阐述己方观点;二辩为自由辩手;三辩为结辩,进行总结陈述。)

  分三个阶段;

  1、立论阶段,阐述主要观点;

  2、自由辩论阶段:双方相互提问。在一方发言和提问完毕时,请明确说出“完毕”两字,每方的自由辩论时间为5分钟,每个人发言不得超过1分钟。在对方发言结束,明确说出“完毕”两字后,直到本方回答并提问结束,也明确说出“完毕”两字前,都计算为本方所消耗的自由辩论时间。

  3、总结陈述,每方不超过1分半钟)确定辩手——准备——辩论——小结。

  三、探究

  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不同时间的三件事情,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布局谋篇?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来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今天的事。作者在开头先写今天妈妈追问“那只羚羊哪去了”,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营造紧张的气氛,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穿插交代昨天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接着交代上星期发生的事情是我送万芳羚羊木雕的原因。文章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布局谋篇,既有悬念,情节又步步紧凑。

  四、课文延续

  (作业布置)分享你的经历,共享人间真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再回首你遇到过的类似的伤心事,你又想对爸爸妈妈说点什么呢?请以《爸爸、妈妈,我又想起了那一次》为题,进行课后练笔,写一篇短文,说说心理话。(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起因:送木雕(插叙)————

  经过:要收木雕————

  结果:收回木雕万芳:理解、善良、仗义

  爸爸:持重、冷酷、重财轻义

  妈妈:固执、生硬、严厉、重财轻义

  我:珍惜友谊

  奶奶:理解孙女,明事理,但力量有限

  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收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给与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与空间,在交流和换位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核。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作者与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回顾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一定记得上节课那对养蚂蚁的小兄妹吧!他们找来玻璃瓶饲养了15只蚂蚁。可第二天早上全死了。谁记得原因?

  板书:“旋紧死”

  2、后来兄妹俩决定为蚂蚁再做一个新居。为什么蚂蚁已经死过一次了,他们还要再次养蚂蚁呢?

  (预设)因为他们喜欢蚂蚁,没想到玻璃瓶里没有空气,蚂蚁会被闷死了。而且他们认为所有的动物都能养大,就想把蚂蚁养得比蟋蟀和蝈蝈还要大,第一次失败了,希望第二次能成功。

  3、正是这样。他们怀着对蚂蚁无比的喜爱和美好的期待,决定为蚂蚁再造一个新居。这节课,让我们走到兄妹俩身边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二、精心研读理解感悟

  1、请大家翻开书70页,默读课文的五、六自然段,这次给蚂蚁做新居,兄妹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这一次给蚂蚁做新居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

  3、(预设)●火柴盒(扎小洞眼的火柴盒)

  a(生找到并读句子: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第一次蚂蚁就是因为不透气被闷死了,他们想火柴盒上扎了小洞眼,蚂蚁们就能透气了。我从“怕它们再闷死”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蚂蚁,不想它们被闷死。

  b对!扎洞眼的方法真好!既然爱小蚂蚁,就不能让它们闷死。(板书:扎)谁愿意来读读这句!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小男孩。

  c还有谁想说说? (我从命令这个词中感受到哥哥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定要让蚂蚁们透气。)都命令妹妹了,可见这是件大事。经过第一次的失败,怎能让闷死的事件重演呢!谁来读读哥哥的决心!师评:你的朗读使我相信蚂蚁们决不会再闷死了。

  严实的火柴盒扎上小针眼立刻变成了一个既透气又通风新家,这对兄妹真行!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d从扎小洞眼我们体会出小兄妹对蚂蚁们的关心呵护,谁再接着说。

  4、(预设)●剪碎稻草

  a(读课文中的句子: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妹妹新的担忧中体会到妹妹又怕蚂蚁们冻死,很着急!

  b她不愿蚂蚁们冻死,谁读读这句。

  师评:我仿佛看到了妹妹担忧的表情,真可怜呀!这么冷的天气,蚂蚁们怎么过啊!谁再来读读妹妹担忧的句子。

  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妹妹对蚂蚁的关心。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c你可以看图也可以结合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1:读“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作者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觉得兄妹俩很爱蚂蚁,他们把自己保暖用的稻草抽出来给蚂蚁取暖,简直就把小蚂蚁当亲人了。

  生2:我从“蚂蚁客人”中的“客人”这个词体会到兄妹俩把蚂蚁当朋友。

  师评:是呀,既是亲人又是朋友,多纯真可贵的感情啊!

  生2:我从图上看到兄妹俩边剪碎稻草脸上还有微笑,我想他们为蚂蚁忙碌的时候很快乐,可能还在说:“有了这些,小蚂蚁再也不会怕冷了”。

  你就把这份快乐读出来吧!还有谁要说?

  生3:我从无所不能、果然这两个词体会到哥哥很会想办法,铺上稻草小蚂蚁不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吗。

  师:你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心。

  生4:我从图上看到他们用剪刀剪碎稻草而且摆放得很整齐,觉得兄妹俩太爱蚂蚁了,小孩子用剪刀多危险啊!可他们根本不想自己,一心想着蚂蚁。从那些整齐的碎稻草可以看出他们多么用心地摆放啊,生怕蚂蚁们住得不舒服。这对小兄妹真了不起。

  d(板书:剪碎)有了希望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我也被这对小兄妹感动了。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吧!

  师:让我们感受着小兄妹的纯真与善良,朗读这个部分吧!(齐读)

  c这个新居又透气又暖和,兄妹俩并没有满足,他们还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生:(读书上的句子:我和妹妹又抓来……会喜欢这个新家的。)我从放饼干屑感受到他们想得很周到,怕蚂蚁饿着了。

  师:(板书:放)谁能读出这种细心。的确是把蚂蚁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啊!难怪他们自信地以为,一起读: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

  d是呀!两个小宝贝相信这样一个透气、温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新家,蚂蚁们一定会喜欢的。(师加动作深情朗读:遗憾的是……)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心中涌出了哪些想法? 先和同座说说。

  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

  e(预设)

  生1:读句子:“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我觉得他们很关注小蚂蚁,等到夜深人静时听蚂蚁们的动静,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听听它们是否过得好。

  生2:我觉得这句中的“贴”“极其轻微”都说明蚂蚁们的声音很小很小,几乎听不见,但兄妹俩因为太想知道蚂蚁们的情况就贴着听,平心静气地听。可见他们是真的爱小蚂蚁,生怕有闪失。

  师:你的体会很有深度,能读出来吗?还有谁也能像她这样读?

  生4:我从“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兄妹俩非常天真可爱,他们对蚂蚁们有着美好的期待。

  g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憧憬合作朗读这个部分吧!

  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读: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

  h师:兄妹俩想啊:小蚂蚁,你们快快长大吧。(CAI: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些是兄妹俩的美好愿望。(课件)下面请大家以“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我仿佛已看见”开头说说你对可爱的小蚂蚁美好的愿望吧!

  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价(说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打三个点,指两名学生说)

  I同学们,你们所描述的美好愿望正是句子中省略号所想表达的呀!

  4、学习第7自然段

  a同学们,(指板书)兄妹俩用心地扎着小洞眼、认真地剪碎稻草,小心地放饼干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心和努力,他们认为小蚂蚁定会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长,可结果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

  b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充满爱的新家,书上用的什么词?(安乐窝)c蚂蚁们干嘛逃得无影无踪呢?

  d角色转换:如果你们就是这安乐窝中的小蚂蚁,来,倾诉你们的心声!全班交流:

  A、火柴盒能透气,但空间小。(评价:原来你喜欢大自然的广阔、自由。)

  B、有稻草碎,虽然温暖但不自由。(评价:你的家不是这样的,你不喜欢被关起来,渴望自由,渴望快乐)

  C、有食物,但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评价:你愿意无拘无束地和大伙一起找,一起搬,用勤劳换来食物啊!)

  D、你们的饲养就是囚禁呀!(评价:原来蚂蚁的感受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E令人欣慰的是蚂蚁们的呐喊小作者听到了,谁来读读。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指名读)

  f对,小蚂蚁不愿被关着,它们向往自由的生活。一二组的同学读读?

  g是呀!蚂蚁们愿意忙碌、奋斗,他们渴望自由。三四组的同学在来读读。经历了两次养蚁的失败,小作者深深的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课件:(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大声地读出来吧!

  小结:火柴盒虽好,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广阔无限;有人饲养虽然无忧,可又怎比得上顺依天性,无拘无束来得快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谁都希望拥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关爱”就是“囚禁”啊!

  5、巩固收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a作者曾经这样认为:

  (CAI: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

  可文章的结尾,作者却悟出了: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b对,第一个句子是作者童年时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以为蚂蚁可以由人来饲养。第二句则是作者经历了两次“养蚁”结果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明白了蚂蚁们不愿被关起来由人来饲养,像这样以第一句开头以第二句为结尾,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1、同学们,兄妹俩第一次因好奇饲养蚂蚁到第二次全情投入照顾蚂蚁,结果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你们是否明白课题为什么是“囚蚁”而不是“养蚁”吗?(因为他们开始认为喜欢蚂蚁就把蚂蚁关起来养,而后来却发现蚂蚁们不愿意被关起来,它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方式,这样关着不是“养蚁”而是“囚蚁”。)

  2、是呀!作者以自己认为的方式饲养蚂蚁,以为它们会喜欢,但小蚂蚁们却“毫不领情”,因为这样精心的“养”对于它们来说意味着无情的“囚”。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

  四、作业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本文作者赵丽宏的另外几篇记叙他童年笨事的小文章与同学们分享(课件),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如果你也有像他这般有趣的经历,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1.囚蚁

  关爱? 囚禁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园地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