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1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难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教学法】自主合作讨论
【课时】1 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
2.作者链接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 dǔ ) 都( dū )丧( sāng )( sàng )
了(liǎo) 舆( yú ) 调( tiáo )恸( tng )
2、体朗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二、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赋》
三、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晋书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四、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 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维: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子猷( ) 病笃( ) 了( )不悲
舆( ) 不调( ) 恸( )绝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而子敬先亡。
(3)何以都不闻消息。 (4)语时了不悲。
(5)便索舆来奔丧。 (6)子敬素好琴。
(7)便径入坐灵床上。 ( 8)弦既不调。
(9)因恸绝良久。 (10)月余亦卒。
3.《人琴俱亡》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朝代)文学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 ”
4.文中说“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的原因是:
5.《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 。这则故事表现了:
6.翻译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恸绝良久。
1.yóu dǔ liǎo yú tiáo tng
2.俱 :都。而:顺承,不译何以:以何,为什么。语:说话。了:完全。便:就。索:要。舆:轿子。素:一向。 径:直往。既:已经。因:于是。绝:气息中止。卒:死
3.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人琴俱亡,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5.人琴俱亡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6.(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2
【知识与能力】:
1.对作品之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
2.品味其简洁的语言,体会兄弟之间的至爱亲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理解作品及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品之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学习重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走近作家: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2.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表达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3.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幼时从父学书,后来自创一格,与父亲齐名,人称“二王”。主要作品《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
(二).朗读课文。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子猷 病笃 索舆 奔丧 好琴
掷琴 恸绝 亦卒 不调 了不悲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只画一处)
(1)、因恸绝良久
(2)、月余亦卒
(3)、子敬素好琴
(4)、便径入坐灵床上
(5)、便索舆来奔丧
(6)、此已丧矣
(7)、何以都不闻消息
(8)、都不哭
3.这则故事写了,表现了xxx。
(三).课前预热。
1.“煮豆持做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知道有关这首“七步诗”的故事吗?你如何评价曹丕的行为?
2、在你的身边,你看到过哪些体现手足情深的感人事例?
二、合作交流:
(一).感知课文
1.小组活动,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译课文。
2.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凭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
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
(二)理解文意
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念弟弟的三个动词是什么?
3、你能猜测出子猷死亡的原因有哪些吗?
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对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5、有人说,结尾一句话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
6、这篇文章虽短小,却能尺水兴波,悬念不断。说说文中都有哪些悬念?
三、拓展延伸:
1、文中的子猷、子敬都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都以书法和行为“卓异”著称,是当时的“名士”。本文中子猷的行为就想显得蹊跷难解。弟弟死了他不哭,还弹琴,而后来却一发不可收拾。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2、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3、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教)这节课后的收获
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
3、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课文
了(liǎo)不悲笃(dǔ)
舆(yú)奔(bēn)丧
恸(tòng)亦卒(zú)
不调(tiáo)
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实词:
笃:(病)重;索:要;舆:轿子;
径:直往;素:向来,一向;卒:死
虚词:
而:表承接,不译;了:完全;
既:已经;俱:全,都。因:于是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事,一路上都没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2.探究
(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
(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
3.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
第三块:布置作业
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前两篇课文导入新课:
父子深情→母子深情→兄弟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三、出示小黑板,读准字音:
猷()笃()了()舆()奔()调()
掷()恸()
四、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五、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师补充解释:
俱:都。既:已经。笃:(病)重。
掷:扔。何以:即以何,为什么。因:于是,就。
索:要。而:表承接,不译。恸:痛哭,极度悲哀。
琴:琴。绝:气息终止。卒:死。
2、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小组互译,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改错。
六、指导学生: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并背诵。
七、小结:
八、作业:
1、翻译句子:
语时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人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其他的故事吗?
教学内容:十三、人琴俱亡
课时:2
教学目标:正确朗读课文,在理解大意基础上理解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教学重点: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情,语言简洁。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比赛:
分三大组,指名各组推荐的学生代表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的不同感情。
二、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体会“至爱亲情”:
1、学生讨论并交流两段文字内容。
2、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2)子猷“取子敬琴,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特别明确“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3、分析理解子猷的个特点,从而理解本文所表现的主题。
4、了解语言简洁的特点。
三、拓展训练:
1、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1)下列各项中,“故”字含义不同的是()
A、依然故我B、故作镇静
C、故态复萌D、故步自封
(2)解释加点的词:
A、捉()B、异曲同工()
捉弄()异想天开()
(3)翻译句子:
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掷而掷去之。
B、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你读了短文后,有什么感受?
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②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③朗读成诵
教学重点:
①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教学难点:
①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就是今天学习的《人琴俱亡》这篇课文中告诉我们的'。
二、课前热身
提问: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课前要求同学们从多种途径查询有关王羲之父子三人以及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情况,课堂上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展开)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详见“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材料。课前可印发给学生。)
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
三、自主学习,疏通词句。
[对话1]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认识的字,请同学写到黑板上,老师归纳补充讲解。
[对话2] 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理解的句子,请同学写到黑板上,师生讨论解答。
[明确]:
a.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b.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人琴俱亡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人琴俱亡》08-16
《人琴俱亡》 308-16
《人琴俱亡》 208-16
人琴俱亡(网友来稿)08-16
十三 人琴俱亡 (苏教版八年级上)08-16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人琴俱亡读后感08-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