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3 13:43:4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

  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玲玲的画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在生活中要肯动脑,坏事也能变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认字

  1、出示小女孩的画像,猜猜她是谁?

  板书:玲玲

  2、读读上面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补充完课题:玲玲的画。

  三、教师范读,听录音。

  1、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2、小组内互读,进一步巩固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方式朗读。

  四、记忆字形,理解含义。

  1、小组讨论,讨论字形。

  2、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3、小组之间开展识字竞赛。

  五、指导写字。

  作业布置:抄写本课的生字。

  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自读感悟。

  1、读天天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小组合作,你感悟到什么?

  三、朗读感悟

  1、读了课文,你感悟到什么?

  2、小组分角色,按自己的体会读课文。

  3、选伙伴表演课文。

  四、指导写字

  五、日积月累

  1、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

  2、把喜欢的新词抄写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六、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阅读单元求知这一话题,以读书为主线,设计了看名人怎样读书、七嘴八舌话读书、网上阅读大家谈和与书籍结伴而行四个活动。通过活动,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会读书的方法,在阅读中实现求知愿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好书,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

  2.借助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活动的参与和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搭建课内外学习的桥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并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和负责学习机制。

  4.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学生对照自己的读书实践,找出自己在读书习惯、方法和对书籍的选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写出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活动过程:

  一、成立合作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给出例子,回答学生的质疑。

  2.有效合理的分组。

  (1)小组人数: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理解)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接近最好,以便于沟通交流。

  (3)任务分配: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3.调查小组成员读书情况,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学生可参照第五单元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的介绍)

  二、活动步骤

  (一)课外合作学习部分

  活动一:名人与读书

  1.由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经验和趣闻轶事。同时,鼓励学生注意利用社区资源访问身边的有关人士,如图书馆馆长、书店经理、政府官员、学校校长等,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2.小组根据组员的特长和资料搜集情况,选择其成果展示的方式(名人读书名言的集子、名人读书经验的墙报和手抄报等),并由学生动手制作。

  3.组织一次组内的名人读书故事会。

  活动二:读书大家谈

  讨论话题包括: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理解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如何看待网上阅读?(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其感兴趣的话题)

  1.由各小组根据其小组成员的意向确定研讨的话题。

  2.学生参与活动的步骤是:

  (1)联系实际,研究、提出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观点,以及支撑的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可以引用名人包括身边名人的言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兴趣、方法、习惯、对书籍的选择)。

  (2)在小组内开展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智慧。

  (3)认真听取同样的意见、观点。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份代表小组意见的材料,并选择一名组员准备参加班级内的交流。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思考、解释、倾听、综合和分析,并领悟一些读书的心得)

  活动三:与书籍结伴而行

  读:小组成员以自主选择或同伴推荐的形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教师可建议学生选择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开展组内阅读,以有利于产生共同的话题)

  听、说:与小组成员交流,报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写:撰写关于读书的作文(摘录、体会、改写、缩写、部分内容扩写、文章续写等),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表达,同时要求他们的作文在组内进行交流,并经过小组内1~2位组员的校订(包括错别字、词语的使用、病句等的订正,对文章构思、材料的选择等的建议),并在文后签下校阅同学的名字。

  建立相对固定、较为长期的读书小组:确定成员、拟订保障制度。

  (二)课堂活动部分

  导入:Flash音乐画面──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显示几则关于书的名言: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读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收获:1.开卷有益;2.有益之书多读广泛读。引用培根的《谈读书》中名言:照应此主题──喜好读书,读有益之书。

  板块一:名人与读书

  1.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2.听故事、说感受。(有可能的话,放录音、看录像;听电台、电视台讲名人读书故事──了解故事,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3.全班活动,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在班内交流,完后,请其他组学生谈听后感。形成班级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讲一个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其他同学谈自己的体会)

  板块二:读书大家谈

  1.各小组派出同学阐释对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处理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的关系?如何看待网上阅读?等问题的看法(可引证身边名人的观点),开展班级内的讨论交流。

  2.同学们向被邀请的教师或作家、计算机行业人员等,进行现场的访谈和咨询,请他们谈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板块三:我们怎样读书

  1.小组读书情况的调查报告。

  2.读书的故事(学生作文展示)。

  3.好书推荐(两分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4.向同学推荐本组建立和拟建的中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小结:

  小组活动小结:(同学的自评或互评)

  商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展示学生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教师小结: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无创新措施)。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太阳是有香气的。这种超乎寻常的想象也只有儿童才会有!而孩子之所以能够感受到这一切,还因为妈妈的无处不在:从“妈妈晒过的被子”、“妈妈洗干净的衣服”里,“我”感受到了太阳的香气;“妈妈告诉我”,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从迎着夕阳回家的妈妈身上,我也感受到了太阳的香气!

  这篇小散文,作者处处以孩童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读来有一种阳光般的温暖在心头。

  教学要求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禾木旁”(禾)。

  2.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感受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

  你一定在阳光下奔跑过、玩耍过,你一定感受过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那么,你闻到过太阳的香气吗?课文中的小朋友说她闻到了太阳的香气,这香气“到处藏着”,“到处都有”,我们和她一起去闻一闻、找一找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太阳的香气藏在哪里?教师通过巡视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困难和障碍,进行个别指导。

  三、交流自读体会

  太阳的香气到底藏在哪里?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但对其内在意义可能体会不深。教师可以以学习者的身份提出问题:课文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说“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甜甜的果子里”和“香喷喷的稻米中”怎么会有太阳的香气呢?引发孩子深入思考: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太阳。

  四、朗读体会,加深理解

  第一自然段,“我闻到了太阳的香气。”——独句成段,给人以惊奇。指导孩子读出自己阅读这句话时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由眼前的事物写起,写“我”眼中的太阳的香气。晚上,打开“妈妈晒过的.被子”,早上穿上“妈妈洗干净的衣服”——由自身的感受写起,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这两句对仗工整,节奏感强,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章内在的韵味。

  第三自然段主题逐渐升华。“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这一段的感情要更加饱满。

  第四自然段是在妈妈的启发下“我”的又一次感悟,笔锋一转,由物及人,妈妈“身上也有太阳的香气呢”——凡是感受过阳光的一切事物,身上都有太阳的香气。结尾如奇峰突起,孩子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体悟也由此达到极致。

  文章以惊奇写起,段与段之间相互关联,又不断深化,感悟也不断加深。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对文章的感受。

  五、联系生活,拓展想象

  引导同学们说一说:你感受过太阳的香气吗?你认为太阳的香气还会藏在哪里?将孩子的目光扩展开去,像文章中的“我”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

  六、识记、书写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词语。

  2.生字书写。“早”和.“是”都是“日字头”的字。

  3.生字复习。形近字记忆,如:早——草;用——拥;子——仔;气——汽;马——妈;青——睛;净——静;闻——问;眼——很;海——梅;别——到;朗——浪。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具有多元智能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中的长句子,能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并了解附加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

  2、学会本课

  教学难点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具准备ppt录音、录象、

  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导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书,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认字。(可采用查字典、请教别人、借助拼音识字、上下文猜字等方法)

  2、做“帮字妈妈找宝宝”的识字游戏。 躲在每个课桌纸袋子里的是调皮的字宝宝,字妈妈正在焦急地找寻他们,随着字妈妈呼唤宝宝的名字,请热心的小朋友能够又准又快地帮忙找到字宝宝。如:字妈妈问:“飘落的飘在哪里?”,学生边举起找到的卡片边说:“飘落的飘在这里”。此游戏可分以下步骤完成:

  (1)学生先自己认识一下字宝宝。

  (2)教师扮演字妈妈,同位两人合作找字宝宝。

  (3)请一位同学扮演字妈妈,其余同学找字宝宝。

  (4)同位两人一人扮演字妈妈,一人找字宝宝。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板书: 秋天

  秋天到了 小草、树叶 黄

  凉风 落叶

  田野里 果园里 其他地方

  稻子 黄 苹果 大枣 红 打谷场

  棉花 白 石榴 咧嘴 公路上

  高梁 红 葡萄 水灵 田间、房前

  个人修改

  你对季节了解吗?我们来做猜季节的游戏。

  教后反思:

  教案

  学科3《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ppt录音、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3课介绍了两首古诗。

  板书:3古诗两首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在(请查)年前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

  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

  现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像,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

  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

  读了这句,让我们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下那辽阔的绿色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把草原写活了。让我们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时隐时现的肥壮的牛羊。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阴、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七、总结: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1.背诵《敕勒歌》。

  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

  2. 庐山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学生观看后,谈谈对庐山的印象。

  庐山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3.介绍诗人。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

  4.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望”是什么意思?

  再读读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望”不用“看”?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导名读全诗。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香炉:指香炉峰,庐山西北部的高峰。

  生紫烟:“生”生出。“紫烟”指山顶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

  九天:传说中天有九层,九天是最高层。形容天极高。

  4.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试着说说每句大意。

  四、赏读诗文,理解诗意。

  1.赏读第一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一句。指句读,齐读。

  (2)观看,理解“生紫烟”中生的意境。(弥漫)

  (3)为什么说是“挂”前川?

  因为瀑布是从上面直泻下来,就像挂在山前。

  2.赏读第二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2)观看,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写法及“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气势。

  3.指导朗读,体会诗情。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节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1.让学生看着挂图,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诗文。

  2.同桌互相背诵。

  3.集体背诵。

  4.指名背诵。

  评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诗文的小能手。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尺、挂、流、烟,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

  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挂、流、烟。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书写“流“。

  七、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1.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2.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板书: 古诗两首

  天 广阔、美丽

  勒乐歌 野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 三千尺

  壮观 夸张

  疑 落九天个人修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和极大的学问,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的道理。并学习“我”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读书对我们成长有很大好

  处,谁能用古诗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一下读书的好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本很大

  很大的书,读也读不完,这是什么书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来来

  学习《读不完的大书》。

  二、揭题

  1、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2、那么就让我们快到书中去看看吧。

  三、读中感悟,体验新知

  1、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读一下本课的字词。(课件出示生词、展翅飞翔、两

  军对垒、暑寒荣枯、井然有序、壁垒森严、随风摇曳、温柔细腻、雨后春笋)

  3、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指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3)谁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4)大自然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好玩的、好看的)

  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4、作者又觉得大自然哪好看,哪好玩呢?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

  (2)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5、选择一处或几处你喜欢的景物,小组内学。说说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

  个自然段看出来的。(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1)大自然中写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读蚂蚁搬家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讶。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四、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美好的景象,辽阔的天空,浮云朵朵飞鸟翱翔,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满山的果树,竹林生机勃勃,高大的棕榈树……

  1、这时你有什么感受?

  2、作者会有什么感受呢?

  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五、你见过大自然的哪些现象?大自然给你带来什么样快乐?说说你的感受。 六、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大自然中有哪些奥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像,用彩笔画下来。

  板书 :

  野外——飞鸟花草蚂蚁

  读不完的大书 热爱大

  自家——果树竹林棕榈 自然

  《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反思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课文是以童趣为主题的.读书屋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感受到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设计教学时,我着重从“读” 悟”上入手,引导学生快乐学文、读文,识文。

  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又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丰富其情感世界。比如引读的运用和教师的换位参与等都起到了激发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如何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在字里行间学生感悟到了,大自然给作者提供了游戏的材料,自然的庭院让他欣赏到美,大自然的奥妙无穷,有着丰富的知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随后,让学生们说说大自然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有的孩子说自己奶奶家的院子里有许多的果树,到了秋天,自己站在小凳子上采摘鲜果,吃起来格外鲜美,有的说自己在路旁看蚂蚁搬家,想到天气的变化,还有的说大自然提供了太多的美丽让我们欣赏......听着他们的描述我觉得孩子们真正悟出大自然为什么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了。

  这节课如果能在训练学生读的过程中,照顾的层面完整些,指导朗读时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训练的效果会更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 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

  (一)整体感知

  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2.明确: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3.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雎鸠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纯洁美丽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爱。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常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5.语言概括准确。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 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 (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

  14.试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板书设计: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初步认识提高阅读速度的意义。

  教学重点:

  如何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难点:

  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准备:自读例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初读例话。

  请同学们轻声读例话。同桌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反复阅读,理解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明白阅读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速度。

  2.默读第二自然段,明确提高阅读速度的两点要求。

  3.默读第三自然段,明白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做到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同步提高。

  三、讨论:

  例话主要讲了什么?

  提出了哪些要求?

  四、小结

  要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的速度,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做到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同步提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丰碑》的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