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确乎、涔涔、潸潸、徘徊、游丝”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时光匆匆逝去焦急、无奈、惋惜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借助想象把时间形象化、排比和连续的问来表现内心的焦急,表现时光匆匆、一去不返,体会借助想象把时间形象化、十一问、排比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惋惜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解释课题。
3、通过预习,简单介绍作者朱自清。
4、师介绍课文的体裁——散文。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题及作者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读书情况,随时正音,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对易错的字音进行强化。
2、自由读课文,读熟、读通。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读书既检查了课文的朗读情况,又检查了字音的准确程度,集读文识字于一体,省时高效。】
三、再读课文,读懂词句。
1、 学生逐段读课文,把读不懂的词语、句子用“?”做标记,并想一想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 集体交流:逐段交流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之间互相解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预设:
学生提出的词语可能有:
一去不复返 确乎 空虚 涔涔 潸潸 轻轻悄悄 挪移
茫茫然 凝然 伶伶俐俐徘徊 蒸融 游丝 赤裸裸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读懂词到读懂句到读懂段、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自己读书的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实在读不懂的再集思广益。】
四、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然后写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2、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觉得时间流逝得很快,无影无踪,作者非常的无奈、惋惜,想留住时光。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内容及主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上节课所学,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时间匆匆而过,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
2、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觉得时间流逝得很快,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作者非常的无奈、惋惜,想留住时光。
二、深入品读,感受表达之妙。
1、是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看不到,摸不着,可是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想象把他写的有模有样,我们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的笔下,时间都是什么样的?用“﹏”勾出来。
2、集体汇报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
预设:
第一段:“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第二段:“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第三段:“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第四段:“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3、静静地品读这些句子,这样的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边读边把你的思考写在边上。
4、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思考,按作者的写作顺序来交流。
第一段:
1、 预设:围绕“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是
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想象把流失的`时光想象成了自己丢失了的东西,再联系设问的
修辞体会这样的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突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留恋之情。
2、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投影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然后,通过将这些有去有返的事物与时光的一去不复返作对比,强调了时间的一去不返的特点。)
3、感情朗读第一段,读出作者的无奈、焦急、留恋。
第二段:
1、预设:围绕“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八千多日子”比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让我们感受到时间过得非常快,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水是非常快的,而且是“溜去“日子过得像滴水一样,可见日子过得多么快。
2、师引:是的,八千多日子,整整24年,就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转瞬即逝,一去不返,想到这里,作者不禁——
生接: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无奈、焦急,害怕。)
3、生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内心那种复杂的情感,无奈、焦急,甚至有点害怕、恐惧。
第三段:
1、 预设:围绕“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
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交流。
先让学生围绕上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2、 师引:时间的脚步是怎样挪移的?标出体现时间挪移的动词。
预设: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去、闪过。
3、 你从这一连串描写时间挪移的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这样的拟人、排比让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作者很着急、很无奈。
4、 修改后对比读,哪个效果更好。修改后: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
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突出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的好处。)
5、 模仿排比句式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体现时间的匆匆。
6、 感情朗读,读出时间的来去匆匆以及作者的无奈、焦急。
第四段:
1、预设:围绕“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如轻烟”“如薄雾”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稍纵即逝、无影无踪。
2、师:面对着如烟、如雾般逝去的岁月,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预设:抓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六个问句体会作者对过去在“徘徊”中匆匆度过时光的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内心。
3、感情朗读,读出作者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
4、师:是的,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人生总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所以,作者最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师:最后的问题和开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
预设: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虚度时光的内心,同时给读者留下留下思考的空间。
【设计意图:在静心品读中重点体会作者通过想象把时间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时间的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精妙,在品读过程中,顺势学习体会排比、连续问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三、诵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配乐分行读课文(能背的可以背)。
【设计意图:在以上初读、品读的基础上再次读文一是为了再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另外是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阅读,体会朱自清散文特点。
阅读朱自清其他作品(《春》《荷塘月色》《背影》)
【设计意图: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语文课堂,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阅读的大门。学生初步体会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教师借此契机激发学生阅读更多朱自清的,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将语文课堂与课外阅读巧妙对接,更多地品读美文,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感知,以朗读为主;感受,以口说为主;感悟,以学习语言为主;感染,以诵读为主。
【设计特色】
在反复朗读中感知感染,在学习语言中感受感悟。
【设计目标】
1、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长城的伟大,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2、抓住特点,帮助学生以主要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由物联想到人的典型写法,从而深刻领会题旨。
3、以各种形式多读,领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重、难点】
第2、3两段典型段,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伟大,通过多读,口语中进行升华,让学生领会长城是我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设计过程】
一、在初读中感知、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读通、读畅。
2、学生各自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3、从初读中你感受到万里长城是怎样建成的?请再读有关段落:
⑴ 从第三段可看出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⑵ 从第四段可以知道万里长城的建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教材的前提,因此我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可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
二、在学习语言中感悟、感染
1、读了全文后你感觉到哪几段最打动你的?
(第2、3段)
2、学习第2段:
⑴ 领悟第3句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是什么?
⑵ 找出描写人民劳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3、练习感情朗读第2段。
4、学习第3段:
⑴ 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令“我”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⑵ 师深情朗读这段话:
生凝神倾听后告诉老师想到、看到、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讲:
① 我看到民工沉重的脚步。
② 我听到民工那痛苦的呻吟。
③ 我看到民工倒毙路上。
④ 我想到长城是用民工的血汗、生命筑成……
⑶ 仿照老师感情朗读这段话,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生:读多少次?我不能再读下去。
师:读到懂!读到能理解!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的前提,因此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例如:学生通过多读上述这段话,学生感情真是流露出来,当时我扫视教室,学生真的流出了眼泪,怪不得有些学生说无法读下去。)
⑷ 尝试背诵第3段。
三、在口语中升华
你读了这篇课文,肯定印象很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体现出来。
1、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劳动人民你真伟大。
3、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长城!我生长在幸福的生活中,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评点】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个性,本文设计以“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逐层推进,既体现了教材的特点,也完全符合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过程,有“知”才能有“爱”,有“爱”才能有“悟”,而 入于“化”(感染)。在导读过程中,本人以多种手段煽情,把教学推向高潮。
语文教案 篇3
【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⑵ 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⑵ 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语文教案 篇4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明确作者的观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
3.思考本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进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明确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学习证明观点的方法。
3.培养思辨能力,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评价任务:
1.速读全文,概括作者观点。
2.自主学习,明确并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克隆人。
3.细读课文,做小小辩论家。
4.分析、理解文中语言和口头表达的不同。
5.比较探究议论和记叙等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个神通,就是拔掉身上的毫毛就可以变出无数个孙悟空的离奇故事想必大家都一定还记得,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类已经不是梦想。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邱仁宗先生的《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速读课文,明确观点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标画出作者观点,同时展示预习所得。)
1.从课文题目来看,你得到哪些信息?你认为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什么?
从课文题目来看,本文谈论的是关于(1)克隆技术(2)伦理问题。论述的重点其实就是关于克隆人的伦理问题。这是本文的论题,不是观点。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什么是克隆人?能不能克隆出和供体完全相同的人?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生命体,还是一个具有独特心理、社会性的人。“克隆人”:具有与他或她的父本或母本相同的基因组;还具有其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
在现有技术下无法克隆出和供体完全相同的人,关键在于父本或母本的生长环境无法复制。
3.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不要克隆人。)
4.“伦理”是什么意思?
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三、细读课文,争做最佳辩手。
(朗读课文“有什么理由可在伦理上为克隆人辩护”部分,为自己的论点从课文中寻找依据。同桌间分配正方、反方,学生随手圈点标画,找到自己观点的依据,为辩论做准备。)
正方观点:不要“克隆”人。
反方观点: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克隆”人。
反方观点的依据:(1)是不育者的唯一偏好的选择;(2)可以避免遗传病;(3)为了科学研究;(4)为病人提供器官,将来用作移植;(5)为了“优生”;(6)克隆同性恋者,发展同性社区;(7)进行星际航行。
正方观点的依据:(1)成功率低;会在克隆过程中产生严重缺陷的克隆人;需要大量经费,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2)成功率低;会在克隆过程中产生严重缺陷的克隆人;需要大量经费,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会产生严重后果。(3)克隆人也是人,长大后不愿意当做被研究者怎么办?(4)克隆人也是人,长大后不愿意提供器官,怎么办?(5)克隆什么样的人才算“优生”不好界定;克隆的人会使意识形态的、宗教的、民族的争斗加剧,世界会更加得不到安宁。(6)用同性恋者的体细胞克隆出来的不一定是个同性恋者。(7)克隆人不愿意作星际航行,要回到地球去,怎么办?
小结:本部分内容分别从反面和正面加以论证,客观上让读者了解所谓的克隆人的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从伦理上讲,“克隆人也是人”克隆人应享有“人”的权利。PPT投影介绍:议论文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在同一个论证过程中,立论和驳论乃是一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好的辩论者不仅能够针对对方观点进行有力有理的反击,还要使自己的表达更加严密。在刚才大家的口头辩论中也运用了作者所提供的材料,那么,是大家的表达好呢?还是作者的表达好?
(引导学生品味本文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比如:“是不育者的唯一偏好的选择”“唯一”是指只有这一种选择,排除了解决不育问题的其他方法,表达准确。)
四、再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默读课文“克隆人的反论证”部分内容,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小组内无法解决的,教师引导、解疑。)
1.作者首先指出了反对克隆人的理由中,有些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有些理由不是根本性的,其中,不能成立的理由是什么?不是根本性的理由有哪些?
不能成立的理由是:⑴以宗教理由反对克隆人 ⑵以生命的奥秘是神圣的,人类不应干预为理由。不是根本性的理由是:⑴克隆人会导致人类基因库的单一性,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的前途不利。⑵克隆人会破坏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⑶克隆人的法律地位难以确定
2.作者在提出反对克隆人的论证之前,为什么要列举不成立或不是根本性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进行反驳呢?本部分内容是多余的吗?
作者首先对赞同克隆人的各种理由进行逐一批驳,再列举五条不成立或不是根本性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指出这些理由不科学,不严密,不成立,就把推理中的各种漏洞堵上了,自然得出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这使文章的推理显得更全面,更严密。这样不多余。
3.“滑坡论证。即使克隆人的一些理由本身可以成立(例如解决不育、防止显性遗传病),一旦迈出克隆人的第一步,后面就很难阻挡。因此,必须在开始就刹车。”这段话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滑坡”、“刹车”的含义是什么?
(常用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比喻论证 ;一旦迈出克隆人的第一步,后面就很难阻挡 ;停止克隆人。
4.本文还出现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论证方法,积累议论文文学常识。)
作业设计:
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纪念日,你认为在新时代还需要“雷锋精神”吗?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1.本文的难点在于本文比较特殊的文体。很多资料上都把本文当做议论文来教学,个人认为,这篇文字应该是具有议论性质的科普短文。难点一在于议论的文体八年级的学生接触的很少,这就需要较多的时间(不论是课前预习的,还是课堂上的)来理解;难点二在于本文科普知识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有很多生物学上的专业词语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碍,需要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己的预习来扫除。
2.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的,有益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由于本篇课文的内容较长,在时间的把握上需要有较高的效率,对学生的预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前三个环节能够在课堂上很好地解决,第四个环节由于时间原因,当做课堂的检测,效果也不错。
3.这篇科普性质的议论文没有按照常规的议论文的教学方式(先介绍文体知识,再进行论证方法的讲解)进行,而是努力实现将生字词、论证方法在理解内容,了解作者观点的过程中随文而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词,培养语感。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训练学生把句子写连贯,把意思表达清楚,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训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2日星期一
教学内容:完成1-4题
过程:
一.独立完成1-4题。提醒学生注意审题
二.交流:
1、2题略
3题:先引导学生读懂句子,了解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在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常间关联词语有:
假设关系:如果……就……
即使……也……
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
填好后引导学生读句子。
4题:交流时强调学生说明理由。
三.作业:完成以上练习
教学反思:学生对关联词语中的“即使……也……”运用不好,对句子间的前后关系把握不好。第四题的形式学生比较生疏,需要教师蒋介、引领、指导后在独立完成。
第2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3日星期二
教学内容:完成阅读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
一.独立读文完成问文后练习
二.交流:1-3题略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报告一:山鸡妈妈孵不出小山鸡,因为吃了喷了农药的野草和种子,身体也有了农药。
报告二:燕子在哭泣,因为它的老伴吃了打过农药的害虫,中毒死去了。
报告三:石油污染了海面,海鸥的羽毛被石油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
报告四:由于工厂的黑烟多,形成了浓雾,小鸟迷失了方向,请求帮助。
三:口语交际练习
课前布置:搜集环保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练习生活实际谈谈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反思:学生能根据短文内容和自己了解的知识,体会出小鸟的心情,能读出感情。学生口语交际有的.说,但是说的内容提过简单,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做法。
第3-4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5星期四
教学内容:作文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鸟的侦查报告》的写法
1、报告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
2、每个小故事都是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构成的一个个小童话。
3、每个小故事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环境污染给鸟类带来的灾难
4、报告从“农药”“石油”“黑烟”三个角度谈环境污染问题,线索清晰明了
二、引导学生审题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1、写一篇侦查报告,内容自选。
2、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确定写作素材,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事
题目自拟
3、题材:可以写童话也可以写记叙文。
4、围绕环保主题表达出真情实感
5、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教学反思:学生习作语言的条理性差,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了解的更多,口语交际才能说出真情实感,写作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条理清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蜡烛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