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6 15:51:5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⑴ 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⑵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⑴ 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选址)

  ⑵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⑶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画画蟋蟀的住宅,并同桌间介绍一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节课的欣赏歌曲《欢乐颂》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大师贝多 芬对人类音乐艺术的伟大贡献。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模仿、感知 和创新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及肢体间的协调能力。

  3、通过学习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 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课 型:综合型

  教学重点:

  1、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贝多芬、 学习贝多芬与社会与疾病、与命运抗争到底的伟大人生观。

  2、感受4/4拍子的强弱规律并能应用到歌曲当中去。

  教学难点:

  1、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弱拍起的唱法,注意节奏的稳、准。

  2、在歌曲中能够唱出强弱感觉。

  教学方法:

  分组竞赛的情境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电子琴、录音机、实物幻灯。

  教材及学生分析:

  《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词取自德国大诗人席勒于1785年所写的同名诗。把声乐放进交响乐里,在贝多芬的那个时代是一种大胆的创造。由于原唱需要一个多小时,而且听的不是很清楚,为了不使学生有枯燥的感觉,我在网上下载了学生乐于接受的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欢乐颂》给学生欣赏。初一的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了使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我设计了四轮竟赛贯穿整节课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了附和学生爱唱流行歌曲的心理,选取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健康向上、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加入本节课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 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并向我校教改课题《情境式教学法》靠拢,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主题音乐,我选用了初中一年级音乐课本第三课的欣赏必听曲目《欢乐颂》和学生们喜欢的流行并健康的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进行教材的重组和加工,并在整节课中始终贯穿分组竞赛的情境式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欣赏歌曲中引领学生加入动作感受4/4拍子的强弱规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大荒秋天的美景与丰收的喜悦。

  学习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想象猜测,揭示课题。

  师边描述边书写“荒”字:有一个地方草木死亡(书写‘草字头、亡’),水流枯竭(书写‘川’),十分荒凉,(学生齐读“荒”,在描红格上描“荒”字,)这个地方的名字叫“北大荒”(出示图片)过去,那里,没有成熟的庄稼,没有多彩的颜色,有的只是光秃秃的山岭和杂草丛生的原野,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一片——荒凉、荒芜。所以,人们就把这荒芜的地区叫做“北大荒。而现在的北大荒呢,又有一个名字叫“北大仓”,像藏了很多宝贝的美丽仓库。这不,我们走进她的秋天去看看。(板书:的秋天)

  二、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老师没有让大家停下来,你们就一直读课文,读完一遍站起来读第二遍。

  (学生读课文)

  2、检查朗读课文和学习部分生字和词语。

  (1)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老师想听一听你们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请一位同学读。(一生读)

  (2)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生字特别多,让它们先跳出来和大家见个面。

  出示:几缕(lv)流云 橘(ju)黄 绛(jiang)紫 五彩斑斓(lan)

  锦(Jin)缎duan (“锦缎”为认读字,其他为带读字,注意“缎”的读音)

  师:这些生字新词组合成了这样一段内容(出示课文第二段)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象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先出示带生字拼音的段落,后去掉认读字“锦缎”的拼音,让学生认读。)

  (3)第三自然段

  师:第三自然段,请同桌之间相互读给对方听。(老师巡视)

  (4)第四自然段

  师:第四自然段,我们请平时朗读机会最少的两个同学读一读。

  读后师生共同描红、临写“燃烧”两字。注意左窄右宽

  (5)第五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是一个很长的.句子,你们听我读一遍,注意老师是在怎么停顿的。

  出示: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老师读后,先请一名学生读,然后大家齐读。最后一直把课文读完。)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如果请你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2.揭示课题。板书:7鱼游到了纸上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7 鱼游到了纸上

语文教案 篇5

  【导学目标】

  1、 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 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4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难点】

  ①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②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朱泳燚,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2. 背景助读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3、给加点的字注音。

  朱泳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一刹(chà)那 一瞬(shùn)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4、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 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

  5、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文题中的“看”和“识”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预测、识别可能出现的天气。“看”是观察;“识”是预测、识别。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问题二、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 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问题三、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 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 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问题四、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来说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蜡烛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