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7 11:33:4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

  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二、课文的顺序

  文章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先写屠格涅夫。“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再写都德。“接着来的是左拉”,再写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边重点写福楼拜。“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都是语言标志,阅读中要格外注意。

  三、抒情和议论的作用

  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阅读方法

  方法:学生自行阅读,边读边把答案填写在笔记本上。建议:

  ①基础差的同学只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在课本上.课后再补写在笔记本上。

  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作个别辅导。也允许同学间小声讨论。

  ③本课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提及的,学生可在阅读过程中查字典完成,也可由教师直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参考。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能捕捉人物的主要特点。

  2.培养阅读、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文中提到的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感受到他们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2.体会作者准确优美的词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中提到几位欧洲著名的大文豪的详细介绍。

  2.编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3.指导讨论,体会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难点

  体会用词的准确。

  (三)疑点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既无情节,又无深远的主题思想,因此,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比较“单纯”的文章,文章较细致地描写了四个人物,行文是不是重复繁琐?因此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也值得探索,在讨论与对比中来解决这一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编列人物一览表。

  2.教师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完成学习“重点”与“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2.体会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福楼拜是欧洲文坛著名的大文豪,他博学、睿智而又宽厚,擅长交际,因此他家的星期天经常是许多文人聚会的时候,作为他的弟子莫泊桑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笔墨,通过一次聚会,刻画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介绍欧洲文坛大文豪福楼拜着手引入介绍莫泊桑,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2.释题,引入阅读。

  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课题既交代了地点—福楼拜家,又交代了时间—星期天。但事件是什么呢?人物有哪些?让人思考,引人入胜。

  3.初读课文,弄清学习目的。

  (1)速读课文,辨析下列字词,出示投影:

  ①不约而同:(成语)没有经过商量和约定,彼此的行动、言论却完全一致。近义词:不谋而合。

  ②“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两者结构相同,意义相近。区别在于: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的“合”多指计划、理解相同,决不能指不同人的相同行动。“不约而同”的“同”多指不同人的行动相同,也可形容心理活动。

  ③“琐事”中“琐”偏旁“王”,不能写作“钅”或“口”。名词,指细小零碎的事情。

  ④“捋”lǚ,此处不能读作“luō”,动词,用手顺着抹过去。

  ⑤“忘乎所以”又作“忘其所以”,成语,指得意忘形到了极点。

  ③“义愤填膺”中“膺”读作“yīng”,成语,指对坏人坏事的愤恨充满心胸。

  (2)分析课文结构。

  ①第1段写了什么?抓住他家什么来写?表现了什么?

  ②第2段交代的时间是哪一天?这一段叙述中可以读出哪些要点?

  ③来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的写了哪几位?这几位是不是一起到的?

  ④文章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讨论后并明确:

  ①第1段写了福楼拜家,抓住了陈设,表现福楼拜生活简朴、创作勤奋。

  ②时间为星期天,一点到七点,这一段表明福楼拜朋友之多,交往之密,在欧洲文坛地位之高。

  ③在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地写了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几位不是一起到的,可以从文中找出“第一个来到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和“最后”来说明这一点。小结并点示: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和描写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情况。文章开头抓住福楼拜住所的陈设,表明他生活简朴、创新的勤奋,然后用“第一个到来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把几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作家依次推到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④本文对人物写得最多的是人物各自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4.讨论分析,突破本课学习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分组讨论,填表。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围绕课后练习一进行讨论、分析,并将明确结论填入表中。每组指定一人发言,发言重点:第一组—福楼拜,第二组—屠格涅夫,第三组—都德,第四组—左拉。

  明确:福楼拜:热情大方,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老年持重,感情丰富,醉心文学,博学多识。

  都德:活泼快乐,言语生动,厌恶腐朽的生括方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人物各自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答案略,各自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见上面小结。

  (2)比较,在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行动三方面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写哪方面?

  明确:写福楼拜时,侧重其语言、行动描叙;写屠格涅夫时,侧重其语言描叙;对都德,侧重写他的外貌和语言;对左拉,则侧重于写他的外貌。

  (3)讨论,为什么要各有侧重,并举例说明。

  明确: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需要。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时,人物的哪一方面最富有特点,就侧重写哪一方面,同时这样写能避免重复累赘,使行文更活,内容更集中,人物特点更突出。如动作描写,福楼拜最突出,着墨多,拥抱屠格涅夫,充满激情说话,在客人面前周旋等,突出他热情大方的性格特点。

  (4)作者是怎样突出福楼拜这个中心人物的?

  明确:采用了正衬和直接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这个中心人物。以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些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人作为福楼拜的衬托,突出福楼拜,同时,对福楼拜进行直接描写,集中写他的语言、神情、动作,表现他的活跃、情感丰富、思想深邃、话语深刻的特点,显示出他的才气,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5)作者在描写中常插入抒情议论,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找议论抒情句。例如写左拉“他的头……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坚强性格”“黑色的眼睛……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这些描写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用议论在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在描写中插入了议论,既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

  又隐含了作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扩展

  本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值得学习;在描写人物方面更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1.抓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描叙。

  2.突出中心人物。

  3.描写中适当插入议论抒情,有助于突出人物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读后,可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人物描写。

  八、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出三位同学(或好友)的不同个性特点。

  要求:

  1.从外貌(肖像)、语言、行动三方面来写。

  2.不少于400字。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⒈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俱乐部、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羡慕、情不自禁、隆重、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⒊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⒋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

  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播放中国国庆节,党和领导及外国贵宾检阅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游玩队伍的场面。

  ⒉体会“检阅”一词的意思(板书“检阅”)。

  ⒊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画外音:这是发生在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一队少年儿童正经过主席台前。

  ⒋请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⒈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⒉认读生字。

  ⒊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⒋小组交流

  三、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⒈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⒉认读生词,生字。

  ⒊练习读课文,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事?(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玩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玩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⒋理清思路

  课文的题目是“检阅”,文中写了关于检阅的哪几件事?(课文重点写了儿童队员准备检阅的事,以及检阅时的情景。)

  师: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第一段(1):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第二段(2-9):描写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

  第三段(10-16):描写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⒌读第2—6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的事?( 相机理解“棘手”。“棘手”的事指什么事?着重引导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理: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四、书写生字

  ⒈进一步认读生字。

  ⒉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⒊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截”。

  五、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俱乐部 博士 鸦雀无声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

  主席台 羡慕 情不自禁观众 纠正 隆重 淹没

  ⒉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二、感情朗读,重点探究

  ⒈投影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⒉讨论:这两句话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⑴自读课文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⑵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指导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博莱克的“棒” 。 (博莱克并不因为自己是个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信的、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玩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慨。)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指导读课文第7、8、9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师:这些孩子们,他们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地让拄拐的博莱克站在第一排。虽然他们曾经犹豫,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儿童队员游玩队伍的整体形象,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他们应得的权利。因此,孩子们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获得了“这些孩子们真棒”的赞扬。“这些小伙子真棒”不但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而且赞扬了儿童队员们美好善良的心灵。

  ⒊课文线索明晰,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⑴“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玩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揣摩这名队员的心理状态,他一定很犹豫,很矛盾,虽然心里清楚,但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这件事,说明这名队员是有一定的勇气的,打破了沉默。)

  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要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一段落细致描写了儿童队员们的心理活动:大家都心存顾虑,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拄拐的博莱克。)

  ⑶“队员们!……”(队长一定是想出了好主意,心情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而在他讲这番话之前,气氛一定非常沉闷。)

  ⑷“太棒了!……”(这个队员非常赞成队长的提议,大家的顾虑统统打消了:为什么只想到了把他藏起来,或是不让他去呢?博莱克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是令大家骄傲的儿童队员一分子,有什么理由把他拒之门外呢?问题明朗了,大家的思想也统一了。)

  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⒈总结。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中心:《检阅》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游玩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的故事,教育我们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平等权利,要关爱残疾人。

  ⒉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⒊交流小练笔,评价修改。

  四、板书设计

  14、检阅

  博莱克 儿童队员

  自信 坚强 关爱 尊重

  真棒!

  五、作业布置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附:参考资料

  ⒈波兰 正式国名波兰共和国,首都华沙,位于欧洲大陆的正中心,北部是波罗的海水域。面积31.2万平方千米,人口38.6万人。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1791年5月3日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1949年10月与我国建交。

  ⒉词语

  检阅—①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②翻检阅读。如,检阅书稿。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俱乐部—进行社会、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的团体或场所。

  商定—商量决定。

  商量—交换意见。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洪亮—(声音)大;响亮。

  情不自禁—拟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贵宾—尊贵的客人。

  纠正—改正(缺点、错误)。

  ⒊多音字

  乐:(lè)欢乐,俱乐部;(yuè)音乐,乐曲。

  藏:(cánɡ)躲藏,珍藏;(zànɡ)宝藏,藏族。

  禁:(jīn)情不自禁,禁不住;(jìn)禁止,严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五、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之美,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懂得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4、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教学重点:

  文中运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写景。

  教学难点:

  理解多角度全视角地观察写景,切合电视图像的需要,跳脱式结构方式

  教时安排:

  两教时

  教前准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黄山。

  教学思路:

  一、导课激趣

  (1)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这如画的美景是什么地方吗?是啊,自古黄山天下秀,这里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

  (2)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

  (1)投影生字词,自由认读。

  (2)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的朗读课文内容。(按课文顺序板书)

  三、研读课文

  1、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具体文句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

  山峰,挺拔巍峨险峻

  天都峰海拔1810米,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

  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

  古松,姿态万千,生命力强

  它的'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他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右侧瓜。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崖危石之上,仰首苍穹。

  怪石,千奇百怪(千姿百态)

  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联想。在黄山群峰中,那些高高低低、争相崛起的巧石,千姿百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观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

  (峰石本无语,可为什么人们会有如此丰富的认识呢?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云雾,轻盈飘忽

  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

  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是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日出,瑰丽壮观

  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穷,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

  直接的抒情赞美。

  温泉,惬意舒适

  2、自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学生试读。

  3、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4、作为一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四、语文活动:

  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选取其中的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片学习解说。

语文教案 篇5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设计理念: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并学以致用;应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在表达中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与教者的情相互交融,达到一致的境地。

  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

  课前准备:收集《神笔马良》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有用相机拍过照吗?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最想拍什么呢?

  2、师:孩子们,虽然只是假如(师板假如),可都是你们美好的心愿呀!

  (出示题目:假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分节检查课文,正音。教师指导读准“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等难读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4、生自由读课文:书上的小朋友用这枝神笔给谁画什么了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1)交流并板书:小树红红的太阳

  小鸟好吃的谷粒

  西西一双好腿

  (2)说话:书上的小朋友给……画了……,将板书内容连起来讲即可,允许学生有多种表达形式。如:给……给……还给……;不仅给……而且给……还给……等。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愿望用心读一读。

  2、交流:(以下教学依情况而定)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小树在冬天里是怎样的?

  现在你就是冬天里的小树,你站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想要什么?

  2、自由读第一小节,理解“缩”、“缩着身子”并做做动作。

  3、说说“缩”的`反义词,并积累词语“伸缩”。重点落在: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带着自己的感情读第一小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小朋友,小鸟在家里等待,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指名说。

  2、理解“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五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天黑了,饿呀,怕呀,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重点落在:鸟妈妈“再也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假如》教案》,来自网!

  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这上面。

  3、带着感受去读第二小节。(自由读、男女生读)

  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出示图:西西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2、我看到西西这样伤心,我是怎么做的?(师引读第三小节)

  3、指导朗读第三小节,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四、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良、食

  1、观察发现区别。

  2、教师范写,学生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卡片。

  2、给生字(课件出示)“缩、良、食、操、康”找朋友,能干的小朋友用上生字词说句话。

  二、读诗背诗。

  1、师配乐朗读。

  2、生配乐自由读。

  3、指名读、模仿读、男女生比赛读。

  4、选一节最喜欢的背下来。

  三、拓展延伸。

  作者有这么多美好的心愿,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以及我们身边的朋友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假如你也有一枝这样的神笔,你会给谁画什么,为什么呢?自己试着把它写下来。

  1、教师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

  画

  2、生自由思考,指名说,同桌交流。

  3、小组合作、展示。

  将每个人写好的诗句连起来读一读,组成新的诗歌。

  四、指导书写。

  出示要写的6个字:寻、哭、双、体、操、场

  1、你怎么记住这些字?

  2、在写的时候,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重点指导: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的稍窄些,捺变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的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4、教师示范,学生书写。

  五、板书设计:

  假如

  小树红红的太阳

  小鸟好吃的谷粒

  西西一双好腿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小说,了解了小说的结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篇小说<<选举风波>>

  二. 示标

  1.掌握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本文的结构

  三.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笔圈出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四字短语.(6分钟) 估计易错的字词及四字短语: 发酵(jiào 推荐( jiàn ) 招徕(lái ) 贿赂( huìlù )

  噩( è )梦 许诺( nuò ) 茅塞( sè )顿开 泰然处(chǔ) 之

  面目全非 富丽堂皇 吆喝(he ) 忌讳(huì ) 巾帼

  不言而喻 首当其冲 心有余悸 无精打采 略胜一筹

  千丝万缕 耿耿于怀 慷慨激昂

  学生将上面的字词及四字短语齐读两遍

  四.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思考:本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段意是什么?(提示: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

  2.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是什么?

  3.小组间进行讨论.教师巡视(5分钟)

  4.检查自学效果

  明确:1.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选举学生干部,鲁智胜弄巧成拙,让以贾里为代表的同学们误解了鲁艳青,致使鲁艳青落选

  第二段:校外噪音使学生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解决了问题,让贾里刮目相看,并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段:产生噪音的售货铺拆迁过程中,林武翔被砸伤,贾里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生活让贾里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贾里在爸爸的鼓励下,带头支持林武翔,林武翔最后康复回校。尾声中,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但已无机会弥补过失。

  2.主要内容及中心

  课文以选举风波为中心情节,描写了以贾里为代表的当代城市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坎坷.挫折,并在这坎坷.挫折中思想逐步成熟的过程.告诉少年朋友们: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变的.但不管怎样,在酸甜苦辣中,你都要勇敢地前进,无可阻挡地前进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像彩虹一样美丽.

  五. 当堂训练

  抄写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

  2. 品味文章中幽默风趣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

  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相关叙述句来说说.

  2.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4.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例如:我最喜欢小说中的人物是贾里.因为他聪明.活泼.热情,有正义感,纯洁.善良,乐于助人,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在第一部分里,“为什么要投他一票”.“你觉得他好,我们不觉得”.“要不是贾里已咬了一口巧克力,他必定原封不动的把巧克力扔在那家伙脸上”.写出了他单纯.富有正义感,但看问题还欠全面,也意气用事.

  第三部分里.林武翔被砸伤后,他万分自责和苦恼;被人误解后,他又忿忿然;想到林武翔的病情,他又忧愁不安,甚至产生错觉,面红耳赤.脑子发涨,甚至委屈大哭……所有这些神情和动作.心理的描写,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贾里矛盾而丰富的性格:关心同学,忧他人之忧,富有同情心,明辨是非,但又脆弱急躁,幼稚单纯.

  三.自学指导(二)

  品味文章的语言

  1.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2.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 检查自学效果

  教师点拨:本文最大的优点是: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清新明快,及富中学生的.生活气息.如:他指示说,由大家代表他,也不问问大家是否愿意代表他,这个专啃英语的家伙”“这帮人,要是在军队里,准得关禁闭”“到了期末考试,准保有一半同学‘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口语用在小说里鲜活生动,富有朝气.再如:“班里的同学也都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一些女生,像吃多了发酵粉,一下子又高又大”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处在青春期的少女们蓬勃成长的情形.“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了,而教室里的师生却更无奈”巧妙化用流行歌词的表达,既自然风趣,又切合中学生喜爱流行歌曲和时尚的心理特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当堂训练(另附)

语文教案 篇8

  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

  这里的“没”到底读mò,还是读méi,教师们各执一端。

  我认为此处应该读méi,理由如下:

  其一,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水面上波光粼粼”等可以知道作者本意为水泡子的水很浅。如果读mò,则水到底多深,意思不仅含糊,且使人茫然。故此处应为“跳进没(méi,意为不够)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

  其二,从语法上看,通常有这一类短语:“没一尺深的水”“没一米高的墙”“没乒乓球大的西红柿”“没人高的土坯”。这些短语中“没”后面均有“深”“高”“大”等形容词,与“没膝盖深的水里”结构上无异,故也应该将“没”读成méi。

  张明老师深入细致地钻研课文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可他疏忽了一点,“没(méi)膝盖深”是不成话的。“膝盖”只能论大小,不能论深浅,只能说“没(méi)膝盖大”,不能说“没(méi)膝盖深”,总不能把从脚底到膝盖的部分称为“膝盖”吧。在张老师列举的读méi的短语中,“没一尺深”“没一米高”“没乒乓球大”“没人高”等都是成话的',拿成话的结构来类推不成话的结构“没(méi)膝盖深”,自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了。

  “没膝盖”是个动宾短语,“没”指“漫过”,故应读mò。张老师说:“如果读mò,则水到底多深,意思不仅含糊,且使人茫然。”我认为,“没膝盖深”的意思是很明确的,除去小腿陷入淤泥的部分,不过尺把深吧,说明那水泡子的水是很浅的,意思一点也不含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蜡烛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