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全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全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全文1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 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全文2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 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全文3
导入:
背诵: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渐入课文
1、《古诗十九首》简介(集体朗读)
2、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采芙蓉为何
三、赏析全诗:带着上面的问题集体朗读全诗—— “遗”远方的“同心”者。
所以采芙蓉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大致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逐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4)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1)这两句的语气如何 (2)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全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06-29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02-17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优秀12-19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爱学范文01-22
语文教案:《暮江吟》11篇10-08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精品01-09
《采菱》音乐教案01-07
高三语文劝学教案08-27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1-12
语文高三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