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华(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的第6、7、8、9、10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税收的作用,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正确计算纳税额。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问:喜欢看视频吗?(喜欢)
请看视频《厉害了,我的国》!
多媒体播放“厉害了 我的国”的视频。(播放时间1.5分钟)
师:看完这段视频,老师的心情非常的激动,你们呢?(也很激动)
问: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师试试表扬肯定)
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吗?
学生回答预设:
生1:这些钱多数来自于税收。
生2:工厂要交税,矿山要交税,企业要交税。
生3:个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
师小结:同学们知道得真多!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税率。
板书课题:税率问题。
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
生1:什么是税率?
生2:怎样计算税率?
......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依法纳税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师谈话:请自学教材第10页“税率”部分的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对税率知识的理解。
学生自学,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参与交流与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议。
学生回答预设
生1:通过交流我明白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生2: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生3: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生4: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
师: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要向纳税人致敬!我们除了要依法纳税以外,还要学会解决与税率有关的问题,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税率的一些知识,并且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知法、懂法和守法,学会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
2.理解概念,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页例3。(齐读)
师谈话:由于同学们之前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及折扣问题和成数问题,老师想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道例题,大家有信心吗?
生齐:有!
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题,找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根据题意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③试着列式计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讨论结束后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学生汇报预设:
生1:题中的营业额是30万元,5%是税率,也就是应纳税额的百分比。
生2:根据题意,应纳税额就是营业额的5%,所以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生3:根据关系式列式计算为30×5%=1.5(万元)
……
通过例3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营业税就是营业额与税率的乘积,实际上就是求营业额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习题(此题加了
“你知道吗?以此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的税法规定”)。
先齐读下面的内容,看看你知道了什么?然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李阿姨的税收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学生汇报预设:
生1:这道题与例3有所不同,这道题中的交税部分的金额不是李阿姨的工资总额,而是要扣除个税免征部分。
生2: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为(总收入-免征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生3:根据关系列式计算为(5000-3500)×3%=45(元)
师问:李阿姨要依法纳税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要)!我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规定的。
……
师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税收的计算标准是不一样的,做题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同时渗透税法教育。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的解读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相辅相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巩固应用。
请帮帮李大爷解决税收问题可以吗?(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汇报交流并展示。)
1.李大爷购买福利彩票,获得20000元奖金,根据法律规定应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李大爷应缴纳税款多少元?实际可以得到多少元奖金?
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
商店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200元,则营业额是20000元。( )
四、全课小结
师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为中国公民,要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还要向依法纳税的王阿姨、李大爷致敬!)
师:请同学们回家后,问一问爸爸妈妈每月收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请帮他们算一算,他们每月各缴纳多少元的个人所得税?
(设计意图:课后调查,让课堂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 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 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 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 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师: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 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索
1.情境探索:
课件呈现情境图(教材第32页)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请同学们观察 上图,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想一 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师: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
生1: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
生1: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
2.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摆一摆, 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再组织全班反馈。
生1:先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0。
生2:先绕直角顶点 逆时针旋转900 ,再左平移9格。
三、课堂练习
1.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2.如下图,图1是一幅由四张卡片组成的图,图2中有两张卡片移动了位置。你能通过卡片的平移和旋转将图2“还原”为图1吗?
3.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最初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的问题,在学 习中你认为哪些是有困难的?哪些 是学得比较好的?你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91页的“练习与实践”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协助的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请你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再列式。
修一条水渠,已经修了米,正好是未修米数的,
A_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
B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
2、一种商品。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0%。这句话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
_________÷(1-10%)=__________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91页第11题
安装分时电表前一共要付多少元电费?
安装分时电表后,谷时和峰时分别是多少千瓦时?
学生完成、交流
2.完成91页第12题
阅读上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理解“上浮”与“下浮”是谁的百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完成、交流
三、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用文字说明了储蓄的意义,介绍了本金、利率、利息的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例4让学生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
2.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概念,能解决与利息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一定很喜欢过年吧,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得到不少压岁钱。你们的压岁钱是谁在保管着呢?(引导学生想到储蓄比较安全,并且能够得到利息)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储蓄吗?关于储蓄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储蓄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1页关于储蓄的知识。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储蓄的好处。
②储蓄的方式。
③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
④利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检验自学成果,引导学生找出下题中的本金和利息。
课件出示:明明20xx年11月1日把1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到20xx年11月1日,明明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元,共101.5元。
2.用储蓄的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组织小组讨论:求2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就是求什么。
(3)组织学生尝试解题。
(4)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思路一:先求利息,最后求可取回多少钱。可取回钱数为本金+(本金×利率×存期)。
思路二:把本金看作单位“1”,先求出本金和2年的利息一共是本金的百分之几,再求可以取回多少钱。可取回的钱数为本金×(1+年利率×2)。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第9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年;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月。
板书设计利率
例4方法一5000×2.10%×2=210(元)
5000+210=5210(元)
方法二5000×(1+2.10%×2)
=5000×(1+0.042)
=5000×1.042
=5210(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210元。
培优作业1.刘亮有xx元,打算存入银行2年。现有两种储蓄方法:第一种是直接存2年,年利率是2.10%;第二种是先存1年,年利率是1.50%,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合在一起,再存1年。选择哪种储蓄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第一种储蓄方法:20xx×2.10%×2=84(元)
第二种储蓄方法:20xx×1.50%×1=30(元)
(20xx+30)×1.50%×1=30.45(元)
30+30.45=60.45(元)
60.45<84,选择第一种储蓄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提示:在累计存期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存款比其他存款方式所获得的利息要多一些。
2.赵伯伯把一笔钱存入银行5年,年利率为2.75%,到期后取得275元利息。赵伯伯存入银行多少钱?
275÷2.75%÷5=20xx(元)
答:赵伯伯存入银行xx元。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利息问题。
微课设计点教师可围绕“利息的计算方法”设计微课。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从常量到变量,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一次重大飞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初步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感受函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号这一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通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比、比例的意义,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在过去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真正用函数的观念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本课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方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在认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本节课的设计,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注重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注重学生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认识、调整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受用数学模型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获得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铺垫衔接。
1.谈话:看到“正比例的意义”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结合现实情境回忆常见的数量关系。
【设计说明: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意义建立在对常见的数量关系间变化规律探索的基础之上,适当的回顾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有效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并联系这辆汽车的行驶过程,体会表中行驶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比较表中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组织反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里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汽车的行驶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谈话:请大家进一步观察表中数据,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喝路程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
预设:
(1)一种量扩大到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种量缩小到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路程除以对应时间的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80。
根据学生的交流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发现规律的,及时引导学生写出机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提问:括号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结合这个式子说一说上面的例子中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吗?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正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建立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对变量有比较充分的感知。为此,在呈现表格后,先引导学生联系汽车行驶的过程体会到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再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体会到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变量的特点,又渗透了变量和自变量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讨论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规律,并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充分预设,既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具体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充分感知。在揭示文字表达式后,让学生交流这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并结合文字表达式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促使学生对已经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抽象和概括,为进一步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做好准备。】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主读题,根据表中已经给出的数据把表格填写完整。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先想一想购买铅笔的数量和总价是怎样变化的,再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看这两种量是按什么样的规律变化的。
提问:这里总价好数量的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关系式,判断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让学生继续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积累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经验,为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更丰富的感性认识。】
3.抽象概括
请大家回顾一下,例1和“试一试”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的两种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揭示课题。
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回顾例1和“试一试”的学习过程,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把已经积累的的感性经验上升的理性认识,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准确把握,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抽象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符号化的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三、分层练习,丰富体验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讨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的呢?请大家先写几组相对应的的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再想一想这个比值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题中几种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组织反馈。
提问:张师傅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后,请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在独立进行判断,并交流判断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第1题。
先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发现订阅数量与总价的变化规律的,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为什么说订阅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4.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把正方形放大,并演示放大后的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的,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多少厘米。
出示题中的表格,让学生独立填表并比较填出的数据,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关键看什么?
【设计说明: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地设计练习,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悟函数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反思回顾,提升认识
谈话交流: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利率调整的原因,知道如何是收益最大;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
3:情感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深化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掌握百分数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强调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或小组到家附近的银行做调查、网上调查。
教学用具:多媒体、堂上小组汇总用纸:
本课总的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中,只要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内容,才是生动的最具创造性的素材。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也才真正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新授课:
一:复习引入
1:跟着学校的吉祥物晶晶和灵灵来到中国银行,让孩子自己发现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说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利息是计算方法?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利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可以说“利息”也是我们生财之道。但是不一样的理财方式,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那怎么样理财才能给我们带来尽可能多的回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活与百分数》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调查最新的利率,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1:自己或小组为单位,汇报家附近银行最新的利率、国债和理财产品。
(给一个调查表学生自己填写,并用于小组讨论与汇总)
2:汇报完后与课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3:提出问题,你知道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吗?
(学生根据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再汇报)
综合网络的结果,调整理利率的原因大体如下:
A: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规划。如:为了限制房地产过热,可以调高利息。
B:抑制通货膨胀,调高利率,引导储蓄,减少市场上资金的流动。
C:控制外汇汇率及外汇储备,调高利率,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增加有利于人民币的升值。
活动(二)利用调查的利率来给李阿姨设计收益最大的储蓄方法
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利率也是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从而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需求。我们应该选取怎么样的理财方式,也要慎重选择。请根据屏幕的利率表,帮助李阿姨算一算。李阿姨准备给儿子存2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如果你们是李阿姨的理财团队,你们会给李阿姨多少种储蓄方法?你怎么说服李阿姨用你们的方法?并告诫李阿姨如何选择理财?
1:带着以上的问题,让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方法?
3:各小组补充?
4:开始计算
5:小组汇报你选用了那种方法,并把答案算出来。(温馨提示:理财产品有很多种,越高回报率的产品存在的风险越大)(同时板书)
6:学生自己看结果选取最优方案(尝试成功的喜悦)
7:总结:确定储蓄原则:
能定期不活期,能长期不短期,能国债不储蓄。
8: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老师有1万元钱,有两种理财 方式:一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4.5%;另一种是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3%,每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3年后,哪种理财方式收益更大?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活动(三)了解千分数、万分数。
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百分数,但你知道吗?除了百分数还有千分数、万分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页,自己阅读学习。
1:交流感知;练习本自己写千分号、万分号!在规定的时间内看看自己能写多少个千分数和万分数!
2:尝试让孩子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千分数、万分数(自己准备好PPT展示)
三:本课小结
让孩子自己说说自己本课的收获,并回家分享给爸妈知道,自己的理财经验。
四:拓展练习:
结合自己调查的利率表,给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供自己六年后上大学用,并算出到期后的本息,明天汇报!
板书设计:
生活与百分数
整存整取 国债 理财产品
A:1+1+1+1+1+1 A:1+1+1+1+1+1 A:一次6年
B:2+2+2 B:3+3
C:3+3
确定储蓄原则
能定期不活期 能长期不短期 能国债不储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习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6页综合实践课《生活与百分数》
教学目标:调查银行最新利率,了解利率调整的原因;了解普通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两种理财方式,知道如何是收益最大,学会理财;了解千分数、万分数的概念;
通过活动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深化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掌握百分数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强调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许多好吃的。
生:因为有压岁钱。
师:哇,说到压岁钱大家如此开心!那你收到压岁钱之后怎么处理呢?
生:买我喜欢的东西。
生:用来交生活费、学习费用等。
生:交给爸爸妈妈存入银行。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我们把钱存入银行就是在进行储蓄,而储蓄中的利率和百分数是息息相关的。其实,生活中许多方面都离不开百分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生活与百分数。打开幻灯片1,板书课题:生活与百分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计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而然地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也验证了“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新授
1.活动一:调查利率,对比利率,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师: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整存整取的最新利率,你调查的是哪家银行的利率呢?请拿出活动一的表格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生:我调查的是建设银行的利率情况:活期利率是0.30﹪;三个月的利率是1.43﹪;六个月的利率是1.69﹪;一年的利率是1.95﹪;二年的利率是2.73﹪;三年的利率是3.575﹪;五年的利率是3.575﹪
师:打开幻灯片2,谢谢你汇报的如此详细,请坐。调查其它银行利率情况的同学们,你们的结果与他调查的利率相同吗?
生:相同。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1页,这是20xx年的利率,我们把它和大家调查的最新利率进行对比,请抬头看黑板,为了便于观察,老师把它们放在了一块儿,我们先横向的看看20xx年活期利率与定期利率,你有什么发现呢?20xx年活期利率与定期利率呢?现在如果你去存钱,你会优先考虑活期还是定期呢?我们再纵向的看看20xx年与20xx年相同存期的利率,你又有什么发现呢?打开幻灯片3。
生: 相同存期,利率下调了许多。
师:你非常善于发现问题,真了不起!打开幻灯片4,利率下调,人们可获得的利息减少,人们便不愿把钱存入银行,而是用于各项投资与消费,这样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利率上调,人们便会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来换取较大的收益,而不愿去冒投资房地产或炒股的风险。
设计意图:此环节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调查银行最新的利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银行利率是在动态调整的,每次调整背后一定存在国家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变化。这样的活动不可能非常深入,但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形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活动二:寻找最大收益方案
师:虽然利率可调,但计算利息的方法却是不变的。那就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板书在黑板上)。打开幻灯片5。隔壁李阿姨替儿子积攒了20000元压岁钱,李阿姨想存入银行供他六年后上大学,银行给李阿姨提供了二种理财方式,普通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请你帮李阿姨想一想,她有几种存款方案?哪种方案六年后的收益最大?老师有3个疑问:李阿姨想存多少钱?存几年?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第一种理财方式是普通储蓄,普通储蓄和教育储蓄的年利率是相同的,只是教育储蓄没有利息税,但国家从20xx年开始就停止了对普通储蓄收取5﹪的利息税,这样一来,教育储蓄便没有了优势,所以后来取消了教育储蓄这种理财方式。普通储蓄有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相关利率就是大家昨天去银行调查到的利率,打开幻灯片6,现在只选择普通储蓄,如果你是李阿姨,你会怎样存钱呢?
生:2个三年期。
师:你真棒,掌声送给你!马上在副黑板板书:3+3.老师像这样写,大家能看懂吗?(能)好的。
那还有其它不同的存法吗?请6人为小组进行讨论,由各小组长把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二的表中。
生:6个一年期;3个二年期
师:马上板书1+1+1+1+1+1和2+2+2
生:1个五年期+1个一年期;1个二年期+4个一年期
师:马上板书5+1和2+1+1+1+1
生:1个三年期+3个一年期;2个二年期+2个一年期
师:马上板书3+1+1+1和2+2+1+1
若没有学生举手了,老师引导学生补充
师:还可以1个一年期+1个二年期+1个三年期,并快速板书1+2+3同学们请看,老师把大家讨论的8种方案基本上按照次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入了这张表中,唯独这里,为了便于大家的观察,稍微做了一下调整。
以上8种方案,哪一种收益最大呢?我们先来看看存6次和存5次谁的收益更大?我们发现,到第四次,它们的收益相同,实际上我们只需比较1年+1年与2年谁的收益大就可知道结果了。以20000元为例,1年+1年的收益是20000×1.95﹪×1=390(元)
(20000+390)×1.95﹪×1≈398(元)(保留整数)390+398=788(元);2年的收益是20000×2.73﹪×2=1092(元)所以结果是?(学生答)1年+1年的收益<2年的收益。那存5次与存4次谁的收益大呢?(生:存4次)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1年+1年的收益<2年的收益。
师:你真的很会活学活用,我非常佩服你!那存4次与存3次谁的收益大呢?
生:存3次。
师:对呀!还有哪些能这样比较出收益的大小呢?
生:存4次与存3次。
师:真的是这样,大家看看,剩下的这些方案还能像刚才那样一下就比较出大小吗?
生:不能了。
师:好,那我们就动动手,算一算。请每个小组中,3人列式,3人计算,分工合作,我们比比谁的速度最快?各小组汇报结果,分别是:3459;3809;4035;4520
师:只选择普通储蓄,8种方案中收益最大的是:3+3
那存钱次数与收益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观察得知,学生答,存钱次数越少,收益越大。【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任务是学习普通储蓄这种理财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前面所学求利息的方法得到了普通储蓄8种方案中收益最大的存法以及存钱次数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这为探究下一种理财方式做了铺垫。学生们在这个环节所学到的不仅仅是怎样解题,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团队意识,体会到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优越性。
师:第二种理财方式是购买国债。国债是国家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有一年期(现不发行)、三年期和五年期。相关利率如下表,打开幻灯片7,教育储蓄三年期利率是3.575%,国债三年期利率比它高0.425%,国家对国债的发行时间和发行量有严格的限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如果只选国债,可以怎样存钱呢?
生:2个三年期。
师:真厉害!你叫什么名字呢?老师很想认识你!点开活动二的表中,国债3+3。那这种方案的收益是多少呢?请各小组动手算一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生:5088元。
师:刚才李阿姨分别选择了普通储蓄和国债来存钱,那她可以同时选择普通储蓄和国债来存钱吗?能。大家还记得存钱次数与收益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回答。要让收益最大,你认为李阿姨最好存几次呢?
生:2次。
师:具体存法是?
生:国债1个五年期+普通储蓄1个一年期;国债1个三年期+普通储蓄1个三年期
师:快速点出5+1和3+3因为教育储蓄三年期利率比国债三年期利率少0.425%,所以这种方案的收益小于国债2个三年期的`收益,我们将它排除。那我们算一算5+1的收益吧!各小组赶紧行动起来!4896元。
师:只选普通储蓄,只选国债和两种都选这三类,还有其它类不同的方案吗?没有了。现在我们可以发现:李阿姨共有11种存款方案,包括了普通储蓄8种,国债1种,混合2种。其中,让李阿姨收益最大的存法是:国债2个三年期(板书在黑板上)如果买不到国债,我们选择哪种方案呢?普通储蓄:3+3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理财方式的比较,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实际应用数学,学会科学理财,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3.了解千分数和万分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你知道千分数表示的意义吗?万分数呢?请看课本第16页,我们一起听听它的介绍。播放课文录音,打开幻灯片8。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倾听的方式,一改往日齐读的方法,介绍了千分数和万分数的含义和应用实例,使学生知道当数据之间的比率比较小时,用千分数和万分数表示更方便,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
三、实践活动
打开幻灯片9,学了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请你给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种收益最大的方案,供自己六年后上大学,并计算到期后的本息。
设计意图:此练习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将知识迁移到存压岁钱上大学这一问题上,进一步巩固新知,提高数学思维过程。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掌握了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本领,一直用它来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那么老师相信: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班一定会出现像马云和李嘉诚那样的财富大亨!打开幻灯片10,下课,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数学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传递。本节课中渗透的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真正受用。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与百分数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20000元 存六年
收益最大:国债2个三年期
普通储蓄:
1年+1年的收益 20000×1.95﹪×1=390(元)
(20000+390)×1.95﹪×1≈398(元)(保留整数)390+398=788(元);
2年的收益 20000×2.73﹪×2=1092(元)
1年+1年的收益<2年的收益
六、教学反思
其实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范,但学生实际接触的却比较少,特别是这节讲银行利率百分数的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后我选择了“创设情境、导出课题-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灵活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设计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主题图、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6页的第1题:
2、练习五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 )个。
分析 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应用百分数解决生活中有关促销的实际问题。(教材第12页例5)
二、教学目标
1.能熟练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
2.根据不同优惠,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将复杂的折扣问题转化成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和利率,并能够按折扣计算商品价格,应用成数进行农业收成等有关计算,求应纳税额以及计算利息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必须明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下面就请同学们一一回顾一下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相关的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课件出示)
现价=原价×折扣;
几成表示十分之几,即百分之几十;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折扣、成数、税率、利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百分数问题来解决。而且,也只有转化为百分数问题,才可以更好地确定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12页例5。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5)
师:“每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点名学生回答)
明确:在总价中取整百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师:如果在A商场买,应付多少钱?(点名学生回答,说清楚解题思路)
已知A商场打五折销售,妈妈要买的裙子标价是230元,这样就能算出在A商场买这条裙子需要的钱数是原价的50%,列式为230×50%=115(元)。(板书)
师:如果在B商场买,应付多少钱?(点名学生回答,说清楚解题思路)
妈妈要买的这条裙子230元里面有2个100元,所以减去的是2个50元,即50×2=100(元),那么妈妈在B商场买这条裙子还需要230-100=130(元)。(板书)
115元<130元,显然是A商场更便宜些,应该建议妈妈去A商场买更省钱。
师:想一想,在哪个商场买更省钱与商品的总价有关系吗?如果总价正好是一个整百数,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在B商场,如果总价正好是一个整百数,那么实际付的钱数是总价的一半,相当于A商场的五折,即此时两个商场的优惠力度相同。
师:如果总价不是一个整百数,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在B商场,如果总价不是一个整百数,那么最后实际的花费为整百部分的一半加上零头部分。而A商场的五折既包括整百部分的五折,还有零头部分的五折,此时选择A商场更省钱。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你以后购物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交流。
小结:通过计算比较一下几种购买方案,才能知道哪种购买方式比较便宜。所以,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策略,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点名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1)A商场:120-40=80(元)
B商场:120×60%=72(元)
(2)80>72,B商场更省钱。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3题。
甲品牌:260-100=160(元)
乙品牌:260×60%×95%=260×0.6×0.95=148.2(元)
148.2<160,乙品牌的更便宜。
3.某旅游团共有成人12人,学生7人,他们到一个风景名胜地观光旅游,以下是导游了解到的门票报价:
A.成人票每张30元。
B.学生票半价。
C.满20人可以购团体票,在成人票价上打七折。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制定怎样的购票方案。(学生交流讨论,集体汇报不同方案)
方案一:30×12+30÷2×7=465(元)
方案二:30×20×70%=420(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5
(1)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50×2=130(元)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
(2)115<130
答:选择A商场更省钱。
教学反思
1.购物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这节课正是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促销策略融入教材,通过几个情境的展示以及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各个商店的优惠策略,从而择优选择。
2.对于教学内容为综合应用的课时,一般是对前面一个或几个课时知识点的总结、巩固与提升。我们应该在复习旧知和提高学生分析、应用能力上分清主次,并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等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切忌在这种类似练习课的课堂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只重视传授不顾启发学生。在每一个引导提问、学生讨论的环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且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后,再进行集中讲解。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个商场打折销售,规定购买200元以下(包括200元)商品不打折,200元以上500元以下(包括500元)全部打九折,如购买500元以上的商品,就把500元以内(包括500元)的打九折,超出的打八折。李川买了两次,分别用了189元、432元,那么如果他一次购买这些商品的话,可节省多少元?
分析:(1)200元以下(包括200元)商品不打折,最多付款200元;(2)200元以上500元以下(包括500元)全部打九折,最少付款200×90%=180(元),最多付款500×90%=450(元);(3)500元以上的就把500元以内(包括500元)的打九折,超出500元的部分打八折,最少付款450元。189元>180元,说明原价就是189元或属于第(2)种情况;432元<450元,它属于第(2)种情况;再把钱数相加后根据第(3)种情况计算可节省的钱数。
解答:200×90%=180(元)
189元>180元,说明没有打折,原价就是189元;或者打九折,原价是189÷90%=210(元)。
500×90%=450(元)
432元<450元,说明原价就是432÷90%=480(元)。
当原价是189+480=669(元)时,450+(669-500)×80%=585.2(元)
189+432-585.2=35.8(元)
当原价是210+480=690(元)时,450+(690-500)×80%=602(元)
189+432-602=19(元)
答:可节省35.8元或19元。
解法归纳:分段折扣问题中,已知实际支付的钱数求原价时,应根据折扣计算方式分情况讨论。
相关知识阅读
关于百分数的成语
十拿九稳:90% 百里挑一:1%
事半功倍:200% 事倍功半:50%
半途而废:50% 平分秋色:50%
百发百中:100% 一箭双雕:200%
十室九空:10% 十全十美:100%
半壁江山:50% 一刀两断:50%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15千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2.解比例(口述过程)
5/x=1/4 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出示例1
让学生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 :50000)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三、组织练习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1) 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
(2) 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 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体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百分数(二)和比例三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是加强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教材除了结合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整理和复习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掌握归纳法、类比法、符号思想、分类思想、演绎推理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模型思想、归纳法、演绎推理思想,体会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优越性,发展学生的四能。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习较主动,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学生学习习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潜能生学习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处于应付状态。本学期尽量多设计分层次作业,让潜能生得到提高,优生得到发展。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是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130,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板书设计
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7-0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6-14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07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3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数学12-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选)07-0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