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8-14 17:42:03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学生认识各种时间单位,探索各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独立思考的能力。

  3、通过网络的在线交流和协作研究,学生初步适应网络中的情感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本网络课件分“资料室”、“研究园地”、“课堂论坛”,“检测线”等四个模块。“资料室”中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如年月日的来历;为什么七八月份是连着的两个大月等学生感兴趣或感到因惑的内容)。“研究园地”为学生指引了进行研究性学生的方向,并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课堂论坛”主要是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体现了网络教学强大的交互功能。“检测线”中安排了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以及综合练习,学生通过计算机反馈的结果,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教学伊始,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切入,提问:一年之中你最喜欢哪一大,为什么?以此引出学习内容:年月日。接着提问“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学生间自由交流己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板书。

  [点评:布鲁纳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不可能是一张白纸。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先说说各自所了解到的年月日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习需求,捕捉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点。

  二、基于网络,探索研究

  1、利用网络资源,验证相关的信息。

  利用网络课件“研究园地”中的“万年历”,验证刚才所提到的相关信息是否都正确。出示学习要求:大月、小月到底有哪几个月?二月份的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全年究竟有多少天?你是怎么验证的?你还有哪些疑问?

  [点评:上面反馈出的信息只是一部分学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还缺乏完整的意义建构。通过交流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带着疑问,借助网络这个大资源库来验证年月日的关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验证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质疑,如为什么二月份的天数最少?为什么七、八两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研究性学习中去。]

  2 、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发现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利用网络课件中的提供的“ 19xx年~20年的总年历表”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出新的学习要求:看一看,比一比,二月份大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你能发现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吗?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在“课堂论坛”上发表。

  (2)巩固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进入“检测线”,完成“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如果有疑问,可以通过“帮助”按钮获取相关的信息。

  [点评:本课的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整个设计的主导思想是:观察一猜测一验证一归纳。学生通过观察年历汇总表;即而得出四年一间的规律。并猜想出判断平、闰年的方法,通过完成练习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猜想。如果没有探索出判断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帮助得到相关的信息,这样的安排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享受成功的体验]

  (三)集体交流,整体建构;

  l、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帮助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完善板书。

  2、练习提升:完成“检测线”中的综合练习,在网络测试中安排了基础训练题、概念辨析题和趣味应用题。通过计算机的自动评分系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巩固。

  [点评:介于本课的知识点较繁多和琐碎,所以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网络测试,及时、系统地对年月日的知识进行内化和整理,生动、有意义的测试内容容易激起学生在乐中练,在练中学。]

  (四)拓展延伸,实现整合;

  l、掌握学习需求。提问: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疑问?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呢?

  2、浏览资料库。学生进入网络课件中的“资料室”进行浏览,出示学习要求:你从“资料室”中了解到哪些新的信息?任选一个介绍给大家;学生浏览后组织交流。

  3、让学生交流渴望了解的新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

  [点评:“资料室”中提供了许多内容,这些内容的呈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文字说明,有的是讲故事,有的是动画。学生进入“资料室”阅读浏览后,用自己的语言互相交流,这样既内化了年月日的知识,又帮助个别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同时“资料室”中的信息涉及了自然、历史等多个学科,实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资料室”中的信息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把这种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获取更多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保证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信息素养的提高,又能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将学习需要与个性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他们能自信地面对世界的发展,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

  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xx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 22′ 一、教学例3:

  1、板书:七万 三千零八十八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七万写作70000

  三千零八十八万写作30800000

  七百零八万写作7080000。

  3、想一想:整万的数怎样写?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写作: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写作;

  5、板书例4。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6、检验。

  7、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的4个0。

  4、学生练习。

  3、学生相互评议。

  4、学生归纳: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5、学生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2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教具准备:

  活动角、量角器、三角尺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人: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封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

  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

  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20°、90 °、135°、180°的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科书第80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

  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度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点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学“练习与应用”第8-11题,“探索与实践”第12-13题,以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除法和乘法的口算能力,提高除法运算的品质;

  2、经历交流思考的过程,发现生活中的间隔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参与性,进一步促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复习第8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复习的第9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指导完成复习的第10题。

  重点理解“有3头奶牛”是必要条件。

  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3、指导完成第11题。分析每种方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问题。

  4、探索与实践,完成第12题。先计算,再比较、交流。

  5、探索与实践,完成第13题。交流。

  6、指导完成复习的思考题。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全过程。

  7、评价与反思。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14-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的方法。

  难点:正确地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出示练习四第14题,口算下面各题。

  320÷80 120÷60 100÷50

  140÷20 90×6 80÷40

  630÷70 720÷90 280÷70

  学生先默算,再指名口答。

  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二、笔算

  1、练习四第15题。

  (1)先指名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让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练习四第16题。

  (1)出示第一组的两题:

  612÷18

  552÷18

  (2)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最高位是几。

  (3)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5)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

  (6)在作业本上完成后面两组题。

  648÷32 845÷23

  608÷23 845÷28

  3、在作业本独立完成第17题。

  三、解决问题

  1、练习四第18题。

  (1)指名读题。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2、练习四第19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练习四第2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思考题

  1、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72=( )

  ( )÷27=26……18

  2、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

  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

  (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1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1、2-4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5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7,P63、9、1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3、12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三、布置作业

  P62、6,P63、8、1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0×30000×3072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

  2.进一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2.这是张丽华调查收集和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张丽华是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的?从调查记录情况看,你获得哪些信息?

  3.你觉得怎样表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4.小结: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核心推进

  1.出示统计表

  (1)这是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与张丽华调查记录的表有什么不同?

  板书:标题日期统计项目人数合计

  科普类的6人是从哪来的?

  (2)你能根据调查记录表完成这个统计表吗?合计是怎么得来的?

  (3)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个?板书:用表格呈现数据,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4)一幅完整的统计表有哪些要求?有什么好处?

  2.认识条形统计图

  (1)除了用统计表呈现调查结果外,还可以用统计图来呈现,出示统计图。

  (2)仔细观察,你能像刚才认识统计表那样,介绍一下这个统计图上的内容吗?节目类别和人数是怎样表示的?人数中,一格表示多少?这里的6是怎样画出来的?

  (3)体艺类的15人,能看懂是怎样画的吗?

  (4)你能接着完成这个统计图吗?从统计图中,你有获得哪些信息?

  (5)这个图有什么特点,揭示直条,条形统计图

  (6)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有哪些部分?有什么好处?

  3.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一练

  (1)分小组统计数据

  (2)全班统计数据

  (3)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4)分析数据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根据要求先完成统计图,再回答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延伸

  通过收集、整理、制作、分析,我们经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我们知道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优点,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研究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相关的内容,与同学们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学生看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

  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小结: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1

  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

  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手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2)出示教材中的讨论题

  问:联系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你能发现木偶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

  (3)小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一共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要求观察插图,启发思考:这里有一些衬衣、裤子和裙子,你认为可以怎样搭配?

  (2)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懂的地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

  (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

  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

  (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

  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

  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2x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师:对了,人与人之间有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板书: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数量关系,才能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换其中一个条件)

  师:现在老师也换一个条件(每条90元),你会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生:……。裤子一共多少元?4x90=360(元)

  (4)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师:可以提什么问题?

  1、生:一共有多少行树?

  师:怎么解答?

  生:3+8=11(行)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2、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5)师:老师再加一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现在条件变多了,想看起来清楚点,你们会对这些条件进行整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交流,比较学生的作业。

  师:哪一种整理方法更清楚?

  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问题给予肯定,两三个问题即可)

  (6)师:现在老师再加两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这下信息更多了,你们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师:你是怎么整理的?

  交流展示。(生:在刚才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梨树的信息)

  师:其实刚才我们整理的信息都是根据题目中果树的种类来整理的,整理过后看起来更清楚些,你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简单交流。

  二、体验策略

  1、师:刚才的第二关,我们都是有了条件提问题,(板书:从条件入手→提问题)

  小结:从条件入手→提问题和从问题入手→找条件都是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两种方法去继续闯关。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提的问题也很好。现在轮到老师来给你们提问题了。(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对于这个问题,刚才我们整理好的这些条件行吗?

  生:不行。(或行)

  师:为什么?

  生:……。杏树的条件多余,我们可以选择有用的。

  师:哪个条件用不到?

  生:……。

  师:是呀,根据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整理有用的条件。

  对于这些整理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加上几条线,使它成为表格,同学们觉得这样看起来怎么样呀?

  生:……更清楚一些。

  师: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2、利用列表,解决数学问题

  谈话:在这张表格里为什么要把每行7棵填在第一行列?为什么要对应排列?

  生:……对应(板书)

  师:表格可以有两种形式,横着或者竖着列都可以。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师: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计算好了,老师也算好了,你们来看看。你们和老师算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对还是我对呀?

  生:……

  师:我哪里不对?

  生:……

  出示新的`计算过程。

  师:你们是这样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师: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是呀,老师太粗心了,刚才计算好了,也没有检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检验了吗?现在请你们检验一下刚才的计算。

  师: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

  师:现在这道题目做完了吧?

  生:没有答语。

  师:哦,老师真粗心,答语还没有写,同学们都写了吗?

  师:刚才,我们做这条题目的时候第一步先干嘛?(小结,并完善板书)

  (完善板书: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不错,下面第三关的问题也来了,你们有信心继续闯关成功吗?

  提问: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刚才那个表格还可以用吗?

  你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吗?让学生尝试列表,教师适时指导。

  交流:刚才你们是怎么想的?(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突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师:你们会计算吗?列式计算。

  学生口述。

  板书:8×6=48(棵)

  3×7=21(棵)

  48—21=27(棵)

  讨论: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每一步是答案是否正确?你是如何检验的?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很方便,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

  四、巩固内化,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

  1、第三关丝毫没有难住同学们,下面我就进入第四关。根据刚才这个表格,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桃树、杏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是呀,之前这个表格只有两种树木的信息,要求三种,我们可以多加一列。同学们能看懂这个新表格吗?

  师:你们能快速的列式计算吗?

  快速地交流学生的作业。

  2、出示练一练1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第四关最后呀,来了一个火眼金睛,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同学们可要看仔细咯。

  集体读题,问:根据这个题目,下面哪个表格正确?符合题目的问题。

  问:每一种表格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张表格三年级的数据不对,第二张表格信息没有对应,第三张整理信息整理的不准确,第四张正确。)

  问:你们会计算吗?

  让学生快速计算,简单交流。

  3、出示练一练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2)一件长袖衬衫多少元怎么求?一件短袖衬衫多少元怎么算?

  (揭示数量关系)

  (3)让学生列表并计算

  (4)交流讨论,每一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如何检验的?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列表中要注意些什么?计算时注意什么?如何检验?

  六、完成作业

  练习九1、2。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24950000、695200、38000200、305076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5、估算

  2973、7894、53929。

  6、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综合练习试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复习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年、月、日的知识。

  2、通过制作主题年历,掌握年历的一般制作方法和注意点。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手工和美术方面的特长得以发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

  适用年级:

  中年级学生(在他们学完《年月日》这一知识之后进行)

  教学准备:

  1、每人搜集一份或多份旧年历,通过自主探索和咨询,初步了解年历一般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选出自己最喜爱的年历,在班上交流一下,说说为什么喜爱这份年历。

  3、学生自行准备主题年历需要的材料。课前,让学生预先准备好12张纸质较好的纸(旧挂历的背面也可),画好图画或写好诗句名言,并预留一定的空白,用铅笔画上表格(每行7格,画上6格),待上课填写日期。

  4、年历的“主题”可让学生进行讨论后自行选择。主要有唐诗、照片秀(自己或家人照片)、宠物、山水、园林、美术作品、连环画、剪纸、现代兵器、综合类等。

  5、事先根据学生的喜好,把班上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分成4-6人一个制作小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年月日”知识

  ①小组学习

  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到底学得怎么样呢,现在我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带来的年历,在小组里说说……(出示不完全的板书)

  一年有个月。其中大月是、  、  、  、  、  、  、月,每个月有天;小月是、  、  、月,每个月是天。

  2004年是年,所以明年的二月有天,明年一年有天。

  ②回答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全板书内容)

  2、引入新课

  师:根据年月日的一般常识,人们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年历。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种不同的年历(出示年历)。请大家讨论一下:①日历有什么用呢?②它跟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年历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的回答:通过年历我们可以知道一些重要的日子,如国庆节,六一儿童节,元旦,教师节,还有西方的愚人节是4月1日、圣诞节是12月25日等;还可以帮我们记住亲人的生日,知道他们在几月几日或星期几;有了年历,可以很好地安排好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至于出现遗漏现象,生活和学习就有规律了,等等。)

  师:既然年历跟我们有关这样密切的关系,大家想一想自己制作一个年历呢?(想)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制作2004年主题年历”(出示课题)

  二、制作年历

  1、小组讨论与汇报

  师:要制作好2004年的新年历,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一下以前的年历是如何制作成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拿出年历,以小组进行讨论:制作年历要注意什么?

  估计学生的讨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年历要有一个主题,并要标明“2004年”字样。

  ②要把12个月的日期都写出来,每个月又以星期来编排。

  ③一月份的元旦即第一天要与2003年的最后一天相衔接,2003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三;

  ④一年的天数和每月的天数一定要搞清楚(明年是闰年,共366天,其中大月31天、小月30天、闰年二月是29天);

  ⑤后一个月的第一天一定要与前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衔接准确;

  可能的话,学生还会说:

  ⑥可以把自己、父母的生日以及重大的节日用彩色贴纸贴上去,或者用彩笔标出来,以提醒自己。

  ⑦还可以在下面写上“×××出版,定价是×××”。

  ⑧可以在年历上做些广告。

  2、指导填写日期,进一步突破难点

  ①渗透双语教学:认识月份和星期的英语读法

  师:现在,请大家看,教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填写日期的表格。请大家想一想,一月到十二月,在英语里面怎么说?

  (学生个别说或就是说,教师同时出示英汉对照表)

  一月January二月February三月March

  四月April五月May六月June

  七月July八月August九月September

  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

  师:我们再来看每个月的表格,表格是最上面应该怎么写?

  生:分别写上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生:还可以简写成日、一、二、三、四、五、六。

  师:大家说说,星期的英文又该如何缩写呢?

  生:我知道的,因为星期日Sunday,星期一Monday,星期二Tuesday,星期三Wednesday,星期四Thursday,星期五Friday,星期六Saturday。所以它们的缩写分别是“S”、“M”、“T”、“W”、“T”、“F”、“S”。(教师同时出示表格)[此步中“双语”部分可基于学生“双语”水平而取舍。]

  日(S)一(M)二(T)三(W)四(T)五(F)六(S)

  ②分散难点:填写一月份的日期

  师:刚才大家已经初步讨论出一些编制年历的注意点,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制作了。制作年历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一是布局设计,二是填写日期,三是美化加工。(出示步骤板书)其中第一步我们在课前已经基本完成,今天的课上我们重点是完成第二步和第三步。

  师:首先是第二步填写日期,同学们准备的纸上已经画好的2004年的表格,也已经标明了12个月份。现在先请大家说说一月份的日历该如何编写呢?

  生:要注意与2003年的12月份最后一天衔接好。2003年的12月31日是星期三,所以2004年1月1日是星期四。(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来,让这个学生到前面来讲解。接着又让学生再在小组里仔细看看2003年年历或台历,体会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一月份是大月,它有31天,所以要从1填到31。

  生:填写星期六和星期日要用红笔来填。

  生:一月一日是元旦,也要用红笔来填。

  生:我还知道,1月22日是春节,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我想把这一天画一个圈,并在旁边写上“春节”。

  师:说得不错!这说明同学们在生活观察仔细,生活知识越来越丰富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始填写,谁先填好一月份的表格,就告诉教师,它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生:一月份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六。

  一月January

  日(S)一(M)二(T)三(W)四(T)五(F)六(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春节)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③突破难点:继续填写二月份的日期

  师:现在,我们又要开始填写二月份日期表格了。大家说说,填写二月份的日期要注意什么?

  生:2004年是闰年,所以二月份是29天,不是28天。

  生:要注意与一月份的最后一天衔接好。因为一月份的最后一天正好是星期六,所以二月份的第一天就是星期日。

  师:如果2月1日是星期日,那么这个月还有哪几天一定是星期日?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它们是8号、15号、22号、29号。因为一个星期是7天,只要把1依次加上7的'倍数就行了。(用实物投影仪来演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填写二月份的日期,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二月February

  日(S)一(M)二(T)三(W)四(T)五(F)六(S)

  1

  8

  15

  22

  29

  ④以小组填写剩下的表格

  师:下面几个月的填写,就请同学们自行完成了。在填写之前,我们再一起来总结一下填写的注意点。

  生:后一个月的第一天一定要紧接着前一个月的最后一天。

  生:注意每个月份的天数是不一样的。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剩下的月份中,大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它们每个月是31天。小月有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它们每个月是30天。

  生:在每个月的表格中,每一列的上下两个数总是相差7。

  生:星期六、星期日,还有一些重大节日用红笔填写。

  生:我想把我家人的生日贴上一个形,让它更醒目些,不容易忘记。

  生:为了防止发生一下连琐性错误,我建议每填好一个月,就在小组中核对一下,再开始填下一个月。

  生:我把家里的电子辞典带来了,上面有万年历,我可以随时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写错。

  师:同学们想得真周到!下面就开始填写吧。

  (放音乐《日历歌》。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同时出示如下表格,让学生进行核对。)

  2004年每月最后一天的星期数

  3月31日4月30日5月31日6月30日7月31日8月31日9月30日10月31日11月30日12月31日

  三五一三五二四日二五

  3、完成第三步──美化加工

  师:你准备怎样进行美化加工呢?

  生:可以配上画边,写上吉祥和祝福的话语。

  生:我们把小组组员的生日都贴上了漂亮的贴纸,到时候要一起庆祝呢。

  生:我还为几幅唐诗配上了图画,这样看上去是“诗中有画”了。

  三、展示、交流与评比

  1、展示(每个小组推荐1人)与交流

  学生上台说说自己制作挂历的过程和想法,要说出自己独到之处。对于一个同学的想法,其它同学可以发表意见和建议,并问介绍人:“××建议,你能接受吗?”能,为什么?不能,又为什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首先谢谢你的建议(意见),这条建议我会接受的……”、“谢谢你的建议(意见),但是,我是这样想的……”、“谢谢你对我的鼓励;你虽然提的意见很尖锐,但是我表示理解……”

  2、说说本课的收获

  师:说说通过这制作日历的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制好的年历,你准备做什么?(给自己用,送给朋友,送给老师)

  师:通过制作,你有没有发出什么新的问题?你有没有什么任务没有完成吗?(让学生带着疑问或未完成的任务离开课堂,继续进行学习和探究)

  教后反思:

  1、“制作××××主题年历”数学活动,学生受益多多

  本课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年月日知识,又进行了知识的拓宽,并与手工劳动、美术、语文(诗词)等学科融合,让学生在综合化的学习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也能制作年历!)。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受益是多方面的。

  本活动适用已经学过“年月日”的中年级学生,而且每年学到这一知识的学生都可进行,年历主题还可“与时俱进”,常做常新。

  2、数学活动的主旨首先是“数学”的,千万不能偏离

  在设计中,我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中的“数学”的东西是不是太少了?因为它毕竟是数学课,而不是手工课或美术课。

  为了手工和美术等的东西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首先,我把第一步“布局设计”放在课前。课前,我就让学生搜集材料,通过讨论交流,自主选择和确定年历的主题。然后,我又大胆放手让进行布局设计,并把要画的画、要填写的诗词等进行先期处理。其次,对于第三步“完善加工”,有些同学课堂上来不及完成,我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不折不扣地高质量完成,还通过评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体验制作的成功体验。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数学”上来,以重点完成第二步“制作年历”。具体如下:

  开始,我通过安排一定时间的复习,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也为下一步制作年历打下了基础。

  在制作过程中,我注意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重点进行一月份和二月份的表格填写。因为一月份是一年的开始,既要注意与上一年衔接好,又要注意如何把一个月的天数填到为星期为周期的表格中;二月份的既要注意与一月份的衔接,又要注意它是29天,而不是28天。

  通过两个月的填写,学生会在其中逐步熟练,并会慢慢体会到一些规律性,以后的填写就容易多了。以后,我开始由慢到快,但注意每月的月尾进行一次核对,以防发生连琐性错误。

  在填写过程中,我总是注意让学生不断总结注意点,循序渐进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一、二月份填写完成后,让学生总结注意点,在填写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原来上下两排的数字之间正好相差7;前一个月的最后一周多余了几天,后一个月的第一周就要空出几天,这才是正确的衔接;如果前一个月没有多余的天数,是后一个月从第一格填写起;我把一些重要的日子、爸爸妈妈和我的生日都用红笔进行了标注,这样看起来比较醒目明了……)

  3、激发兴趣,引导探究,使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享受快乐

  这堂课下课后,我把学生制作的年历挂满了教室,让大家欣赏、交流和评比,又把这些好消息告诉家长,许多家长也很感兴趣。一天,一个学生兴冲冲地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我爸爸说,今天我家不买挂历,说我的挂历制作得够水平,准备挂在客厅里呢!”这对学生来说,可是最大最大的表扬和鼓励了。

  看着教室里琳琅满目的挂历,读着荡漾在孩子脸上的兴奋和喜悦,你难道不觉得你是和学生一起在享受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快乐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3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经典)07-0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