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8-14 18:14:42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并能指出和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的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

  1、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师: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好吗?

  (演示动画:两只小蚂蚁比赛谁爬得快,找了两片相同的树叶,要求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红蚂蚁爬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了,而是从树叶的中间先爬到终点;而黑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的,比红蚂蚁后到终点。)

  师: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说说你的理由。

  (落实到规则上来。强调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周。)

  师:你们真是公正的小裁判,黑蚂蚁才是真正的.冠军。

  师:(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我们的冠军黑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了一周,那黑蚂蚁究竟爬了多长呢?同学们想想,这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生:求这片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叫做这片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周长。(板书:周长)(齐读课题两遍)以前听说过周长,从字面上理解,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教师引导)

  2、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摸一摸

  师:(拿一个三角板)孩子们,你能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周吗?(学生边指边说)

  师:(走到学生中间,任意拿起一本数学书)问:你会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学生回答。

  师: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放在课桌里的,请孩子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摸一摸它的一周。

  (生自由的摸。师巡视。)

  师:你是怎么摸的?(请两个孩子来描述一下自己摸的情况,主要是引导孩子说出“刚好摸了的一周。)

  (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摸完,或是摸过了的情况,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故意摸错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理解一周是由起点出发,最后回到起点。)

  (2)描一描

  师:你能在这张纸上描出这个图形的一周吗?来,试一试。

  (生开始描,师巡视)

  师:谁上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找两生上来展示。师引导:你描的是什么?引导孩子说出“我描的是的一周”。再得出“那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并鼓励孩子,你能把这句话连着说吗?)

  师:孩子们,刚才你们都描出了图形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课件展示刚才两个孩子所画的图形的一周。)

  (3)想一想

  师:下面我们来想象一下,另外这几个图形的一周如果描下来是什么样子呢?请闭上眼睛,你也可以用手比画比画。

  师:好了,请看屏幕。(课件里展示相应的图形及其周长。)你想象的是这样吗?

  (4)找一找。

  师:那你还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一个物体,说说它某一个面的周长!

  (学生边摸边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参与到其中,引导孩子说,这一周的长度是的周长。)

  师:你还能看得更远,更宽一些吗?(用手势表示出来。)

  (5)说一说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师:周长,就是指的围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6)指一指:你能指出下面哪些图形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强调能指出的图形是围了图形一周,而有些图形不是围一周。)

  师:孩子们真是很有智慧,所以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指围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强调“围”字)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

  (过渡):咱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其实周长的知识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长的世界,共同去探索周长的秘密。

  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陈老师这里有一个三角板,如果要你来测量它的周长,你会怎么做?

  (一生叙述。师点评。)

  师:请孩子们合作,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把结果写在图形的下面。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长方形:为什么可以只量两次?)

  (三角形:测出三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厘米。)

  (正方形:只量一条边,然后乘4就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师引导:你量了几次?为什么只需要量一次?)

  (五角星:只量一条边,乘10就可以了。)

  师:在求图形的周长的时候,都是把这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合起来,就得到了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还敢挑战难度更大的图形吗?

  师:如果要你来量这个圆的周长,你想怎么量?

  (生思考5秒钟。陆续有人举手了。)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看看你们需要什么工具,老师可以提供一部分,如果没有,你也可以说出你的思路,我们一起来讨论。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如果你的方法能够与别人不一样,那就最好了。

  (生操作。师巡视,引导出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办法有:1是用毛线绕,然后量毛线的长度;2是用圆在直尺上滚;3是把圆折起来,如果对折一次,就用量的结果乘2,如果对折两次,就用量的结果乘4;4是用直尺在圆上一厘米一厘米地量;5是用软尺量;6是先把这个圆画出来,再用线绕。)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首先来汇报?带上你所使用的工具!(孩子上来。)

  师总结:孩子们刚才想出了很多的方法,都测出了这些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它们的周长。

  孩子们回家后还可以找一些不规则的图形,量一量它们的周长。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什么?(周长)周长很高兴认识了我们这些聪明可爱的小朋友,他很乐意和你们一起学习。如果你是“周长”你怎么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师:那孩子们再想想,我们认识了周长,掌握了测量周长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用呢?

  (几生举例。)

  师:周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孩子们请看……(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

  师:你知道自己的腰围吗?想不想马上来量一下?

  生:想。

  师:好,请孩子们先起立。先摸一摸腰在哪里?大概就是肚脐这个位置的一圈。腰围就是我们腰的一周的长度。

  我们由两个孩子合作,互相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再比一比。

  四、课堂总结

  师小结:希望孩子们能把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的内容有: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几千几百(或几千)。没有安排新的实际问题,只是结合计算教学,巩固已经教学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发展解题思路、积累数量关系。

  内容分五部分编排,第28~29页教学乘法口算,第30~32页教学笔算法则,第33~35页教学估算,第36~38页教学特殊乘法的简便竖式,第39~40页单元复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教学注意三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般分两步乘,第一步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已经具有计算的能力,第二步乘是两位数乘整十数,学生尚未掌握。第28页例题教学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是为笔算作准备的知识与技能。例题教学两位数乘10,“试一试”教学两位数乘几十,在“想想做做”中还有几十乘几十的口算。“10”是最小的整十数,也是最小的两位数。在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先教学两位数乘10,知识跨度小,算法容易想到。掌握了两位数乘10的口算,教学两位数乘几十就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思路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在交流时倡导算法多样化,通过优化算法。

  例题12×10的算法多样化从何处来?出于对情境的感受,从现实中得到启发。也出于已有的口算经验以及合情推理。如果在图画中看到“已有9箱,再放1箱就是10箱”那么就会想到9箱的瓶数加1箱的瓶数,这就是“萝卜”的方法;如果在图中看到“一堆5箱,2堆就是10箱”,那么就是先算5箱的瓶数,再乘2的思路,这就是“辣椒”的方法;如果假设1箱10瓶,那么10箱是100瓶,还要再添10个2瓶,才是10箱的实际瓶数,这就是“蕃茄”的想法。“蘑菇”的算法是以前进行口算的经验迁移。无论哪一种算法,都是充分运用了旧知识解决新课题,都应该受到肯定和赞扬。

  “试一试”起两个作用,一是发展例题,从两位数乘10扩展到乘几十;二是优化算法,体会12×30如果不从12×3=36类推,采用“萝卜”,“辣椒”“蕃茄”的思路与方法就比较麻烦。“想想做做”第1题配合“试一试”,继续引导口算思路,巩固算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同组两道题的联系。

  “想想做做”第2题教学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后面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作知识准备。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算法也是多样的,教材的设计是从整十数乘一位数,想整十数乘整十数,把这种题的口算与已有的口算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2.笔算教学注意四点。

  第30页例题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列出算式28×12以后,不急于教学竖式怎样算,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可能想到的办法计算。这样安排有三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创新;二是为理解竖式计算积累感性认识;三是形成“蘑菇”那样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教学时要营造探索新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新问题。如28×12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以前没有学过,你能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吗?你有办法算出得数吗?要学生的各种方法,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尤其是“蕃茄”的思路与方法要让全体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这种方法与竖式计算的步骤已经十分接近了。

  竖式的教学从“蘑菇”的质疑切入,要联系“番茄”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体会“蘑菇”已经算了什么,还要继续算什么,并接着算下去,经历的过程,并对这样的过程作出解释。

  竖式的一般写法适宜意义接受,可以通过“呈现-比较-领会-遵循”的线索教学。先由教师告诉学生竖式也可以这样写,把这样的竖式呈现给学生。然后把学生的竖式和教师的竖式比一比,既看到280个位上的“0”没有写出来,又看到“28”的位置没有变,它仍然表示28个十,即280。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省写这个“0”,省写后有什么好处,领会这样的省写使28×12分解成两次28乘一位数,便于思考和计算。最后要引导学生回顾28×12的计算过程,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

  两位数乘两位数,很可能是计算错误的高发区,计算错误一般集中在进位上。因此,要进行相应的专项练习,经常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加一位数(即△×△+△)这样的题,能有效减少计算错误。

  3.估算教学注意两点。

  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而且往往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需要大约是多少。因此,估算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第33页的例题教学这样的估算。

  学生首次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呈现了各种估算的结果,让学研究“各是怎样估算的”,从中体会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要仔细分析每种估算的思考,“萝卜”把29看作20,42看作40,通过20×40估计29×42的积比800多;“辣椒”把29看作30,42看作50,通过30×50估计29×42的积比1500少;“番茄”把29看作30,42看作40,通过30×40估计29×42的积在1左右。要分析各种估算的共同点,都把两个乘数看作整十数,利用整十数的乘法估计29×42的积。要研究29×42的积为什么比800“多”、比1500“少”、在1“左右”,清楚各种估算方法的特点,体会“番茄”的方法比其它方法好一些,从而自觉运用这种方法。

  “想想做做”按“体验估算、掌握估算、应用估算”的线索编排。第2题通过算和比,发现每组中间一道题的积在它上、下两道题的积的之间,再次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通过整十数的乘法进行估算。第3题引导学生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这样估计的结果最合理。第4题是培养估算的习惯,先估计、再笔算,能发现和及时改正计算错误。第5题是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贯穿在估算教学的全过程里。

  4.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注意三点。

  本单元虽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授内容,仍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要结合一步计算的问题,特别是表格形式呈现的问题,概括数量关系,提升认识。如第29页第5题中的每盒的数量×盒数=物品的总个数;第38页第5题每秒飞行米数×飞行的秒数=飞行的路程,飞行的路程÷1秒飞行的米数=飞行的秒数;第40页第6题每筐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要充分挖掘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题思路。如第32页第4题还能利用22箱苹果和每箱30元,计算苹果的总价;第34页第5题买24个同样的篮球,可能是单价48元的,也可能是单价38元的,还可能是单价28元的,分别算出三种篮球的总价,与1000元比一比大小,才能知道可能买了哪种篮球;第37页第5题根据4条船坐20人,算出每条船坐5人以后,可以通过38÷5=7......3或者5×7=35<38,解决租7条船够不够的问题。

  要重视多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如第37页第6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04-105可能性

  教学准备:

  乒乓球、彩色笔、盒子、纸张、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概括其结果。能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学难点: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去正确判断事情发的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感受生活中的可能性,并初步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判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主要是采取了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球游戏,激趣导入。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球游戏)

  1、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分别是1号2号3号,里面装着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我要请一位同学来从盒子里拿出一个球,老师背对着,猜出球的颜色。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要求吧:(出示课件)

  ①、学生随意摸出球,举起给同学们看。

  ②、告诉老师你是几号盒子中取的球。

  ③、将球放回原来的盒中。

  2、想不想知道老师怎么这么厉害啊,怎么解开这个秘密呢?请同学们说说。

  把盒子里的球分别倒在三个盆子里,出来让同学们看一看。

  3、你能行吗?

  倒回盒子里,老师取球,学生猜球。 然后把球再分别倒在三个盆子里。

  二、摸球感知,共同探究。

  (下面我们再来仔细的探究一下这个猜球游戏的奥秘吧,让我们再来摸一摸)

  1、摸球感知。

  ①、我从第一个盒子里摸出一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出示课件)一定 ②、我从第二个盒子里摸出一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出示课件)可能 ③、我从第三个盒子里摸出白色的球可能吗?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可能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描述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三年级上册数学104-105页的内容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每位小朋友面前的桌子上都放了一张教材纸,这就是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

  2、放一放(小组放球)。

  做完猜球游戏了,有的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也非常爱动脑筋,接下来我们每个小组来按要求放球比赛,看看那个小组合作最好,放的最快最符合要求。我在每个小组都放置了一袋乒乓球和一个透明的盒子,先不急着拿球,要先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小组讨论,即在你小组的盒子里放那些颜色的球,才能符合老师摸球的要求。放球时不能抢球、扔球,老师说结束后不能再放。

  (分别出示课件)

  ①、盒子里一定摸出白球。 ②、盒子里可能摸出白球。 ③、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白球。

  ④、盒子里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

  3、涂一涂。

  刚才每个小组表现的都非常好,接下我要考考我们每一位同学掌握的情况,我在每个同学的桌子上的学具袋里放了几张画有盒子的空白纸和彩色笔,现在拿出来,按老师要求,给盒子里的球涂上颜色。便于时间关系,你可以用三个斜线代表球的颜色。

  (出示课件)

  ①、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色球。

  ②、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红色球,也可能是蓝色球。 ③、任意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蓝色球。

  三、体验激趣,内化提高。

  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事情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其实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事也是可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 来判定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用手势表示给老师看。

  (出示课件)

  1、想一想。

  花是香的(可能)

  我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不可能) 三天后会下雨。(可能) 小狗比长颈鹿高。(不可能) 太阳从西边升起。(不可能) 丰城冬天会下雪。(可能)

  2、填一填。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

  ①我明天考数学( )得一百分。 ②9月10日( )是教师节。 ③我长大了( )比爸爸高。 ④大象( )会飞。 ⑤公鸡( )下蛋。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课。

  1、这节课小朋友学到了什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情发生有“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可能性情况。并且学会了怎么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去判定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去判定,这是也是我给小朋友出的课后作业,下课后一起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事情可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去判定。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理周长高年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余人合作,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客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你看到了什么 用一句话说一说。

  ①小朋友围着操场跑了一圈

  ②彩灯沿着心形牌匾走了一圈

  ③老爷爷在白菜地一圈周围上栏杆

  ④在照片四周边上镶了一个相框

  2,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小结:像这样一圈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

  二、感悟生活中事物面的周长

  1、3个实物图,指指表示他们的周长(树叶,方巾,红领巾)互相说说,上来指指表示它们是从那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的

  (生: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我是从这里开始又到这里结束)

  第一个2生指,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小结:不管我们从哪里开始,都是沿着地图走了一周

  2、找找生活中物体面的周长(互相说说,注意语言要规范)

  如: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腰围,头围。

  3、找一找:

  面的周长比桌面周长长

  面的周长比桌面周长短

  小结: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有周长,而且还有长有短。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三、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1,下面的图形有没有周长 如果有请指出来,

  为什么第四个图形没有周长

  2,有没有办法,知道他们周长吗

  ⑴小组内先商量办法,再用工具试试。

  ⑵合作时要明确分工,互相配合。

  3,交流

  ⑴长方形{a、4条边量后,相加 b、只量长宽再分别2 追问:长方形有4条边,为什么只量2条边,利用长方形特点就可以更方便地求出周长了}

  ⑵圆:{a、用毛线,圈圈,量一量毛线的长度 b、对折,围半圈2把曲线圆形利用毛线来围,再拉直了量,化直为曲,很方便}

  {a、量个边长度相加 b、转化成正方形 1条边乘以4求出}

  小结:刚刚同学们发挥聪明财智用绳,量一量,加一加或转化再量,算。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求出了它们的周长。

  四、练习

  一个人想围甲走一圈,另一个想围乙走一圈,谁走的路长,想想回答,为什么

  五、你今天学了什么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促进学生在数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健康发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5.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回忆这三个单元的所学内容,包括对知识的整理、复习和运用。我的设计思想,首先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本段的大概内容,并且要举出自己身边的相应的数学问题,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的养成,即“小小设计家”;其次,在班内作集体讨论与交流,给学生以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将课堂变成他们共同创造和分享新问题、新发现、新体验的课堂,把枯燥无味的.练习课变成富有竞争气氛的数学活动,即“小小记者会”;最后,再回归到“我的成长足迹”上,引导学生作学习小总结,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掌握的方法、经验的积累等,即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这样,90%的课堂就交给了学生自己操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有15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京博集团的支持下,在师资建设、教学环境等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京博希望小学虽然是一所乡镇小学,但却有着优秀的教学设施:整齐的教学楼、优雅的教学环境;配备有微机室、音乐室、舞蹈室、大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音乐器材室等专门教室;30多位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各教室网络在进一步建设当中。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来自邻镇的村庄(一小部分来自镇直单位),除了周三和周六,他们都像一个个身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小天使,热情大方,装扮得非常美。特别是三年级的这一批幸运儿,他们与课改一起悄悄长大,喜欢把自己带入到数学问题之中,自己去探索、去操作、去讨论、去解决,可谓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县教研室的领导来我校听课,给他们的评价是: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具有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可以在脑子中一连串地想出六步过程的数学问题结果。

  〖教学设计〗

  (一) 观察图画,引出课题

  师:(出示图1)

  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小朋友放学回家了。

  生2:我想到了狗熊掰棒子。

  生3:不是,狗熊什么也没留下,而这是老师提醒我们该总结这么长时间学到了什么了!

  小记者:请问李红娇同学,你能向大家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想我们走过之后都会留下一串脚印,那么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脑子里也会留下一串“脚印”,况且我们又要学习“整理与复习”了,这是老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老师与学生一块为李红娇的回答喝彩鼓掌)

  师:你们真是老师肚子里的小蛔虫,老师的心思一下子就被你们猜透了。这一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把这一段时间学习的东西做一下整理与复习。(板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四册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 (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己计算并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算法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突破方法探讨分析,实际应用。

  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突破方法自主学习,探讨交流。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探索发现。学法小组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题目。

  3×11=2×13=4×12=16×2=

  7×12=6×10=20×5=10×10=

  组织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指名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探究新知

  教学教材第42页例2。

  课件出示情境图。

  1.教学教材例2第(1)题。

  提问:橙子每盒6个,要求10盒有多少个。该怎么列算式?结果怎么求?

  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算式:

  6×9=54

  54+6=60

  6×10=60

  出示教材第42页例2第(1)题下面的4个算式题。提问: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做题并观察,然后分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学教材例2第(2)题。

  要求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汇报。

  指导学生将例1和例2第(1)题中的方法结合起来解答下面的小题。可采取以下步骤:

  (1)整十的数怎么做?(去掉0,20变成了2)

  (2)12×2时,应该怎么做?(12分解成10和2)

  (3)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2×10=20,2×2=4)

  (4)两者相加得多少?(20+4=24)

  (5)最后怎么办?(末端去掉几个0就添上几个0,结果为240)

  3. 小结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口算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时,可以先忽略整十、整百数后面的0,用整十、整百数前面的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再在积的末尾加上与整十、整百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

  巩固练习

  教材第42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吗?在课后,大家还要勤加练习哦!

  板书设计

  6×10=60

  10=1+9 6×9=54 54+6=60

  12×20=240

  12×2=24 24×10=24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

  搜集身份证号码,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信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字只有十个,这小小的十个数字,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给人带来方便、乐趣。我们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这小小的十个数字编排起来,就会有千变万化,还会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堂课就来学习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瞧,这么多的数字,我们把它们编成这个数字编码,(课件出示身份证号码),问:“大家认识这个数字编码吗?”对,这18个数字组成了身份证号码。那么身份证号码如何证明了我们的身份,传递了哪些个人信息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方法。

  1、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了什么?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们分享。

  (1)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得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将了解到的身份证号码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从中我们可以找出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预设2:我们组女生的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2位是双数,男生的都是单数。

  预设3:我们组有的同学前6位号码一样。

  师: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证号码,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县生日码顺性校

  份市区序别验

  地址码码码码

  (3)质疑辨析。

  师:对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大家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质疑,如果没有,师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

  预设1:比较两位同学的生日码,你有什么疑问?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为什么要写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数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来占位,是为了保证位数的一致)。

  预设2:再出示个身份证号码,说说有什么发现?

  (这个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的校验码是字母“X”,为什么呢?)讲解:这个“X”不是字母,而是罗马数字的“十”。校验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分“0、1、2、…9、10”共11个数字,当校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统一为18位,所以要用罗马数字“X”来表示。

  预设3:如果是双胞胎,俩人的身份证号码会不会相同?

  (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不同,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顺序号和性别可能不同,即使性别码相同,顺序码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验码也会不同)。

  师: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人相对应,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一个号码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板书)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编码?补充出示:商品的条形码、银行卡号、驾驶证号(车牌号、学生证号码条:图书编码)。

  这些数字编码的编排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选一种搜集资料去调查了解难它的含义。

  三、尝试编码体会基本方法

  1、创设情景,完成小任务:登记跳绳成绩。(准备两张登记表,一份有编码的一份没有编码的)师报名字,学生登记,比较两次登记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级跳绳比赛中,只有16号的XXX同学跳了100个,你知道是谁吗?

  引导认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级的,这与编码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请你为XXX同学编一个号码,能让我们看到这号码,就知道这是三年级五班的XXX同学,而不是其他人。你会怎么编呢?

  小组内共同讨论再编。出示编码说明书

  汇报:有可能出现3516 30516。说明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哪个编码更好?

  4、按照这个方法,给自己编个号码。

  再讨论这样编写的号码有什么变化呢?

  (会,只能保证今年学号的唯一性,但是年级升高了,学号也会变化,那样在小学阶段会有6个学号,而且现在的学号会是下一年级某个学生的学号,会有重复,不便查找。)

  5、再为自己编个号码,既能表明年级、班级、学号,又能用六年的号码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共同编号。

  汇报。师提示:加入入学年份,可以保证每个学号只对应一个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结:我们在设计编码时,注意选择重要的,相对不变的信息,然后尽量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每个信息,注意保证位数相同。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数字编码

  唯一性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字编码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引出课题,并为下面学生自行编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环节,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让学生课外收集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练习,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数字编码这一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我没有按照过去的传统教法——课前将相关知识一一查询搜集,然后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做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这一环节,显示了超强的信息量和惊人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前我分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

  二、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例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银联卡、积分卡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学习,还了解到不同的编码表示的含义。

  三、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前,小组长带领几个同学把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理。课中,小组代表汇报完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补充汇报。零零散散的知识在同学们的合作努力下变得条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节课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课前通过做社会调查,上网搜集资料,向家长咨询等活动,逐渐走“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及时准确,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还有一定的难度,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

  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方法三:5+4=9(口答)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互评生评师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一、分析任务: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二、课前调研:

  三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显示“购物”两字)

  师:小朋友,大屏幕的两个字你认识吗?谁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购物

  师:购物是什么意思呢?

  生:买东西。

  师:对,买东西就要用到钱。

  师: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呢?(课件出示各国的钱)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日本使用的是日元,美国使用的是美元,(课件上指点给学生看!)

  2.引导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师: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呢?

  生:人民币。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将准备好的钱袋拿出来。(同桌合作)

  师:把你认识的人民币拿给同桌看一看,看谁认得最多,开始!

  (教师巡视)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小朋友认得不错,下面我来看看你们都认对了没有?(课件出示)

  师:说说你是怎么认的?(着重讲可以看数字、颜色)

  (第一组:放大的100元第二组:放大的20元第三组:放大的10元)

  (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及纸币同时出现)

  师:两个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指着硬币,纸币的课件)

  生:一个是纸币,一个是硬币。

  师:对,他们制作的材料不一样。

  师:两个硬币的背面是什么?

  生:国徽。

  师:国徽是什么?

  生:是我们国家的标志。

  师:很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因此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2给人民币分类

  师:这么多钱放在桌上,你们觉得怎样?

  (课件出示一堆零乱的钱,面值参照书P54)

  生:很乱。

  师:那你们能把它们有规律地分一分吗?

  (请一个小朋友说,教师移动鼠标将钱分类)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分一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生:按数字分。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硬币纸币分。

  生:按元、角、分来分。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来给他们三兄弟排排队?

  生:元是老大,角是老二,分是老三(随小朋友说,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打开课本55页,书上的人民币你都认识吗?发现书上印的人民币与我们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左下角有一个红颜色的.斜线。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样币。

  师:这小朋友知识面真广,这是样币,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3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按单位可以分成元角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课件出示)一张两角可以换--张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张一角。

  师:(教师演示换2角,请小朋友拿自己准备的钱上来换!)

  同桌小朋友动手相互换一换5角(教师巡视)

  师:(汇报成果)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一下?

  (分别请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拿5角与其他小朋友换1角)

  师:刚才小朋友只换了2角,5角,现在4个小朋友随意换一换。(用他们准备的钱)

  (教师巡视)师:换好了吗?你是怎么换的,谁愿意来告诉老师?(分别请3组小朋友)

  4学习1元=10角

  师:老师这里有些玩具,一元一个,谁愿意来买?

  (将学生来买的钱拿给小朋友看,说明小朋友拿1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师:老师可以卖给他吗?还有不同的付法吗?(进行3-4组,用不同的分法进行)

  师:我们从来买的小朋友付的1元钱中发现什么?

  师:对,不管用什么方法付,是不是加在一起都是10角?

  1元=10角(板书,课件出示)

  师:那你们能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吗?用你手里的学具来验证一下。

  生:1角=10分(师板书)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这些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练习20角=元3元=角1元2角=角)

  (三)游戏,逛超市

  师:你们想不想用手里的钱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去小小超市逛一逛,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谁愿意(准备卡通售货员的帽子)

  师:谁愿意来买,带上你需要的钱!

  (操作中,教师指导:你把他的钱数了吗?问售货员:你觉得当一名售货员责任是什么?并穿插进行礼貌教育)

  师:下面小组合作,先请小组长当售货员,四人轮流,两人买,一人监督,付钱的数目对否?

  师:小朋友都用自己手中的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后小朋友可以不要每件事情都麻烦爸爸妈妈,有些东西可以自己去买,但我们自己的零花钱不能乱用,要积累起来,用在该用的地方,好吗?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认识

  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认识正多边形,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美,利用拼图挖掘美。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正多边形。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童话的世界真奇妙,看,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伙伴,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你们发现了这些小伙伴有什么特点吗?”

  生:“是长方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

  师:“关于这些图形你们知道什么小秘密吗?”

  生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探究二

  师:“大家说的真好,现在一位神秘嘉宾到来了。你们认识吗?”

  录像:魔毯

  师:“这位朋友从印度远道而来,让我们靠近好好认识以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毯都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有正方形,有三角形,有六边形,有五边形。”

  师:“:这下我们的图形小伙伴都到齐了,请为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那样分,四人小组讨论。”

  生①:“按边分,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生②:“按边的特点分,分为每条边长度相同,每条边长度不相同的。”

  师:“这些图形,如果它们每条边长度相同,他们分别叫做正多边形。”如:五边形的五条边相等称正五边形。……(不相同的也要交待一下)

  师:“这些正多边形还有什么秘密呢?”

  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请小朋友动手折一折,并完成工作表。”

  师:“通过工作表,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生:“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根数和边的根数一样。”

  探究三

  师:“小朋友,生活中的'这些图形美不美?老师找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紧接着出现三角形和正方形拼起来的组合图形。

  师:“看,这是小丁丁为新家厨房间设计的新地转,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它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

  师:“小朋友,在用两种不同的图形拼地转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不同的图形边的长度要一致。”

  课内练习

  练习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创造美吧,小朋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图形组成一张画,也可以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同的图形拼一张图。最后在小组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评选!

  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今天你们又学习了哪些新本领?

  ⑴每条边长度相同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⑵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条数和边的条数一样。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76、77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具准备:

  课件、盒子、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元旦吗?

  生:喜欢。

  师:元旦你想为同学们表演什么节目?

  生1:唱歌.

  生2:跳舞。

  ……

  师:(课件出示教科书104页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生1: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每人表演一个节目,并且是抽签决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

  ……

  师:如果我们也以这种方式表演节目,你还能表演你准备的节目吗?

  生1:不一定。

  生2:可能。

  生3:不确定。

  ……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可能性。(板书:可能性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生成问题,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引领思考,探索方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拿出准备好的2袋棋子和2个盒子,将1号袋的棋子倒入1号盒子,2号袋的棋子倒入2号盒子。

  请小组长将两个盒子的棋子摇匀。(1号袋棋子为红色,2号袋棋子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棋子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师出示问题:几号盒子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呢?

  师:谁来猜一下?

  生1:1号盒子。

  生2:2号盒子。

  ......

  师:我们来试验一下。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一)》教案》,

  注意,每个同学摸之前要先摇匀棋子,摸完后放回,并且不能偷看。

  生在小组内试验并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

  生1:通过实验,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2: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生3:通过实验,我们小组发现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的是黄棋子、绿棋子或蓝棋子,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要求学生列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发言积极、完整的学生及时表扬,激励学习。)

  ……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验证,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师小结:通过猜测、验证,我们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绿棋子、黄棋子、蓝棋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客:

  九年义务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在以前学习上下左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主动构建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能够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周围事物的方位。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目标,学会合作交流中学习。经历辨别方向和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的体验,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体验。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利用一定的参照物识别东、西、南、北4个不同的方向。

  教学准备:

  1、实物:东西南北的方位标,太阳的图片、导游牌等。

  2、CAI:学校的平面图:大操场、教学楼、蘑菇亭、篮球场。

  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几幅图)

  芜湖步行街部分景图。(麦当劳、肯德基、鸠鹚广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手拉手学校和平乡先进小学的同学们将到我们学校参观,还要在我们的步行街玩一玩。

  1、师:大队部将招聘部分同学作为小导游带领他们参观,你们想报名参加吗?

  2、问:怎样才能准确找到想游览的景点的位置呢?

  师:看来认清方向。会看地图是本次竞选小导游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方向的用途

  问:你会认方向吗?你们都有哪些辩认方向的好办法?

  师:同学们,你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我在网上也找到了一些资料,想看看吗?(出示司南、树林、动物图片)教师作简单的介绍。

  三、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利用太阳来辩认方向。看着大屏幕(课件演示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板书:东]

  问: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呢?

  师:这儿有一些小动物,他们迷了路,你们能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请贴在教室相应的墙壁上。

  师:你知道吗,我们的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到了下午的时候,面向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闭上眼睛,我说出方向请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

  游戏:找礼物。

  请几位学生从座位出发,按照师所说的.路线找到各自的礼物。

  四、模拟招聘:

  师:课前我说了关于招聘小导游的事,你们想不想报名参加?现在我们就来一次模拟招聘,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是评委,如果他们的表现非常好,就请为他们鼓鼓掌。

  问:谁愿意第一个来试一试?(课件)

  问:还有谁想试一试?

  (课件)师: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图,这可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这是教学辅助楼,这是我们的船形教学楼和操场。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问:蘑菇亭在教学辅助楼的哪一面?蘑菇亭在船形教学楼的哪一面?蘑菇亭在操场的哪一面?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问:你们这节课有了什么收获?

  六、作业:

  和平乡先进小学的同学们想去在我们的步行街玩一玩,请你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为小客人设计从坞鹚广场到步行街的游玩路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

  【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又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应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师:在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一下这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1)调查本班学生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情况。

  (2)游戏: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学生分别站在两个呼啦圈里。

  问题:当有同学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作文小组时怎么站?

  引出问题,学生想办法解决。

  (3)说说呼啦圈里各部分学生所表示的意思。

  2.自主绘图,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

  三(1)班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情况表

  数学

  小明丁旭小小小强小兵小东张伟赵军

  作文

  小平刘红小东于丽小史陶伟小小卢强小光

  (1)提问: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学生说说理由)

  师:能不能设计一幅图,把学生的姓名写在合适的位置,让我们能一眼就看出参加数学的、参加作文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呢?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绘图。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科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4.读图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图中的各种信息。

  5.观察图表,算法探究。

  师:你们能很快地算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列式。

  6.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巩固应用】

  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既……又……

  8+9-2=15(人)8-2+9=15(人)

  9-2+8=15(人)6+7+2=15(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7

  教学反思: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习惯。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得精彩描述。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作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常使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时间轴,使学生直观的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同时了解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写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地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提供帮助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例如;一位女生在应聘小小播音员这一环节时,第一次虽很流利,但出了点差错,我并没有及时指出,而是请同学指出问题,给予帮助,然后再次请她播报节目。第二次的她发言既正确又流利,获得了全班的掌声,随即自信的坐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生活化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在看的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XX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自觉的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们会把数学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五、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中师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识。

  评析与研讨:

  数学课要为学生所喜欢,我认为并不在于数学内容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艺术地组织材料。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学生的状态是那样的积极和主动,他们观察思考,并是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是大部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我发现有少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全面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另外,这节课我虽然做了充分地准备,可是课上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教室的flash版本老,课件没有播放出效果,导致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习不直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课件而忽略了实质性内容,听了李校的点评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锤炼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太多,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8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5-30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2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三年级的教案数学上册10-10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通用)05-30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3-05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