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14 18:18:27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东南西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2.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生特征分析

  辨认东、南、西、北是在学生 会用上、下、左、右描述 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三、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中的三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3、在互动、探究的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能力。

  4、在实践操作及趣味游戏中,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辨认东、南、西、北;能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解决日 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能在现实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

  五、教学策略选择:

  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 教材实际,本节课选择了观察、操作、启发、和情境性等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重视体验等多种学习策略,力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整堂课体现了从生活入手,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在认识方向的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合作精神和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图片,实物投影、气球、相关课件若干。

  学具准备:图片、胶棒、

  全班若干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若干人。

  七、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发需要

  师生介绍交流:

  师:刚才我把自己介绍给你们了,现在我特别想认识你们,和你们交朋友,看谁想第一个把自己介绍给你的新朋友呢?

  生举手回答。

  师:这样介绍是不是太慢了,那怎么介绍呢?在介绍自己时,也可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其实不管你如何转,都还有更直接的方法能说出你身边的同学的方向 ,你想知道吗?

  { 设计意图: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活动一:生活中辨认方向。

  1、学生用生活中的知识辨别方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前后左右这些表示方向的词,那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方向呢?(板书:东南西北)

  生:早上太阳升起的一面是东,下午太阳落下去的一面是西……

  生:和东方对着的那一方是西方。

  师:咱们用小手指一指东方、西方。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辨认一下教室的东面和西面有什么?

  指生把“东”“西”两个字贴到墙上。

  2、课件演示继续辨方向。

  师:东方和西方可以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去找,怎样才能找到南方和北方呢?

  生:看北极星,指南针,树的年轮,积雪,儿歌……(教师课件演 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介绍)

  师:这里还有两个字宝宝“南、北 “迷路了,谁能帮助他们找到家?

  指生贴字

  师:用你的小手指一指南和北,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教室的南面和北面分别有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 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教室中辨方向。

  1、玩一玩,辨一辨,看谁反应快。

  A:面向东方跺跺脚--面向西方跺跺脚,你发现了什么?

  生:东西相对

  B:面向南方拍拍手,面向北方拍拍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南北相对

  C:老师说方向,同学面向相反的方向,也可生说方向学生做动作,也可小组间同桌间互动。

  D:面向东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南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西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北方,点点东南西北。

  2、说一说,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肯定牢记了东南西北方向,课前我们用前后左右介绍了你周围同学,现在就请你用刚才学的方向词介绍一下你周围的同学。

  小结:我们知道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知道了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不管我们如何转,东南西北的方向是永远不变的。

  律动:说一说,动一动

  师:前面的表现很精彩,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放松一下,你们准备好了吗?(课件演示)

  向着()方说一说,太阳公公,起床了!

  向着()方说一说,太阳公公,晚安!

  向着()方说一说,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

  向着()方说一说,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所有的活动既为学生获取有关方向的知识提供了可靠的源泉,又为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供了有利的途径。}

  (三)回归生活,玩中强化。

  面图中辨认方向。

  1、填写教室平面图。

  师: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室然后在记录纸上标明物品所在的方向。(题卡)

  指生板贴

  师:观察比较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把什么方向贴在了上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这样行吗?那你能想个办法吗?

  师讲故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来)--我国古代皇帝的宝座都是坐北朝南的,所以那时地图的上部表示南方。而当时美国致力于西部开发,早期的地图都是以西为上,后来各国加强了交往,发现同样世界的人民做出来的地图根本不一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人们为了方便统一,以北极星来定方向,规定以北位上,故有了现代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判定方法,从而解决了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记录、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向位置。让学生在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 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明确地图上的方向。

  (课件演示)

  3、根据天安门广场平面图,说一句有关方向的话。(课件演示)

  4、我是小小设计师:学生自由设计校园平面图,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把设计推荐给校长。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

  (四)体验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实践作业 :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绘制成一幅平面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谈收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通过多 种形式的实践运用、发展延伸。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又运用指导于生活,以期 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效果。}

  八、学习评价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理念及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教学宗旨,实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合一”这一五步教学法的根本目标。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的一节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及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为以后学习学习其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厘米、会用直尺测物体的长度

  数学思考:1厘米到底有多大,建立几何模型

  问题解决: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厘米有多长;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感知1厘米的长短及如何正确、规范地用直尺测

  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学具

  课件、1厘米长的橡皮泥、课堂尝试单、课堂检测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

  由长——短、宽——窄、高——矮、厚——薄这些反义词引出“长度”

  一词,学生自由说所见过的长度单位,猜想为什么要先认识厘米呢?(先激趣后设疑)

  (二)探究新知

  以三个字“知”、“认”、“用”为主线在,展开整个教学。

  1、尺子产生的必要性(“知”字)

  师:上节课我们量了教师黑板的长①大约17本数学书长②大约23个文具盒长③张老师的27拃长④崔娇娇的40拃长……

  学生议:为什么同样的黑板,每次测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呢?

  师:看来,要想知道黑板到底有多长,我们必须统一用同一工具,选取同一个标准。

  2、认识尺子(“认”字)

  (1)各种各样的尺子:钢卷尺、皮尺、米尺、软尺、直尺。

  (2)直尺上各种名称:刻度、刻度线、0起点、厘米的字母符

  号(重点强调0表示的意义及其作用)

  3、认识1厘米(“认”字)

  (1)在尺子上找各种各样的1厘米

  (2)发现规律:每大格都是1厘米

  (3)用手比画、感知1厘米

  (4)生活中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认识几厘米(“认”字)

  (1)以0为起点找:2厘米、3厘米、4厘米……

  (2)以任意刻度为起点找:2厘米、3厘米、4厘米……

  (重点渗透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末尾刻度-起始刻度②把任意刻度当0起点推理③1厘米1厘米相加)

  5、动手测量(“用”字)

  尝试用直尺“量线段”、“画线段”

  (1)组内交流量法、画法

  (2)集体交流量法、画法,学生先评价,老师再点拨。

  (3)组内互换尝试单再次规范的量、画。

  (4)量数学书的长、宽(重在体会尺子不够用时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5)判一判哪种测法正确(归纳“测量儿歌”,强调一平、二对、三看,正确的测量步骤)

  (三)课堂检测(完成课堂检测单,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互改,最后统计并改错)

  五、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2)学生帮助笑笑完成数学日记“我的新朋友”

  六、作业设计:课堂检测单

  七、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长度单位)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1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有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短了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买电器》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加 与减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会算法多样化,提高口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谈话法

  五、学习方法:

  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

  六、教具:

  图片、计数器

  设计意图 :

  数学源于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 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金老师最近买了新房,想要去买一些电器,谁愿意做小参谋陪老师去?那好,我们就到苏宁电器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买电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买电器》主题图,学生认真观察

  1.猜价钱

  “这里的电器可真不少呢,我们边看边做猜数游戏吧,老师周末已经向售货员打听过这几种电器的价格,请你们来猜猜。”

  师:电扇的`价钱是由二个百组成,你能猜出它的价钱吗?

  (学生回答:200元)“就是200元.”出示200元。

  师:你真了不起,再来一个,听好了,冰箱的价钱是一个三位数,(赶快猜)快接近了,有九个百,六个十组成。

  (学生纷纷举 手,指名回答:960元)

  师:你们可真聪明,(出示960元)来一个难点的,电视机的价格在500元--1000元之间(学生热情很高)

  生:我猜是600元。

  师摇摇头说 :“你这个价钱有点低了。”

  生:我猜是900元。

  师:高了一个百。

  生:我知道800 元。

  师:恭喜你答对了。出示800元

  师:洗 衣机的价钱是一个整百数(700元)比700元少2个百(500元)你们可真能干。

  2.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机,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师出示学生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一起读两遍,这个问题 该如何解决?学生回答列式:500+800= (老师板书)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大家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探究算法(给三分钟时间学生交流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全班同学介绍 一下?”

  指名汇报,老师板书出各种算法。

  (1)5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13个百就是1300,所以500+800=1300,(好,我们用计数器来演示一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计数器

  师:看来,你 认真思考了.好,谁还愿意来说

  (2)5+8=13,所以500+800=1300(你也很会动脑筋)

  (3)800+200=1000,1000+300=1300(你结合了我们一年级学的凑十法)

  ……

  3.体会算法最优化

  我们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计算出了整百数的加法,你还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呢?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一个橡皮头。……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第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况呵呵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3、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4、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儿童乐园》,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乘法,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复习旧知

  1、读一读。

  (1)2×3=6 3×2=6

  (2)5×4=20 4×5=20

  (3)3×7=21 7×3=21

  2、说出乘法算式。

  (1)6个8相加:6×8或8×6

  (2)9个2相加:9×2或2×9。

  (3)3个5相加:3×5或5×3。

  3、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加法:7+7+7+7+7=35(个)

  乘法:7×5=35(个)或5×7=35(个)

  三、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你玩过积木吗?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生1: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

  生2:一排排的积木真整齐!

  生3:我看到一共有5排积木,每一排都有7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多的积木,到底有多少块呢?

  (老师听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数了:1、2、3、4、5……,一直数到了35。原来,这些积木有35块。可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数太慢了。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又快又对地数出积木的块数吗?咱们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吧!有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积木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横着看,每排积木的块数都是7,就可以7块7块地数,有这样的5排,数5次就可以了。7、14、21、28、35。嗯,这样数快多了!也有小朋友发现,竖着看,积木的摆放也有规律,每列积木不仅颜色相同,块数也一样——都是5,就可以5块5块地数,有这样的'7列,数7次就可以了。5、10、15、20、25、30、35。嗯,这样数也很快!)

  师:同学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积木,发现积木摆放的规律,一排排、一列列地数出了积木的块数,可真了不起!

  师:你怎样数出了积木的块数?我们用这两种好方法再数一数积木的块数吧!先横着一排排地数:7、14、21、28、35。再竖着一列列数:5、10、15、20、25、30、35。

  师:积木数完了,一共有35块。你能根据数法,列出算式吗?拿出纸和笔,试着列一列。写好了吗?老师把大家写的记录了下来:

  (1)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7+7+7+7=35(块)

  (2)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5=35(块)或5×7=35(块)

  (3)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5+5+5+5+5+5=35(块)

  (4)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7=35(块)或7×5=35(块)

  师:观察这四组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对,第一组算式和第二组算式都是横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一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第二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

  第三组算式和第四组算式都是竖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三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第四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

  比较一下,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当然是乘法了。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优点,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些同学还是不太习惯用乘法。希望这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尝试。

  看着第二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7表示什么意思?5又表示什么意思?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这样的5排,7就表示了每排积木的块数,5表示了7的个数。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7×5和5×7来表示。

  看着第四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5表示什么意思?7又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每列有5块积木,有这样的7列。5就表示了每列积木的块数,7表示了5的个数。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5×7或7×5来表示。)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几块积木

  7×5=35(块)

  5×7=35(块)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 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准备了6朵小红花,项奖励给2名表现好的同学,每人奖几朵?

  怎么算出来的?6÷2=3 (朵)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2份, 求每份是多少。)

  2、还是这6朵小红花想奖给表现好的同学每人 3朵,能奖给几人?

  怎么算出来的?6÷3=2(人)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在求6里面有几个3.)

  3、如果,我今天准备了7朵小红花,还是奖给2名同学,平均每人能得到几朵?

  (每人能得到3朵,还剩1朵)

  师:这个剩余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 来了13根小棒,我们一起来搭正方形。

  1、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最多可以搭出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

  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列算式?

  2、 指名汇报:

  13÷4=

  师:为什么用除法来解决呢?

  等于多少呢?

  请大家把带的学具拿出来,自己来摆一摆,看可以搭几个。

  3、 学生动手操作。

  4、 汇报:(摆了3个,还多1根)

  为什么剩下的1根不搭了?

  (因为剩下的1根不够组成一个正方形。)

  所以13除以4等于3余1.13÷4=3 (个) ……1(根)

  师强调:这是一道应用题,应写清单位。(搭了3个, 还剩1根)

  5、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

  《搭一搭(一)》练习教案

  巩固练习

  懂得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正确计算了,老师想要考考大家,有信心过关吗?

  1、路边的老树生病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2、 游戏练习,学以致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十一”国庆节,同学们往教室挂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气球,红、黄、蓝, 红、黄、蓝……一直挂下去,第7个是什么颜色?

  生:红 颜色。

  师:第9个是什么颜色?

  生:蓝颜色。

  师: 第29个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颜色。

  师:你们是怎么猜的?

  学生汇报。

  师:真是太聪明了,不仅学习了知道,还能运用知识,学以致用,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了。

  谈感受,谈体会。

  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作业

  完成第五页的练一练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

  2、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3、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师: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

  生: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4、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5、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师: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再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6、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7 、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

  师:数末尾的`0不读。

  8、学习数301。

  9、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10、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在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位上写1。

  11、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12、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位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从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一)学习三千八百。

  1 、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2、三千就在千位上拨下三个珠子,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子,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3、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上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写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4、读一读。

  师:这个数谁会读?

  生: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二)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1、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2、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最高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3、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把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4、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最高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5、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6、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三)游戏环节。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

  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的同学为自己鼓掌。

  806,同上。4800同上。

  (四)巩固练习。

  完成书本25页练一练的第2题。

  总结:学完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读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要从高位读起,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2、数末0都不读。

  3、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几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这是一所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片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习)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1、刚刚图片上的角老师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请你观察这些角,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找角。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

  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或者会用相应的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都是学生是否理解乘法运算意义的标志。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关键是确定两个乘数各是多少:一个乘数就是相同的加数,不会出错;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它隐含在连加算式中,要加以强调。这也是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强调这一点,有助于加深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昌吉市第一小学地处郊区,与农村相邻。由于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生源多属于农村及外地打工子女,学生虽有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状况都较差,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资源条件较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数学的王国里有一个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乘飞机的,划船的,还有坐火车的。

  生:我发现了每架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的人数同样多。

  师: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有多少人坐小飞机?④休息的有几人?

  2+2+2+2=8(人)1+2+3=6(人)

  ②划船的有几人?

  3+3+3=9(人)

  ③小火车上坐有多少人?

  4+4+4+4+4+4=24(人)

  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边的算式加数相同,右边的算式加数不同。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了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通过观察发现了所有的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1.针对算式4+4+4+4+4+4=24(人),进行乘法教学。

  师:在上面这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生:相同加数是4,有6个4。)

  师:6个4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6×4=24或4×6=24。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它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2.请各小组把本组刚才列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师追问:2+2+2+2=2×4时,4是从哪儿来的?引起学生关注和讨论。

  (评析通过讨论“4”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3.利用乘法知识试一试。(教材第5页“试一试”的题目)

  ①独立列式;

  ②相互检查;

  ③互相说一说:3×4或4×3中的4是从哪儿来的?7×2和2×7中的2是从哪儿来的?

  ④全班汇报、反馈。

  (评析试一试,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说一说,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拓展

  1.看图列式。(电脑出示)

  ○ ○ ○ ○

  ○ ○ ○ ○ ○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这是()个()。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电脑出示)

  5+5+5=15,这是()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

  4+4+4+4+4=20,这是()个4相加,乘法算式是()×()=()×()=()。

  3.拓展练习。

  算式1+2+3=6和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谁能想办法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4.延伸应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评析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生活趣味;突出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95%,但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灵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13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在这课我认为学生应该弄清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都应该表扬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一个西瓜重6()一个鸡蛋重50()

  一只公鸡重2()一个汉堡重280()一桶油重5()

  一支铅笔约重180()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1个苹果()克()克()克()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15

  知识点来源

  □学科:小学数学 □年级:二年级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本

  □所属章节: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 认识角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V6.0.2 混合录制式

  设计思路

  1、本节微课以小灰灰上学记的故事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对角的认识产生兴趣;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演示和介绍,使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有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你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故事——小灰灰上学记!

  早上小灰灰高高兴兴地来到了羊村的学堂,但是喜羊羊却很生气地跟小灰灰说,昨天我听到你跟灰太狼谈论角的问题,你们是不是想打我们羊角的主意?小灰灰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村长村长慢羊羊来了,你们都误会小灰灰了,平时不好好学习,没文化真可怕!他们说的不是羊角,而是数学图形中的“角”。现在请你跟我一起来“认识角”。

  2、认识角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中找到角,继而从具体到把角抽象出来,仔细观察,再摸一摸感受角各部分的特点,尖尖的顶点,滑滑的、平平的边,引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角的张口有关。

  利用动画过程:一把剪刀把角的两条边剪短了,提出问题:这个角变小了吗?

  容易得出,角是没有变小了,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比一比

  比一比一中,比较的是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再一次熟悉只要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影响两个角一样大这个结果。比一比二中,比较的是一个边短张口大的角和边长张口小的角,结果是张口大的角大,即使角的边长角也不会变大,还是再一次强调角的大小只跟角的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4、小结儿歌

  用村长送的一首儿歌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符合二年级小孩子的心里年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回忆起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08-04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0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15篇01-24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精选21篇)02-15

北师大版七上数学教案10-10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数学教案01-17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25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数学教案01-17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数学教案01-17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