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时间:2024-08-15 09:04:02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难点:单位“1”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形白纸、软尺,学生用的笔。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分数,了解学生的起点

  师: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涂色的1/4圆。你们能用一个数表示涂色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并板书1/4

  师:对于1/4这个分数,同学们还了解一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分母、分数线)

  2、揭示课题

  师:是呀!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展开分数意义的研究

  1.研究1/4,理解单位“1”。

  (1)探究,用多种材料表示1/4。

  师:刚才同学们说1/4可以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1/4还可以表示什么?下面利用我们准备的学具进行探究活动,先看看活动的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a)任意选用一些材料,通过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1/4。

  (b)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来表示1/4的。

  (2)小组活动

  (3)反馈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来表示1/4?

  让学生汇报,在汇报同时可以利用学具进行演示。

  (4)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回答。

  师:是的,我们都是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有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回答。

  师:是的,平均分的物体不一样。有的是在分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像这样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我们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还有那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把你的想法给你的`同桌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5)再次研究1/4

  .拿出学具进行演示。,老师说出部分,让学生说整体

  2、研究几分之几

  让学生任意写一个分数,和同桌说说你写的这个分数可以表示什么?

  3、总结分数的意义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练习(课件出示)

  填空:

  (1)5/9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xx份,表示这样的xx份的数。

  (2)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xx分之xx4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xx分之xx。

  (3)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四)介绍是分数的产生

  师: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课件逐屏出现,让学生阅读有关内容。

  (五)延伸练习

  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下图,你能用分数来说一句话吗?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内容?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2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二班数学教学工作。五年级二班除几个学生基础较差外,其余学生整体水平较好。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很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而个别同学,连最基本的数学问题都不能熟练解决。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注重因材施教,力争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时抓好课堂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多多关注后进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综合能力。同时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的成绩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除保持和延续了青岛版教材特有的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板块式”的编排结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凸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外,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主要内容有:“完美的图形”、“山东假日游”、“冰淇淋盒有多大”、“水与冰”、“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快乐足球”、“我们长大了”。

  三、具体教学要求

  1、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会进行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的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正、反比例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明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回顾整理,能系统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系统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通过回顾整理,巩固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认识圆;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柱、圆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回顾整理,比较系统地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熟练地计算这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简单的图画、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统计与概率

  (1)借助具体实例,认识众数、中位数;会求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分析数据,并能作出合理的推断。

  (2)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3)通过回顾整理,系统掌握统计图表、统计量及可能性等有关知识。

  4、实践与综合运用

  (1)在综合应用中,加深对百分数、所学几何形体体积的理解,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四、教学进度

  按教研中心要求的进度进行教学不超讲不深讲。

  五、教学措施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我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老师,进而喜欢数学。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我还将利用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将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中我将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学中,我将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有教学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为24

  /

  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30的因数有(),24和30的公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是()。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

  4,生3:75

  /

  100和3

  /

  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

  100和3

  /

  4

  /

  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

  /

  100和3

  /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

  /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

  /

  7 6

  /

  9 10

  /

  12 11

  /

  12 8

  /

  10 14

  /

  169

  /

  1624

  /

  25 21

  /

  24 13

  /

  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判断24

  /

  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

  (3)、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

  /

  30=24+30

  /

  30+2=12

  /

  152

  /

  15=12÷3

  /

  15÷3=4

  /

  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

  /

  30=24+6

  /

  30+6=4

  /

  5

  /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分

  方法一:

  24

  /

  30=24÷2

  /

  30÷2=12

  /

  15

  12

  /

  15=12÷3

  /

  15÷3=4

  /

  5

  方法二:

  24

  /

  30=24÷6

  /

  30÷6=4

  /

  5

  75

  /

  100= 3

  /

  4

  不同点:分子和分母较大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

  /

  100和3

  /

  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

  /

  100和3

  /

  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

  /

  100分子分母较大,3

  /

  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

  /

  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

  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

  课前谈话: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这样,老师课前先和大家玩个游戏——猜相对词。仔细听,东——,南——,天——,上面——,右面——,前面——。难不倒大家呀,看来大家真是名不虚传。老师期待着课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现。

 一、新课导入。

  1、看,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都认识吧。如果我不小心触碰到桌子,哪件就不能平稳地摆在那里呢?我就取走它。如果我还想将剩下的物体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分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2、师:这一组叫——长方体,这一组叫——正方体。(粘贴)他们呀,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将再次拜访他们,进一步认识它们。

  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的认识。

  (1)为什么这些物体在桌子被触碰时依旧能平稳摆放呢?原来秘密藏在它们的面上,你来摸摸?有什么感觉?(光滑平整)你也来摸摸,有何感觉?这些叫做长方体的面。(出示)长方体有几个面围成的?谁来为我们数数?他指,我们一起说出是哪个面?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评价:我发现他在数的时候做到了一对一对地数,很有顺序,这样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如果我们在数的时候能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了,谁能能重新试一试吗?)我们把这些一对一对的面叫做相对面。

  (2)下面,高举你的长方体,徐老师说出哪个面,你就边说边摸它的相对面,好吗?长方体一共几个面?(板书:6个面)

  (3)孩子们,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摸到了什么?你来摸摸。(摸一个面后,再摸一个面)老师想问问你,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碰到了什么?这条线叫——长方体的棱。注意,它读棱。你也来摸摸。长方体的棱在哪里?(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长方体的棱。

  (4)请你选择一条棱,从它的一端摸到另一端,立定。老师也选择一条棱,看,我们相遇了,相遇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顶点在哪里吗?(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5)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顶点呢?小组长带着大家一起数数,想想按照怎样的顺序数才能不遗漏不重复。你发现他是怎样数的?(这四条棱都是水平方向,方向相同,它们就叫相对的棱。再数纵向相对的棱,垂直方向相对的棱。)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板书:12)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谁来数数?(表扬数法)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6)6,12,8,可是非常特殊的几个数字。下面,老师快速考考大家,长方体有6个——,12条——,8个——。

  (7)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什么特点?下面请看导学提示: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友情提醒:小组成员合作,通过观察自己准备的小长方体,利用各种工具,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奥秘。

  (8)下面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发现。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对,一般情况下,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老师为什么要加“一般情况”,说明还有——你们发现特殊情况了吗?(出示特殊长方体)它就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就是说上面和——完全相同,左面和——,前面和——。你说相同就相同呀?我不信,你得拿出证据出来,说说你是是怎样验证的?(剪,量等)

  勤动脑,勤动手,真理就在勤奋的人面前呈现。这回我心服口服了。让我们睁大双眼,见证真理的诞生。看来,长方体不仅一般情况下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而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出示)

  (8)长方体的棱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谁来找出一组相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谁再来找一组相对的棱,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还能找到一组相对的棱吗?它们的长度又怎样?总之一句话,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口说无凭,你是怎样验证的?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电脑展示。

  由此可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出示)

  (9)这就是长方体的特点,你记住了吗?老师要开考了,(出示填空)学生口答。评价。

  (10)我们把长方体上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快速数数,长方体的十二条棱中包含几条长,几条宽和及条高?

  (11)学到这里,一个同学将长方体的特点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伴随着节奏快乐地读读吧。

  出示:四四方方一座城,六面八点十二棱。相对两面全相同,相对四棱长相等。

  (12)再次走近长方体,大家都学得那么快乐。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让美在我们手中诞生呢?组长带着组员们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3)谁来介绍介绍你们的作品?

  2、正方体的认识。

  (1)看着同学们做得这么快乐。老师心里也痒痒,看,我也数了十二条棱开动了。咦,我做了个——(正方体)我咋会做成正方体的呢?

  (2)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又有什么特点?请在小组中观察准备好的正方体,很快交流处正方体的特点,并完成导学活动单二。

  交流: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多少个?它面还有什么特点?棱呢?

  出示:正方体有()个面,是()的正方形。它有()条棱,长度都()。它有()个顶点。

  (3)交流正方体的特点。

  我们同学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呢,你一定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你一定能很快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物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4)看,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它是长宽高都相等的一种特殊长方体。(出示)

  (5)如果用一个集合圈表示所有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应该画在哪里呢?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1、马小虎看到大家快乐地创造长方体,他也想试试,可还没搭完,他就出去玩了。聪明的你一定能猜出他搭的是什么物体?如果想让你帮他继续搭完,你还各需要几条多长的小棒?

  为什么第三个长方体只要两种小棒?

  2、在大家的出谋划策下,一个长方体就搭成了。如果给它的前面、上面、后面都蒙上彩纸,分别需要长、宽多少的彩纸?口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再次见到我们的老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了它们的各种特点。其实,长方体和正方体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只要仔细观察,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欣赏)带着一双慧眼上路,身边处处皆能发现数学的奥妙。

  看,独居老人王大爷想做点小买卖维持生活。他想做一个用铝合金条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做玻璃柜台。已知柜台的长5米,宽0.8米,高1米,热情的你能帮他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米铝合金条吗?聪明的你一定能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助他一臂之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6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具体编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

  (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例2

  (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

  (2)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与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

  例1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

  例2

  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

  例3

  (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

  (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

  例4

  (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

  (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

  4、约分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约分

  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约分)

  (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

  (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

  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通分

  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和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A、根据分数的意义。

  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通分)

  (1)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

  (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

  (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

  例2(分数化小数)

  (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7

  教材解读: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预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5、正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

  6、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那几条?

  8、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流程:

  一、独立自学

  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18-20页

  1、长方体和正方体由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2、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互动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们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2、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它们分别有多少条棱?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学生观察。

  学生回忆并回答。

  3、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4、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三、总结评价

  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四、巩固或提高

  1、完成同步指导上的相关作业。

  条件强化:独立完成,核对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学具:长方体模型、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探索新知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探究发现

  先算一算下列图形的体积,再读一读,想一想。(单位:dm)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上面各个图形底面的面积,称为底面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sh

 三、小结

  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和验证的方法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推导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体积是()立方米。

  ① 4 ② 6 ③ 8

  (2)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长、宽、高的长度()

  ①一定相等②一定不相等③不一定相等

  2、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1、2、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m,横截面的面积是0.06m2。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一只青蛙(2)只眼,一只青蛙(4)条腿。

  请问:这只青蛙的体积有多大?

  2×1×(1.3—1.1)=0.4(立方分米)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 × h

  ﹦sh

  作业设计

  1、教材第43页”练一练“的第4、5、6、7、8题。

  2、长方体的长为6分米,宽为5分米,高为20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邮票的张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借助图形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作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优势和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1、重点:画图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等量关系,画出合理的方框图。

  3、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有什么爱好?

  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2、同学们,乐乐和姐姐都喜欢收集邮票,同学们来看一下图上给出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能够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

  1、姐姐和弟弟一共收集180张邮票;

  2、姐姐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

  教师:那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发言:乐乐和姐姐各有多少张邮票?

  那我们今天就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2、找等量关系,画图表示

  教师: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图片中给出的信息很少(乐乐和姐姐的都不知道),只给出两个数量关系。

  那我们来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请同学自己独立找一找,试试看。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等量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全班提示。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找到了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发言:

  1、姐姐的有票张数+乐乐的邮票张数=180张;

  2、姐姐的邮票张数=乐乐的邮票张数×3。

  教师:我们能看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回答:不太清晰。)那我们来对这些数据进行画图表示。来,跟上大家的节奏。

  师生共同作图,作图如下:

  3、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应该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吧,大家说一说,试一试。

  学生发言:我们可以设乐乐有x张邮票,那么姐姐就有3x张邮票……

  师生对话,列出方程:

  x+3x=180

  解方程,得出结果:

  x+3x=180

  4x=180

  x=45

  3x=3x45=135

  教师:那我们计算的`是否正确呢?同学们进行验算一下。

  学生验算。教师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师生共同得出:答:乐乐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4、变式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如果把“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改为“姐姐比我多90张邮票”,可以怎样列方程呢?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后:3x-x=90。

  三、课堂小结

  教师:来,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的。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找出已知量,设出未知量;(前提)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关键)

  3、解方程,得出答案; (核心)

  4、检验结果,写出答案。 (保障)

  四、随堂练习

  1、出示习题,学生思考;

  学生说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辅助指导、总结。

  2、出示习题,学生板演。

  其他同学自主练习,然后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点评,发现并指出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出示的四个方程。

  家庭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邮票的张数》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方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些问题在用列式计算来解决很难找出思路。这时候就会发现用方程解决问题能够提供清晰的思路,方程的优势和价值就显而易见。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怎么来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上。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一方面它为后期解方程的前提,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在这一步骤上。同时在最后引导学生检验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3、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

  2、同学们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3、出示石块

  学生观察石块。

  师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生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学生试、猜测量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二、进行实验

  (一)采用淘气的方法进行实验

  1、出示一盛有不满水的长方体容器。师生讨论可以怎样测量出石块的体积。

  2、按照讨论的结果师操作: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或课件演示)

  3、学生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高分别是多少。

  4、放入石块前水高10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15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师板书:15×10×(15-10)=750(cm3)

  =7.5(dm3)

  5、小结:放入石块后水面升高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二)实验二:溢出水的体积即石块体积的方法

  1、除了刚才用求升高水的体积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石块的体积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小组内操作实验。

  (放入石块前,容器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块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杯里,有多少毫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谁能说一说有哪些方法?在测量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注意:在测量时水要没过物体)

  三、巩固练习

  课本47页“练一练”的1、2题。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15×10×(15-10)=750(cm3)

  =7.5(dm3)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

  小正方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复习正方体特征

  课件出示:

  棱长1厘米

  (1)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图形?

  (2)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

  (1)如果这个正方体是由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是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2)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红色,需要涂几个面?

  (3)请你们想象一下,这些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被涂上红色?如果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你想怎样分?

  (4)每一类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呢?如果请你来数一数,你有什么感觉?

  (5)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数起来不方便。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先研究简单的图形,发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1)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比较简单,我们容易找到答案?

  (2)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3)四人一组,小组合作探究

  ①用正方体学具摆出相应的图形

  ②观察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③把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④观察记录表中的数据,能否找到规律

  记录表如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①②③

  (4)汇报交流

  ①适时提问:怎样计算没有涂色的.块数?

  ②初步发现规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①8000

  ②1×12=1212×6=613=1

  ③2×12=2422×6=2423=8

  2.验证猜想

  (1)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你能猜想一下第④个,第⑤个大正方体的结果吗?

  3.总结归纳

  I)文字表示

  (1)三面涂色的在正方体顶点位置,因为正方体有8顶点,所以都有8个

  (2)两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棱上除去两端的位置块数,因为正方体有12棱,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12个

  (3)一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每个面除去周边一圈的位置,因为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2×6个

  (4)没有涂色的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3个

  II)字母表示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4.应用规律

  解决开始遇到的问题

  (三)巩固迁移

  课件出示

  1.如果请你数一数这样的几何体,你打算怎样做?

  第一层: 1个

  第二层:(1+2)个

  第三层:(1+2+3)个

  第四层:(1+2+3+4)个

  ………

  第1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4

  第2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0

  第3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2+3+4)=20

  2.如果把 这几个几何体的表面涂上颜色,你能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吗?

  3.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5个图形的结果是多少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类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板书设计: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2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数学世界里,结识很多好朋友。我们刚刚认识了分数,看看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练习: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面积(其中一题突出“平均分”)

  师:看来大家已经和分数成为了好朋友,他要邀请我们去一个好地方,当当蛋糕房开业了,快来看看吧!

  当当蛋糕房里推出两款特色蛋糕,巧克力蛋糕和水果蛋糕,你喜欢哪一种?请你调查小组同学的选择情况,你能用分数分别把调查结果表示出来吗?(出示调查要求)

  学生调查,汇报。

  师:到底喜欢哪种蛋糕的人更多,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规律

  (一)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师: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1)多种方法比较

  折纸、画图形、画线段

  (2)汇报结果,板书

  师:介绍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的?

  (3)观察分数及比较结果,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比较的方法,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不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师:你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问题吗?

  (4)用规律练习3道题

  (二)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当当非常感谢大家帮他做的小调查,送给大家每人一个相同的蛋糕,请你带回家与家人一同分享。你们家有几口人?你吃了其中的几分之几?你的好朋友呢?(询问多人,记录分数)

  1、任意选择两个分数,他们谁吃得多?请你与好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

  (1)合作,用喜欢的`方式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2)汇报,展示,板书结果。

  师: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比较过程及结论。

  (分母代表将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2、我们班有两对双胞胎,(笑笑哈哈、乐乐闹闹)一对家里共有5口人,一对家里有4口人,请你帮助两个哥哥比一比,谁吃的那块比较大?

  (画图比较),从分数的意义的角度分析?

  3、我再来观察这一组比较的结果,你能尝试着总结规律吗?

  板书: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4、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小结:你能总结一下我们今天一同探讨“比较分数的大小”,你有了哪些收获吗?

  生总结。

  师:看来我们今后可以运用这些规律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只是小猪和小猴在比较的时候出现了点小问题,也要提醒你注意啊!

  (三)小猪与小猴吃蛋糕,一定一样多吗?——比较分数的大小,要以单位“1”相同为前提。

  师;这节课我们更多的了解了有关分数的知识,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动智慧的大脑,来迎接这位朋友对我们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比较分数大小

  (1)看图、写分数、比大小2道

  (2)看分数,比大小6道

  2、补充分数的不等式4道

  3、用分数表示数轴上的一点,并比较大小

  4、三个分数比较大小1/3 2/3 2/4

  5、一大一小怎样平均分?

  四、拓展延伸

  师:你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相信你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可是当当蛋糕屋里有人不太开心,小兔子菲菲和小狗汪汪买了一个蛋糕,菲菲吃了这个蛋糕的1/5,汪汪吃了这个蛋糕的2/5,到底还剩下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他们弄不清楚了,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好吗?

  教学反思: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将课堂教学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复习整理。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强调分数意义,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探索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分、折、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比较方法,并在多个实例中尝试概括比大小的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和游戏情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交流解决。

  整节课以一个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整堂课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图形直观验证猜想的方法,发展到抽象思维。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突出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者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情况,我适度地拓展知识的广度,在教材要求掌握“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扩展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学生掌握的效果很好,为以后的知识系统性打下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外,还要注重生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碰撞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扩展。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能用“点睛之笔”来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一定保证相应的环节,要在个体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另外在应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扩展适度,突出梯度。

  在多次的课程活动中,在领导和老师们无私的帮助下,感觉自己有了很多的收获,但仍然有太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从有秀教师身上汲取更多的营养。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概括的思维品质,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进行。

  1.复习旧知。

  (1)口算。

  (2)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订正时,结合这道题说说小数的意义。

  (3)0.9里面有9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4)0.07里面有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5)0.013里面有13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6)4.27表示( )又( )分之( )。

  [订正:(3)十、十分之九;(4)百、百分之七;(5)千、千分之十三;(6)四、百分之二十七]

  (7)口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师小结:前面我们复习了有关小数和分数的一些知识,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常常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学习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1)出示例1:把0.9、0.03、1.21、0.425化成分数。

  可指名回答:先说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义,再化成分数。

  (2)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数化分数的简便方法,可让学生讨论得出。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全班动笔完成,指定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0.7 6.13 0.08 0.65 1.075

  3.学习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这些分数直接化成小数吗?可让学生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你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吗?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2)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点,说说它们化成小数的方法。得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全班动笔完成,指名让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订正:0.1 0.73 2.09 0.601 14.7 5.83]

  订正时,可再让学生说说方法,并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

  位小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点。(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数)提问:这些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呢?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讨论后,试做。然后指名回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方法,强调要求保留三位小数,就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四位,再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用“≈”表示。

  (5)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分母的特点,说说它们化小数的方法。讨论后,得出:

  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要用分母除分子;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6)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4.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看书,质疑,解疑。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全班动笔完成。)

  0.5 0.8 1.07 0.85 7.25

  ②把下面每个小数和与其相等的分数用线连起来。

  订正时,说说方法,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进行比较。

  ③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订正:0.5、0.25、0.75、0.2、0.4、0.6、0.8、0.125、0.05、0.04。]

  订正后,教师说明这是常用的“分小”互化的数据,要牢记。并给出时间,让学生记一记。

  5.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注意强调分数与小数互化时,除不尽的,一般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四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并用“≈”表示。同时指出进行带分数、带小数互化时,不要丢掉整数部分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整理,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如何分析等量关系。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关键句所叙述的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引入:前面我们复习了方程的意义和根据等式关系解方程,现在我们继续来复习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主分析,解决范例。

  出示教材第101页的第10题:

  “银虎”牌西装每套价格是800元,裤子的价格相当于上衣的3/5。上衣和裤子各是多少元?

  (1)出示自主探究提纲:

  ①你怎样理解这个“各”字?

  ②题目中的关键句有两句,你认为这两句的作用各是什么?

  ③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

  ④方程怎样列?

  (2)互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交流,说说探究题纲的研究内容。

  预设:其中的第②个研究内容,小结一下:第二个关键句是用来解设未知数

  的,第一个关键句是用来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的。

  (3)展示小组解决问题方案,并要求学生说出列方程的数量关系。

  (4)学生自主尝试解方程,并口头检验方程的解。

  2.共同整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并板书:

  ①审题,设未知数X;

  ②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答句。

  (2)追问:其中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第2步,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根据你的做题经验,你有什么好办法找到等量关系?

  学生汇报后小结:找关键句子进而分析等量关系。

  3.依据关键句子分析等量关系。

  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水果店也有我们学过的数学问题。请看这些水果多新鲜呀!小玲的妈妈买了三种水果,它们的价钱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妈妈给出的信息,同桌说一说它们的等量关系。

  (1)出示关键句子,说等量关系。

  ①买来4千克苹果和2千克的橙子共用34元。

  ②2千克的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

  ③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④1千克的桃子比苹果贵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⑤买橙子的价钱比苹果的3倍多5元。

  ⑥3千克的桃子比6千克的香蕉贵9元

  (2)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这些关系,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很快写出数量关系,并列方程不解答。

  1.一只蜜蜂每小时飞行19.2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2.妈妈和小东年龄相差26岁,妈妈的年龄是小东的3倍,小东和妈妈两人各多少岁?

  3.王师傅要生产195个零件,已经生产了3天,还剩15个没生产。王师傅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

  4.海龟能活180年,比大象存活的年数的2倍还多20年,大象能活多少年?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做第10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用方程解决问题,比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有什么优点?

  小结:用方程解决问题,能使较复杂的思考过程变得简单。

  2.做第5题。

  先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要在关注方程法的同时,用算术法加以对比,使学生看出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思考过程是顺向的。

  3.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学生是如何确定这道题的单位“1”的。

  4.做第11题。

  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小红和小阳同时从学校背向而行,30分钟后,两人相距3960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阳每分钟走多少米?

  2.师徒两人共同加工63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54个,7小时后完成任务,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

  先让学生设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你在哪个方面表现最棒?

  小结:我们在做题时要根据题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关键句子所表示的意思,找准等量关系,从而准确的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审题,设未知数X;

  ②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答句。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5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机,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机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经典)07-06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热】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热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3

[精品]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