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精华)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的十位退一,到个位当10的道理。
2、掌握计算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正确计算。
教具、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2-416-9
15-718-9
13-917-8
14-611-6
19-912-6
从2、4、6、8、9数字中挑出三个数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看谁写得多。
(1)49-726-464-6
64-292-476-9
(2)把算式分成二类
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
26-464-6
49-742-9
(3)试一试,计算下面各题
30+(15-8)40+(11-7)
学习例1
1、出图。问:图上一共有几个小木块?32减5呢?
2、想一想,怎么办?说一说怎么算。
3、用算式说明退位过程:
32-5=口32-5
20+(12-5)
=20+7
=27
4、提问:2减5不够减怎么办?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差的十位的数比被减数少1?
5、比较13-8与43-8
1)13-8竖式怎样写?得数写在什么位置十位上的1还要写吗?为什么?
2)43-8这道题会算吗?
提问:十位上为什么是3?
3)明确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的数拿出一个作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所以十位上的数就比原来少1。
4)填一填:
43=30+口95=口+15
43-7=口+(13-7)95-8=口+(15-8)
三、学习例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10-3=712-7=5
40-3=3732-7=25
70-3=口62-7=口
90-3=口82-7=口
1)观察讨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按照第一组题的特点,计算第二组题。
3)总结;观察差的十位和被减数的十位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因为被个位数不够减减数,再从十位退一,所以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
四、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2、填空:
34-5=20+(14-口)
65-5=50+(口-口)
73-7=口+(口-口)
3、判断差的十位数字是几?
4、口算
5、对比计算
43-943+9
6、笔算:
13-812-514-715-8
43-872-554-765-8
五、总结:退位减法计算法则,个位不够十位找,十位退一当作十。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三、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三)全课小结。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1)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3)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1、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2、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3、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4、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5、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6、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1、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1、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2、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1、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2、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3、集体订正。
4、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5、增长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6、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时间
一、复习:
1、口算:60÷2012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40×()<8360×()<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0)92
90
练一练
20)8030)64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口答结果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92÷30≈3
学生尝试计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讲解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说计算的方法
30×4=120〈140
30×5=150〉140
所以应商4。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借助小棒和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140÷30=4......20
4
30)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50)280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30)16090)82090)480
2、P821、2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
第83页1、2
学生尝试计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讲解计算的方法。
商写在个位上。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计算方法。
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自我检查相互检查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掌握笔算的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计算。
15
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3140÷30=4......20
30)92
90
2
课后小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2、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在什么情况下除法中的商不变?
二、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与同伴交流。
240÷30=440÷20=80÷20=360÷90=
120÷40=4800÷400=2400÷60=9600÷800=
三、实践应用
出示73页第3题。
思考:一捆铁丝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观察与思考
出示73页“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淘气的计算过程,你受到什么启发?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800÷252000÷1259000÷125
五、布置作业
回家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2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自我探索、尝试练习,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笔算 44×15
144×5
行间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个别板演
相互检查,错者说明原因。
并相互说一说
指名口答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条件和问题?
2.启发思考:
要解决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怎样列式计算?教师板书:144×15
3.激励探索
你能用自己已有的笔算乘法的经验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吗?
4.提问计算方法,并由老师板书计算过程及书写格式。
5.追问:为什么十位上的1乘144的积的个位与1对齐?
6.总结算法
师:今天学习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你们能总结出计算方法吗?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
学生口答
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小组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集体反馈,学生说计算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
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指名口答
三、拓展练习
1、笔算
375309248
×24×26×45
错误原因
(1)用2去乘时积的末尾应和十位对齐。
(2)2没有和中间的0相乘。
(3)3成248的结果是744。
从表格中知道什么信息?怎样求总价?
先做第一题
个别板演
相互检查
完成下面2题
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观察表格
口答
填写
汇报交流结果
四、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回想一下你是怎样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设计。
一、用竖式计算。
52×157=456×23=
二、一列火车有12节旅客车厢,每节车厢可坐114名乘客。这列火车一共可坐多少名乘客?
四年级数学教案7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听故事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观察数字
发现每天吃的桃子的个数是一样的。
用除法来进行计算。
学生说方法,回答:商都是4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举例说明
回答: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思考后汇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
1、书P941(填空)
2、书P942(填空)
3、书P943、4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
讨论后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说出注意的地方
学生判断。解答疑问。
弄清表的结构,独立解决问题。
独立填写各题的商,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商不变的规律,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15
板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
8÷2=4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
16÷4=4同的倍数,商不变。
32÷8=4
64÷16=4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适当提高计算难度,加深学生对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会使用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谈话引入: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投影出示)
120÷5-2 120÷(5-2)
学生计算,分组汇报计算结果。
提问:同样的数字,同样的运算符号,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不同呢?(学生讨论)
引出是括号( )改变了题的运算顺序,( )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学符号,它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2.复习巩固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完成下列计算。
78×(5-2) 120÷(10÷2)
360÷(43+29) (56-12)×4
【新课讲授】
知识点 运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教材第9页的例4(1)。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96÷(12+4)×2
提问:这道算式分别含有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乘法、除法。
提问:说说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第一步:加法:12+4
第二步:除法:96÷(12+4)
第三步:乘法:96÷(12+4)×2
总结:归纳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情况?计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小结:
(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4(2)。
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下,然后教师集中讲解
96÷〔(12+4)×2〕
=96÷〔16×2〕
=96÷32=3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课堂作业】
1.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顺序并完成计算:
24×〔(7-2)÷6〕
〔78+(144-84)〕÷5
2.列式计算:(1)43与76的和乘以17与14的差,积是多少?
(2)125除以84减79的差,商是多少?
【课堂小结】
现在大家对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都理解了吧?注意牢记四则运算的规律,特别是含有括号的运算方法。
小结: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的第1、2、3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4课时括号
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6×2
=12
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一步理清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注重分层指导,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列综合算式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学会通过添加括号,改变计算顺序。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教师显示:扩大几倍
师:37×10=370可以说37扩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说37扩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举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用扩大几倍描述一下?
2、教学缩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口算两道除法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幻灯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为400里面有40个十。
生2:400 ÷10=40。因为40乘10等于400。
教师显示答案:400 ÷10=40。
师:在数学上,两个数相除也有另一种说法——缩小。400 ÷10可以说把400缩小10倍。
教师显示:缩小几倍
师:400 ÷10=40,可以说400缩小10倍等于40。
师:再看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为400里有4个100。
教师显示:400 ÷100=4
师:谁能用“缩小几倍”这个词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说把400缩小100倍等于4。
师:谁能举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试着用“缩小几倍”描述一下?
三、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扩大几倍描述两个数相乘,用缩小几倍来描述除法。下面,我们就用扩大和缩小来描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请看下面这组题。
出示幻灯片:4×2=8
40×2=80
400×2=800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请你用刚学的名词描述一下。
生1:4扩大2倍等于8。
生2:40扩大2倍等于80。
生3:400扩大2倍等于800。
师:说的很好!大家再来看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每个算式中有一个2。
师:就是说,三个算式中,因数2没变。观察算式中另一个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2: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比,因数4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10倍,积8也扩大10倍。
生3: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
师:观察的很认真,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就扩大多少倍。
生4: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因数40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很好!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分别找出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总结归纳出规律,幻灯片显示: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来看这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师:观察这组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25。
师:对!这组算式中,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再看另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
生2: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
师:对!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再认真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还可以说40缩小2倍等于20。
师:也就是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了2倍,对吗?
取得全班共识。
师: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缩小了2倍。
生2:第二个算式的积也缩小了2倍。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变化。
生1: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说法。
师:把其他算式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4倍,积也缩小4倍。
……
师:通过这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变化规律。谁能总结一下这个缩小的变化规律?
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着上面两组算式)刚才通过这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因数扩大、积也扩大,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规律,这两条规律可以概括在一起。
教师边说边整理规律.
幻灯片显示: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四、尝试练习
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许多乘法计算变得简便。下面我们看,(出示幻灯片)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第(1)组算式中,因数15不变,第二个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24比6扩大4倍,所以积也应扩大4倍。90×4=360
生2:第(1)组算式中,第三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30比6扩大5倍,积也要扩大5倍。90×5=450
生3:第(1)组算式中,第四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60比6扩大了10倍,积也要扩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0比4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因数40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230缩小10倍,因数40又扩大10倍,积不变,是920。
五、课堂练习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表格:(出示幻灯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出示课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判断,说对意思即可。
师:下面还有一道生活中的题,(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重点说一说第(2)题是怎样想的。
生1:210÷30=7(分),小明每分钟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变,要走420米,比210米扩大了2倍,需要的时间也要扩大2倍。
7×2=14(分)
生2:速度不变,路程扩大2倍,时间也要扩大2倍。
六、拓展练习
师:刚才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棒,在挑战一下自己吧
课件:一种货物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120包。如果把货物改为每包重2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多少包?改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指名读题。
师:在这道题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
生:货物总千克数没变,每包的.质量变化了。
师:货物的总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货物的总质量是4800千
克,根据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拉120包计算出来的。
师:那么,如果改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这批货物有多少包呢?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学可以商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生2:
每包重包数总质量总质量每包重包数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师:观察表(2)中的数据,说一说在货物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包的质量和包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货物总质量不变,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20千克,缩小了2倍,而包数由120包变为240包,扩大了2倍。
生2: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10千克,缩小了4倍,包数却由120变成了480,扩大了4倍。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师:做后看数学冲浪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8。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写出“数学冲浪”中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出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wwW.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拓展性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通过教学中的活动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各种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猜谜语: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图形名称)
2、猜三角形
师:老师这有1个三角形,它的一部分被智慧星给遮住了,猜猜这是什么三角形?它里面会出现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3、引出课题。
师:为什么不会出现两个直角?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数学王国,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三角形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3、验证。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4、学生汇报。
(1)测量
师:汇报的测量结果,有的是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
(2)剪拼
A、学生上台演示。
B、请大家三人小组合作,用剪拼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
C、师演示。
(3)折拼
师:有没有别的验证方法?我在电脑里收索到折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折的(课件演示)。
(4)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数学小知识。
5、巩固知识。
(1)解决课前问题,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一个三角形中可以有2个钝角吗?
(2)把两个小三角形拼在一起,问: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教师:为什么不是360°?
三、解决相关问题
师:接下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吧!
1、看图,求未知角的度数。
2、判断。
3、如果一个都不知道,或只知道1个角,你能知道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吗?
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
(3)我有一个锐角是40°。
4、求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P63~64例题和试一试、P65“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习有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具学具准备: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天,小明妈妈下班回家,正要开门时却发现钥匙掉了,你帮助小明妈妈想想办法,如何把打开?
(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哪些方法可取,比较好?
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节课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场景
(1)说一说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提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问题:
(1)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元?
(2)小军用42元可以买多少本?
3、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场景中的哪些信息?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如何有条理地整理?
学生尝试整理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再次整理
汇报(出示学生整理的材料)
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互相说一说,再解答。
18÷3×5
= 6×5
= 30(元)
答:……
小明与小华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把结果放入图(表)中,看一看算出的单价是否相同?是多少元?
(让学生体会到检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检验习惯)
4、小结:在解答有些问题时,如果提供的信息比较多,我们可以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用图或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帮助我们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解答问题。
5、解答问题二
你准备画图法还是列表法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整理需要的条件
学生独立解答,再汇报,讨论分析解答过程。
6、综合以上两个要解答的问题,还可以这样整理:
3本18本
5本()本
()本42本
把计算结果填入括号内。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要求买5本笔记本的钱或42元买多少本都要用到第一组数量关系,算出一本笔记本需要多少元。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四课时《对策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周密思考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感受数学、运用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图片、棋子、磁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万马奔腾的画面,指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当时齐国的人们很喜欢一种活动,就是--赛马。今天我们的课就要从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一个关于赛马的故事说起。
二、提出问题,研究策略
1、走进故事,参与活动
以《田忌赛马》的故事提出问题,再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口述故事梗概)
问:田忌为什么会输呢?(因为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一些)
又让学生观察:田忌的上等马优于齐王的中等马,中等马优于齐王的下等马。(为学生想出最优策略做埋伏)
问:假如你是田忌的军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有办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吗?
2、扮演角色,自主合作
学生拿出设置好的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把田忌可以应对齐王的方法罗列出来,完成表格。
应对的方法共有六种,其中只有一种是获胜的'方法: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一场,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连赢两场,取得胜利。(板书)
这种方法就是大军事家孙膑所采用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对策。
3、模拟比赛,反思对策
学生认识了对策以后,再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齐王输了有点不服气,想再和田忌赛一场,左边的同学当齐王,右边的同学当田忌,拿出马的图片,咱们再来一次模拟比赛,好吗?
在模拟比赛中,学生一定会出现矛盾和争执,那就是先出与后出的问题,齐王不愿先出,田忌先出必输,在矛盾和冲突中引导学生归纳出田忌赛马获胜的前提:第一、齐王先出;第二:田忌要用最弱的马牵制齐王最强的马,才能换取后两场的胜利。
三、巧设练习,学以致用
1、四(1)班和四(2)班进行拍球比赛,下面是对方队员的资料:
四(1)班代表队四(2)班代表队
小强230下/分小刚200下/分
小明180下/分小华165下/分
小虎155下/分小平140下/分
比赛规则是三局两胜,如果通过抽签,四(1)班先出场,那么四(2)班有没有机会取胜,四(2)班应该怎样对阵?
2、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方面应用到对策?
四、知识拓展,应用提高
对策不是一个具体的计谋,只要是对抗性活动中,竞争双方取胜的有效方法,就是对策。对策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田忌赛马这种对策,还有别的不同的对策。想不想和老师玩一个游戏?
游戏说明:10颗棋子,两人轮流取,每次只能取一个或两个,谁取到最后一颗,谁就获胜。请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一起玩游戏。
(游戏后,再引导学生小结这类游戏的取胜策略:用倒推法,由于每次只能取1或2颗,要想拿到最后一颗棋子,就要给对方留下3颗棋子,也就是要拿到第7颗棋子,这样无论对方取1或2颗,你都能拿到第10颗。同理,要想拿到第7颗棋子,就要拿到第4颗棋子,要想拿到第4颗棋子,就要拿到第1颗棋子,即取胜的关键是抢取制胜点:1、4、7。)
再引导学生分析,若拿不到第1颗棋子,怎么办?(抢不到第1个制胜点,就要力争第2个制胜点;争不到第2个制胜点,就要力争第3个制胜点;依此类推。)
通过游戏练习,学生就会明白,不同的规则,要有不同的策略,规则是活的,策略也是活的。
五、总结提炼,交流评价
1、让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想想这节课的表现,给自己和同伴做个评价:在评价表中画出表情,再请周围的同学给自己一个评价。
板书设计:
对策问题
齐王田忌获胜方
上等马下等马齐王2:1
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田忌获胜
下等马中等马田忌(齐王先出)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教材第48-49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以后学习有很大帮助。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要把两段铁路长合并起来,也就是要把137和357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边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和答案。再进一步提问:
“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如第1小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强和小明邮票的张数,要求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他俩的邮票张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7=494,提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加数。)
它们相加得到的结果494叫什么?(和。)
然后教师联系加法的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对应地板书出:
提问:
“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自然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大或者同样大。)
“一个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呢?”(还得原数。)
“你能举出一个数和0相加的几个例子吗?”
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出来。(如,3+0=3,0+4=4,0+0=0)
然后接着问:
“0和0相加会怎样?”(还得0。)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数,0和0相加还得0,也就是说任何数和0相加都怎样?”(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教师: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1.结合例1的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点。
提问:
“上面的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该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说仍用原来的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357+137=494(千米),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出:137+357和357+137的结果相等。教师板书:137+357=357+137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137和357两个数相加。)不同点是什么?(等号左边是137加357,等号右边是357加137。)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37加357与357加137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出示例2,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提出:能不能只从这一个例子就得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结论,我们必须多考察几组不同的算式。下面我们观察一下这几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板书出下面的算式:
18+17○17+18
124+235○235+124
让学生算一算,再提问:
“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几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比较三个等式,归纳出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突出以下几点: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两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
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再看看教科书第49页方框里的话。
4.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提出: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大家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一规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说明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提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同时说明a、b是拉丁字母,通常读作:“ei”“bi”,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并领读几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不能表示任意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而用“a+b=b+a”,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2;137+357=357+137;18+17=17+18等等。
接着教师提问:
“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使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加法交换律的。
5.做第4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哪个规律填写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对照运算定律的结语及字母表达式帮助理解。对于运算定律的表述,只要求表述得清楚没有错误,不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2
【热门】四年级数学教案12-02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数学教案【精】11-27
【推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