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化学实验教案

化学实验教案

时间:2024-08-19 10:20:01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学实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实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实验教案

化学实验教案1

  实验课

  1课时

  知识目标: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掌握物质加热的方法

  初步学会初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基本操作养成教育

  讲演练结合

  有关实验仪器药品

  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活动

  新授

  一、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演示听讲

  内焰:温度较低讲解记忆

  掌握

  (1)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焰心:温度最低

  (2)灯内酒精量:1/3酒精2/3讲解记忆

  (3)火柴点燃:禁止互相点燃讲解

  (4)用后灯帽盖灭:严禁用嘴吹灭

  2、加热方法:

  (1)可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演示记忆

  (2)均匀受热:移动试管或酒精灯强调掌握

  (3)擦干试管外壁的水

  (4)试管不能与灯芯接触用外焰加热

  试管内的液体小于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对着无人方向

  3、失火处理:灭火器沙或湿抹布扑灭

  二、玻璃仪器的洗涤:

  水洗:可溶物演示观察

  不溶性碱掌握

  1、方法:酸洗后水洗:碱性氧化物

  不溶性碳酸盐

  碱洗后水洗:油脂

  2、检查:

  玻璃内壁上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学会

  即已洗净

  3、放置:

  试管:倒放晾干

  其它:正放晾干

  热仪器:冷却后洗涤晾干

  本节课的识记仪器有:

  试管试管夹试管刷酒精灯水槽归纳识记

  导管集气瓶

  学生1、点燃、熄灭酒精灯,观察火焰并检验出示题目练习

  哪层火焰的温度最高?巡回指导熟练

  练习2、给试管中的3毫升水加热至沸腾纠正错误掌握

  3、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后加热

  4、将本节课所用实验仪器洗刷干净并整理提出要求自查

  实验台互查

  讨论探究:

  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能否不擦干就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4、怎样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引导思考

  回答

  归纳

  小结对学生操作进行讲评

  作业1、目标p6

  2、复习元素符号:onhclf

  3、记忆元素符号:cspsii

化学实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1.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2.玻璃棒①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②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3.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滚动和便于取用。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4.胶头滴管、滴瓶

  (1)用途: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注意事项: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

  ③保持胶头在上,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不用水冲冼。

  5.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2)注意事项: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6.烧杯(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

  7.量筒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

  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1)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

  (2)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2.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②也不能随意丢弃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仪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演示第14页实验1~1]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演示第实验1~2]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步骤:

  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⑶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三、物质的溶解

  1.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仪器:烧杯、玻璃棒

  四、物质的加热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隔着石棉瓦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可以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2、给液体加热注意事顶:

  (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人。

  (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爆裂。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试管容易爆裂。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

  (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

  3、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注意点:装置的固定(试管口朝下)

  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五、仪器的洗涤

  ①洗涤时,先洗容器的外壁,后洗内壁。

  ②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外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无成股水流下。

  练习:

  1.在①坩埚②烧杯③烧瓶④蒸发皿⑤量筒⑥试管⑦集气瓶⑧试管等仪器中,不能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试剂中①氧化铜粉末②石灰石块③锌粒④试剂瓶中的盐酸。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____________,可以用镊子取用的是_________,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_________

  3.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

  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用药匙或纸槽送入D、直接倒入

  4.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5.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只有③正确D、全部错误

  6.用酒精灯给试管内溶液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是: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B、②④C、②③⑥D③④⑤

  7.下列仪器,能够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大量液体的是( )

  A、试管B、量筒C、烧杯D、广口瓶

  8.现有下列仪器:①量筒;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酒精灯。量取25ml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 )

  9.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9.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方法是( )

  A、用水冲熄B、用湿抹布盖灭C、用沙土盖灭D、用泡沫灭器扑灭

  反思:

  如何能做到课堂效率提高呢?

  从老师的角度,我告诉大家,一般来说,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有这么几个环节是非常有价值的:

  1、在讲新课前,一般都会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或者把今天要讲的材料引个头,概述讲课的目的,或者预习、概叙要阐述的问题。这几分钟如果把我好了,会提高整堂课的听课效率。

  2、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再三强调这是考试重点、这是考试的易错点、这是要必会的方法、必会的例题的时候,孩子们应该马上抓住这最精华的几分钟,认真听课!

  3、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更加重要,因为大部分教师会在这段时间总结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与老师一起复习,总结归纳方法!

化学实验教案3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指的是用容量瓶等仪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核心是配制的过程和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配制过程以及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了解它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误差分析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化学反应给物质的量计算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内容,是本学科化学实验部分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演示好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并进行误差分析分析。

  2.目标解析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就是指要能熟悉容量瓶的使用方法,能根据条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对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相关的误差分析。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忽视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忽视体积指的是溶液的体积,误差分析时有一定的难度。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它与物质的质量等的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就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其中关键是还要弄清楚物质的量浓度与相关的物理量(如物质的量、质量、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和视频播放器。因为使用多媒体视频,有利于学生通过视频向学生演示实验具体步骤,了解使用仪器和步骤,分析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

  【问题1】:1molL-1硫酸溶液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师生活动:1L溶液中含有1mol H2SO4或将98g H2SO4溶于水配成1L的硫酸溶液。

  【问题2】:用现有仪器(100mL烧杯、100mL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天平、药匙)、蒸馏水、氯化钠固体配制100mL 1.00mol NaCl溶液?

  设计意图: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探究配制原理和过程,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并引出新仪器——容量瓶。

  师生活动:

  方案一:称取5.85 g氯化钠固体移入100 mL烧杯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称取5.85 g氯化钠固体移入100 mL量筒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比方案一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精确些,但是方案四种所用量筒只是一种量器,不能用作反应仪器,也不能直接用来配制溶液。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使用容积精确的仪器,如容量瓶。

  容量瓶有各种不同规格,常用的有100 mL、250 mL、500 mL、和1 000 mL等几种。

  【问题3】: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体积的刻度线只有一条,这说明了什么?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推理能力。

  师生活动:说明容量瓶的体积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不能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溶质溶解后要等其恢复至室温时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容量瓶的使用: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容量瓶时,不要让溶液洒在容量瓶外,也不要让溶液在刻度线上面沿瓶壁流下。

  【问题4】:观看实验视频,500mL 0.1mol/L Na2CO3溶液的配制步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师生活动:1、计算 2、称量 3、溶解(稀释) 4、移液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仪器: 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问题5】:若配置过程中操作错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将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分析操作错误带来的影响。

  师生活动:误差分析,根据cB= nB /V = mB / (MB V)进行推断,分析实验过程中哪些操作会引起nB或V(aq)的变化,从而导致cB有偏差造成误差。

  例如:

  (1) 为什么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中。(确保全部溶质转移至容量瓶中)

  (2) 转移时溶液不慎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大了还是小了?(变小了)

  六、【课堂小结】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

  误差分析:根据cB= nB /V = mB / (MB V)分析溶液的浓度变化。

  七、【目标检测】

  1、实验室配制1mol/L盐酸250mL,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250 mL容量瓶 B. 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2、优化设计P16 基础知识(二)

  【配餐作业】

  A组

  1、配制100mL1.0 mol/L的Na2CO3溶液,下列情况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馏水洗,没有干燥

  B.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俯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用敞开容器称量Na2CO3且时间过长

  2、关于容量瓶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B.用蒸馏水冲洗后必须要将容量瓶烘干

  C.为了便于操作,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

  D.为了使所配溶液浓度均匀,定容结束后,手握瓶颈,左右震荡

  B组

  1、在NaCl、MgCl2、MgSO4形成的混合溶液中,c(Na+)=0.1 mol/L,c(Mg2+)=0.25 mol/L,c(Cl-)=0.2 mol/L,则c(SO42-)为( )

  A.0.15 mol/L B.0.10 mol/L C.0.25 mol/L D.0.20 mol/L

  2、将30mL0.5 mol/LNaCl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稀释后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3 mol/L B.0.3 mol/L C.0.05 mol/L D. 0.04 mol/L

  C组

  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100mL 1.84 mol/L的稀硫酸,若实验仪器有:A.100mL量筒B.托盘天平 C.玻璃棒 D.50mL容量瓶 E.10mL量筒 F.胶头滴管 G.50mL烧杯 H.100mL容量瓶,实验时应选用仪器的先后顺序是(填入编号)

  (2)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编号) 。

  A. 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1~2cm处,用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D. 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刻度线

  E.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

  F.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3)下列实验操作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时俯视刻度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用量筒量取所需浓硫酸倒入烧杯后,用水洗量筒2~3次,洗涤液倒入烧杯中

  D.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凹液面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补几滴水到刻度线

化学实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 — 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 (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略)

化学实验教案5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化学实验教案6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燃烧与燃料》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 第1课时。 本节课 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求实、自主创新、合作交流的科学品质。体验实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探究,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重点突破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2)课前 预习看书突破,(3)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演示指出实验注意事项。

  3、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探究。

  4、难点突破

  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与收集较为熟悉,知道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物理性质有关,能生成CO2的反应,想到木炭的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碳酸分解,不看书是不会想到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所以需要学生看书了解。一个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是:素质参差不齐,一个班级约50多人, 中等水平学生较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近十来个。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学一些基础知识,有关提高部分,可将课后巩固练习题作为提高题。时间安排上重点放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确定。还要注意,学生对实验感兴趣,实验容易造成课堂混乱,教师要精心组织,如提问辅导巡回指导。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采用师生 活动探究、对比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

  2、教学设计思路

  (1)制取原理、药品的确定

  首先问同学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什么?出示课题:“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然后提问:实验室用什么药品、什么原理、怎样设计实验装置等。让学生回忆能生成CO2的反应:碳跟氧气,碳酸分解,碳还原氧化铜。教师再用小黑板展示几个有关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硫酸的反应,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可能的妇女应原理。然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的快慢,分析药品价格,收集,实验操作的方便,安全程度等,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 。 教师 再次提醒学生不能用浓盐酸或硫酸来代替稀盐酸制取CO2 ,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气体不纯,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阻止硫酸与碳酸钙进一步发生反应。反应无法彻底进行。也不好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从而归纳出实验室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应注意的事项。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2)下一环节主要完成 实验装置 的设计思路。这是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4个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 引导、回忆、思考,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板书:装置的确定: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 收集 方法。

  (3)是学生动手实验操作

  介绍实验台上的实验仪器,或分组实验桌上的仪器,让某一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实验 室制取CO2.首先讨论确定装置,然后再做。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操作。如:长颈漏斗末端插在液面下。导管伸入锥形瓶不能过长(<0.5cm)。收集气体时应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CO2溶于水)。4、检验气体是否集满的方法(补充说明检验CO2气体的方法)。如何检验收集的气体是CO2.

  (4)随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指导学生随堂练习,并当场讲评。

  (5)作业布置

  教材149页的“探究活动”,选做配套练习题。

  六、教具准备

  1、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 导气管( 弯、直) 、 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小黑板 。

  2、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七、教学流程

  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讨论,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及反应药品 →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出示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让学生设计、动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随堂小结, 进行练习。→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1、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2、装置的确定

  发生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收集 方法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发生装置:固体+液体——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

  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九、作业

化学实验教案7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验前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是安全、高效地完成有机化学实验的三个重要环节。

  1.实验预习实验预习是做好实验的第一步,应首先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清楚、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牢记实验条件和实验中有关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简明、扼要地写出预习笔记。预习笔记包括以下内容:

  (1)目的、要求

  (2)反应原理。可用反应式写出主反应及主要副反应,并简述反应机理。

  (3)查阅并列出主要试剂和产物的物化常数及性质,试剂的规格、用量。

  (4)画出主要反应装置图,简述实验步骤及操作原理。

  (5)做合成实验时,应写出粗产物纯化的流程图。

  (6)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要写出防范措施和解决办法。

  2.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实验是培养独立工作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

  (1)按时进入实验室,认真听取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回答问题。疑难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2)实验仪器和装置装配完毕,须经指导教师检查同意方可接通电源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实验过程中要精力集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实地记录实验数据,积极思考,发现异常现象应仔细查明原因,或请教指导教师帮助分析处理。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实验记录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因此,必须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仔细地观察和记录,特别对如下内容 : ①加入原料的量、顺序、颜色。②随温度的升高,反应液颜色的变化、有无沉淀及气体出现。③产品的量和颜色、熔点、沸点和折光等数据,要及时并真实的记录。记录时,要与操作一一对应,内容要简明准确,书写清楚。

  (4)实验中应保持良好的秩序。不迟到、早退,不大声喧哗、打闹,不随便走动,不乱拿仪器药品,爱护公共财物,保持实验室的卫生。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必须经教师审查,经教师同意方可离开实验室。

  3.实验报告

  学生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按规定时间送指导教师批阅。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简明原理(反应式)、实验装置简图(有时可用方块图表示)、简单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讨论。

  数据处理应有原始数据记录表和计算结果表示表(有时两者可合二为一),计算产率必须列出反应方程式和算式,使写出的报告更加清晰、明了、逻辑性强,便于批阅和留做以后参考。

  结果讨论应包括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查阅文献的情况、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对实验的改进意见和做实验的心得体会等。

  这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重要一环,是使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必要步骤,务必认真对待。

  实验项目:试验一 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一、试验目的 1、 熟悉蒸馏法分离混合物方法2、 掌握测定化合物沸点的方法二、试验原理 1、 微量法测定物质沸点原理。

  2、 蒸馏原理。

  三、试验仪器及药品 圆底烧瓶、温度计、蒸馏头、冷凝器、尾接管、锥形瓶、电炉、加热套、量筒、烧杯、 毛细管、橡皮圈、铁架台、沸石、氯仿、工业酒精 四.试验步骤 1、酒精的蒸馏 (1)加料 取一干燥圆底烧瓶加入约50ml的工业酒精,并提前加入几颗沸石。

  (2)加热 加热前,先向冷却管中缓缓通入冷水,在打开电热套进行加热,慢慢增大火 力使之沸腾,再调节火力,使温度恒定,收集馏分,量出乙醇的体积。

  蒸馏装置图 微量法测沸点 2、微量法测沸点 在一小试管中加入8-10滴氯仿,将毛细管开口端朝下,将试管贴于温度计的水银球旁, 用橡皮圈束紧并浸入水中,缓缓加热,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毛细管口处连续出泡,此时 停止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至最后一个气泡欲从开口处冒出而退回内管时即为沸点。

  五、试验数据处理 六、思考题 1、蒸馏时,放入沸石为什么能防止暴沸?若加热后才发觉未加沸石,应怎样处理? 沸石表面不平整,可以产生气化中心,使溶液气化,沸腾时产生的气体比较均匀不易发生暴 沸,如果忘记加入沸石,应该先停止加热,没有气泡产生时再补加沸石。

  2、向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效果会怎样?把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怎样才能 防止折断其侧管? 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 反过来不行。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水, 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 其一,气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二,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可以先用水润滑,防止侧管被折 断。

  3、用微量法测定沸点,把最后一个气泡刚欲缩回管内的瞬间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沸点,为 什么? 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最后一个气泡将要缩回内管的瞬间, 此时管内的压强和外界相等, 所以此时的温度即为该化 合物的沸点。

  七、装置问题: 1) 选择合适容量的仪器: 液体量应与仪器配套, 瓶内液体的体积量应不少于瓶体积的 1/3, 不多于 2/3。

  2) 温度计的位置:温度计水银球上线应与蒸馏头侧管下线对齐。

  3) 接受器:接收器两个,一个接收低馏分,另一个接收产品的馏分。

  可用锥形瓶或圆底烧 瓶。

  蒸馏易燃液体时(如乙醚) ,应在接引管的支管处接一根橡皮管将尾气导至水槽或 室外。

  4) 安装仪器步骤:一般是从下→上、从左(头)→右(尾) ,先难后易逐个的装配,蒸馏 装置严禁安装成封闭体系;拆仪器时则相反,从尾→头,从上→下。

  5) 蒸馏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分开,但各组分沸点至少相差 30℃以上。

  6) 液体的沸点高于 140℃用空气冷凝管。

  7) 进行简单蒸馏时,安装好装置以后,应先通冷凝水,再进行加热。

  8) 毛细管口向下。

  9) 微量法测定应注意: 第一, 加热不能过快,被测液体不宜太少,以防液体全部气化; 第二, 沸点内管里的空气要尽量赶干净。

  正式测定前,让沸点内管里有大量气泡冒出,以 此带出空气; 第三, 观察要仔细及时。

  重复几次,要求几次的误差不超过 1℃。

  试验二 重结晶及过滤 一、试验目的 1、学习重结晶提纯固态有机物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抽滤和热过滤的操作 二、试验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或在同一溶液中不同温度时溶解度不 同而使它们分离 三、试验仪器和药品 循环水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烧杯、电炉、石棉网、玻璃棒、滤纸、苯甲酸、活 性炭、天平 四、试验步骤 1、 称取3g乙酰苯胺,放入250ml烧杯中,加入80ml水,加热至沸腾,若还未溶解可适 量加入热水,搅拌,加热至沸腾。

  2、 稍冷后,加入适量(0.5-1g)活性炭于溶液中,煮沸5-10min,趁热抽滤。

  3、 将滤液放入冰水中结晶,将所得结晶压平。

  再次抽滤,称量结晶质量m。

  五、试验数据 六、问答题 1、 用活性碳脱色为什么要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加入?为什么不能在溶液沸腾时加入? (1) 只有固体样品完全溶解后才看得出溶液是否有颜色,以及颜色的深浅, 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加活性炭或应加多少活性炭; (2) 固体样品未完全溶解, 就加活性炭会使固体样品溶解不完全(活性炭会吸 附部分溶剂),同时活性炭沾的被提纯物的量也增多; (3) 由于黑色活性炭的加入,使溶液变黑,这样就无法观察固体样品是否完 全溶解。

  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均会导致纯产品回收率的降低。

  使用活性炭时,不能向正在沸腾的溶液中加入活性炭,以免溶液暴沸而溅出。

  2、 在布氏漏斗上用溶剂洗涤滤饼时应注意什么? 第一洗涤滤饼时不要使滤纸松动, 第二检查气密性,布氏漏斗的斜劈和抽滤瓶支管要远离, 第三滤纸大小要合适,太大会渗液,和漏斗之间不紧密,不易抽干。

  3、 抽滤的优点:①过滤和洗涤速度快;②液体和固体分离比较完全;③滤出的固体容 易干燥。

  4、 使用布氏漏斗过滤时,如果滤纸大于漏斗瓷孔面时,有什么不好? 答:如果滤纸大于漏斗瓷孔面时,滤纸将会折边,那样滤液在抽滤时将会自滤纸边 沿吸入瓶中,而造成晶体损失。

  所以不能大,只要盖住瓷孔即可。

  5、 减压结束时,应该先通大气,再关泵,以防止倒吸。

  6、 在试验中加入活性炭的目的是脱色和吸附作用。

  但不能加入太多, 太多会吸附产品。

  亦不能沸腾的时候加入,以免溶液爆沸而从容器中冲出。

  用量为1%-3%. 试验三 苯甲酸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苯环支链上的氧化反应 2、掌握减压过滤和重结晶提纯的方法二、实验原理 C6 H 5 ? CH 3 ? CH 3 KMnO4 C6 H 5 ? COOH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天平、量筒、圆底烧瓶、冷凝管、电炉、布氏漏斗、抽滤瓶、甲苯、高锰酸钾、浓盐酸、沸 石、活性炭 四、实验步骤 1、在烧瓶中放入 2.7ml 甲苯和 100ml 蒸馏水,瓶口装上冷凝管,加热知沸腾。

  经冷凝管上 口分批加入 8.5g 高锰酸钾。

  黏附在冷凝管内壁的高锰酸钾用 25ml 水冲入烧瓶中,继续煮沸 至甲苯层消失,回流液中不再出现油珠为止。

  2、反应混合物趁热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合并滤液和洗涤液,并放入冷水浴中冷却, 然后用浓盐酸酸化至苯甲酸全部析出为止(若滤液呈紫色加入亚硫酸氢钠除去) 。

  3、 将所得滤液用布氏漏斗过滤, 所得晶体置于沸水中充分溶解 (若有颜色加入活性炭除去) , 然后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杂质,滤液置于冰水浴中重结晶抽滤,压干后称重。

  回流装置图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六、思考题 1、反应完毕后,若滤液呈紫色。

  加入亚硫酸氢钠有何作用? 亚硫酸氢钠可以和高锰酸钾反应,消耗多余的高锰酸钾,生成二氧化锰,溶液紫色褪去,产 生棕色沉淀。

  2、简述重结晶的操作过程 选择溶剂→溶解固体→除去杂质→晶体析出→晶体的收集与洗涤→晶体的干燥 ①. 将待重结晶的物质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制成过饱和溶液。

  ②. 若待重结晶物质含有色杂质,可加活性碳煮沸脱色。

  ③. 趁热过滤以除去不溶物质及活性碳。

  ④. 冷却滤液,使晶体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可溶性杂质仍保留在溶液里。

  ⑤. 减压过滤,把晶体从母液中分离出来,洗涤晶体以除去吸附在晶体表面上的母液。

  3、在制备苯甲酸过程中,加料高锰酸钾时,如何避免瓶口附着?实验完毕后,粘附在瓶壁 上的黑色固体物是什么?如何除去? 答: 可借助粗颈漏斗或将称量纸叠成喇叭状将研细的固体物体加入瓶中。

  粘附在壁上的黑色 固体物为二氧化锰, 简单的除去方法为: 加入稀的亚硫酸钠溶液, 轻轻震荡可除去二氧化锰, 其原理为氧化还原机理。

  七、注意: 1、一定要等反应液沸腾后(高锰酸钾只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高锰酸钾分批加入,避免 反应激烈从回流管上端喷出。

  2、在苯甲酸的制备中,抽滤得到的滤液呈紫色是由于里面还有高锰酸钾,可加入亚硫酸氢 钠将其除去。

  试验四 1-溴丁烷的'制备 一、试验目的 1、学习由醇制备溴代烷原理和方法。

  2、学习冷凝回流装置和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二、试验原理 主要反应: NaBr ? H 2 SO4 ? HBr ? NaHSO4 n ? C4 H 9 OH ? HBr ? n ? C4 H 9 Br ? H 2 O 副反应 浓H 2 SO4 n ? C4 H 9 OH ?? ? ??CH 3CH 2 CH ? CH 2 ? CH 3CH ? C H C H 3 浓H 2 SO4 ?? ? ?? n ? C4 H 9 OC4 H 9 ? n ? H 2 O 三、试验仪器和药品 正丁醇、溴化钠(无水) 、浓硫酸、10%碳酸钠溶液、无水氯化钙、沸石、铁架台、冷 凝管、烧瓶、升降台、磁力加热搅拌器、加热套、乳胶套、万能夹、十字夹、抽滤瓶、 锥形瓶、尾接管、具塞玻管、橡皮塞、量筒、天平、分液漏斗、药勺、称量纸 四、试验步骤 1、 在50ml圆底烧瓶内加8.3g研细的溴化钠,6.2ml正丁醇和1-2粒沸石,装上回流冷凝 管。

  2、 在锥形瓶中加10ml水,将瓶放入冷水浴中冷却边摇边加入10ml浓硫酸,将稀释后的 硫酸分4次从冷凝管上口加至圆底烧瓶中,加入后充分搅拌,使反应物混合均匀。

  3、 在冷凝管上口用导气管连一气体吸收装置,用小火加热反应混合物至沸腾并保持回 流30min,反应完成后,冷却5min。

  卸下回流冷凝管,待冷却后,补加1-2粒沸石, 装上蒸馏头和冷凝管进行蒸馏,仔细观察流出液至无油滴蒸出为止。

  4、 将馏出液倒入分液漏斗中,下层油层放入一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10ml浓硫酸(分 三次加入) ,每次加入都要摇匀混合物,若锥形瓶发热可用冷水浴冷却,将混合物 慢慢加入分液漏斗中, 静置分层, 放出下层浓硫酸, 油层一次用10ml蒸馏水、 5ml10% 碳酸钠、10ml蒸馏水洗涤。

  5、 将下层的粗1-溴丁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1-2g块状无水氯化钙,间歇振荡锥形瓶, 直到液体澄清为止,量出最终获得的1-溴丁烷的体积。

  回流装置 蒸馏装置图 五、数据处理 六、 问答题 1、 本试验有哪些副反应?如何减少副反应? 如何减少:①反应物混合均匀;②回流时小火加热,保持微沸状态。

  副反应: 2、 试说明各洗涤步骤的作用?(含有那些杂质,如何除去?) 略。

  试验五 正丁醚的制备 一、试验目的 1、 掌握脱水制醚的反应原理和试验方法2、学习使用分水器的试验操作 二、试验原理 反应式: 2 CH3CH2CH2CH2OH H2SO4 , 134~135 oC 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 + H2O 副反应: H2SO4 CH3CH2CH2CH2OH >135 C o C4H8 + H2O 三、试验仪器与药品 电热套、铁架台、十字夹、万能夹、分水器、温度计及接头、冷凝器、玻塞、蒸馏头、 尾接管、三口连接管、锥形瓶、量筒、分液漏斗、沸石、烧瓶、正丁醇、浓硫酸、无水 氯化钙、50%硫酸溶液 四、试验步骤 1、在100mL三颈烧瓶中,加入12.5g(15.5mL)正丁醇和约4g(2.2mL)浓硫酸,摇动使混合 均匀,并加入几粒沸石。

  2、在三颈瓶的一瓶口装上温度计,另一瓶口装上分水器,分水器上端接回流冷凝管。

  3、在分水器中放置2mL水,然后将烧瓶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回流。

  4、继续加热到瓶内温度升高到 134~135° C(约需 20min) 。

  待分水器已全部被水充满时, 表示反应已基本完成。

  5、冷却反应物,将它连同分水器里的水一起倒入内盛 25mL 水的分液漏斗中,充分振 摇,静止,分出产物粗制正丁醚。

  6、用两份 8mL50%硫酸洗涤两次,再用 10mL 水洗涤一次,然后用无水氯化钙干燥。

  7、干燥后的产物倒入蒸馏烧瓶中,蒸馏收集 139~142° C 馏分。

  纯正丁醚为无色液体,b.p.为142° C,d420 0.769,n20D 1.3992。

  实验装置图 五、数据处理 六、问答题 1、写出试验中各洗涤步骤各层的成分。

  略。

  2、反应结束后为什么要将混合物倒入25ml水中?其后各步洗涤的目的是什么? 略。

  3、 正丁醚的制备过程中为什么要使用分水器?它有什么作用? 答:本实验主反应为可逆反应,且产物当中有水,因此需把生成的水从反应体系中分离 出来,使平衡往正方向移动,从而提高产率,分水器的作用就是可以把反应生成的水分 离出来。

  试验六 环己酮的制备 一、试验目的 1、学习次氯酸氧化法制备环己酮的原理和方法2、 进一步了解酮和醇的区别和联系 二、试验原理 三、试验仪器和药品 滴液漏斗、温度计、烧瓶、三口连接管、水浴锅、量筒、电炉、石棉网、冷凝管、尾接 管、锥形瓶、环己醇、冰醋酸、次氯酸钠、碘化钾、碘化钾淀粉试纸、分液漏斗、磁力 加热搅拌器、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氯化铝、沸石、无水碳酸钠、无水硫酸镁、食盐 四、试验步骤 1、 烧瓶中依次加入 5.2ml 环己醇和 25ml 冰醋酸,开动磁力加热搅拌器。

  在冰水浴冷却下, 将 20ml 次氯酸钠溶液经滴液漏斗逐滴加入,使瓶内温度保持 30-35 度,加完后搅拌 15min。

  用碘化钾试纸检验反应混合物是否为蓝色,否则应再次补加 5ml 次氯酸钠。

  2、 在室温下继续搅拌 30min,然后加入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至反应液对碘化钾试纸不再显 色为止。

  3、 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 30ml 水,3g 三氯化铝和几粒沸石,加热蒸馏,至流出液无油滴为 止。

  4、 在搅拌情况下向馏出液加入无水碳酸钠至中性,然后再加入精制食盐使之饱和,将此液 体倒入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馏并收集 150-155 度的馏分。

  五、数据处理 六、思考题 1、 试验中使用精制试验有何作用? 2、 第一次蒸馏所得到馏分的成分是什么? 试验七 乙酸乙酯的制备 一、试验目的 1、 了解从有机酸合成酯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2、 掌握蒸馏、分液漏斗的使用等操作。

  二、试验原理 主反应 副反应 CH3 COOH CH3 CH2OH + CH3 CH2OH 浓 H2SO4 170 ℃ 浓 H2SO4 CH3 COOCH2 CH3 + H2O CH2=CH2 + H2O (CH3 CH2)2O + H2O 2 CH3 CH2OH 浓 H2SO4 140 ℃ 三、仪器和药品 圆底烧瓶、冷凝管、蒸馏头、尾接管、分液漏斗、加热套、铁架台、沸石、无水乙醇、冰醋 酸、浓硫酸、饱和碳酸钠、饱和食盐水、饱和氯化钙、无水硫酸镁、pH 试纸 回流装置 蒸馏装置 四、试验步骤 1、 在 5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 9.5ml 无水乙醇和 6ml 冰醋酸,再小心加入 2.5ml 浓硫酸,混匀 后,加入沸石,然后装上冷凝管。

  2、 小心加热反应瓶,并保持回流 1/2h,待瓶中反应物冷却后,将回流装置改成蒸馏装置, 接受瓶用冷水冷却。

  加热蒸出乙酸乙酯, 直到馏出液体积约为反应物总体积的 1/2 为止。

  3、 在馏出液中缓慢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并不断振荡,直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用 pH 试 纸不呈酸性) ,然后将混合液转入分液漏斗,分去下层水溶液。

  4、 将所得的有机层倒入小烧杯中,用适量无水硫酸镁干燥,将干燥后的溶液进行蒸馏,收 集 73-78 度的馏分。

  五、注意事项 (1)加硫酸时要缓慢加入,边加边震荡。

  (2)洗涤时注意放气,有机层用饱和 NaCl 洗涤后,尽量将水相分干净。

  (3)用 CaCl2 溶液洗之前,一定要先用饱和 NaCl 溶液洗,否则会产生沉淀,给分液带来困 难。

  六、试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七、思考题 1、 蒸出的粗乙酸乙酯中主要有那些杂质?如何除去? 2、 能否用氢氧化钠代替浓碳酸钠来洗涤?为什么? 实验八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原理 2、学习掌握冷凝回流及水浴加热 二、实验原理 硝基苯的制备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电炉、水浴锅、圆底烧瓶、冷凝管、温度计、铁架台、锥形瓶、分液漏斗、量筒、苯、硝酸、 浓硫酸、饱和食盐水、无水氯化钙、pH 试纸、沸石 四、实验步骤 1、在锥形瓶中加入 3.6ml 的浓硝酸,另取 5ml 浓硫酸,分多次加入锥形瓶中,边加边摇匀。

  2、将 4.5ml 苯和上述所配制的混酸一并加入烧瓶中,充分震荡,混合均匀并开始加热,控 制水浴温度在 60 摄氏度左右,保持回流 30min。

  3、将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液,然后放入锥形瓶中,用等体积水洗涤至不显酸性,最后用 水洗至中性,将有机层放入干燥锥形瓶中,用无水氯化钙干燥后量取产物体积。

  注意:第一次用等体积水洗涤时,有机层在上层,第二次用水洗涤时有机层在下层。

  五、注意事项 1.配制硝酸和硫酸的混酸溶液时,在硝酸中分次的加入硫酸,边加边震荡,使其混合均匀。

  2.硝基化合物对人体有较大的毒性,吸入多量蒸汽或被皮肤接触吸收,均会引起中毒!所以 处理硝基苯或其它硝基化合物时, 必须谨慎小心, 如不慎触及皮肤, 应立即用少量乙醇擦洗, 再用肥皂及温水洗涤。

  3.硝化反应系一放热反应,温度若超过 60℃时,有较多的二硝基苯生成,若温度超过 80℃, 则生成副产物苯磺酸,且也有部分硝酸和苯挥发逸去。

  4. 洗涤硝基苯时,特别是用碳酸钠溶液洗涤时,不可过分用力摇荡,否则使产品乳化而难 以分层。

  若遇此情况,加数滴酒精,静置片刻,即可分层。

  六、实验数据处理 七、思考题 1、浓硫酸在试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2、反应过程中如温度过高有何影响? 实验九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利用酚类的酰化反应制备乙酰水杨酸(acetyl salicylic acid)的原理和制备方法。

  2、掌握重结晶、减压过滤、洗涤、干燥、熔点测定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可通过水杨酸与乙酸酐反应制得。

  主反应 HO COOH OH + (CH3CO)2O * H2 SO4 O C O COOH OCOCH3 O C O + CH3 COOH 副反应 n COOH H2SO4 O O C O * m + (n-1) H2O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圆底烧瓶、水浴锅、抽滤瓶、循环水真空泵、锥形瓶、玻棒、烧瓶、量筒、胶头滴管、天平、 磁力加热搅拌器、温度计、滤纸、水杨酸、乙酸酐、浓硫酸、碎冰、饱和碳酸钠溶液、浓盐 酸 四、实验步骤 1、在 125ml 的锥形瓶中加入 2g 水杨酸、5ml 乙酸酐、5 滴浓硫酸,小心旋转锥形瓶使水杨 酸全部溶解后,在水浴中加热 5-10min,控制水浴温度在 85-90℃。

  取出锥形瓶,边摇边 滴加 1mL 冷水,然后快速加入 50mL 冷水,立即进入冰浴冷却。

  若无晶体或出现油状物, 可用玻棒摩擦内壁(注意必须在冰水浴中进行) 。

  待晶体完全析出后用布氏漏斗抽滤,用少 量冰水分二次洗涤锥形瓶后,再洗涤晶体,抽干。

  2、将粗产品转移到 150ml 烧杯中,在搅拌下慢慢加入 25mL 饱和碳酸钠溶液,加完后继续 搅拌几分钟,直到无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为止。

  抽滤,副产物聚合物被滤出,用 5-10ml 水 冲洗漏斗,合并滤液,倒入预先盛有 4-5ml 浓盐酸和 10ml 水配成溶液的烧杯中,搅拌均 匀,即有乙酰水杨酸沉淀析出。

  用冰水冷却,使沉淀完全。

  减压过滤,用冷水洗涤 2 次,抽 干水分。

  将晶体置于表面皿上,蒸汽浴干燥,得乙酰水杨酸产品。

  称重。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六、思考题 1、本实验为什么不能在回流下长时间反应? 2、反应后加水的目的是什么? 3、第一步的结晶的粗产品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 实验十 乙酰苯胺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苯胺乙酰化的原理 2、熟悉固体有机物提纯的方法―――重结晶 二、实验原理 C6 H 5 ? NH 2 ? CH 3COOH ? C6 H5 ? NH ? CO ? CH 3 ? H 2O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圆底烧瓶、分馏柱、温度计、加热套、锥形瓶、抽滤瓶、布氏漏斗、铁架台、冷凝管、尾接 管、真空泵、苯胺、冰醋酸、锌粉、沸石 分馏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 1、在圆底烧瓶中加入 10ml 新蒸馏锅的苯胺、15ml 冰醋酸和少许锌粉(约 0.2g)和几粒沸 石,并连接好装置。

  2、用小火加热回流,保持温度在 105 摄氏度约 1 小时,当温度下降时表明反应已完成,边 搅拌边趁热过滤,然后将反应物倒入盛有 250ml 冷水的烧杯中。

  3、冷却后抽滤,用冷水洗涤粗产品,将粗产品移至 400ml 烧杯中,加入 300ml 水并加热使 其充分溶解,稍冷,待乙酰苯胺晶体析出,抽滤后压干并称重。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六、思考题 1、反应为什么要控制蒸馏头支管口温度在 105 摄氏度? 2、加入锌粉的作用? 3、本实验提高产率的措施有哪些? 实验十一 己二酸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环己醇制备己二酸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抽滤操作分离固液物质的方法二、实验原理 OH HNO3 HOOCCH2CH2CH2CH2COOH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烧瓶、三口连接管、水浴锅、温度计、电炉、抽滤瓶、布氏漏斗、恒压滴液漏斗、环己醇、 浓硝酸、冰块、滤纸、玻棒 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 1、在烧瓶中加入 10ml 水、10ml 浓硝酸,混合均匀,并在水浴中加热至 80 摄氏度。

  在恒压 滴液漏斗中加入 4.2ml 环己醇。

  控制滴速, 使烧瓶中混合物温度控制在 85-90 摄氏度之间 (必 要时想水浴中添加冷水) 。

  当醇全部加入而且溶液温度降至 80 摄氏度以下时,将混合物在 85-90 摄氏度下加热约 15min,使其充分反应。

  2、将反应物放入冰水浴中冷却,析出的晶体经布氏漏斗抽滤得到,用 3ml 水洗涤滤饼,并 将所得晶体尽量压干并称重。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六、注意事项 1.环己醇和硝酸切不可用同一量筒量取。

  2.实验产生的二氧化氮气体有毒,所以装置要求严密不漏气,并要作好尾气吸收。

  3.反应完毕后, 要趁热倒出反应液,若任其冷却至室温的话, 己二酸就结晶析出, 不容易倒出, 造成产品的损失。

  4.控制环己醇的滴加速度是制备己二酸实验的关键 5.制备羧酸采取的都是比较强烈的氧化条件,一般都是放热反应,应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否 则不但倒影响产率,有时还会发生爆炸事故 ; 七、思考题 1、为什么必须严格控制氧化反应的温度? 2、如果烧瓶中温度超过 90 摄氏度,应如何处理? 实验十二 环己烯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以浓磷酸催化环己醇脱水制取环己烯的原理和方法; 2、初步掌握分馏操作 二、实验原理 主反应: 副反应: 三、实验试剂 环己醇 磷酸 食盐 无水氯化钙 五、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 1、在 50 毫升干燥圆底烧瓶中,放入 10ml 环己醇、5ml 浓磷酸和几粒沸石,充分振荡使混 合均匀,安装简单分馏装置,用小锥形瓶作为接收器,置于冰水浴中。

  2、小火慢慢加热,控制加热速度使分馏柱上端的温度不要超过 85℃ ,馏出液为带水的混 合物。

  当烧瓶中只剩下很少量的残渣并出现阵阵白雾时,即可停止蒸馏。

  全部蒸 馏时间约 需 1h。

  3、将蒸馏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分液取上层有机层,再向有机层中加入等体积的饱和食盐水, 振摇后静置分层, 取上层有机层。

  将有机层倒入干燥的锥形瓶中, 加入少量无水氯化钙干燥。

  六、操作重点及注意事项 1.环己醇在常温下是粘稠状液体,若用量筒量取应注意转移中的损 失。

  所以,取样时,最 好先取环己醇,后取磷酸。

  2.环己醇与磷酸应充分混合,否则在加热过程中可能会局部碳化,使溶液变黑。

  3.加热温度不宜过高,速度不 宜过快,以减少未反应的环己醇蒸出。

  文献要求柱顶控制在 73℃左右,但反应速度太慢。

  本实验为了加快蒸出的速度,可控制在 85℃以下。

  七、数据处理 理论值(ml) 实验值(ml) 产率(%) 八、问题讨论 脱水剂选择磷酸比硫酸有什么优点? 附录: 仪器的洗涤认领、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能以小量规模正确 地进行制备试验和性质实验,分离和鉴定制备产品的能力。

  2.培养能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初步会查阅文献的能力。

  3. 培养良好的实验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以及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此,我们首先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学生在进行有机化学实验之前, 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这部分内容。

  二、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一般知识 1.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为了保证有机化学实验正常进行,培养良好的实验方法,并保证实验室的安 全,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1)切实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进入实验室时,应熟悉实验室灭火器材,急救药箱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

  (3)实验时应遵守纪律,保持安静。

  (4)遵从教师的指导,按照实验教材所规定的步骤、仪器及试剂的规格和 用量进行实验。

  (5)应经常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6)爱护公共仪器和工具,应在指定地点使用,保持整洁。

  (7)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时,应把水、电和煤气开关关闭。

  2.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 由于有机化学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多数是有毒、可燃有腐蚀性或有爆炸性的, 所用的仪器设备大部分是玻璃制品,故在实验室工作,若粗心大意,就易发生事 故。

  必须认识到化学实验室是潜在危险场所, 必须经常重视安全问题, 提高警惕,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措施,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下面介绍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和实验室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1)实验室安全守则。

  (2)实验室事故的预防。

  ①火灾的预防。

  ②爆炸的预防。

  ③中毒的预防。

  ④触电的预防。

  (3)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①火灾的处理。

  ②玻璃割伤。

  ③烫伤。

  ④药品灼伤。

  ⑤中毒。

  (4)急救用具。

  3.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装置 (1)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普通玻璃仪器。

  (2)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标准接口玻璃仪器。

  (3)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装置。

  (4)仪器的装备。

  4.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保养 (1)玻璃器皿的洗涤。

  (2)玻璃仪器的干燥。

  (3)常用仪器的保养。

  5.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本课程开始时, 必须认真地本学习书第一部分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 识,在每个实验时,必须做好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

  (1)预习。

  (2)无预习报告,不得进入实验室。

  (3)实验记录。

  (4)实验报告基本要求。

  6.有机化学实验文献 (1)工具书。

  (2)参考书。

  (3)期刊杂志。

  (4)化学文献。

  三、有机化学实验须知 1.学生要提前 5 min 进入实验室,实验时必须穿白大褂。

  2.实验前必须写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不合格不允许做实验。

  做实验时只 能看预习报告,不能看实验教材。

  3.实验时必须听从实验教师的指导,不听从指导者,教师有权停止其实验, 本次实验按不及格论。

  4.学生不能自己擅自决定重做实验,否则本次实验按不及格论。

  5.实验中不得有任何作弊行为,否则本课程按不及格论。

  6.在设计性实验阶段,将开放实验室。

  四、怎样写预习报告 在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其内容如下: (一) 、实验目的 写实验目的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本实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哪些基本操作; 3.进一步熟悉和巩固的已学过的某些操作。

  【例】溴乙烷的制备实验目的: 1.了解以醇为原料制备饱和一卤代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低沸点化合物蒸馏的基本操作。

  3.进一步熟悉和巩固洗涤和常压蒸馏操作。

  (二) 、反应原理及反应方程式 本项内容在写法上应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1.文字叙述 —— 要求简单明了、准确无误、切中要害。

  2.主、副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例】溴乙烷的制备 用乙醇和溴化钠–硫酸为原料来制备溴乙烷是一个典型的双分子亲核取代 反应 SN2 反应,因溴乙烷的沸点很低,在反应时可不断从反应体系中蒸出,使 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主反应: 副反应: (三) 、实验所需仪器的规格和药品用量 按实验中的要求列出即可。

  (四) 、原料及主、副产物的物理常数 物理常数包括:化合物的性状、分子量、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折光率、 溶解度等。

  查物理常数的目的不仅是学会物理常数手册的查阅方法, 更重要的是因为知 道物理常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指导实验操作。

  例如: 相对密度——通常可以告诉我们在洗涤操作中哪个组分在上层,哪个 组分在下层。

  溶解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选择溶剂。

  (五) 、实验装置图 画实验装置图的目的是: 进一步了解本实验所需仪器的名称、各部件之间的 连接次序——即在纸面上进行一次仪器安装。

  画实验装置图的基本要求是——横平竖直、比例适当。

  【例】溴乙烷的制备 (六) 、实验操作示意流程 实验操作示意流程是实验操作的指南。

  实验操作示意流程通常用框图形式来表示,其基本要求是:简单明了、操作 次序准确、突出操作要点。

  (七) 、产率计算 在实验前, 应根据主反应的反应方程式计算出理论产量。

  计算方法是以相对 用量最少的原料为基准,按其全部转化为产物来计算。

  例如:用 12.2g 苯甲酸、35ml 乙醇和 4ml 浓硫酸一起回流,得到 12g 苯甲 酸乙酯,试计算其产率。

  按加料量可知乙醇是过量的,故应以苯甲酸为基准计算。

  五、怎样做实验记录 实验时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边实验边记录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 素质之一。

  学生在实验课中就应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切忌事后凭记忆或纸片上 的零星记载来补做实验记录。

  在实验记录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1.每一步操作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是否放热、颜色变化、有无气体产生、 分层与否、温度、时间等。

  尤其是与预期相反或教材、文献资料所述不一致的现 象更应如实记载。

  2.实验中测得的各种数据,如:沸程、熔点、比重、折光率、称量数据(重 量或体积)等。

  3.产品的色泽、晶形等。

  4.实验操作中的失误,如:抽滤中的失误、粗产品或产品的意外损失等。

  实验记录要求实事求是,文字简明扼要,字迹整洁。

  实验结束后交教师审阅 签字。

  【例】以 C2H5Br 合成为例: 时间 08:15 08:30 步骤 按图安装反应装置 于100ml烧瓶中装水9ml, 加 入浓硫酸19ml,振荡,水浴 冷却 08:40 08:45 09:00 09:15 09:55 10:05 10:10 10:15 10:25 10:30 10:40 10:50 11:10 蒸馏结束 加大火焰 停止加热 用分液漏斗,分出油层 油层+浓硫酸(4ml),冰 水冷却,振荡,静置 分出下层硫酸 按图安装蒸馏装置 水浴加热,蒸馏油层 第一滴流出液进入烧瓶中 产物为无色透明液体 接受瓶+产物为55g 产物一溴丁烷10g 接受瓶重45g 加入95%乙醇10ml 搅拌下加入溴化钠 13g,并 同时加入沸石 开始小火加热 第一滴流出液进入接收器, 淡 黄色油状物沉入水底 溴化钠全溶, 馏出液呈乳白色 馏出液无液滴, 烧瓶中残留物 冷却后成白色晶体 油层呈乳白色 油层变透明(上) 油层8ml 白色晶体为硫酸氢钠 溴化钠未全溶 放热 现象 备注 接收器中盛水20ml, 冰水冷却 六、怎样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讨论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产量、质量进行讨论,找出实验成功或失败 的原因。

  【例】溴乙烷的制备 本次实验产品的产量(产率 72.8%) 、质量(无色透明液体)基本合格。

  最初得到的几滴粗产品略带黄色, 可能是因为加热太快溴化氢被硫酸氧化而 分解产生溴所致。

  经调节加热速度后,粗产品呈乳白色。

  浓硫酸洗涤时发热,说明粗产物中尚含有未反应的乙醇、副产物乙醚和水。

  副产物乙醚可能是由于加热过猛产生的; 而水则可能是从水中分离粗产品时带入 的。

  由于溴乙烷的沸点较低,因此在用硫酸洗涤时会因放热而损失部分产品。

  七、有机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 直形冷凝管 ②空气冷凝管 ③球形冷凝管 ④ 蛇形冷凝管 ⑤ 分液漏斗⑥ 恒压滴液漏 斗 办公室装修

化学实验教案8

  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物质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活动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安徽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而物质成分类试题探究作为实验探究中的一类,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考查范围较广,常以给予实验得到的数据信息的形式呈现,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等过程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学生把握程度比较低,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技能,因此,我们归纳和总结了《物质成分的探究》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希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对这类题目游刃有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能运用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确定实验探究过程中物质的组成。

  2、复习常见物质的颜色,气体酸碱盐的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练习,初步具备对一些组成较简单的物质进行成分探究的能力。

  2、通过练习,学会归纳解决实验探究题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口头表达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能解释实验事实,分析结论;

  2、能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对实验探究有更深的理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二、复习重点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中的方法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

  三、复习难点

  对一定情境载体中的物质的成分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探究,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实验探究题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及实验探究题在历年安徽中考中的比重。

  近几年常考实验探究题类型 (中考14、15题)

  类型一 物质成分的探究

  类型二 影响因素类探究

  类型三教材实验拓展类探究

  展示近五年实验探究题中物质成分的探究及分值 链接中考2013安徽(14)】 复习常见气体的`气味,物质的颜色 典例1 过渡:对其猜想所涉及的物质进行实验验证:需要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方法。初中常见的检验物质成分的考查其中涉及的物质主要有酸碱盐以及气体。

  设计方案:

  物质+试剂———现象——结论(有无该物质)

  讨论交流:请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检验洁厕灵的成分,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过渡:对物质成分的探究除了以上题型以外还常有对反应后成分的探究。

  典例2 总结:①恰好完全反应;

  ②某一种反应物过量。

  典例3 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

  练一练:2014年中考链接 聆听 聆听 聆听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常见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方法 思考回答 讨论交流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讨论回答 聆听 体现实验探究题的重要性 引入实验探究题 体现本节课的重要性 通过例题让学生思考物质成分判断的依据 复习基础知识 活学活用 复习基础知识 教会学生如何设计实验 现学现用 多角度,全面的总结物质成分的探究 巩固强化 归纳总结解题思路

  五、板书设计

  专题一 实验探究 一、 物质成分的探究 1、 探究依据 2、 方案设计

化学实验教案9

  (第二课时 )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准备

  1、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2、试管、试管架、药匙、量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

  三、课堂程序

  1、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一查:检查灯芯是否平齐,是否烧焦。

  二看:看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为什么?);

  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4(为什么?)

  三禁止:

  2、做(实验1-4)

  酒精灯火焰分 、 、 三层, 焰温度最高。加热应该用 焰。

  3、探究活动三。

  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姓名 合作者 班级 日期 天气

  探究活动名称

  探究活动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文字表示反应式

  ⑴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水。

  ⑵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厘米处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⑶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⑷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⑸ 讨论

  a、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b、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 c、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d、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⑹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问题和建议

  反思与体会

  自我评价

  组内(他人)评价

  6 做(实验1-5)。

  实 验 现 象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5、学习仪器的洗涤并练习。

  a、玻璃仪器的洗涤

  倒尽废液----用自来水振荡洗---试管刷刷洗----放指定位置

  b、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化学实验教案10

  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吸取钢笔水”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本课题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开放式实物教学法。先请实验员介绍实验室有关危险药品的放置、实验室配置的灭火器、黄沙桶等安全知识和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先在仪器、设备、药品柜上贴上有关名称、性质和用途的标签,然后组织学生参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仪器,以减少有些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 第二课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学生熟练和规范地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技能。

化学实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

  [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

  [生]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

  [疑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

  [可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成本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

  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矿物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

  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二、铁的冶炼

  [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

  [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

  [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较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讨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因为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使Fe2O3分解成功,还须在非空气氛围中进行,这样成本太高。方案2比较切实可行。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寻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大家回忆、思考并讨论。

  [学生讨论]

  [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原因,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应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

  [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实验,并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演示实验8—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注意:

  (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

  (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可投影展示如下图的炼铁高炉结构。另,若有条件,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像,或参观钢铁厂]

  [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可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投影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

  [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

  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800t。

  [课堂练习]习题4

  [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化学实验教案12

  【学习目标】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掌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目标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 里溶质B的 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 单位:

  溶质B的物质的量(nB)、溶液的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B)之间的关系:

  cB= 或 cB=

  2.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l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l·L-1

  【说明】① 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也不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加和。

  ② “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以指离子,如c(Na+)

  ③ 由于溶液是均一的,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与原来溶液相同,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则因体积不同而不同。

  ④ 除完全相同的两份溶液相混合时,混合后的总体积等于原来两份液体的体积之和外,其余情况下两份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都不等于原来体积之和

  ⑤ 当往液体中加入固体或通入气体,发生反应或溶解后所得溶液体积也不等于原来液体体积,得按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和密度来算溶液的体积。

  【目标二】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⑴ 各量的关系:

  n= n= n = V=

  ⑵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间的关系:

  公式:c= 在饱和溶液中,ω=

  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公式:c浓·V浓=c稀·V稀

  ⑷ 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跟离子浓度间的关系:

  在Ba(OH)2溶液中:c[Ba(OH)2] = c(Ba2+) = c(OH-)

  在Fe2(SO4)3溶液中:c(Fe3+) = c(SO42-)

  【目标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实验1-5】

  1.实验步骤及仪器: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冷却→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步骤

  2.注意事项

  ① 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相应规格的容量瓶。如配950L某浓度溶液应选1000L的容量瓶,

  确定溶质时,不能按照950L计算,要按照1000L计算。

  ② 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方法:a.加水→倒立→观察→正立。

  b.瓶塞旋转1800→倒立→观察。

  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使用前必须把容量瓶洗涤干净,但不必干燥。

  ③ 容量瓶中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溶解或稀释,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来长期贮存溶液。

  ④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至室温。向容量瓶里转移溶液或加入蒸馏水时,都要用玻璃棒引流。

  ⑤ 当容量瓶中液体占容积2/3左右时应进行摇匀。

  ⑥ 在容量瓶的使用过程中,移动容量瓶,手应握在瓶颈刻度线以上部位,以免瓶内溶液受热而发生体积变化,使溶液浓度不准确。

  ⑦ 在读取容量瓶内液体体积时,要使眼睛的视线与容量瓶的刻度线平行。当液体凹液面与容量瓶的刻度线恰好相切时,立即停止滴加蒸馏水。

  ⑧ 实验结束后及时洗净容量瓶。

  【目标四】误差分析(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根据c==, 判断所配溶液的误差可能由n、V或、V引起

  步骤

  A.1l/L B.2l/L C.0.1l/L D.0.2l/L

  3.将50L0.1l/L的NaCl溶液与50L0.5l/L的CaCl2溶液混合后,若溶液的体积变成二者体积之和,则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l/L B.0.55l/L C.0.67l/L D.2l/L

  4. 将30 L0.5 l/L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500 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3 l/L B.0.3 l/L C.0.05 l/L D.0.04 l/L

  5.下列各溶液中,Na+浓度最大的是( )

  A.4L 0.5 l/L NaCl溶液 B.1L 0.3 l/L Na2SO4溶液

  C.0.8L 0.4 l/L NaOH溶液 D.2L 0.15 l/L Na3PO4溶液

  6.MgSO4和Al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Al3+浓度为0.1l/L,SO42-浓度为0.3l/L,则混合溶液中Mg2+浓度为( )

  A.0.15l/L B.0.3l/L C.0.45l/L D.0.2l/L

  7.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g/L ,5﹪氨水的密度为0.98g/L,若将上述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15﹪ B.大于15﹪ C.小于15﹪ D.无法估算

  8.下列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与50 L 1l/L 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相等的是( )

  A.150L1l/L氯化钾 B.75L2l/L氯化钙

  C.150L3l/L氯化钾 D.150L1l/L氯化铁

  9.按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要求的是( )

  A.托盘天平称量25.20g NaCl固体 B. 用量筒量出11.4L 0.1l/L的盐酸

  C.用100L量筒量取2.50L稀盐酸 D.用250L容量瓶配制0.1l/L 150L盐酸

  10.用已准确称量过的NaOH固体配置1.00l/L的NaOH溶液0.5L,要用到的仪器是( )

  ①坩埚 ②分液漏斗 ③容量瓶 ④烧瓶 ⑤胶头滴管 ⑥烧杯 ⑦玻璃棒 ⑧托盘天平 ⑨药匙

  A.③④⑤⑦ B.①②⑤⑥⑧ C.③⑤⑥⑦ D.①③⑤⑥⑦

  11.标况下,g气体A和ng气体B的分子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时,同体积的气体A和气体B的质量比为︰n

  B.25℃时,1g气体A和1g气体B的分子数比为︰n

  C.同温同压时气体A和气体B的密度比为n︰

  D.标况时,等质量的A和B气体的体积比为n︰

  12.体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一个充满HCl,另一个充满H2和Cl2的混合气体。同温同压下,两个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总数 B.分子总数 C.质量 D.密度

  13.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l·L-1的是( )

  A.将40g NaOH溶解于1L水中 B.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将1L 10l·L-1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 D.10g NaOH溶解在水中配成250L溶液

  14.10g 10%的NaOH溶液稀释成50L,所得稀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2l·L-1 B.0.05l·L-1 C.0.25l·L-1 D.0.5l·L-1

  15.50 L H2SO4的质量分数为35%、密度为1.24 g/c3的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44l/L B.0.44 l/L C.4.4 l/L D.44l/L

  16.将4g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250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取出10L此溶液,其中含有NaOH g。将取出的溶液加水稀释到100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17.配制200 L1.0l/LH2SO4溶液,需要18l/L H2SO4溶液的体积是 。

  18.用等体积0.1 l·L-1氯化钡溶液,可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钠、硫酸镁和硫酸铝三种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三种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19.在标况下,将V L A气体(摩尔质量为M g·l-1)溶于0.1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

  为d g·L-1,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0.现有0.270 g质量分数为10%的CuCl2溶液,计算:

  ⑴溶液中CuCl2的物质的量;

  ⑵溶液中Cu2+和Cl-的物质的量。

化学实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化学实验教案14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 室制取方法。

  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

  4.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

  (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投影出制取H2、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H2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H2和O2?

  :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阅读教材第93页。

  :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讨论实验室制取CO2时,能否将稀HCl换成稀H2SO4?能否将CaCO3换成NaCO3?

  :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Cl,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

  :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

  :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

  :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采用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再次演示实验5—8:实验室制取CO2。

  :阅读教材第95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四)总结、扩展

  比较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布置作业

  1.列表比较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

  2.教材第96页习题2、3、4、5。

化学实验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

  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最好呢?

  一、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锌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应速率过快,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要依据反应原理,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察实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楚,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最佳方法是排水法。

  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实验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检验,至点燃时发出的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

  注意事项:当开始收集的氢气经检验不纯,这时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下一步要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一会儿,再去收集、检验氢气。否则刚用于检验氢气的试管内的火焰可能没有熄灭,立即用这个试管去再收集氢气时,可能会点燃导管口不纯的氢气,引起装置爆炸,发生危险。

  四、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置换”的涵义是:反应物之一的单质中所含元素,代换了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

  置换反应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表达式: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

  A + BC =AC + B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Zn+H 2 SO 4=ZnSO 4 + H 2

  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种,且一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两种,一种一定是单质,另一种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正确地判断置换反应。

  (讨论)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哪些区别?

  五、原子团的概念: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Zn+H 2 SO 4=ZnSO 4 + H 2

  在锌与硫酸进行反应时,反应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锌均有相同的集团,即:

  H 2 SO 4和Zn SO 4中的画线部分。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有:

  KClO3氯酸根

  KMnO4高锰酸根

  NaOH氢氧根

  H2SO4硫酸根

  KNO3硝酸根

  探究活动:

  1用废旧的可乐瓶(塑料)、吸管、粘合剂,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制作一个简易装置。

  2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设计三套类似的实验装置,画出装置图。

  3设计一个储存氢气的装置,便于利用该装置收集氢气,便于实验中使用氢气。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以锌粒与较浓的盐酸反应,用气球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气球瘪了,重复上述实验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化学实验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教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案02-27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案11-22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01-25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01-12

化学教案:走进化学实验室12-08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01-26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01-27

化学教学论实验氧气制备教案06-13

化学实验心得08-31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6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