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2 08:11:15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渲染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难写字词。教学目的:流利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学重点:

对有关知识点的了解,深层体会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深层体会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三、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四、学习

  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目的: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深刻感知海峡两岸的动人故事。教学难点: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教师的引导策略:可以从正面引导,如: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小钱几经辗转,终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终于。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提、移、救

  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

  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

  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练习写好8个汉字。

  2.学习课文,了解海浪花变成镜子后的见闻和感受,能复述故事,能仿照课文进行续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了解海浪花变成镜子后的奇遇,理解为什么海浪花期盼再当一次镜子。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并作好书面记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游戏检测认字情况。

  蹦蹦跳跳瞧一瞧丑陋野蛮骄横焦急

  2.强调多音字“横”的两种读音,针对易错的字集体想办法识记。

  3.检查读文。

  ①指名分段读文,要求做到“四不”。

  ②评议读文情况并正音。

  ③同桌两人相互检测读文。

  三、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写字。

  涨惯柔闻

  1.学生观察字形,谈发现。

  2.观察田字格中的这几个字,与同桌交流如何写好这几个字。

  3.教师重点指导写:“惯、柔”。

  4.学生练写,评议。

  五、作业:

  1.练习写好本课中其他的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组词、扩句。

  2.练写品字结构的字(“晶”)。

  二、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你喜欢这朵海浪花吗?为什么?边读边画记有关句段,还可在旁边写上批注。

  2.汇报交流。

  ①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带着惊喜之情)。

  ②交流批注。

  ③赛读。

  3.说一说:海浪花变成镜子后,他是怎样照出女孩的美丽,男孩的健壮和螃蟹的善良的?

  4.引读全文,体会感情。

  5.同桌合作朗读。

  6.讨论:海浪花为什么期盼着有一天还能留在海滩上,当一次明亮的镜子?

  三、续编故事。

  海浪花的愿望实现了吗?这一次他来到海滩又有什么奇遇呢?请你编一个故事。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续编故事,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涨潮习惯亮晶晶粗大

  见闻焦急温柔企盼

  二、总结全文。

  1.同桌两人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说一说: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

  三、仿例续写。

  (见《语文乐园三》的“仿例续写”。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读写生字新词。

  2、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教 具:

  生字、词语卡片

  教 法:

  引—读—议—悟

  学 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背诵古诗《咏鹅》,激发学生兴趣。

  2、 导入,揭题? 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①大声朗读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②标画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边画边读新词,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③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检查自学情况,并相机纠错、点拨。

  ①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书写“餐”“脾”“蹲”.

  ② 学生汇报: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讨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 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2、快速读文,标出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白鹅的姿态(第1自然段) 白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白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 白鹅的吃相(第5—7自然段)

  3、认识过渡段(第2自然段),并了解其作用。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四、积累:

  抄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拓展带文,进一步加深对罗丹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品质的了解。

  4、课内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拓展带文,进一步加深对罗丹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品质的了解。

  教学难点:

  课内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质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执着、求实的科学家伽利略,这节课,我们再认识一位法国大艺术家,(出示罗丹图)他的名字叫——罗丹。他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在他身上我们又能受到怎样的启发?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30课全神贯注。同学们,对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谁来谈一谈?带着你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课题。

  二、读链接语,明确任务

  1、这是一篇略读文章,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链接语,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要求有几个,分别是什么?找一找,画一画。

  2、师:来,同学们交流一下,链接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生交流。

  3、明白了学习要求,下面我们就一起完成第一个任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交流。

  四、研读感悟,交流展示

  (一)研读感悟。

  师:同学们,你看因为我们读书全神贯注很快就把第一个学习要求完成了,真棒!接下来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开始吧!有的同学已经画完了,大声的把你画出的句子读一读。

  (二)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地句子大家都找到了吗?来,谁来交流一下?

  句子一: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lū)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1、预设生1: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这句话——(生读),这句话能看出罗丹把周围的一切都忘了,他自言自语完全沉浸在工作中,这就是全神贯注。

  2、师:同学们看屏幕,对于这句话,(出示课件)他说的有道理吗?谁有补充吗?那他的朗读是否把这种理解表现出来了呢?谁能再来试着读一读。来,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用手势带动学生)

  还有哪些句子能看出罗丹的全神贯注,我们继续交流。

  句子二:

  他把地板踩得吱(zhī)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1、预设生2:大家看这句话——(生读)罗丹因为有了灵感,所以很激动,他开始认真修改,忘了时间,忘了一切。

  2、师:说得多好,掌声送给他!但是,他读得怎么样?好,谁能比他读得好?好一个全神贯注的罗丹。来,我们男女生合作来读这句话。来,女同学先来,男同学(手势)

  继续交流!

  句子三: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了下来,对着女像痴(chī)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一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1、预设生3:大家看这句话——(生读)罗丹把整个世界都忘了,他对修改后的作品很满意,傻傻地笑了。

  2、师:是啊!多么如痴如醉!多么全神贯注啊!来,一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多么陶醉的罗丹啊!来,三组。(手势)多么让人敬佩的罗丹啊!来,我们一起读!

  还从哪些句子能看出罗丹的全神贯注呢?来,继续交流!

  句子四:

  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suǒ)。

  1、预设生4:生读,罗丹把朋友都忘了,罗丹自顾自地走了,差点把好朋友都给锁在屋里了。

  2、师评价:是啊,真是太投入了。

  句子五: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1、预设生5:生读,罗丹把朋友差点锁到屋子里了。

  2、师评价:是啊,把身边的朋友都忘了,这就是“全神贯注”!

  (四)学习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描写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并且通过入情地朗读,走近了罗丹,走近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面对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你想说点什么,你呢,你也来谈。想想罗丹,再联系我们自己,你又想说点什么?

  小结:是啊,我们做一切事都应该全神贯注,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正和大家一样,茨威格亲眼看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齐读)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五)总结写法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这些重点语句(出示所有的句子)认识了一位全神贯注的艺术家,现在,我们再来联系这些句子,想一想,为什么这位大艺术家的形象会这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对,是啊!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多么形象的动作描写啊!(板书)同学们再看,你还发现了什么?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这又是什么?对啊!这是生动地神态描写。(板书)还有吗?语言,是啊!这一句是语言描写。

  小结: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细致、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能凸显人物的品质,能把人物写得生动、鲜活!!

  五、以文带文,拓展阅读

  1、师:下面,我们就向刚才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品读第二篇文章《罗丹与巴尔扎克雕塑》,(出示要求)找出描写罗丹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看看,借助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对罗丹又会有哪些了解?

  2、学生读文章,画句子。

  3、交流:

  同学们读的真认真,你找到了描写罗丹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了吗?

  预设生1:我找到了对罗丹的动作描写:(读句子:罗丹的眉头立即蹙紧了,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只见他不声不响,用手拍着脑门,在工作室里来回踱个不停。突然,他操起身后的一把大斧,冲向雕像,没等几个学生反应过来,罗丹已经砍断那双“奇妙而完美”的双手。)的确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罗丹,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来,我们一起来读。)

  预设生2:我抓住了对罗丹的语言描写(几个学生一下子惊呆了:这时,耳边响起了罗丹急促的声音:“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经不属于雕塑的整体了,所以我不得不把它们砍掉!”)通过这句话,我知道——(重视作品的整体,师是啊!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精益求精。)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又看到了罗丹“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崇高品质。

  六、总结写法,小练笔

  1、师:同学们,短时间内我们品读了两篇文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读文章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指板书)描写的句子,能深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样,我们写文章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同学们,你有没有敬佩的人,下面,我们就来个小小的挑战(出示课件)——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写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把人物的品质表现出来。敢挑战吗?

  2、谁来交流你的描写?师适时点评。

  七、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读书时,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指板书)了解人物,走进人物。通过刚才的小练笔呢,我们又学会了写作时怎样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把人物写活。课下,请同学们仿照今天学习的两篇文章把你心中的人物写完整,写具体。希望,你笔下的人物也会像罗丹一样给大家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仿写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认识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讨论,了解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续写诗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明白了无论遇到再大的,也应该遵守规则。可是在生活中却有一些人不能遵守规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规则”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这句是个什么?再读课题,这句什么意思?带着理解再读。这些人在规则面前怎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先看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

  二、检测。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词:

  喂养翻越界栏横穿快捷搁下顺序抢座

  满不在乎瞪起眼睛

  (强调喂、横、序、搁、抢的写法,听写生字)

  3、指名读文。

  (四名同学,每人一节,其他学生注意听,他们有什么优点值得学习,有什么建议需要给他们提出来。)

  三、交流释疑

  课文大家读的准确、流利了,相信课文的内容大家一定会理解的更好。

  自学提示

  1、自己默读诗歌,用“~~~~”画出课文中都讲了那些规则?用“——”画出文中的孩子是怎样做的,为什么那样做?想想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2、组内交流,准备在班级展示。

  小组在班级交流,教师板书。

  3、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规则写得“明明白白”,为什么有人不遵守?

  (在规则面前只为自己着想,不自觉,缺乏公德意识。)

  4、想想你从文中都明白了什么?

  5、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和同桌说一说。

  6、补充资料,

  (1)、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20xx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起,造成98738人死亡、469911人受伤。

  (2)、由于游人不遵守动物园管理规则乱投喂食物,致使部分动物死亡。

  (3)、由于有些工厂不遵守环境保护规则随意向江河投放有毒污水,致使部分鱼类无法生存… …

  看完这些资料,你最想说什么,(遵守规则很重要,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则。)

  四、快乐习作,

  结合生活,仿写诗歌: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

  问他为什么?

  ————————————————————————————。

  全班交流,评议作品。

  五、积累规则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园。 ——(孟子)

  2、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

  ——()列夫。托尔斯泰

  同学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学生。我相信,只要人人都遵守规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六、老师寄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定规则是为大家,

  遵守规则才是美德。

  我们人人遵守规则,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七、阅读

  《让规则看世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什么?

  八、作业:

  必做:积累课文中重点词语和语句,写摘录笔记上。

  选做:阅读课外拓展书上《让规则看守世界》。

  》教学反思

  《谁说没有规则》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创设了富有生活气息、司空见惯的四个场景,告诉读者生活中不是没有规则,但有的人就是不能自觉遵守。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诗歌共四小节,结构相同,语言和内容通俗易懂,每一小节的第三句都告诉读者应遵守什么规则,最后一句讲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人会不遵守。这样的诗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结构、语言上很好把握,便于学生模仿和创作。

  对于本课的设计我采用“整体切入,重点理解,举一反三,扶放结合”的办法,同时关注了课后两题:其中第一题“规则明明白白,为什么有人不遵守?”重在阅读,我让学生在开头的学习中通过读诗歌,明诗意,懂得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生活中总有不遵守规则的人的表现。第二题“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仿照课文,续写一节”重在写作。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生活中收集有关规则的资料,让学生对身边的规则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在备课中我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用以补充写作资源。课上我先给学生出示了“写作宝典”,让学生有规律可循。同时我采用了给出材料,全班合作,小组合作,个人仿写的三步法,让学生有话可说,会说,爱说。学生创作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高昂,他们对违反规则的事愤愤不平。

  但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前半部分学习诗歌感觉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还应该对课堂做更有效的调控,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后半部分仿写时给学生出示的“写作宝典”在顺序上还该调整:把第一步格式和第二部材料做调换,让学生先感知了丰富的材料学会了选材后再思考格式和语言的问题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山巅”“滋润”“寄托”等词语意思。

  2、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想象的读书习惯。

  3、引导学生感受太阳公公博大无私的爱,体会太阳最爱小朋友,并能像太阳表达自己的感情

  4、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能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教学重点:

  1、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能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2、品读课文,体会太阳最爱小朋友,并能像太阳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孩子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解和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感受作者借太阳的目光表达对孩子们的希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

  是呀,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让我们满怀心中的感激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遇到生字时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生自由初读。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①(多媒体出示生词)指名认读生词,教师相机正音,指导认清字形,同桌互读检查。

  ②齐读生词。

  4、检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一读,你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什么?(这是文章的总启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去写)

  2、观察一下,你从句式上明白了什么?(这是一个排比句,句式整齐)

  3、指导朗读

  4、那么太阳究竟看见了什么,听说了什么,又知道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尽情发挥你们的想象说吧。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吟诵,读中感悟

  (一)学习2——6自然段

  1、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他听说过的故事最多,他知道的事情也最多。他会看见什么呢?(河流、大海、森林、人类、动物……)他又会听到什么呢?(河水哗哗流、小鸟在唱歌、小朋友在欢笑……)

  过渡:他知道我们小朋友的哪些事情呢?他又为小朋友们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学习第2自然段。

  2、导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读)

  (2)孩子们,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板书:思)

  (3)交流感受。

  (4)你能把你的感受批在这一段的旁边呢?(板书:批)

  (5)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吧!(板书:读)

  3、总结学法。

  4、自主选择学习第3——6自然段。

  按照刚才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从3、4、5、6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按读——思——批——读的顺序自主学习,行吗?开始吧。

  5、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反馈。(注意:相机交流指导)

  (1)第4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汇报。

  ②教师指导:认真读读这段话,想想有什么问题吗?

  ③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写“瓜田长出了瓜,果林挂满了果。”而是写“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

  课件出示:

  叫瓜田长出了瓜,果林挂满了果

  叫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

  ④能读出心中那甜如蜜的滋味吗?

  ⑤从“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你还体会到什么?(孩子们的欢乐、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那甜蜜的心情、那流露出的甜蜜的笑容等。)

  ⑥小结:一个“甜”,一个“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瓜果的甜,还感受到了孩子的欢乐,家民伯伯丰收的喜悦,这种写法真妙呀!让咱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吧。(齐读这一段)

  (2)第6自然段

  ①体会“滋润”的.意思。

  A孩子们,当你非常口渴时,喝一杯清凉的水,感觉怎样?

  B水分充足,感到非常舒服,这就是“滋润”的意思。

  C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鸟儿的歌喉,让它快乐地歌唱;滋润了山川,让山川充满生机;它还滋润了什么?

  ②小结;

  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给小鸟创造了一个多美的家呀!让我们和小鸟一起用自己满心的爱歌唱大自然,歌唱那滋润了万物的太阳公公吧!(齐读2——6段)

  7、当当小诗人。

  太阳公公还知道什么,还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谁来当小诗人继续往下说。

  课件出示:

  太阳公公还知道小朋友喜欢(),就发出光来,放出温暖来,让()。

  8、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多美的世界呀!让我们满怀心中的感激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学习7——13段

  1、太阳公公就这样每天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师引读第7段)他最爱小朋友了。他爱——(生接读)也爱——(生接读)爱—(生接读)也爱——(生接读)。

  2、师:其实,孩子们也是同样爱着太阳,你能从文中的语句中感受到吗?引导读8—13自然段。

  3、让我们读出来吧,把我们的心里话向太阳倾诉吧!

  师生分角色读,指导学生读好“太阳,你好!”

  4、你还相对太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

  二、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没有饥饿、没有战争、热爱和平,向往和平,让世界充满和平,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希望,而要实现一切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全世界的少年儿童去共同创造。所以,太阳公公在孩子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想和希望,所以,太阳公公最爱孩子,一切来到太阳下的孩子他全都爱。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对太阳公公的问候,带着对太阳公公的爱,带着心中的感激,再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生再次齐读课题)

  2、太阳公公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写下来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重点难点:

  1、理解信中小作者的呼吁,体会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查字典了解多音字给血吁丧钉的读音;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查找蓝盔的资料。

  2、教师:搜集人们在战争生活中的图片,并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每天都在享受幸福安宁的生活,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世界许多地方,人们却生活得并不幸福、安宁。今天武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图片,下面就让我们仔细来地看一看这些图片。

  出示课件,教师介绍:你们看这张图片,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小女孩一脸手足无措、惊恐万分的表情;再来看看这一张,这个年轻人在慌忙逃跑的过程中,他的胳膊被炸弹残忍地炸断了;再看这一张,妇女儿童面对亲人的离去,它们只有哭泣、哭泣、无助的哭泣;还有这一张,受伤的小男孩被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居官抱着,或许他还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这是一个孩子受伤时候被救出的画面。这一张图片里,面对孩子已经冰冷的尸体,这位母亲只有悲伤、无助地哭泣。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张有一张悲惨的画面,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感受

  小结:通过刚才交流,我们的内心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战争给人们了无尽的伤痛,给人们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沉痛的灾难,我们是多么的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战争,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安宁的生活啊!好了,课前我们就先交流到这里。从你的文具盒里拿出一支笔来,做好准备,让我们开始上课吧!

  二、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有关战争的话题,有一个中国孩子,他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曾遭受过战争的摧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一个来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师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这个中国孩子是谁啊?(雷利)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声呢?(指着一名学生说)为什么雷利会发出这样的呼声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三、检查预习,生字、句子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能不能把下面的老师要出示的词语读正确。

  1、(1、2名学生读词语)卓越这个词语大家读得很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读。

  2、教师强调"卓越"的读音

  3、读得真棒!课文中有一些句子需要我们先来读一读,你们看一看这些变红的生字,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多音字)这些多音字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一定要特别注意啊!

  (第一句谁来读?)

  读的不对:这位同学读的对吗?(再找一名同学来读)看来这个字的读音对于同学们来说挺难的,大家看,血:在书面语或者词语中一般读—xuè;在口语中或者作为单个字念的时候读—xiě

  钉:读对了的话:(你读的真棒!)这个字在这里就读钉,让我们一起来读钉在。

  读错:你同意这样读吗?(应该读什么读音啊?)是啊,读四声dìnɡ,让我们一起来读。它还有一个读音,组词是气喘吁吁。

  丧:老师课前查了字典,请同学们对照字典中的解释,想一想在课文中它应该读什么读音?课件出示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判断,然后再来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词语和句子我们都掌握的不错了,相信大家课文会学得更好。下面我想找几名同学接读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这封信,(谁愿意来?)其他同学要一边读一边想,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接读课文

  这些同学都读得非常好,相信咱们学习完课文之后,你们会读的更好。同学们,这封信都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

  1、这个中国孩子叫雷利,他的爸爸牺牲了。

  教师:对于一个才12岁的孩子来说,失去自己最亲爱的。父亲该是一件多么悲痛的事情啊!(板书:痛失父亲)

  其他同学呢?信中还写了哪些内容?

  2、雷利向世界发出呼吁,那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板书:呼吁和平)

  学生先自己说一下板书,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雷利在信中先写了他痛失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然后又写到了他在悲痛之余,向全世界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五、细读课文

  (一)爸爸在雷利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指着板书说)失去爸爸之后,作为儿子的雷利,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痛。在儿子雷利心目中,这位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一边思考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3、同学们,在雷利的心目中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划出的语句。(学生说)

  4、同学们,这是我们找出的描写雷利父亲的句子,请你们把这几句话连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出色的人)教师:你真会读书,就像你说的那样:爸爸多么优秀啊!

  你为什么这样说啊?(学生说)你真会读书,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棒!还有吗?你说的非常好。(热爱和平的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从这些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爸爸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还是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呢!要是你有一个这样的爸爸你会感觉怎样啊?(骄傲)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赞扬一下这位伟大的爸爸吧!

  1、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曾经对我的爸爸有如此至高的评价,他说爸爸是:——学生读

  2、我的爸爸特别优秀,还精通四国语言呢,读!——学生读

  3、让我更骄傲的是爸爸还是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呢——学生读

  同学们,像爸爸这么优秀的.人才,如果能生活到今天,一定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二)回忆临行之前的那份约定。

  1、在失去爸爸的日子里,雷利一家人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雷利永远无法忘记的是:爸爸临行前与他们家人深情告别的那一幕。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临行前,雷利一家人都相约了什么?

  2、学生说:

  (1)带着鲜花迎接爸爸;

  (2)爸爸对来之后要送我一定蓝盔。

  3、同学们,那爸爸为什么要送蓝盔给自己最亲爱的儿子啊?

  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蓝盔:(出示蓝盔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维和部队的帽子蓝盔,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地球与橄榄枝图案,蓝盔代表着和平,只要蓝盔回来,就代表着爸爸带着胜利的消息凯旋而归了!

  4、想象:同学们,你们希望爸爸带着蓝盔早点归来呀?(音乐响起)让我们和雷利一起想象一下,爸爸带着蓝盔,胜利归来的情景吧!飞机缓缓降落,舱门慢慢打开,爸爸从飞机机舱里面走出来,他手中高高挥舞着蓝盔,冲着雷利高喊:见到宝贝儿子,爸爸该是多么激动啊!来体会着爸爸的心情再来说一遍好吗?雷利看到爸爸高高挥舞的蓝盔,激动的说:。(1名学生说)瞧,雷利笑的是多开心啊!

  下了飞机,爸爸亲手把那代表着和平的蓝盔戴在了雷利的头上,并抚摸着雷利的头说:雷利一遍一遍的抚摸着那心爱的蓝盔,兴奋地对爸爸说:。)(1名学生说)

  多么的美好一幕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重温这美好的一刻吧。我永远都忘不了,爸爸临行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1名学生)

  教师范读: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爸爸出征之前的信心满满,对和平……

  无限期盼之情。一起来读。

  接读:是啊,我们和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捧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三)爸爸牺牲归来的情景

  1、师:盼啊盼啊,雷利天天盼着爸爸这顶蓝盔能够早一点归来啊!

  (点课件)现在这顶蓝盔真的回来了,可是它却是……

  我们天天都盼着爸爸能早一点回来啊,可盼到的却是……

  2、面对眼前的一切,雷利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啊?(2学生)

  随机语言:

  (1)我们似乎听到了雷利悲伤的哭泣!

  (2)(照应板书)我知道你和雷利一样的悲痛!

  (3)、此时透过那泪眼朦胧的双眼,雷利看到了那钉在灵柩上的蓝盔,还会对爸爸说:——!

  3、朗读

  同学们,相信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为爸爸的牺牲而感到悲痛,为雷利痛失一位这么优秀的爸爸而感到悲痛!下面就让我们体会着雷利这悲痛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吧!(自己先来读一读吧)

  谁能通过朗读表达此刻你那悲痛的心情?(1名学生)

  我看到了同学们眼中闪烁的泪花,相信你的朗读打动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谁能体会着雷利悲痛的心情再来读!(个别读)

  爸爸就这样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缅怀这位伟大的爸爸吧!(齐读)

  4、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爸爸呼唤的是——(指着课件说)

  (1)启发个性朗读:爸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呼唤和平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朗读才能替爸爸发出他在生命最后一刻,那对和平的无限企盼呢?你会怎样来读呢?来试一试吧!

  谁来替爸爸发出对和平的无限期盼之情呢?(学生读——)你为什么这样读啊?(爸爸的愿望特别强烈)是的,我们听出了爸爸对和平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呼唤。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替爸爸呼唤,他呼唤的是:低——高——高

  我们还能怎样来读,也能读出爸爸对和平的企盼呢?

  (学生说出:请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答)是啊,爸爸是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用尽全力呼唤和平,让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说不出的时候:同学们,爸爸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来呼唤和平,又是怎样来呼唤呢?(学生来读)爸爸就这样呼唤着,直到生命的终结,他呼唤的是:高——低——

  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读?(学生无语)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仔细听,一会说一说你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教师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他呼唤的是低——高——低)

  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很坚定、和平太重要了)

  我们体会到了爸爸对和平的坚定信心!

  (2)体会之后,再朗读三次和平: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替爸爸发出他内心的呼唤吧!

  此时雷利听见了,他听见了爸爸生命奄奄一息的最后一刻发出的呼唤,爸爸呼唤的是:高——低——低

  妈妈听见了,他听见了爸爸对和平的坚定的呼唤,他呼唤的是:低——高——低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向世界发出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呼唤,那就是:低——高——高

  小结:虽然我们的朗读方式不同,但却表达了和爸爸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对和平的企盼之情!

  (五)通过资料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那么,在我们和爸爸共同的期盼中,我们的世界因此而变得美好、和平了吗?(没有)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

  2、质疑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问题:

  (1)和平之花为什么那么娇嫩啊?

  (2)罪恶的子弹是什么?

  (3)什么是和平之花啊?

  (4)在如今和平的年代,我们却遗憾的看到,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我们痛恨战争,不要战争!

  3、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则战争的资料,相信读完以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体会。(朗读资料)

  4、交流感受:读完这则战争的资料,此时你还有什么最强烈的感受?

  学生:儿童、妇女死亡的太多了。

  教师:你们看,罪恶的战争竟然夺走了35亿人的生命啊!我们痛恨战争、我们永远要远离战争!(板书痛恨战争)

  教师:这则资料还有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

  学生:世界各个地方都在发生战争。

  教师:我们遗憾的看到,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可怕的是这些战争就发生这和平的年代,在我们的身边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教师:还有吗?

  学生:几乎每一年都发生战争或者其他。

  和平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美丽、圣洁,然而在罪恶的子弹面前,它却显得那么弱小与娇嫩。

  (六)呼吁和平

  1、看了这则资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1,学生2)

  2、大家也说出了雷利的心声,雷利向全世界发出了呼吁——他呼吁的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谁愿意做雷利向世界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雷利1。你就是雷利,说出你的心声吧!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雷利,共同向全世界发出的强烈的呼喊: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3、教师读:为了——为了——为了——

  学生接读:我们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真正成为阳光、鲜花的人类家园。

  4、合作朗读发出呼吁: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一同合作朗读,我读蓝色的部分、同学们读红色的部分,让我们一同向全世界发出我们心底最强烈的呼吁!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期盼: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痛失父亲

  痛恨战争

  呼吁和平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 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给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谁给予了谁?)

  2.同学们的问题很好,前阵子有个小朋友到老师家做客,老师给他一根芝麻糖,他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这时来了个比他小的小妹妹,也盯上了那根芝麻糖,我让他分一半给小妹妹,你们猜怎么样?学生说。

  3.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不懂道理,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得到的东西送出去。看来我们的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他的意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 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注意生字、生词。

  2.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圣诞节轿车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导讲这个故事,对于其讲的不完整的地方,其它同学待其讲完后给予补充。

  (3)说一说自已读了、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大部分会集中在对小男孩的感悟上。)

  (4)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

  1.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提示: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2.板书: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提示,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

  3.教师提名小组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提示:(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1.板书:课文中讲了把……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2.学生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并把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内容写到黑板上

  板书: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二、再读课文。

  1.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提示: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指导。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A、“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B、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给予

  C、保罗听了这句话为什么很吃惊?

  提示:读文中内容,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所以十分惊讶。

  D、理解“不由自主”

  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E、生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2)在乘车出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A、从小男孩的哪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想把欢乐给予他的小弟弟。

  提示:“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B、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提示: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C、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提示: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D、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提示: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E、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现在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

  下了车抱进了

  F、“接下去他们去了哪?”请大家发挥想象。

  (3)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A、三个人是谁?

  提示:小弟弟小男孩保罗

  B、三个人为什么难忘这个夜晚,请大家来说说。

  提示: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4)保罗得到了一辆新车,遇到了一个小男孩。你认为什么更使他高兴?为什么?

  提示:因为他遇到了小男孩,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三、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1.谁的话让你感动了。

  提示:小男孩

  2.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四、拓展

  1.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因帮助别人而感受到快乐的经历呢?请部分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自已和经历和感受。

  2.有句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得一份真正的快乐,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温暖。下面请小朋友们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小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然后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方法,而且学生喜欢诵读这种节奏感强烈的古诗。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法学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然后抽读。

  3.自主识字

  三、朗读感悟

  1.板书题目,并解题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意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侧:从侧面看。峰:山峰。远近高低: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同:各种不同的姿态。诗句之意: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不清楚。缘:因为。只缘:只因为,就是因为。此山:这庐山。诗句之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庐山之中。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1)作者都是怎样观察庐山的?(位置:横看、侧看;距离:远眺、近观;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离、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观察时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样吗?(千姿百态)

  (2)“横看”是从哪个角度按什么顺序观看?看了什么?(“横看”是正面,从“左→右”或从“右→左”观看。这样看整庐山就是很高的连绵起伏的山岭。)

  (3)“侧看”看到了什么?(从侧面时又成了耸立陡峭的山峰。)

  (4)从“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的姿态一样吗?(不一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妙的姿态,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

  (5)庐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面目?(应该有)为什么在庐山看不清庐山内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师: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3)中心:《题西林壁》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诵读背诵

  指导朗读《题西林壁》:“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五、作业布置

  诵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感情朗读诗歌,在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

  3、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题目后面可以加什么标点符号?读一读是个什么句式?表示什么意思?

  2、说说你知道哪些规则?

  师:是啊,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事事都有规则,正是有了这些规则,才保证了我们井然有序的生活。可是和谐之中,总有一些人不遵守规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初读诗歌,解决疑问

  1、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哪几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

  (随便投喂动物食品、翻越栏杆横穿马路、随便乱扔垃圾、插队抢座)

  2、小组合作解决读书中遇到的疑问。

  3、集体解决:界栏、满不在乎、快捷。

  4、检测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听写词语,互相评改。

  三、精读诗歌,领悟诗意。

  1、师: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许多规则“明明白白”写着,可为什么有人不遵守?

  2、同桌两人结成学习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几个小节读读,再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们为什么不遵守规则,心里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①随便投喂动物食品:怎么想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说说你了解到的关于随意喂养动物造成的可怕后果。介绍自己朗读的经验,读读这个小节。

  ②翻越栏杆横穿马路:后果如何?

  ③随便乱扔垃圾:破环环境,不利于资源回收。

  ④插队抢座: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

  4、师: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那么,对照文中的规则,坦诚地剖析剖析自己,哪些做得正确,哪些还需要改正? 生自由交流。

  四、仿写诗歌,检测学习结

  1、师:正如《钓鱼的启示》中曾讲: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生活中,还有许多发生在你自己或你身边人身上的不守规则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2、根据观察到的不良现象,依照诗歌写一段。(作品展示)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必定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遵守规则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让我们从遵守身边的一个个小规则做起,塑造自己完善的道德修养。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迈出一小步,我们的社会将会前进一大步。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课堂上安排了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设计了让孩子小组合作解决难词,听写词语这一环节。课文的教学主要采用让孩子逐节分析人物内心来进行教学,最后,在说说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现象的基础上来仿写续编。

  这节课为学习高效课堂以来的一节自我过关课,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改变,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体会,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语言引导十分精炼,也富有启迪。

  存在的问题:

  1、没有很好的设计教学环节,整个课堂不流畅,孩子的思维不是连贯的,因此课堂的气氛并不热烈。

  2、教师的引没有把握恰当,点拨不适时,总想代替孩子来思考、总结。

  3、分析人物心理不宜过多,课前合作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

  4、孩子的自主、交流、汇报能力需要加强培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

  2、通过分角色演童话剧,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31《快乐的王子》

  2、学生齐读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片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自学情况。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出示学习提纲。

  3、先自学,后分组讨论交流。

  4、反馈自学情况。

  5、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谈体会。

  6、假如你是王子,你会……

  五、

  1、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了这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感想?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把这个童话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31*快乐王子

  宝石无助的母亲

  小燕子眼睛可怜的乞丐王子的伟大

  眼睛可怜的小女孩

  金箔片子穷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合作学习,感悟课文内涵,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感悟身边的幸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她吗?她就是智慧的女儿,她给你们送来了一份见面礼,请看图。出示课件图:智慧女儿祝同学们幸福!

  2.同学们都感受到幸福时时就在我们身边,那有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去这篇童话故事中寻找《幸福是什么》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智慧女儿的祝福激起学生的.思考,引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找出课文中对幸福理解的重点句:“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并明白“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内容。

  三、表演探讨,理解幸福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事例能体现幸福要靠劳动,找出三个青年各自的做法,小组分角色合作演一演故事。师巡视指导。

  2.请1-2个小组上台表演,其余同学评议表演好在哪里,提出建议。

  3.三个青年为什么感到幸福?先问表演的同学,再全班说一说。

  ①第一个青年给病人治病,让病人恢复了健康,带给别人快乐就是幸福,这里引导学生想象:病人好了以后会说什么呢?这个青年听了有什么感受?

  ②第二个青年做过许多对别人有用的事。

  ③第三个青年耕地养活了许多人,劳动没有白费也是幸福。

  ④十年前三个牧童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给人们带来了好处都是一种幸福。

  3.根据交流,板书“幸福靠劳动尽义务方便他人”。

  4.要求学生带着真诚快乐去有感情地朗读三个青年和智慧女儿的话,用心感受其中的幸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表演,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感悟其中蕴涵的幸福,明白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四、联系实际生活感悟幸福

  1.举例说说除了劳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之外,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

  2.现实生活中为他人付出作贡献的人,是为了大家的幸福,自己身边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老师细心地呵护,同学互帮互助等等都是幸福,同时激发学生珍惜身边的幸福,深层地理解幸福。

  3.我们只要有一颗细细品味幸福的心,珍惜身边的所有,幸福自会萦绕在我们身旁。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发现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五、拓展升华

  1.出示关于幸福的名言:“屠格涅夫的‘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会吃得起苦。’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2.学生读一读,尝试写一句自己的幸福格言。

  3.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写自己的幸福格言,体会语文蕴涵的人文特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材分析

  《一块特别的石头》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事件顺序)讲述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得出我国有第四季冰川遗迹的重大科学成就,表现李四光爱提问、善思考、执着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帮助学生学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人物介绍。

  李四光(1889——1971)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里。先后留学日本和英国。

  李四光为我国的地质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者和研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地质力学理论,在寻找我国石油等矿产资源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来源:学科网]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四、课文学习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2、文章以“一块特别的石头”为题,写的是石头吗?

  石头仅是这篇文章的一条线索。

  文章写石头的特别,更多目的在于表明它成就了一个特别的人,靠着他特别爱思考、爱探究、执着的精神,取得了特别的成果。

  五、思考探究

  1、李四光从这块大石头中取得了什么研究成果呢?

  李四光发现了()。

  这个发现推翻了外国(),为中国(),真是特别有意义。

  2、李四光取得这样特别的成果靠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李四光取得这样特别的成果靠的是____________,我是从____________,体会到的。

  李四光不仅问得执著,思考得执著,还探索得执著,他真是一个特别____________的.人。终于,他在1921年____________。

  李四光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果,靠的是____________。

  六、总结升华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七、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八、板书设计

  一块特别的石头

  特别的石头勤于思考

  李四光特别的成果善于动脑

  特别的品质执著研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1-27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06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7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5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1-14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