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锦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 + 26 35 - 7 35 + 6
45 - 20 68 + 9 70 - 8
二、算出每条线上 3 个数的和,填在( )里。(出示P5第3题)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出示P5第4、5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指名板演。
5、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明确倍用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会看图并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倍数关系用乘法算式正确表示。
3、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与比较的能力。
4、初步体验数学简洁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倍,理解和掌握用倍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一份数的确定。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新授引入
1、 课前练习
师:填一填
(1)2+2+2+2+2 表示( )个( ) 乘法算式( )×( )
(2)8+8+8+8 表示( )个( ) 乘法算式( )×( )
生回答。
小结:5个2就是5×2、4个8就是4×8。
2、 情境引入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艘黄船,2艘绿船,3艘红船,一共有6艘船。
生:每艘船上都是3个人。
生:绿船的人数是黄船的加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倍”
(出示课题)
二、 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1、 师:我们来仔细观察这些小船。
(1)出示:黄色船
师:黄船有一艘,船上有3个小朋友,我们就可以将黄船上的人数看做1份。也就是有1个3,所以,黄船上的人数用算式表示成:1×3=3。
1个3也可以说成是3的1倍。3×1=3(人)。
(2)出示:绿色船
问:
①这里有几条船?每船几个人?
②每条船上的人数和黄船上的人数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把绿船上的人数看成几份呢?是几个几?
生:看成两份,每份3人,2个3。
师:
①绿船的人数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2×3=6(人)
③一艘船上的人是1份,2艘船就是2份,也就是绿船上的人数是黄船上的几倍?
生:2倍。
师:也可以说成3的2倍。算式也可表示成3×2=6(人)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绿船上的人数是黄船上人数的2倍。2个3也可以说成是3的2倍。绿船上的人数:2×3=6(人)或者3×2=6(人)。
(3)出示红船
师:还有红色的小船。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样子,说说看,红船上的人数是几份,几个几是几的几倍呢?小组合作一起试一试。
汇报交流
强调:3个3和3的3倍的乘法算式都是3×3。
师:请小朋友仔细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
小胖总结:4个3就是3的4倍。
5个3就是3的5倍。
6个3就是3的6倍。
熊猫总结:几个3就是3的.几倍。
师:那么你能说一说划船的总人数是几的几倍吗?
生:总共有6条船,每条船有3人。一共有6个3,划船的总人数是3的6倍。一共有18人在划船。
小结: 几个3就是3的几倍。
算式表示:几×3或者3× 几。(板书)注:上下对齐。
探究二:
师:请小朋友们独立完成书上19页的题2。
说说转杯中人数的倍数关系。
师:这里把什么看成一份?
生:一个转杯里的人数看成一份。一份有4人。
生汇报。
注:4的3倍,算式表示是:4×3=12人
师:从转杯车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几个4就是4的几倍。
几个4算式表示:几×4;
4的几倍算式表示:4×几。
两个乘法算式是可以互换的,并且结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探究三:
出示书上19的绳子。
师:这里有一根的绳子,小朋友们看,用250px的尺量一次。一共量了几次?
生:6次。
师:一次10厘米,一共6次。你能说清楚这里面的倍数关系吗?在数学书上填一填。
生独立完成。
生汇报。
小结: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倍。首先要确定多少为1份,每1份有几个。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个几也就是几的几倍。
三、 练习与巩固
课内练习一
师:请你独立完成这三组练习题,看谁最快最正确。
生汇报。
课内练习二
师:小胖,小巧,小丁丁他们去超市买黄瓜。
黄瓜两根一捆出售。请你根据要求填空并和你的同桌说说。
学生讨论。
生汇报。
师:我们先把小丁丁买的黄瓜数看成一份,一份2根。
生:小胖:2的6倍。2×6=12(根)
小巧:2的5倍。2×5=10(根)
小亚:2的3倍。2×3=6(根)
师:把小亚买的黄瓜数量作为一份数,小胖买的数量就是小亚的?
生:两倍。小亚买了6根,小胖是他的2倍。6×2=12(根)
师小结:所以当我们计算倍数的时候,要看清楚,我们的一份数到底是几?一份数不同,产生的倍数也就不同了。
课内练习三
画一画
圆有6个,五角星是圆的2倍,圆是三角形的3倍。
学生独立操作。
学生汇报。
师:画三角形的时候,我们要怎么考虑呢?
生:要倒过来考虑。圆是三角形的3倍,圆有6个。我就想6是几的3倍?
师:对了,我们要搞清楚,这里的三角形变成了一份数,圆是它的3倍。我们得到这样的算式:三角形×3=6,所以三角形是2个。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个几还可以用一个数的几倍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倍,一定要搞清楚一份数是多少。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11页、第1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1、教学内容:
课本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页不退位减(例一)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体,对于直观的事物较易接受。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由旧知导入新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了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4、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5、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7、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颜色圆形纸。
8、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加复习式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题,并观察奥运图片以及讲解。
(观察图)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出问题:(只要符合逻辑的问题都允许提出,教师重点抓住不退位减法的问题做例子)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应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
(36-23=?)教师:有同学会用竖式在黑板上计算吗?让举手的同学到黑板上列出。对学生的做题方法给予正确评价。
(2)德国比美国少几枚?应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
(36-16=?)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减法
《100以内的减法--不退位减》
二、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例1 :
36 - 23=?
师:提问可有几种方法?竖式,计算器等等。
列出竖式,引用圆形纸张演示在黑板上,并做详细讲解。
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3个,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2个。写出得数。
(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生答: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师:对了,数位对齐后我们才能去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做一做。(第一题第二题)
学生自主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找出数学小诊所中的错误并改正。
四、拓展延伸,应用新知
课件出示课件:小组讨论蝴蝶遮住的部分,分别给表现好的组奖励。给主动讨论回答积极的小组奖励小红花印章。在讨论当中主要是培养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对有争议问题做讨论。
五、小结
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减起。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1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起到复习的作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4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
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 ) 粉笔盒高8( ) 黄瓜长20( )旗杆高15( )
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
(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3、我会算:
完成练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估计实际物体得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行巧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
3.激励学生去探究规律和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巧算的能力。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些题,你能发现这几组题中的秘密吗?
生:第一组,第一加数每次增加10,第二加数不变,和每次增加10。
第二组,第一加数每次减少1,第二加数每次增加1,和不变。
第三组,被减数每次减少1,减数每次减少1,差不变。
师:你们都发现了这些题的秘密,真厉害!
我们今天就要来用这些小秘密!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秘密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与探究
师:看,小胖他们看到一座美丽的海岛,他们要解决栈道上的数学题,才能登上海岛去游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探究一:
出示:26+18=□
问:26加18怎样算可以容易一些呢?
学生讨论,请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①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减少1,和不变。
②一个加数增加2,另一个加数减少2,和不变。
③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师:对,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这就是“巧算”。
(出示课题:巧算)
小结:在两数相加时,我们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数的那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另一个加数相应变化,这样进行计算会变得更容易。
探究三:
1、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计算?
出示:82-67=□-□=
师:小朋友们,这道题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
生2:82-67=85-70
师:这两种都正确,那么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容易计算呢?
生:第二种。(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第二种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
①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1,差不变。
②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3,差不变。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第二种方法容易计算呢?
生:因为第一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退位,而第二种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点。
师:对呀。我们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3、师:试一试
归纳规律:
1、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把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多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掌握了巧算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去海岛上看一看还有什么题目等着我们!
三、 练习与巩固
1、师:请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运用,挑选六道小题中的三题完成。
分组完成六道算式。
师:加法的巧算方法与减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2、师:这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比赛。
比一比,看谁先拿到红旗。
请做的最快的四名学生汇报答案,并给予小红旗。
师:你们都是小能手,请接受奖励。
课堂小结
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编3的乘法口诀。
2、熟练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3的乘除法。
3、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3的表内乘除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3 = 15÷5= 3×6+2 =
3×4 = 24÷8= 5+10×3 =
6×5 = ( )÷7=3 4÷2+8 =
3×10= 45÷( )=5 10+80÷8=
2、填空:
(1)3的5倍是几?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是3的几倍?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探究:
1、感知--形成(在数射线上感知)
(1)观察:每次跳几格? 揭示课题
(2)写:画弧线、写几个几、写数
(3)读:几个几、数、几个几是几
(4)想:写乘法算式
(5)观察:算式的特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大1,积大3。
(6)编:3的乘法口诀(哪些已经学过了?编写时要注意什么?)
(7)读:3的乘法口诀(1分钟即时记忆)
2、运用--提高(在计算中提高)
(1)抢答: 3×5= 3×0= 8×3= 9×3= 3×6=
(2)视算:看口诀写算式
三七二十一 三九(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笔算:P49/4 (第1、2列)
3、看图说话
每束花里有3朵郁金香,买( )束花,里面一共有几朵郁金香?
三、练习提高
思考--拓展(在应用中建构)
1、二(1)班有24人参加环保活动,每组3人,可分几组?
(1)怎样想?
(2)怎样列式计算?
2、窝外有3只小鸡,窝里的'小鸡只数是窝外的3倍,窝里有几只小鸡?
(1)有哪两个量?
(2)哪句是关键句?
(3)读一读、怎样想?
(4)列式
3、49/4 3、4列
4、看图列式:
①
②
(1)怎样看?
(2)怎样想?
(3)怎样算?
拓展:
老师和17位小朋友去乘碰碰杯,每3人坐一个杯,要坐几个杯?
四、总结归纳: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检测练习:
基础练习。
编口诀。
3×3=( ) 3×6=( ) 3 ×9=( ) 7×3=(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把口诀填完整。
一三( ) ( )得六 ( )十二 三八( )
口算。
0×3= 3÷3= 3×3+0=
2×3= 15÷3= 5×3-3=
12=( )×3 24÷3= 3×2+4=
21=( )×3 9÷3= 3×7+5=
巩固练习。
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① 因为3×▲=15,所以35÷▲=7……………………………( )
② 1+2×3=9 …………………………………………………( )
③ 9-9÷3=0 …………………………………………………( )
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① 三个星期一共有( )天。
A.21 B.24 C.27
② ★★ ★★ ★★ 左图用下面哪个算式来表示?( )
A.2+3 B.3×2 C.3+1
应用。
①草地上有一群小朋友在野餐,每3人一组,7组一共有几人?
②小胖买了18块巧克力,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块?
③暑假里,小丁丁每天做3道数学题,小丁丁2个星期做了多少道数学题?
拓展练习。
6×3÷3= 3×2+3×3= 0×3÷1= 12÷3×2=
15÷3×4= 10×3-5×3= 4×3+6×3= 9×3-3×3=
作业布置:练一练31页
板书设计
3的乘除法
1个3 1×3=3 一三得三 3×1=3
2个3 2×3=6 二三得六 3×2=6
3个3 3×3=9 三三得九 3×3=9
……
9个3 9×3=27 三九二十七 3×9=27
10个3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位置。
2、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相互关系,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标向规则,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6开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介绍好自己后,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跟我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从而引出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课开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 实际观察,通过活动体验方位
(一)、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首先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辨认“东、西”方。
1、同学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最熟悉哪一个?
(在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东和西最为熟悉,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下面环节设计以“东”为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2、怎样能够找到东方?
3、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我们教室里的东方有什么呢?
4、找到了东方,我们作个标记。在东方贴一个“东”字。
5、你有办法找到西方吗?
6、指一指西方。我们教室里的西方有什么呢?也给西方做个标记。(贴上一个“西”字)。
(设计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探究活动,指一指,贴一贴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很快辨认东西方)
接下来请学生们思考怎么能辨别南方和北方,教师总结并提出可以利用这首儿歌来帮助我们找到南方和北方。(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通过:自己小声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边指明方向边读,全班一起边读边指明方向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儿歌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并正确辨认南方和北方。
(设计目的:儿歌是学生喜欢的语言形式,利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辨别南北方更容易)
当学生们能够在教室里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1、生活中,人们在说这四个方向的时候总是说“东南西北”把四个方向按这样的顺序排起来,想想是为什么?
2、有时候人们还说“东西南北”,这又是为什么?
(设计目的:“东南西北”表明生活中这四个方向是按着顺时针方向的顺序排列的;“东西南北”则强调了“东西方”相对,“南北方”相对。对两个不同排列方法的思考,引导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刚刚认识的新知识结合了起来,帮助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突破了这个难点)
认识了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后,大家一起来做游戏。
第一个游戏是:我说你做。
老师发口令:请你面向(东)方,说一说你的后面是哪方?你的左面和右面是哪方?知道游戏方法后小组同学间可以互相出口令。
(设计目的:这个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利用指一指方向来巩固对方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反过来也能使学生运用方向之间的关系来帮助自己辨别方向)
第二个游戏和第一个游戏类似。
由老师发口令,学生来做。
老师的口令是:请你指一指南方;起立,指一指南方;向前两步走,指一指南方;向右转指一指南方。
做完游戏后,老师提出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游戏能够让学生很清楚的体验到,无论我们的身体怎样移动、或转动,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永远不变的。)
第三个游戏:找准方向说一说。
想一想,这几句话应该向着哪个方向说,带着语气读一读。
(出示四句话)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
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
太阳公公,晚安!
太阳公公,起床了!
最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在生活中还有什么辨别方向的方法,老师利用一个小课件给学生们介绍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
(二)、学习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教师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介绍在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来设计的。然后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确立一个中心点:标出东南西北
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 )面,大门在校园的( )面。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在城市:衡水,再看看衡水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些什么城市呢?
2、课件出示本校全貌照片,你能根据这幅图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学生对校园的介绍也表达他们出对美丽的校园的爱)
(四)、返回生活,课堂小结
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办法帮他找到方向吗?
出示课本第7页的“你知道吗?”,给学生拓展辨别方向的方法技巧,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回去看看自己家的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整理乘法口诀,探究相邻乘法题的关系;寻找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利用相邻的题进行推算的优势。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相邻乘法题的关系;寻找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所学的加法表吗?
加法表有什么特点呢?是怎么制作的呢
学生回答
二、新课探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乘法表(揭题)
探究一
1、横行、竖列、斜行有什么小秘密?
(学生尝试研究)
小结:横行中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也增加1。
纵列中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增加1;
左斜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不变。
右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
……
探究二
1、颜色与乘法算式间又有什么小秘密?
小结:中间红色的`是平方数题。
出示探究练习(平方数)(学生练习)
2、师:橙色的两列题是交换题,都是5的乘法。
边框题(绿色)是1和10的乘法题。
蓝色的两列题是2的乘法,交换题。
出示探究练习(蓝色题目)
师:在计算这些题目的时候,你发现什么小秘密?
小结:这些都是2的乘法题和它的交换题。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师:你是怎么找到这些邻居的?
小结:从横行看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也增加1。
从纵列看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增加1;
从斜行看,左斜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不变;右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
练习二
小结:
10×3=30
9×3=30-3=27
8×3=27-3=24
7×3=24-3=21
小结:
2×1=2
2×2=4
2×3=6
2×4=8
小结:
10×5=50
50+20=60
60-6=54
54-9=45
练习三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
课堂小结
乘法表中的小秘密:
横行中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也增加1;
纵列中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增加1;
斜行里,左斜(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不变);右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
课后习题
练习册第4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除法横式和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横式进行对比,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照操作过程,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这里的复习,既是为了对旧知的巩固,也是为了学生能够衔接前后知识,为新知铺垫。)
活动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例3: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教师:请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畅谈想法。(画一画,摆一摆等)
2、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方法,看看结果都一样吗,其他同学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预设1:采用画一画的方法。
教师:请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结果。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小棒4个一组画在一起,一共画了3组,还剩1根。
预设2:采用摆一摆的方法。
教师:请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摆法。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先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就摆一组,一共摆了3组,还剩1根。
预设3: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老师巡视的时候看到有同学用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列式计算方法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算式。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算式。
13÷4=3(组)……1(根)
教师:你为什么想到列除法算式?(平均分)你能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吗?算式中13、4、3、1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4: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指名学生展示,只要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的表征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教学除法竖式写法和各部分含义。
1、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成3组,还剩1根。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用算式如何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该如何表示。
板书:除法竖式
2、教师黑板演示竖式计算过程。
先用直尺画,在这个符号里写被除数13,表示要分的13根小棒;外面左侧写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
教师:刚才同学们把小棒分成了3组,这个“3”写在哪里?
请同学们猜一猜,教师引导纠正,说一说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分成3组)
教师:13根小棒,分成3组,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12根)
让学生体会,从竖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也就是3×4表示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写在要分的13的下面,要求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从活动中我们知道,还剩1根小棒,想一想在竖式中如何表示。
教师演示画 ,引导学生发现,13根小棒分掉12根后,用13-12正好表示剩余的1根小棒。
3、回顾梳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如何写竖式的?对比除法算式13÷4=3(组)……1(根)看看竖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小组里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结合分小棒的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除法横式与竖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4、巩固练习一。
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四:迁移对比。
1、教师:如果我们有1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竖式怎么写?请同学们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出横式和竖式。
小组里交流比较,再请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这么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2、教师: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巩固练习二。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五: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初探面积的含义。
1、感知:
①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个0”,会计算10以内数与10的乘法。
2.能利用10的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探索、实践“10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10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能力。
2.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乘法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小兔参加跳远比赛。
1.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小兔一次能跳几格?(10格)
我们就说小兔跳了1个10,1个10就是几的几倍?
2. 小兔跳两次跳到了几, 几个10,是几的几倍?小兔跳3次呢?
3. 接下去小兔该跳到哪儿了?你能自己来填一填吗?把书翻到第16页,填一填第1题的数射线。(请小朋友按照“小兔跳几次跳到了几,是几个10,也是几的几倍”的句式来回答)(核对完答案把书放好)
T:小兔10格一跳,每跳一次1个10,跳了几次就是几个10,也是10的几倍,那小兔还没有跳的时候,它在数射线的哪个位置?(0)
0表示几个10?小兔跳了0次,就是0个10。
二、探究新知
T:谁会用乘法算式来表达小兔每次跳的情况?
(0个10,0×10=0,交换题10×0=0)
(开火车,一个小朋友说乘法算式,同桌说交换题)
(列出算式和交换题)
0个10 0×10=0 10×0=0
1个10 1×10=10 10×1=10
2个10 2×10=20 10×2=20
3个10 3×10=30 10×3=30
4个10 4×10=40 10×4=40
5个10 5×10=50 10×5=50
6个10 6×10=60 10×6=60
7个10 7×10=70 10×7=70
8个 10 8×10=80 10×8=80
9个10 9×10=90 10×9=90
10个10 10×10=100
T:老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22个算式,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 么?
(因数都有10)
对,我们发现这些算式其中都至少有一个因数是1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本领--“10的乘法”(出示课题)
T:小朋友刚刚已经发现了这些乘法算式的共同点,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谁能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T:对,我们发现,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这句话请小朋友重复)0×10和10×0,和10相乘的数已经是0了,我们写积的时候还要不要再0的末尾添一个0?0×10表示0个10(就是没有10),而10×0表示10个0,结果是不是还是0?那如果是4×0,0×5,请小朋友猜测一下,积是几?这就是乘法的另一个秘密: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三、阶段练习
T:乘法的新秘密小朋友学会了吗?老师有几道题目,请小朋友练一练
(1.同桌开小火车抢答)
(2.手势回答)
4×10= 0×10=
10×6= 10×3=
2×10= 10+5=
7×10= 10×10= 10×9 = 0+10=
10×( )=80 ( )×10=50
60=( )×10 70=10×( )
90=( )×( ) 100=( ) ×( )
四、整合应用
T:小朋友学会了计算的工具之后,老师要请你们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看这题。请小朋友先把题目读一下。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每份数和份数)要求什么?(总数)这道题就是要我们算几个几?(10个10)所以我们的乘法算式是10×10=100(支)做应用题不能忘记?(单位名称和答句)请打开书,P17,请小朋友把这道题的算式和答句写在书上。
T:第(1)题做完的小朋友,轻声读一下第(2)题的题目,想一想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做一做。(请小朋友说一说题意并核对答案)
五、拓展提高
T:熊猫买了新铅笔后忍 不住拆开,分了一点给小兔,这幅图里就是熊猫剩下的铅笔,你能帮熊猫算一算,它一共有几支铅笔?同桌讨论算式怎么列?(讲对的小朋友请他说说怎么想的?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T:这里4捆铅笔,每捆是一样多的,但是另外有一堆是不一样多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乘法。
T:我们可以这样算,先算4捆铅笔一共有多少支,这里每一份是?(一样多的)所以可以用乘法。算好4捆铅笔的数量后我们再把零散的铅笔支数加上去。哪个小朋友能试着列一下算式?(可能小朋友会列4×10=40,40+7=47)小朋友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在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把它称之为乘加。
T:我们也可以用零散的7支,再加上4捆,算式就可以写成7+4×10
T:像4×10+7和7+4×10这样,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我们称之为乘加,乘加要先做?(乘法)这样 的'规则叫“先乘后加”
T: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把零散的铅笔凑个整。熊猫先向小 兔借了3支铅笔,和他原来的7支凑成 了10支,和另外4捆每捆的数量一样了吗?(一样了)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了,但是,有3支铅笔不是熊猫的,所以,我们要减去3。
算式是?这个算式叫乘减,计算时它也是先算?(乘法)
T:熊猫还剩下47支铅笔,它又给了小丁丁两捆铅笔,它还剩几支铅笔?这个算式应该怎么列?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谁能来总结一下它的规律?
总结:当一个递等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时候我们先算?(乘法)
打开书P17/4,练一练。(核对第2、3列答案时要求先说8×10=80, 再说80+7=87)
判断
先乘后减
在有乘法、加法或乘法、减法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巩固新知
T: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给对方出题,要求涉及到10的乘法,可以是简单的一步计算,也可以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10×8-3=77
3+5×10=80
10×4+5=90
7+10-4=66
10+0×10=0
教学反思: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猜想验证确信十的乘法的特点效果较好。本次教材在乘法计算的第一课时增加了乘、加混合运算,学生能够理解,但掌握上仍需要教师在之后的学习中重点辨析。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 教学目标
1、能探究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
2、熟练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关于6的乘除法;
3、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问题解决。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6的乘除法
三、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倍和减半。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生:3的'加倍是( 6 )。( 3 )是6的一半。
师:说得很好。
师:我们来看一个小动物。
出示图片。
师:你们知道一只蝉有几条腿?二只、三只蝉呢?
生:一只蝉有6条腿。
师:自然界中有很多昆虫都是6条腿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的乘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观察数射线,想一想每次跳6格,小兔跳了几次?各是几格呢?
学生交流6的乘法口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计算;推算;迁移)
探究二
师:你能根据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和它的交换题吗?
生回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师:怎么样可以很快记住呢?
生回答。
探究三
师:我们来找兄弟姐妹。
出示:五六三十
学生交流。
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找到的?
出示:六七四十二
探究四
师:仔细观察,木头是怎样排列的?
生:六根木头用同一种颜色隔开的。
师:一共有多少根木头?
生:6×9=54(根)
答:一共有54根木头。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回答。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师:老师给你前半句,请你说出后半句。
生抢答。
师:你们厉害!
师:能不能一起背一背6的乘法口诀?
全班齐背。
练习二
师:熟练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答。
生回答。小组开火车。
师:你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回答。
练习三
师:我们用今天学习了6的乘除法,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生:6×5=30(支)
答:5盒这样的蜡笔一共有30支。
师:你是怎么想的?
(2)生:18÷6=3(个)
答:每堆有3个萝卜。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回答。
练习四
师: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合作,动动脑筋把这些空填上。
学生交流。
生汇报。
师:你还有哪些填法?
生汇报。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1、6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相差6。
2、运用口诀可以计算有关6的乘除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7-1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7-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25
(推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1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