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图画认识上、中、下的位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学过的单韵母。
2.认识10个生字,学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学会“书”、“用”的笔画、笔顺。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猜一猜:一座小楼房,没门又没窗。图书一本本,全在里边藏。
揭示课题,知道“书”的读音,注意翘舍。
二、指导朗读
丁丁的爸爸妈妈常在晚上为丁丁念故事书,现在丁丁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跟着读。这节课,我们就去参观丁丁家的书房。丁丁家的书房有个小书架,丁丁非常喜欢它,瞧,丁丁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介绍他的小书房。
1.师范读。
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小组朗读。
4.师生合作读。
5.指名读。
三、认识“上、中、下”位置,指导学生养成爱读书好习惯
1.出示幻灯片,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引出“上、中、下”。
2.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你能用“上、中、下”来向大家介绍这些东西的`位置吗?
3.利用班级图书架,让学生贴字。
4.看着图片,全班齐读课文。
5.出示金钥匙:我家有个好习惯,晚上,爸爸妈妈常常为我读故事书,现在我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跟着读。全家人一起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愉快。
四、复习拼音,掌握生字
1.出示幻灯片,观察,说出学过的拼音。
2.全班试着拼读。
3.游戏:把拼音宝宝带回家。
b g sh w d m
爸 个 书 我 的 妈
4.开火车读生字,并说说我们可以怎样认识生字,记住生字。(读课文认识生字,拼音认识生字)
五、学写生字,识记字形
写“上、中、下”几个生字,注意字的结构。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丁丁的书房,并且了解到通过拼读拼音可以认识生字,希望大家能认识更多的生字,和丁丁一样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作业
1.背诵《小书架》。
2.把“上、中、下、用、书”工整地写在生字本上,每字写2行。
板书设计:
小书架
上——爸爸
中——妈妈
下——“我”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创新;合作识字,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用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评一评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感受春天的美;课内外结合,拓展深化。
设计特色:
注重主体性参与,强调以读为本,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创新。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活”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的事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感知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环节:
一、形象感知。
(一)学生观看CAI课件: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春景图,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
(二)师:这几幅美丽的图片描绘的是哪个季节?(课件上出现“春”字)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三)师: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天一到,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出示课题齐读)
(形象感知春天的景象,感受到春天明丽的色彩,轻快地音符和跳动着的生命力,从而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不仅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辅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音,并标上小节号,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三)分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四)同桌互相听、读、正音,比比谁读得流利。
(以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作好准备。)
三、合作识字。
(一)同桌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醒”后鼻音;“澡”平舌音;“枝、梳、梢、耍”翘舌音。
(二)小组比赛认读生字卡,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三)出示下列生字,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
说()()()话()()()
川()()()友()()()
春()()()高()()()
(字词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培养识字能力,注重自己的积累和运用。)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一)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分小组合作学习。
(二)小组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学习相应的小节)
1、学习第1节。
⑴指名读。
⑵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些什么话?
⑶如果你是春雷,那就把这悄悄话说给组员们听听吧!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第一节。
⑸指名读、评议。
⑹比赛读,评出朗读高手。
2、学习第二节。
⑴指名读。
⑵教师板画柳树。
⑶愿意上台画一画柔软的柳枝吗?
⑷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这一小节呢?
⑸比赛读,指导读。
3、学习3、4小节。
⑴播放录像,春风吹动柳枝,柳絮随风飞舞。
⑵音乐声中,教师引读3、4节。
⑶春风中,柳枝展示出它婀娜多姿、俏皮可爱的样子,你愿意让柳树变得更美吗?(请同学们上来画一画)。
⑷朗读指导。
⑸小组汇报读。
4、学习第5节。
⑴醒了的小柳树可高兴了!它们在干什么呢?
⑵指名读、评议。
⑶自由体会读。
⑷全班朗读。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教学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诗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听听、画画,不仅提高语文素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第2课时
教学要求: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
(一)自由读读课文,再说课文中的生字。
(二)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做猜字游戏。
(四)完成课文“我会认”“我会读”。
(巩固字词的形式多样,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美读,前诵课文。
(一)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小组赛读。
4、齐读。
(二)背诵全文。
1、借助板书试背。
2、自由背。
3、同桌互背。
4、表演背。
5、配乐、自己画背。
6、全班齐背。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努力创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在游戏、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指导写字。
(一)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学生观察,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二)教师范写学生认为最难写的字。
(三)学生书写(指名上、中、下三名学生在黑板田字格中书写,其他同学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师生评议。
(五)继续练写。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写字技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拓展活动。
(一)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二)写一写,春天跟( )说话了,说着说着,( )。
(三)画一画,你眼中万物复苏的春天。
(课文内容的拓展,再次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思维的定向。)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9个;能积累“成团成簇、蠕动、三五成群、寒气逼人”等词语;能根据媒体演示理解“成团成簇、蠕动”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并用流畅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静心阅读,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层次,及蝙蝠和海参休眠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学文的基础上能用流畅的语言作介绍。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阅读芳草地1”课文哪部份写蝙蝠,哪部份写海参。
3、查找蝙蝠和海参的有关资料
4、根据“语言直播厅”,自由查找冬眠或夏眠动物的资料。
准备蝙蝠休眠的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导语导入: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世界,去看看。板书:动物
2、补齐课题:
课前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两种动物?
板书:蝙蝠、海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参”是多音字)
3、这两种动物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习性?(都需要睡眠,理解此处的“睡眠”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睡觉”,是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动不吃)。
蝙蝠在冬天睡觉。板书:冬眠。读准“眠”说说眠是什么意思。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冬眠?
4、引发兴趣:还有的动物要夏眠。板书:夏眠。
5、课文既介绍了蝙蝠的冬眠又介绍了海参的夏眠因此课文题目为“动物的休眠”。
补全课题。
说明:三年级仍旧要重视拼音教学。通过“蝙蝠”“海参”两个词语的拼音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同时也复习了多音字的知识。“眠”是三拼音,通过拼读适时地滚动复习三拼音的音节,巩固汉语拼音。“冬眠”是学生已较为熟知的知识,已经能自行掌握,就不用反复强调,点出即可。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夏眠”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新知”。而简单的板书也就已经将课文主干抓住。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板书读错的字词,纠正;读生字。
2、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蝙蝠?哪些部分写海参?用“//”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3、齐读课文,交流
说明: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时要注意反馈预习情况。读课文,将课后“阅读芳草地”的练习内容穿插于本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段落及分段的方法。
三、深入研读课文,积累语言。
1、根据自学要求,分组学习。
(1)认真自读课文,根据课后格表,了解两种动物休眠的具体情况;然后小组交流。
(2)讨论: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它们睡眠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说明: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读文,培养学生静心读文,边读边思考习惯;鼓励学生在小组主动与他人交流,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交流:
(1)交流写蝙蝠休眠的部分。
●蝙蝠冬眠的地方:山洞、屋檐……这些地方用文中概括的语言表达就是——(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注意“僻”与“避”字形)这里“……”还可以是哪些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蝙蝠怎样冬眠: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通过媒体理解“成团成簇”,也即前文的'“集体”一词的具体表现;抓住:“挂”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蝙蝠的资料)
●朗读1—3节
(2)交流写海参休眠的部分
●海参怎样冬眠:睡觉(自问自答句子分别师生问读。知道:自己问自己回答;感受:一问一答,读来顺畅。“蠕”读音是卷舌音,抓住“蠕动”简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海参的资料)
●朗读4—6节
说明:在交流表格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例如在交流蝙蝠在什么地方冬眠时,可以让学生想想省略号还省略了什么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地方有共同特点——僻静、避风寒,结合区分两个生字的字形。在交流蝙蝠冬眠时的样子时引导抓住动词,了解蝙蝠休眠的特点。
(3)读读课文,参照表格,说说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
(4)读全文交流两种动物睡眠的共同原因。
●通过朗读和句子比较,体会句子: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吃的没有了。”
●出示:“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
“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在文中找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体会第2个设问句:为什么会想到大雁和燕子?这个问答说明什么?
(蝙蝠也会飞行;和其他会飞的动物比较,它对付绝粮的办法很特别。)
指导朗读,抓住“不”、“都”。
●通过比较,体会句子“夏天,海底再也没有海参吃的东西了。”
完成“词句活动室”2。朗读句子,读出语气语调。
3、总结:动物休眠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吃的东西,为了保持体能,便要休眠。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或者“夏眠”)?它们是怎样“冬眠”(或者“夏眠”)的?完成“语言直播厅”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感官发现秋天的变化,亲身体验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在他们平时的观察中,逐步体验到是秋天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美丽,并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秋天到了,大自然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裳?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紫色的。。。。。。)通过老师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秋天的色彩。
“ 你认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接着我出示磁性图片,利用图片画面便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你知道菊花、枫叶、松树、和大地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吗?”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为什么菊花(枫叶、松树、大地)说‘秋天是黄色的’(绿色的、红色的、彩色的)?”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请幼儿看着完整朗诵诗歌,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幼儿记忆。
结合经验仿编诗歌,仿编诗歌的目的是让幼儿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让幼儿说说:“还有谁能告诉我,秋天还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我将孩子们的回答用简笔画记录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回答的兴趣,并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原来的诗歌中,让幼儿朗诵,使诗歌内容升华!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观发现秋天的变化,亲身体验、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在他们平时的观察中,逐步体验到是秋天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的美丽,并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培养孩子从小按科学和对科学地兴趣,
是一首契合该季节的优美的诗歌。正是这样的生活经验,为本次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请幼儿结合课件来欣赏诗歌,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画面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更便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幼儿在有了前面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大胆地讨论,他们就能很快清楚地说出秋天小草为什么是黄色的,枫叶为什么是红色的等等,进而来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请幼儿看着完整朗诵诗歌,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幼儿的记忆。
仿编诗歌的目的是让幼儿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让幼儿来说说:“还有谁会告诉我们?它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教师将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记录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回答的兴趣,并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原来的诗歌中,让幼儿朗诵,使诗歌内容升华!
《秋天的颜色》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乘上一片落叶做的小船,
要去看看美丽的秋天。
一阵秋风吹来,我感到凉丝丝的,
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我问小草,小草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黄的,
我问枫叶,枫叶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红的,
我问菊花,菊花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白的,
我问松树,松树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绿的,
啊!我看到了,秋天是五颜六色的。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说出人和树的关系:人类保护树木,树木为人类造福。
全课共有三个自然段,两幅插图。
第一段写的是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让小树暖暖和和过冬。所配插图画面是:爷爷在认真地给小树的树干捆绑稻草。
第二段写的是天热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所配插图画面是:夏天,小树枝叶茂盛,爷爷悠闲地扇着大芭蕉扇,在树荫下乘凉。
第三段赞扬爷爷和小树真好。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衣裳”、“绿伞”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爷爷真好,小树真好。”要切实引导学生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准确地理解意思,使他们初步学习到联系句子,联系课文理解词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小树,从小要为绿化祖国出力。
2.初步学习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理解意思的方法。理解“衣裳”、“绿伞”在句子里的意思,理解“爷爷真好,小树真好。”在课文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案
1.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3个生字;初读课文;指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5个生字;指导读第二、三自然段;指导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背诵。
2.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初读课文,认识全课生字,掌握其中3个生字的形和义;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激趣。
1.板书课题
6爷(y6)爷和小树(sh))
2.指名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中写了谁?(爷爷)写了什么?(小树)随着
树”的图片。
3.教师设问,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课题写了“爷爷”,写了“小树”,中间用“和”连起来,其中一个是人,一个是树,人和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全课生字,学会三个生字。
1.请学生打开书,自己指读课文一遍,做到看拼音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不好的句子可多读两遍,然后看田字格范字认读生字的音,最后看读课文一遍。
2.出示生字小黑板,指名认读全课八个生字。
3.指导学“衣、裳、伞”三个生字的形和义,并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伞”
①先指名按部分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再举起一把伞,引导学生利用伞
②指名说说伞有什么用?(伞可以挡雨,可以遮挡阳光,到了夏天太阳当头照时,打开伞就凉快多了)。
③先指导观察田字格范字,然后照范字写两个“伞”,上宽下略窄;上短下长,第一笔从竖中线起笔,第三、四两笔斜压横中线,最后一笔“丨”压竖中线写。
(2)出示生词“衣裳”
①指名读词,说明“裳”要读轻声。再说说什么是“衣裳”。
②指名按笔画记“衣”的形,然后照田字格范字写一个“衣”字,注意第二笔横要比下边的大撇、大捺写得窄。
③指导记和写“裳”字的形。先告诉学生“裳”字上边是个新偏旁叫小字头,“小字”作字头,竖钩要变成竖,左点往右下点,右点变成撇。再让学生按部分记“裳”的形。指导写两个“裳”字。“裳”字容易写长,让学生观察田字格范字时,要着重让学生看清横中线上是哪些部
上。“冖”和“衣”字的撇捺要写得一样宽。
4.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序号。先指名读,说全课有几个自然段。(3个)再指名3人按自然段读,读后组织学生按声音清楚响亮和正确的要求评议,订正读错的地方。
——课中休息——
(三)指导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句子
在黑板上出示第一句话: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1)指名读。
(2)引导理解。
①这句话写了谁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爷爷)写了爷爷做什么?(给小树穿稻草衣裳)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②句子中的`“衣裳”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到把词放在句子中理解意思的方法。告诉学生要想知道“衣裳”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认真读句子,在句子中找答案。当学生经过读句思考回答正确后,教师要在句子中把“衣裳”指的是“爷爷给小树穿上的稻草”用线画出来,使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注意了这个联系,就能确切地理解意思。
③看插图(1)问稻草是“穿”上去的吗?课文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刚学过的方法认真读句子,想想句中把稻草当作什么,所以才这么说。
(3)指导读。读的时候要把为什么要给小树穿衣裳,穿什么样的衣裳读清楚。
小树有了稻草衣裳怎样?在黑板上出示第二个句子:小树不冷了。指名读,要强调“不冷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一自然段,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先自己试背,然后指名背或齐背。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过第一自然段,知道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保护了小树。几年以后,小树长得怎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第一个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撑是什么意思?(教师可用动作演示)。
②句子中的“绿伞”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因为绿伞是小树撑开的,所以它应该是长在树上的密密层层的枝叶,即树冠。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看插图加深印象。
③枝叶是“撑开”的吗?可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请联系句子想想,然后回答。
④指导读。读的时候把小树为什么要给爷爷撑开伞,撑开什么样的伞读清楚。
(2)理解第二个句子。
小树给爷爷撑开了绿伞,爷爷怎么样?指名读,强调不热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二自然段,把句字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句子
“爷爷真好,小树真好”。是本段仅有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篇短文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与美丽,说明比金子更宝贵。朗读课文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中最后一段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预设目标:
1、感受的美好与宝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竖提,与竖折)与一个偏旁(双耳朵)。
预设流程:
一、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篇课文。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说自己的亲身感受。)
2、听师范读:
听了后,你有什么感受。(很美,很宝贵,小作者很喜欢……)
3、自读全文:
5分钟时间朗读全文,可多读几遍。
4、检查朗读:
开火车逐句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金、晨、进"是前鼻音,"阳、更、长"是后鼻音,"长、晨、谁"是翘舌音。
5、朗读巩固:
2分钟时间,哪几句不够通顺再多读几遍,或者再读读全文。
二、深入感知
1、像什么?(金子)
2、金子是怎样的?(金黄色,闪亮亮,很宝贵。)
3、为什么说像金子?
(颜色像,都闪亮亮的',很宝贵。)
4、为什么说很宝贵?
①学生读句子:田里……山上……河面……
②指导感情朗读:
a、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画面。)
b、选择一句,自由朗读。
c、交流反馈,请三个学生读句子。
d、你最想向谁学习,学着他的样子再读句子。
e、再次反馈,交流朗读。
③拓展:还有谁因为有了,就更好了。(小朋友,因为有了,更高了。……)
5、有没有跳进过你的窗户?学生说感受。
是的,会你的窗户,我的窗户,他的窗户,是大家的。
6、全文朗读,学生质疑。
为什么比金子更宝贵?
(金子不能使禾苗变绿,不能使小树长高。是带给万物生命。)
三、识字写字
1、复习巩固二会字。
①朗读带生字的词语:、像金子、田野、更绿、更高、河面、长长的锦缎、早晨、拉开、跳进、谁
②在文中找到词语划下来,读给同学听。
③老师报生字,学生在生字表上标序号。
④形声字练习。
出示:早、星、晨、春、香、阳、晚
找一找,这些字有什么特点。(都和"日"有关)
组词理解。
2、学写四会字。
①学习笔画(竖提,与竖折)。
a、自己寻找新笔画。
b、彩色电线演示新笔画。
c、书空笔画。
②写字练习。
四、扩展练习
1、组词理解:早、星、晨、春、香、阳、晚
2、找找有"日"的生字。
3、你喜爱吗?写几句话。
语文教案 篇8
一、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古诗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