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自主积累。
3.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对故乡和童年的美好回忆。
[学习课文]
《我家有个大花园》是一篇选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大花园的景物以及在花园中的童年趣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美好回忆。
萧红笔下的大花园是一个花草丰美、生命力旺盛的所在。从“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到“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写花园中的昆虫、树木自由洒脱,充满拙朴天成的诗情画意。“蝴蝶”“蜻蜓”“蚂蚱”“蜂子”“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大榆树”生机盎然。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清新明快的文字尽情抒写着大自然的神秘与美好。
从“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到“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写我与祖父在花园中的趣事。栽花、拔草、下种、铲地,区分狗尾草与谷子,采花心、捉蚂蚱,浇水玩,信手拈来的童年趣事,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祖父慈祥可爱,孩子天真烂漫,道出了祖孙俩之间亲密深厚的感情。
从“花开了”到“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写童年的无忧无虑。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儿童心灵的舒展。
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和体会。体会作者融情于景,借景写情的表达方法。背诵并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妙词佳句。
[词句积累]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先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这段话写出了榆树的生机。有风时,呼呼作响;下雨了,水汽升腾。榆树叶子的光泽好像沙滩上的蚌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榆树盎然的生机。
2.“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借花、鸟、虫子的描写,表达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心境,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语言不事雕琢,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把你勾画的句子抄写下来。
1.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介绍作者:
【教师活动】
1.谈谈你对作者萧红的了解。(教师简介作者)
2.揭题导入。
【学生活动】
1.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自己对萧红的了解。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研究吗?
【学生活动】
1.自由读课文,质疑,思考。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质疑、解疑。
三、品读课文,感受园中乐趣:
【教师活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作者在大花园的生活有趣吗?结合文中的词句谈一谈。
2.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同桌讨论,交换看法。
3.全班交流。
四、再读课文,感悟妙词佳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因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捕捉到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种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课文的解读为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三种不同场合的歌会。
2、品读作品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感悟积累。
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构思: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5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完成导学案二、三。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请认真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2、完成导学案二、三。
附:导学案
二、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
A、注音:
迤( )西 譬( )喻 淳( )朴 蹲踞( )
忌讳( ) 酬( )和( ) 铁箍( ) 熹( )微
龙吟凤哕( ) 即物起兴( )
B、释意:
悠游自在:
熹 微: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文本拓展
东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四、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二、三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五组: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语言
2、感悟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作者、题目。(课前播放音乐《彩云之南》)
师:同学们,“彩云之南”是哪里?
——
今天,就让我们和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风光旖旎的云南,领略生面别开的云南歌会。
板书:题目、作者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示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师:你怎样获取了这些信息?
示例:看注释、查资料、上网搜索等等。
师: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这种自学的方法。老师也想补充一点,沈从文曾在云南生活长达8年之久,他像爱自己的故乡一样,爱上了云南的山水,云南的百姓,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小组展示
师:预习课同学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今天就分小组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有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
你能否结合原文说一下你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2节人物描写;B组仿写3节人物外貌描写。请A、B组的同学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师:你能否把这种高超的技艺、轻松的心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
2、师:“一连”“三个”“逼”是轻读还是重读?为什么?“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读时要注意什么?
示例:“一连”“三个”“逼”需重读,可以体现年轻女人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语速要舒缓。
3、指导学生诵读“那次——去了”部分,老师倾听,相机点拨,指导,再让学生齐读。
4、师:你认为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能否结合原文来说?你们小组在仿写时注意了什么?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外貌特点,写得比较细腻,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等词语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写时应注意这些。
5、师:你知道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6、师:范读3节,提醒同学进一步体会工笔描绘的特点。
7、师小结:山野对歌,虽然是剑拔弩张的比赛,沈先生却着重渲染了它的轻松与快乐。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展示的形式是A组朗读加表演,B组语言赏析。
A组示例: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读,其他模拟动作或唱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而成的”写出了花的可爱。“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题目是歌会,为什么要花大笔墨写环境呢?是不是喧宾夺主?
示例: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广东本地有没有这种山歌呢?与山歌相比,广东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粤剧
3、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杰方能
人灵。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云南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云南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A组同学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对村寨传歌的解读,B组同学用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
A组同学黑板展示简笔画,并对简笔画的内容解说、介绍。(如代代相传的特点、热情无私的精神等)
B组同学一生朗读“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参加村寨传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的身份?(引
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
2、师: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你能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吗?(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
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
3、师:如果朗读这一部分,描写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读?(引导学生体会“最当行出色”“早”“却”等词要舒缓、重音。)
——
4、自由朗读:“集会表面——原来如此”部分,注意读出赞美欣赏的语气。
5、师小结:有人说,心中拥有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仅在传歌,更传递了真诚与热情,这种情之美是最动人的!
6、师: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场合歌会的不同,那么透过这些不同,我们能否发掘出他们的相同点呢?请第5小组的同学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三种场面的相同点。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三种场合的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你认为沈从文先生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师小结:在云南的歌会上,有轻松愉快、有淳朴自然,更有热情与真诚,就是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课文的开头就以总领全文的两句话,表达了这种赞赏之情,请齐读课文第1节体会,注意读出赞美之情。
3、生齐读课文1节。
三、拟写副标题
1、师:通过以上的品读、分析,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相当的理解,能否从不同角度,为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传达自己学完本文的独特感受?请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可以到前面板书出来,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答案,激励思维火花的碰撞)
示例:“云南韵”“不同的歌会,同一种美”“情动云南”等等。
师:以上同学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触动了老师,在云南的歌会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而透过这些美,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个个鲜活质朴热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这篇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板书)
四、课堂释疑
1、师:预习环节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1-2个,大家共同释疑。(先请提出人谈看法,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引导、点拨。不一定要有完整答案,只是引导思考,探讨)
——
2、师:最后,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
图,本单元是民俗单元,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
有消息证实,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藏族英雄史诗 《格萨尔》,目前也面临濒危抢救的问题;岭南文化的瑰宝——粤剧目前“铁杆”戏迷只有20xx多人。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和老师的一样沉重。所以老师特别希望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提醒大家注意:
有些声音我们不能遗忘,虽然时间让它们沉下历史的河床,但当伴着田间嗒嗒的马蹄和奏响在山野村落的鸟鸣,民歌、腰鼓、戏曲、民间艺人悠扬的二胡,这些民俗文化的精粹在我们的耳畔隐约传来的时候,同学们,让我们驻足、欣赏,让这些天籁之音,把我们的智慧之灯点亮,让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五、布置作业
师:想不想做民俗文化的守卫者?
——
请课下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在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概括课文。
2、 了解“苦”与“乐”的思想感情的内涵。
3、 品读精彩句子,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其中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同学们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写柳的诗还有很多,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这些诗人的笔下,柳是报春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离别思念的寄托。当代作家宋学孟对柳却别有一种情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柳叶儿》。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文中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书空、齐读)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讲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里,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
3、本文回忆了关于柳叶儿的哪几件事?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动词来概括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4、听了文章,你听出了作者对柳叶儿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关语句朗读品味。
(开头1-3、结尾14-15、标题“儿”)喜爱、感激(首尾呼应)
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写了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抒发了作者对柳叶儿的喜爱、感激之情。
三、品读课文,探究苦乐
听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苦不苦?
1、跳读课文,找出体现生活之苦的句子或语段。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并分析。
(分析4、9、10、11、12、13小节)
(景物描写: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心头:在万物还没醒来之际,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把这段景物描写和下面抢柳叶儿的艰辛放到一起来读,景物描写之中就自然而然透出一丝丝淡淡的哀愁。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以美景写哀情。)
2、当时的生活是极苦的,可作者却说“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小组讨论)
可以逞能,可以吃饱。
儿童顽皮的天性、积极乐观的心态、少年不识愁滋味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回味童年那段艰难岁月时是苦中有乐的,正因为生活极苦,才有了吃柳叶儿之乐,苦与乐是相依相伴的,有苦才有乐,没有绝对的苦,也没有绝对的乐。苦乐相依,而我们感受到更多的还是苦涩。作者用快乐的口吻来叙述艰辛苦涩的往事,实际上是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苦。
四、扩读课文,延伸生活
儿时的作者苦并快乐着,我们作为现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呢?
乐观面对苦难,倍加珍惜幸福。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柳叶儿》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儿时的生活,领会了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也明白了苦乐相依的道理,悟到了对待苦乐的正确态度。让我们时刻铭记:乐观面对苦难,倍加珍惜幸福。
教后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能体会“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
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声音,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自由组合写小诗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乏、口语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导致了“我口难表我思,我手难写我想”,这些都是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日后语文教学努力探索并积极改进的方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书”4个字,认识“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
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小朋友在家时学习搭积木。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出示彩色的积木。
师生交谈:你喜欢搭积木吗?你能搭出什么来?
2、板书课题并带课题。
3、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那就让我们快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债拼音读课文。
2、师:谁能靠着拼音朋友的帮助,把课文读通,读准?
三、认读生字。
师:想读好课文真不容易!有一个新朋友我们还不太熟悉!
1、出示要认识的11个生字,让学生开火车认读。重点指导“平、这、住、呢”的读音。
2、出示没有拼音的汉字,现在,你还认识这些新朋友吗?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有什么好办法?
全班交流记字方法。
师适时点拨:你们发现了吗,“很”字的偏旁很特别,它叫——“双立人”。
4、出示句子(无注音):
(1)平平搭了四间房子。
(2)这些房子都给谁住?
(3)给没房子的人住。
比赛读句子,看谁读得正确。
四、再读课文。
1、在小组里轮流朗读课文,互相正音、评议,看谁读得正确。
2、指名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3、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五、指导写字。
出示“业、平、本、书”:
1、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四个字,发现了什么?
写这样的字,要怎么写才漂亮?
2、师在黑板上田字格里示范写“平”字。强调竖笔要写直,而且要写在竖中线上。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出现生字词。指名读。
二、指导朗读。
(一)举行朗读比赛。
1、你觉得哪几句话特别需要老师帮助?
老师指导读好“这些房子都给谁住?”“还有一间呢?”“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三句中的“呢”、“啊”和问句的语调。
2、各自练习朗读,进行准备。
3、比一比谁读得好,
(二)启发想像读。
1、师:你们看,这图上画的不就是平平和奶奶吗?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
鼓励学生分别扮演角色,大胆想像说。
2、师:原来呀,第3、5、6小节里就是平平的话呀!该怎么读好它?
男女生配合读。(3、5、6小节男生读,其余由女生读。)
(三)师生配合读。
第2、4小节老师读,其余由学生读。
三、读读说说。
1、师:为什么要说“很多很多”,不反其中的一个“很多”去掉呢?
引导学生读、比较、体会。
2、师:看平平多么自豪,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你们能不能也像这样说一说?
3、口头练习:
很红很红的_________;很大很大的____________;
很_______很_______的路;很______很______的_______。
四、说话比赛。
师:平平真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他的'理想多么美好啊,他要让每个人都有房子住!小朋友们,你们一定也有很多美好的想法吧。说说看,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1、在四人小组里轮流说。
2、选派代表到台上说,集体评议。
3、小结:理想就像是这积木搭成的漂亮的房子,它可不是一下子就变出来的,要靠我们一块一块地搭,不断地努力才行呀!小朋友的理想也要靠努力学习才能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古诗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