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案

时间:2024-08-26 18:01:32 九年级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三历史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历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历史教案

初三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海地独立;“多洛雷斯呼声”;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思想认识:

  1.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殖民者的压迫、掠夺。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贫穷落后,激起拉美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在独立运动中,拉美人民联合起来,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取得反殖斗争的重大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通过分析,让学主认识到联合起来,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英雄。

  能力培养: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西葡殖民者对拉美人民的压迫、剥削,是引起拉美独立运动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自己学会找出并归纳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进步。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重点分析: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南美逐渐成为斗争的中心。两支起义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西班牙殖民者发动进攻。实现了配合作战。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奠定了拉丁美洲信心国家的基本格局。因此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在教材中并没有完整的描述,学生分析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因为独立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初三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师过程中,运用相关地图(有条件的运用课件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进军路线做详细描述,并在进军过程中显示两支部队解放的地区)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感。培养他们史地结合的意识。可以适当分析南美的地形特点,体现起义军在进军过程中的艰巨性,为分析战争胜利原因打下基础。

  难点突破方案: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在拉丁美洲革命一目讲述完成后,提出问题拉丁美洲人民在斗争中面对的侵略者是哪几个?在等到学生的回答后。连续提问,面对三个对手,拉丁美洲人民仍然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原因何在?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战争的性质,领袖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各国人民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几个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难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初三历史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 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 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 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 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 。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 、意大利等国。

  2. 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 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

  3.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 ”;在精神和文化领域, 凌驾一切。

  5.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 制度结束, 也衰落了。6. 东罗马帝国定都 ,此地原称 。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 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 ,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 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 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 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时间: (1)东罗马帝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特点: (2)6世纪后

  3.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 (3)斗争: (3)15世纪中期

  (4)发展:

  (五)巩固训练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 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3.基督教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 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 B.兵权 C.财权 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 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 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初三历史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

  2、说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阿拉伯数字的关系

  3、叙述: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4、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学习难点:

  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________,印度的'________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3.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人,人把它发展并传播。__________(时间),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

  4.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的赏识。《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经历与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与向往。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阿拉伯人在交流中有什么贡献?

  ②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人类记载数量的方法是结绳、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头上刻10刀。数量少的时候还好记,数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烦了。

  (1)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古代印度人是怎么做的?

  (2)人们把他们发明的数字称为什么?

  (3)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请你与同学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自由发表见解。

初三历史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

  2、理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通过学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重点: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难点:

  “欧共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52页,简述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阅读教材52——53页,分析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

  3、阅读教材53页,列举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二)设问导读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为了对付,给予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50-7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

  2.20世纪年代,“组织,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称。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盟成为世界上的经济体。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

  5.20世纪年代中期以后的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6.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年,日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大国的欲望也开始了膨胀,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⑵、战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⑶、欧盟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四)拓展延伸:

  列举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它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五)系统总结:

  战后西欧经困难,依靠美援得发展。

  欧盟成立于93年,资源共享利发展。

  五十年代日崛起,发展速度数第一。

  科技立国政策好,人民生活提高了。

  欲做政治大国梦,亚洲邻国不答应。

  (六)巩固训练:

  1、二战后对西欧经济恢复帮助最大的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苏联

  2、关于欧洲联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成立于1993年

  B、是欧洲国家政治军事集团

  C、有统一的军队

  D、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3、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英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组织的建立紧密相关()

  A、欧洲共同体

  B、联合国

  C、不结盟运动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额发展的原因是()

  ①美国的援助

  ②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③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哪一项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A、美国的扶持

  B、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的技术

  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头巨资发展教育和科技

  6⑴、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哪国?其次是哪国?

  ⑵、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⑶、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七)当堂反思:

  课改提了好多年,我也进行了不少的摸索、尝试,但没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原因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听不懂,怕漏了知识点,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怕这怕那,杞人忧天的思想,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依赖”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改春风的鼓舞下,我试着摸索实践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现借《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课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设计导学案,首先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及重难点,学生在预习时就避免盲目性,有章可循;预习部分,学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找出重要时间、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记忆。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表现自己;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即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优势、智慧。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如:在本节课我设计了问题:“请你找出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使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形成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在讲授本课内容不应只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上,不能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在讲解史实时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知识只是一个载体,传授知识也只是一个过程。要在讲解知识中,通过一定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样这节课才更有深度和力度。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一是“欧共体”的背景未讲清。应向学生指明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60年代建立“欧共体。”二是在讲述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时,应重点分析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异同点,应向学生指明战后西欧和日本都乐于和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进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穿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初三历史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

  2、知道: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

  3、叙述: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4、正确分析: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5、学会: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学习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学习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公元前世纪,古代伊朗以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中期,波斯帝国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

  2.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国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继王位,他足迹远达,建立地跨三洲亚历山大帝国,定都。

  3.任罗马帝国皇帝后,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到世纪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起,西临,南抵,北达,地跨三洲,成为内湖。

  4.罗马扩张与征服一方面充满着,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我们现在运动会中的马拉松运动出现在那一个战争中?

  ②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疆域

  (三)拓展延伸

  ①怎样才能正确评价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征服

  ②观察下面《罗马帝国疆域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一说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所到达的地方。

  (2)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罗马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3)从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希波战争

  二、亚历山大东征

  三.罗马扩张

  (五)巩固训练

  1.罗马为了取得地中海霸权,曾经和谁展开长期争霸

  A.埃及人

  B.印度人

  C.迦太基人

  D.波斯人

  2.下列最早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A.埃及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3.古代雅典人设置“马拉松长跑”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中的英雄

  A.特洛伊战争

  B.希波战争

  C.伯罗奔尼撒战争

  D.罗马的扩张战争

  4.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人物是

  A.凯撒

  B.安东尼

  C.屋大维

  D.斯巴达克

  5.有关古代世界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世界战争大多规模大,范围广

  B.希波战争进行了三次,最后波斯人取得胜利。

  C.有很多古代国家通过战争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古代世界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的'传播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材料三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①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大秦”在世界史上指哪个国家?材料中记载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国具体是在哪一年?这个史实记载在哪部书中?

  ③材料三能说明什么?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初三历史教案6

  学习目标:

  1。 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

  2。 知道: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

  3。 叙述: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4。 正确分析: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5。 学会: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学习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学习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公元前 世纪,古代伊朗以 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中期,波斯帝国 次出征希腊,史称 。希波战争, 赢得战争的胜利。

  2.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 国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 继王位,他足迹远达 ,建立地跨 三洲亚历山大帝国,定都 。

  3. 任罗马帝国皇帝后,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到 世纪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起 ,西临 ,南抵 ,北达 ,地跨 三洲, 成为内湖。

  4.罗马扩张与征服一方面充满着 ,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我们现在运动会中的马拉松运动出现在那一个战争中?

  ②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疆域

  (三)拓展延伸

  ①怎样才能正确评价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征服

  ②观察下面《罗马帝国疆域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一说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所到达的地方。

  (2)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罗马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3)从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希波战争 二、亚历山大东征 三.罗马扩张

  1.背景: 1.背景: 1.背景:

  2.时间: 2.时间: 2.时间:

  3.经过 3.过程: 3.结果:

  4.结果: 4.帝国疆域:

  5.影响: 5.罗马扩张的影响

  (五)巩固训练

  1. 罗马为了取得地中海霸权,曾经和谁展开长期争霸

  A.埃及人 B.印度人

  C.迦太基人 D.波斯人

  2.下列最早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A.埃及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3.古代雅典人设置“马拉松长跑”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中的英雄

  A.特洛伊战争 B.希波战争

  C.伯罗奔尼撒战争 D.罗马的扩张战争

  4.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人物是

  A.凯撒 B.安东尼

  C.屋大维 D.斯巴达克

  5.有关古代世界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世界战争大多规模大,范围广

  B.希波战争进行了三次,最后波斯人取得胜利。

  C.有很多古代国家通过战争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古代世界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的传播

  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 “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 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① 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② 材料二中的“大秦”在世界史上指哪个国家?材料 中记载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国具体是在哪一年?这个史实记载在哪部书中?

  ③材料三能说明什么?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初三历史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通过观看演出、录像、听故事等一系列课堂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及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2、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导入新课

  (一)课前播放歌曲《天堂》,学生随唱,营造学习本课气氛,欣赏汉武大帝片尾曲《等待》

  (二)师:在刚才的乐曲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广阔、优美、和谐的草原风光,还听到了古代草原的金戈铁马和前方战士的奋勇拼杀。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共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边疆各民族的是是非非。认识和了解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第十五课《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

  (三)导入设计目的:用歌曲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乐曲的对比直观感知本课的主题“和与战”

  三、学习新课

  (一)第一环节: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自学指导一欣赏图片,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回答问题(多媒体播放关于匈奴民族的特点、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对外交往的图片(思考2分钟))

  2、这是我国古代哪个民族?它的首领被人们称作什么?

  3、他们生活的地点在哪里?

  4、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是什么?

  5、匈奴对内地的进扰开始于何时?秦始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6、秦朝同匈奴之间发生了哪些大事?

  教师对第5个问题进行点拨

  ①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②移民戍边

  ③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

  ④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不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思考、发言,一环扣一环,通过第4、5小题的探究回顾,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学指导二

  1、自学课本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问题一: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首领叫什么?

  冒顿

  (2)问题二: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一是匈奴经济有所发展,二是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建立了一支强大骑兵队伍。

  (3)问题三: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统一使匈奴生产迅速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有很大的进步,从汉族那里学会了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2、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回答准确后,进行记忆巩固(可用记忆比赛你问我答等方式)

  过渡语:匈奴强大起来以后,乘中原战乱之际,不断南下掳掠财物。

  (三)合作探究一

  请同学们按照历史学习小组思考下面三个问题,进行交流:

  1、反观建国之初的西汉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2、匈奴对内地的进犯有何影响?

  3、面对经济实力远远高于西汉的匈奴,汉高祖只好采用哪种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稳定边疆人民的生活?

  学生的讨论要不拘一格,分组发表言论,然后总结得出被迫“和亲”原因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弱。这个地方是本课的升华所在。

  教师点拨:

  (1)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争霸,使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皇帝连找四匹同样颜色的马竟找不到,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可见国力的衰弱,在与匈奴战争中处于劣势。

  (2)严重破坏了北方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也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3)“和亲政策”:汉朝时,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并每年送给匈奴大量宝物和纺织品,以求得暂时的和平的政策。

  4、过渡

  这个和亲政策达到换来和平的目的了吗?没有,匈奴仍年年挥师南下,甚至一度深入到长安附近。要取得边境的安定,只有在军事上打败匈奴才能阻挡住匈奴贵族的掠夺铁骑。接下来学习第二个问题。(利用问题思考和比较的方式自然过渡。)

  (四)第二环节: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自学指导三,自学课本“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结合战争示意图,仔细阅读正文,浏览小字部分,对照地图,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汉武帝时的汉朝国力怎样?

  2、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匈奴民族咄咄逼人的进攻,结合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你应该怎么做呢?到底是“和”还是“战”!

  3、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汉武帝大败匈奴的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叫什么?()

  (2)指挥这场战役的著名将领是()()在位皇帝是()

  (3)双方交战的时间是()

  (4)分几路出击()地点()

  结果呢?A、汉武帝时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此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5、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结合《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战役形势图》再读课本,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同学间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下面3个探究问题,是老师预设的。问题的出示要根据学情而定。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思辨能力的提高。

  (1)“战况报道”:学生指图并生动描述卫青、霍去病率军大破匈奴的史实。

  (2)“战地采访”:“冠军侯”霍去病的事迹——“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补充1:卫青: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后被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即最高的军事将领。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史书说:卫青为人,谦虚爱士,深得部下拥戴。

  补充2:霍去病:去世时年仅20多岁,第一次随卫青出征即获成功,深得汉武帝赏识,称:“你年纪轻轻,便骁勇善战,勇冠三军,威震敌胆,就封你为“冠军候吧!”体育比赛中的“冠军”一词,就是这么来的。他一生中曾六退匈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他的名言。

  7、探究感悟

  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有何作用?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1)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北方边郡长期以来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除。

  (2)他们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3)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加以引导,但不要自己叙述,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

  8、合作探究二

  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理性的认识。)

  (1)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国力的强盛与否决定战和。

  (2)知识综合: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3)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国的`势力,封国越来越小。

  (4)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5)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6)军事: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9、过渡: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但是无情的战火,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汉武帝晚年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颁下了著名的“罪己诏”,公开向天下人检讨自己的过失,他认为正是自己连年用兵,使天下人愁苦,国力耗损,他表示从此不再用兵,要与民休息。一代杰出帝王汉武帝敢于向天下人检讨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能改正,这在封建帝王中不多见,他的这种精神,应该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有没有比战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目借用“罪己诏”的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对“战争”的认识。从而由“战”过渡到“和”

  (五)第三环节:昭君出塞

  自学指导四,结合本目教材提供的两幅图片,仔细阅读正文,浏览小字部分,解决下列问题

  1、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

  2、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赞扬?(建议教师分层设问启发)

  (1)欣赏“昭君出塞”图(投影图)。(荒凉、寒冷、落后)假如你是昭君,你去不去?

  据学生回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去:和平使者。不去:太苦。

  (2)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王昭君便具有其中的“落雁”之姿。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

  (3)结合资料,分析“昭君出塞的作用”。

  A、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B、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

  对于资料的意思,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资料意思弄明白了,也能理解昭君出塞的作用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再以文字形式在银幕上点出,便于强化记忆和学生笔记。

  教师点拨:昭君出塞50余年间,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相处,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合作探究三

  汉初的和亲与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什么不同?

  教师点拨:汉初的和亲是在匈奴强大下,西汉限于国力,被迫采取实行的。昭君出塞和亲是匈奴主动的求亲,是汉匈关系有好的体现。

  4、探究感悟二

  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我们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应做些什么?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发言不一定要求很全面,教师应热情鼓励,可提示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

  整体感知: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秦汉时强大起来。秦始皇曾派蒙恬攻打匈奴,汉朝与匈奴有战有和,和为主,冒顿统一蒙古,有利于蒙古草原政治经济的发展,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保护了中原的农耕文化,而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为汉匈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用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师生共同完)

  (六)基础演练:

  1、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

  A、战国时期B、秦始皇末年C、西汉D、秦汉之际

  2、匈奴统一后生产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

  3、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事件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D、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4、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B、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

  C、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D、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出塞

  5、下列和反击匈奴有关的历史人物有()

  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卫青④霍去病⑤汉元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

  6、说一说:汉与匈奴的关系:

  汉初:

  汉武帝:

  汉明帝:

  回扣课本基础知识,由简到难,面向全体;针对重难点,巩固提高。

  (一)走进历史,探究升级

  1、评一评: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对于汉武帝和王昭君历史上这两个“一刚一柔”的人物,选取一个你所欣赏的人物进行评价,说说你赞赏的理由。

  2、收集并诵读和匈奴有关的古诗:如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假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写一写:(下面是历史剧“昭君出塞”的剧本。已有部分旁白,请你分别为汉元帝、王昭君、呼韩邪单于配台词)

  (旁白):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汉元帝在位时的一天,呼韩邪单于来到了长安…

  呼韩邪单于:

  汉元帝:

  呼韩邪单于:

  汉元帝心想:蒙古草原又远又冷,怎么办呢?有了,在宫里挑选一名宫女,把她做为公主嫁过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他下令:“”

  (旁白):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当时有个画工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时,如果宫女给送点儿礼,他就画得美一点儿,不然就画得丑一点儿。王昭君性格耿直,当生活在深宫里的王昭君听说这个消息后,她想:

  (旁白)于是,王昭君求见皇帝:

  汉元帝:“去,快去,给她准备嫁妆!教她学习匈奴语及匈奴的生活习俗,一切按公主待遇。”

  (旁白):没多久,王昭君学会了。到了出嫁的日子,身着盛装的王昭君风姿绰约地来到了大殿,拜别汉元帝:“”随后与呼韩邪单于乘马离去。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汉元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因为他十分惊讶皇宫里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宫女!

  (旁白):昭君出塞50余年间,王昭君教会匈奴人汉匈两族友好相处,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

  设计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要求每一小组评选出一份,组与组之间交流,后全班交流,可用展示会或班内张贴等方式进行激励)

初三历史教案8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 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国。

  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制度结束,也衰落了。6.东罗马帝国定都,此地原称。

  7.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五)巩固训练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

  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3. 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

  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

  C.财权

  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

  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

  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初三历史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特点和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

  (2)掌握《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阅读本课中的有关资料,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拿破仑帝国兴亡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人物功过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培养学生综合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还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规模大,又彻底,影响深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刚停,仅仅隔了几年,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又响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隆隆炮声。这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是欧洲大国,也是当时的强国,同时还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雅各宾派专政又是怎么一回事?拿破仑是如何崛起的?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研究的问题。

  【自主预习】

  1.18世纪,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全体社会成员分为________级,包括_______和农民在内外的第三等级,处于无权地位。

  2._________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__________,揭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序幕。

  3._________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1792年,法国废除__________,建立了共和国,史称________________。不久法国国王___________被推陈出新断头台,革命取得重大胜利。

  5.________________掌握政权后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6.1799年底,___________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五年后,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即_______________。他在位期间,为巩固资产队级统治,颁布了_________。

  7.___________年,法国的封建王朝在外国军队的保护下复辟。

  【合作探究】

  一、法国大革命

  1.原因

  我们都知道革命爆发实际上是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什么矛盾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呢?(展示《法国社会等级制度》《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图片)

  教师评价学生回答。并指出封建地主阶级(教士、贵族),对资产阶级、工匠、农民、城市贫民的压迫,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揭竿而起成为大革命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

初三历史教案10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知道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

  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堂导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学习:

  一、人类的出现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

  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

  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会:

  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分为氏族和氏族两个时期。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点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制和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合作探究:

  1、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2、第五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

  达标检测:

  1、广袤富饶的非洲大陆是黑人的故乡,也是人类的发祥地,约300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是:

  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罗马农人

  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

  A、原始人群B、氏族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

  3、人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D、能采集果实

  4、世界三大人种不包括:

  A、白色人种B、黄色人种C、棕色人种D、黑色人种

  5、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D、封建社会生活习俗不同

  6、材料一:人类的`生产工具十分原始,物质匮乏,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材料二:人们不再杀死战俘,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以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哪一阶段?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那一阶段?为什么不再杀死战俘?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BABCA原始社会早期;父系氏族后期;为了增加劳动人手,保存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

  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三是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

  活动二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2)新式武器的发明与刚刚结束的哪次科技革命有关?由此,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探究一战的启示

  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争,假如你是相关国家的领导人,你会从一战中吸取哪些教训?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特别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课后习题

  1.你能说出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背景吗?

  2.介绍垄断资本主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

  3.从课本132页图中找出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主要参与国。

  4.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时间、标志及扩大。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主要分布及三条战线。

  6.凡尔登战场的情况,一战的规模、结果、影响。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初三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11-03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6篇11-05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6篇)11-06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4篇11-04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集合6篇)11-07

古代历史教案12-15

历史教案-历史02-27

历史教案-虎门硝烟02-27

初二历史教案11-03

高中历史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