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1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积极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探究活动
走近《孟子》
一、提供材料专题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二、研讨主题
研讨可侧重于以下几点
1.孟子思想的研究
2.《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
3.《孟子》语言风格的研究
三、交流、评价与总结
可以在高三年级组织一次“走近孟子”为主题的论文(或者学生自作的主页)交流会。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2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题型。诗歌鉴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赏析、意象的赏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赏析等。
从命题形式上看,考查的试题多种多样,主要有: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概括景物特征、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比较两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
人物形象分析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景物形象分析
1、概括景物特征
2、赏析景物形象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 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6分)
(1)、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分析景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景物特征?
2、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3、注重想象,补充空白?
4、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2)、? 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抽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知人论世,感知环境与处境
3、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重视转换,概括形象。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⑴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首联描写登盘山所见所闻:军营号角凄厉悲鸣,仿佛漫山草木也枯黄凋落了;云海之中,陡峭的山峰像洞开的石门。
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北方边塞风光图。颔联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
⑵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本诗通过对盘山山顶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军人形象。颈联,写诗人的决心,只要自己手中的兵器能够遏制战争,哪怕一生守卫边疆也没关系。尾联,勒名峰、李将军舞剑台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
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
答: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案
一、考纲解读
1、考点解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从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方面考查,要求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揣摩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2、考查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等。
3、考查形式:炼字炼词。赏析“诗眼”。
赏析炼句。赏析语言风格。
二、知识归纳
品析诗歌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歌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词,赏析全诗中最能点明诗歌主旨的字词。
品析诗歌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特色。
理解诗歌中关键诗句的含义。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描写的画面。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刻画的人物形象。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营造的氛围。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表达的诗人情感。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语言、象征语言和情感语言以及语言特色。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诗歌语言鉴赏方法指导
1、 理解词语意义,关注字词用法。
2、 品味诗句句式,赏析表现手法。
3、 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人情感。
四、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三岔驿 杨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1、赏析诗中“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的意蕴。
2、请简要分析“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的语言特色。
答案:
1、这两句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沉出没,荣辱变化,往往一梦醒来,黄粱未熟。这两句话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
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对比。两句诗用朝与暮、来与去相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寂寞清冷、颓唐丧气之境。叠词。用“扬扬”与“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哭陆秀夫 ①方凤
祚微方拥幼,势极尚扶颠。
鳌背舟中国,龙胡水底天。
巩存周已晚,蜀尽汉无年。②
独有丹心皎,长依海日悬。
注:①南宋恭帝降元后,陆秀夫等先后立赵晸、赵昺为帝,继续抗元。
后被围攻,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殉国。②周最后分为西周和东周,封于巩的东周最后为秦所灭,而后曹丕废刘协称帝,汉亡,而刘备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四十三年后,灭亡。
1、本诗首联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2、本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首联的诗眼是方和尚。
方是刚刚的意思。
因为南宋恭帝降元,南宋倾覆,此时陆秀夫在危难拥立幼主,以延宋祚。方字一方面表现诗人的赞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无力回天的悲哀。尚字,是还仍然的意思。
在国家局势这般险峻的时候,他还拥立幼主,坚持抗元,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
2、亡国的哀伤之情。就像周室、蜀汉灭亡一样,从此宋室沦陷、不复存在。对陆秀夫的赞美之情。国家破忘了,但独有这一片皎洁的丹心伴随这高悬于海上的红日,将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优美的诗篇流传久远。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年代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似懂非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考试中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古典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古典诗歌鉴赏)
二、从高考题归纳古典诗歌鉴赏的要点
1、投影显示1996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1)。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第一题是元曲句子的鉴赏,第二题涉及结构、内容、主旨、风格。
2、投影显示1997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2)。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
3、归纳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鉴赏要点:
(1)字词
古代诗人在用词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延江曾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现古人讲究炼字的例子吗?
明确: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2)诗句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体味意境。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评价
包括作者评价、内容评价、思想评价、艺术评价等,往往是总体评价。
三、借鉴题例,把握鉴赏三个环节
1、显示题例:习题1、习题2
2、思考与练习
3、把握鉴赏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板书设计:
词语把握
语言选词炼字
句义把握
1、了解名物
典实
背景
2、感悟
3、联想
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训练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躁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内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出示材料乙,训练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乙读陆游的《小园》,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D)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枳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第一、二句是描写,B、第三、四句是叙述。
C、卧读陶诗是指D、卧度陶渊明的诗。
E、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F、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
G、陆游不H、可眼不I、愧为爱国诗人,J、即使是写田园生活,K、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心。
4、出示材料丙,5、训练整体鉴赏能力。
材料丙对以下一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作者将对友人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张炎《南浦春水》的鉴赏文字。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11-15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精选14篇)06-09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06-29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案模板01-06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1-12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08-20
(通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案模板05-03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2篇06-01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精选13篇)06-09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精选16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