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27 08:51:22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必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必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

  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风筝加工厂”。

  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后,重点去仔细品读情景图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联系实际提出“保证按时交货”“各种风筝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问题,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出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初步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建议教学课时数:11课时个人补充意见年级三年级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上课教师第二单元(组)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课前小研究设计观察信息窗一,研究以下问题:

  1、我发现的信息是:

  2、我提的问题是:

  3、我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4、我的列式是:

  5、我计算的方法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2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3)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有关简单的倍数问题的除法计算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8÷2=4

  答: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倍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不作为一个数学概念给出,而作为生活的概念来处理,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摆、圈活动,不要急于用除法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沪教版三年级上课本P54-55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内在属性。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判断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对称轴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ppt)

  师:这些建筑壮观吗,那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它里面隐含着数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探寻其中的小秘密。

  老师:老师现在手中有一张彩色纸(对折,剪爱心)你们觉得老师将彩色纸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

  生:爱心

  师:仔细观察这左右两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两边大小,形状相同。

  师:像这样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是对称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现在你能告诉老师,这些漂亮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们左右都是对称的;它们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求新知,建构模型

  师:真棒!你看,这只小蝴蝶在照镜子,你能帮小蝴蝶画出镜子中的另一半吗?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找到每个图形顶点的对称点,然后连线,就是他的另一半)

  师:轴对称图形的左右两边怎么样?

  生:左右两边一样大

  师: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两边一样大?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对折(板书:对折)师:对折之后怎么样?

  生: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在一起。(板书:完全重合)

  师:谁来重复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轴对称图形?

  生:对折,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师:真聪明!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我们来到了数学城堡,你能将这些图形分类吗?

  师:告诉老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师:伞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两边不一样大。

  师:谁再来告诉老师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对,上下对折或左右对折后会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知道了,将图形对折,就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再将轴对称图形展开,你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师:这几张图都是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师:找到他们的对称轴

  (三)自主探究,拓展引申

  师:我们找到了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那是不是所有的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呢?

  师:现在请同桌合作:请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找找他们的对称轴!你发现什么?(2条对称轴、4条对称轴)

  师:平行四边形和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总结归纳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你们能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吗?

  1、选择题

  (1)一个轴对称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 )

  A.完全相同B.大小一样C.形状相同D.能完全重合

  (2)只要一个图形能被分成大小一样的两部分,它就是轴对称图形,这句话对吗?( )

  A.正确B.不正确

  (3)下列字母中,()不是轴对称图形

  A. B. C. D.

  2、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知道了,轴对称图形能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感受到对称的美。

  师:老师布置一项回家作业,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对称的图案好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游园

  (1)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笑笑想参观这座小公园,有一条小路环绕着它,你们能算出这座小公园的周长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注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 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 例2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主人翁情感。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对连乘的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原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买矿泉水”,在“试一试”中有一道题“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正是因此所得到的灵感。备课时我考虑到估计学校约有学生多少人,必须基于学生对学校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恰逢我校正在开展“我爱我校”的活动,于是我灵机一动,将教学的具体内容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题材,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爱校护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征对具体题目进行正确估算,哪种类型的题目要用连乘来计算。

  教学关键:

  找关键字句解决连乘问题。估算找类型。(看哪个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整百:一类要多估,如:带钱买东西,买布做衣服等;另一类可少估,如:计算题。)

  教学教法:

  分析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讲解鼓励等教学方法。

  教学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倾听等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目的以“了解学校”为主线,使学生被熟悉的校园景象所吸引,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中。)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在杭西小学学习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你们对我们学校都有哪些基本了解?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我们的学校很大。

  生2:学校有两栋教学楼,旧楼有3层,每层有4间教室,还有一栋“逸夫楼”,里面有专用多媒体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校长室以及学生教室。

  师:同学们对学校的建筑了解得真清楚,旧楼就是我们的教室所在的教学楼。(小黑板出示:旧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间教室,每间教室有4盏灯。)

  师:看了这段话,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那些数学问题?生1旧教学楼一共有48盏灯,我是用乘法算出来的。……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相关信息板书)

  (继续出示小黑板:三(2)班教室,老师说道:“欢迎参观三(2)班教室,我们的教室里有4组,每组有5套课桌椅,每套课桌椅148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展示出来。)师:估计一下,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评析“了解班级”的教学情境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板书学生对自己班级所在教学楼进行了解所发现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目的解决“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要用连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识,对此结果进行估算是给孩子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进行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1、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怎样估算“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让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机会。

  2、全班交流,请代表说说自己小组的估算方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估算的,一组有5套课桌椅,4组就有20套课桌椅,我们把每套课桌椅148元看作150元,20×150=3000元。

  生2:我们组是这样估计的,一个组有5套,1套148元(看作150元),1组就是750元,4组就是750×4=3000元。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看来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估计教室里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可以先估计一组花多少钱,再估算4组花多少钱;还可以先算出本班4组共有多少套课桌椅?,再估算本班一共要花多少钱?

  全班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然后请不同方法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算法并阐述理由。

  师小结:虽然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列的是分步算式,有的同学是一个综合算式,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用连乘的方法。

  (评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给每一个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教师在新的问题出现时,没有直接灌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索交流、合作学习,这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因希望对自己的学校有更深入的了解,热情很高。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在学生全班交流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增进了学生深层的思考,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目的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拓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感受幸福舒适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感受学校对自己的关怀,对学生进行爱校护校的品德教育。)

  1、课桌椅问题。

  师:同学们 “学校为我们准备舒适的课桌椅一个班大约要花3000元钱。”(桌上乱涂乱刻的痕迹。) 那全年级2个班呢?全校呢?那该要花多少钱啊。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同学们,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生: 这是不爱护学校财产的行为。我们发现这种行为要阻止他。……

  2、。估计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师:现在你们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多幸福啊。每个星期一,我们全校同学都要聚集在操场举行升旗仪式。(每个年级2个班,有6个年级。)

  师:你能估计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吗?

  生1:我们不知道每个班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怎么办呢?

  生2:可以根据我们班的人数来估计。

  师:这个建议不错。下面我们分小组估算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组织汇报。

  生1:1个班大约有40人,1个年级2个班大约有80人,6个年级大约有480名同学。生2:我们是先算出全校6个年级有12个班,再按每班40人估算全校大约有480名同学。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估计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但尽可能地准确一点,要不估算结果会和实际数目相差太大。

  (评析教师在前两部分对校本课程资源素材的挖掘和利用起到了激趣和激智的作用,这一环节则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升华。“课桌椅问题”“灯泡问题”和“估计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均源于校园生活又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紧密相扣,“爱护学校财产”“珍惜幸福的学习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等品德教育目标都蕴涵在这一个个数学问题之中。“润物细无声”正是校本课程资源利用起到的特殊效果。)

  四、说回顾与总结

  (目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1、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怎样估计学校有多少同学了。

  生2:我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了。

  生3:我知道了学校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花了好多钱,我们要爱护学校财产。生4:学校这么多同学,如果上下楼瞎疯瞎跑该多危险呀!

  生5:要靠右行。

  生6:我对我们学校了解更多了。……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和计算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并且对我们的学校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2、课后作业(书上)

  我们学校马上要召开校运会了,校运会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如:买矿泉水问题,请你们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这类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

  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有效信息,进一步感受千克的概念,接触日常生活中有关计量物体质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四、总结下课。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课件)

  教师:请看图,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森林公园开展数学活动,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交流后,教师注意直奔主题:图上有多少个同学?几瓶矿泉水?)

  教师:8个同学可以用8表示,4瓶矿泉水可以用4表示,看这里有几个月饼、几个西瓜,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可以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教师:其实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表示,今天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二、游戏活动,激发兴趣,体验分数的产生

  1.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分月饼的游戏来研究分数好吗?

  (1)4块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怎样分公平?(板书:平均分)

  为什么?(说明:每人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

  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块?

  4÷2=2(块)

  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块?

  2÷2=1(块)

  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块?

  1÷2=?(半块)

  (2)教师:“半块月饼”用什么来表示?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吗?(同学们各抒己见,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2.比较各种表示方法,并体会分数的简洁性与含义(除号与分数线很相似),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形式。

  三、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认识。

  (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2)二分之一写作:(边写边说写法)。

  (3)教师:想一想:在“”里,“-”“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想好后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4)教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吗?请你找几个说说?

  2.认识。

  (1)如果我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谁来帮帮老师?指名回答。

  (课件演示)

  (2)每块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一?用分数怎样表示?

  (3)独立思考,尝试读、写。

  指名上台板书,全班读一读。

  3.认识: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分之(),写作()()。

  4.认识: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5.认识几分之一。

  (1)教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学生:

  (2)组织观察这些分数,说发现。

  教师: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认识分数的组成。

  读作:三分之一。指名说说、、各部分名称。

  (4)请同学们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并想一想:你是如何折的?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而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归纳】同一个图形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就会写出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同一个图形平均分成某一份数,可写出不同的分数;同一个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折法。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2.练习二十第1、2题。

  尝试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对分数是怎样理解的?有何收获?有何感想?

  【教学反思】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

  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难点: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引入课题

  1、过渡:我们已经能解决生活中一步计算的问题,下面有两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口答算式及结果)

  (1)妈妈买了8个碗,每个6元,共用多少钱?

  (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每个碗多少钱?

  2、引出:如果我们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就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出示例8。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1、阅读与理解:读题,你从题中获知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示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1)仔细看图示,要求买8个碗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①板书:先算一个碗多少钱。

  ②再求什么?

  板书: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

  (2)谁能完整说说这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求什么?

  (3)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8。

  18÷3=6(元)……一个碗多少钱

  6×8=48(元)……8个碗多少钱

  用综合算式怎么列式解答?(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8÷3×8=6×8=48(元)

  3、回顾与反思:现在已算出买8个碗要48元,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验证,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看看书上是怎么验证的?翻开教材第71页看“回顾与反思”。

  4、巩固练习: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先尝试后交流。

  ①先算什么?

  ②再算什么?

  ③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1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交流解题思路;

  (3)综合算式分别怎么列出;

  (4)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练习十五第7题。

  (1)尝试解答;

  (2)交流解题思路;

  (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

  3、练习十五第8题。

  (1)看懂表格里分别是求什么。

  (2)每格分别怎么解答?

  (3)说说解题思路。

  4、练习十五第9题。

  (1)尝试解答,板演齐练。

  (2)反馈解题思路。

  5、练习十五第10题。

  (1)交流解法。

  (2)同桌合作解答。

  (3)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体现教学重点——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01-2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2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5篇01-1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