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及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辨别“左”、“右”。
难点:初步确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反动作游戏感知相对性。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
2.谈话: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要举手。大家举起手来,比一比看谁举得最好!
提问:你们知道你回答问题时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回答:左手。
师:对了,回答问题时我们举右手,那另一只手是?
学生回答:左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探索新知
1.找自己身体的左右。
师:我们身体除了左右手,还有一些部分也分左右,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学生个别展示、汇报。
(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腿……)
2.认识左右。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个别汇报。
(2)师:看来我们的左右手平时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这样,让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吧。
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3.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左右。
(1)师:请大家将学具盒里的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和小棒各拿出一个。根据要求摆一摆:三角形片放在圆片的左边,正方形片放在圆片的右边,小棒放在三角形片的左边。?
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师提出问题: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最左边的是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师:把自己摆的打乱顺序,每个人模仿老师刚才的问题,向同桌提三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同桌之间活动。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师:说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
学生观察、汇报。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那个同学。
3.了解生活中的“左右”。(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
(1)出示少先队员举手的图片(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右图)
师:你知道少先队员敬礼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个别汇报。
师讲述:少先队员在敬礼时举的`是右手。
(2)出示标语牌“上下楼梯,请靠右行”。
教师:瞧,这是老师在学校楼梯旁的墙壁上拍到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念一念标语牌上的内容。
学生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标语牌上字的意思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
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能帮助她。
学生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左、右。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在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这样就比较安全了。
【板书笔记】:
左、右
在 的左边
在 的左边
【教学反思】:
“左、右”的教学内容是排在“上、下、前、后”之后。对于左、右,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在描述上学生很容易将左右混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动,以游戏形式融入教学环节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感悟左右的相对性。在教学巩固环节,发现少数学生对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需要让学生亲自到楼梯上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才可能掌握得更好。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1米=100厘米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2米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
先估计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
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告诉你上下楼梯时该靠哪边走吗?(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上楼梯图)问:你知道他们应该走哪边吗?怎样就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知识。
1、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师:对我们来说,手的功劳可大了!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平时我们经常用右手写字,吃饭时拿筷子,老师提问时用右手举手……用左手压住本子,吃饭时拿碗……)
师:是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配合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呢?
(学生回答: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左腿右腿,……)
小结: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多媒体出示)
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做游戏。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不过,做游戏时一定要认真听,同时还要考考你的动手能力喔!(多媒体出示)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拍左肩,右手拍拍右肩。
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
左手拍拍右手,右手拍拍左手。
左手拍拍左腿,右手拍拍右腿。
左手摸摸右耳,右手摸摸左耳。
2、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
(1)找邻居
师:我们的身体上有左右的好朋友,我们座位的左右也有我们的好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注意,有的同学只是左边有邻居,有的同学只是右边有邻居,一定要分清哟!)
小结:观察物体在左还是在右,要以观察者的左右为标准。在观察者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在观察者的右手边就是右边。(多媒体出示)
(2)、整理书桌。
师:请把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右面,铅笔盒放在书桌的`左面。
(3)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活动,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
三、解决中运用,体验生活。
师:讨论:
①指名学生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游戏。
②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右手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③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④为什么?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
师小结:如果我们面对面,你的左边就会对着我的右边,你的右边就会对着我的左边。(多媒体出示)
(体验握手感受相对性)
师:握手是一种礼节,通常用右手,请个同学来和老师示范一下。
师:不仅是上下楼梯,我们的车辆也是这样,靠右行驶,我们走路也应该走马路右边……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四、基础练习题(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图片,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能力提升题(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练习题,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小蚂蚁吃南瓜的题目,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左右,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有收获吗?(指名回答)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4和5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任务:
1、通过动手操作、练习等形式完成对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口头提问、练习等形式完成对目标2的检测。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4、5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来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经历具体抽象的探索过程。所以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课件、教具图等直观教具。
关于学法,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做到好学、乐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教学过程:
一、忆旧迎新,趣味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巩固。
二、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1. 情境导入
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
2. 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 了解4的组成
总结孩子们摆的结果,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4. 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三、自学指导,展示评价(对数游戏)
对数游戏: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报4,同桌一人说我出1,另一人说我出3,两人一起说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四、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出示4和5的组成的教具,孩子们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五、巩固诊断,夯实基础
出示练习题。
课堂总结:
你今天都学习了什么?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高矮 。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高矮、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高矮的关系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黑板一棵大树,树上挂满苹果,有高有矮。)
秋天来啦,苹果都熟了,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苹果摘下来放到篮子里,谁愿意来?(学生摘到下方的苹果,怎么都拿不到黑板上方的苹果。这时,老师轻松地将苹果拿下来。)
xxx为什么没能摘到苹果,而老师为什么能摘到呢?
对,老师和xxx比,老师比xxx高,xxx比老师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高矮。(板书:比高矮)请跟老师读。
2、例举生活中的高矮。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物体能比高矮吗?
二、体验比较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们一眼就看出来老师比XX高,现在,你们想跟小伙伴们比比高矮吗?好,请听清楚要求:想想你要和小组内哪个同学比?你想跟他怎么比?比好之后,快速回位坐好!开始!
1、学生活动,探讨比较方法。
2、学生汇报,展示不同方法。
谁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和身边的.小朋友比高矮的?请你和你的小伙伴出来演示给大家看好吗?
学生每汇报一种,教师及时加以正确指导。
3、游戏。
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谁长得高些?
看看,到底谁长得高些?
请你再看看是谁高?
他们比身高的方法对吗?那你们说正确的应该怎么比?
4、小结。
看来比身高的方法有很多,但比较时必须要注意:一是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二是人要立正站直,可以用背靠背的办法比,也可以用面对面的办法比;三是用做记号的办法时,人还要贴着墙壁。现在你们会比身高了吗?
三、活动巩固。
我请坐得最好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排排队。谁愿意来给他们排队?
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谁最高?谁最矮?谁第二高?(老师加入)现在他还是最高的吗?你能找出三个比你高的小朋友吗?
小结: 小朋友们合作得很好,队伍排得很整齐,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排队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四、拓展练习.
1、小动物们看见小朋友这么热闹,它们也想来比高矮,看!这是?
(大象和犀牛)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长颈鹿)这是?现在你想让谁和谁比?这时大象还是最高的吗?三只动物比,谁最高?谁最矮?
2、(出示三只兔子图片)3只兔子都站在了领奖台上,怎样才能比出他们谁长得高?谁长得矮呢?用我们刚才所说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怎么比呢?
3、(出示图片)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要想使汽车顺利通过大桥下,可以怎样做呢?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比高矮)
请你在班级中找出三个比你高的同学。
教学反思:
一、能采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我在教学时把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进行比较,探讨,而且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多种比的方法,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能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我在引入时用了摘苹果的小游戏,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并初步感知了高和矮。而在学会比高矮之后,又安排了排队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或平时要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存在不足:
在合作比较、探讨时,有的小朋友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听别人的发言,显得有点乱,讨论后学生不能很快静下来,时间也花得比较多。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重点:
理解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切实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磁铁、磁力棒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上看清楚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列式计算。
2.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他们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教学中,根据情境的创设,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一份做人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利用游戏,引入新课
1.游戏一
猜:出示6块磁铁,让生到台前来,一手拿几个,另一只手藏几个?请同学猜,然后说一句话,6可以分成()和()。
2.游戏二
小黑板出示:小动物找家
7号房 6号房 5号房 4号房 3号房
狗(7-1) 猫(7-2) 鸡(4+3) 羊(7-3) 青蛙(7-5)
学生汇报,老师连线。最后让生发现: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想住几号房?那么算式应该怎么改?(在此,告诉学生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
二、利用情境,学习新知
(一)加法应用题
1.老师给大家讲故事,学生倾听
有一天,几只小鸡在林中散步,忽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边说边画雨和闪电)这时把小鸡吓得魂飞魄散,不知该躲到哪里去好,忽然看见树下有一个大蘑菇,于是他们急忙向蘑菇底下跑去(边说边画蘑菇和4只小鸡)问:先跑来几只小鸡?(生:4只)这时,又跑来几只小鸡(画2只小鸡)
2.师:谁能用完整的语言叙述一下这个过程?(用上先后)
生:先跑来4只小鸡,又跑来2只小鸡
3.师随手加上大括号和问号,问:在这里,大括号和问号都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大括号表示把先跑来的4只小鸡和后跑来的2只小鸡合起来(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问号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图的意思?(生结合师的手势说图意)
4.(稍慢)先跑来的4只小鸡和后跑来的2只小鸡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就是问题。那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学生说,老师板书4+2=6
5.在这里,4.2.6表示什么?(生:原来有4只小鸡,又跑来2只小鸡,现在一共有6只小鸡)
小结:同学们,你们运用两个条件解决了问题,孩子们,真是好样的(竖起大拇指)
(二)减法应用题
1.师:可是几只小鸡同时挤在一个蘑菇伞下,你们看发生了什么事?(生:蘑菇伞被挤歪了)这时有几只小鸡特别懂事,为了不让同伴被淋湿,他们主动走了,可见,这3只小鸡非常爱帮助别人,(边说边画)大家看,一共有6只小鸡,走了几只(结合师手势把看到的图意在说一遍)那么剩下几只小鸡呢?
2.师:这幅图告诉我们有6只小鸡,走了3只这两个条件,让我们求还剩下几只小鸡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6-3=3
3.情感教育:林中的小鸡在困难时先想到了同伴,你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有爱心的孩子。
4.师:刚才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学习了6.7的加减法应用知识,也可以说是用数学(板书题目)
三、利用实物,巩固新知
1.师:为了奖励你们表现这么好,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优美的舞蹈(简笔画出示)指名说图意,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列式,指一名学生板演。
2.出示磁铁,让学生利用磁铁到台前摆一摆,然后说图意,列式计算。
四、创新(动、说、算)
1.出示7根磁力棒,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说题意,列式解答。
2.鼓励孩子摆出精美的图案,再说题意,列式计算。
3.师摆:老师拿了7根磁力棒,用6根摆了一个木字,问小房子里还有几根磁力棒?如果拿出这一根磁力棒与木字合在一起,会组成那些字?
五、课堂总结
老师总结:刚才我们看图用三句话说了每幅图的意思,每一幅图都是一道应用题,第一题是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第二题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应用题,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与大括号与问号结下深厚的友谊。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设计说明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知识基础是11~20各数的组成,所以教学时先复习11~20各数的组成作为新知的铺垫,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先让学生“动”起来。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在摆小棒时,不再指定每一小组必须摆什么,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去摆。尊重学生的选择,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愿望,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探究,掌握数学知识。
3、注重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要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新知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体会计算方法,并突出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小组合作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去实际操作,汇报结果时由学生自己评判,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使其在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计数器口算卡
学生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2、复习数的组成。
从11~20各数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来说说它的组成。
3、揭示课题。
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也可以组成十几。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复习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富有针对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摆小棒,列算式,明算理。
(1)学生操作:你能用小棒快速地在桌上摆出“13”这个数吗?要求使大家能一眼看出是1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为什么要这么摆?
(3)看图列式:你能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指名板演)
(4)反馈交流,形成板书:10+3=13 13-3=10
3+10=13 13-10=3
(5)结合小棒图说说算式中的10、3和13分别表示什么。
(6)交流算法:挑一道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生1:数小棒。
生2:数数。
生3:1个十和3个一可以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7)知识扩展:4人小组合作,在11~20各数中选一个数,用小棒像刚才一样摆一摆,并写出4道算式。
(8)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评价。
(9)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知道了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10得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西师版xx年级上(下)册xx页
执教者:x
教学课时: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xx,掌握xx。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x方法,体验xx。情感态度:通过感受xx,培养xx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x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xxxx。
生2:我认为xxxx。
生3:我是这样想的xxx。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xx方法,了解到xxxx,那老师觉得x—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正确读拨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认整时,会正确读、拨整时。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模型(教师、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声音,猜谜语。
2、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谜语好吗?师读: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师:回答的真不错,是钟表。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时间,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它的作用可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的组成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钟表面上有些什么?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你的同桌交流你对钟表面的认识情况。
2、学生汇报
①有1~12个数字,并且这12个数字从小到大按顺时针方向围成一圈。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长针叫分针细而长,短针叫时针短而粗。
3、教师实物演示:
①钟面上还有12个数字(让学生按顺序数一数);
②钟面上有一根短针,叫什么?(在钟面上板书并让学生跟读)③有一根长针,叫什么?(在钟面上板书并让学生跟读)。
(三)、认识整时。
你知道分针与时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下面我们来认识时间
(1)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书上91页最上面的.钟表,谁知道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是几时?你怎么看出来的?跟同桌讨论一下,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整时的时候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2)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你是怎样看出是7时?
生1: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7时,让大家4人一组相互检查一下拨的对不对,让拨的不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四)、巩固练习:
1、师拨表学生报时:
现在我要观察一下哪个同学眼睛亮、嘴巴巧,我拨钟表你报时,抢答。
2、师报时学生拨钟表:
咱们班的学生个个眼睛亮、嘴巴巧脑子转的快,现在我要看一下你的小手是不是很灵活,准备好你的钟表我报时你拨钟表。
请同桌两人互相检查。
3、课本92页内容:
请同学们赶快收拾好学具,快速打开课本92页,请同学们独立用两种方法把图中的作息时间表示出来。
教师逐一批改及时反馈指导。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增加活动机会,让学生经历对物体的收集、观察、摆弄、分类和比较过程,形成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在看、摸等活动中,学会动手操作、观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激趣。师述:请大家把你收集的实物拿出来,观察一下,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自己带的是哪些实物。
2、学生汇报:
3、揭题:认识物体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合作分类
师述:这么多形状不同的物体,你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呢?同桌的同学先商量商量,然后动手分一分。
2、汇报分类方法:师小结:其实在数学王国里的每一类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有谁知道?
体认真的看一看、摸一摸,并和它们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新朋友长得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行吗?赶快行动吧!
⑵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⑶整理学具。
4、联系生活说一说。
师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到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三、形成表象逐步抽象
1象出图形来。
圆柱长方体球
2、记忆想像: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样子。四、分组活动体验感悟
1、游戏:看谁拿得快拿得准。老师说物体的名称,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实物。小组内同学做游戏。
2、实践活动:巧巧手
⑴小组合作搭一件你喜欢的东西。⑵展示作品。3、数一数: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立体图形的认识
圆柱长方体
正方体
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西师版一年级上数学70页例1、例2,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总结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让学生经历9加几的数学方法的探究,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中,理解算理,初步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感受9加几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运动场情景激趣引入,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运动会上看看,你看到什么?
生随意说
2、找朋友:相加是10的朋友连线
3、口算。(生自主算后抽生说)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运动会场景
(1)同学们比赛的特别辛苦,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水,你看到了什么?
(2)若学生关注的不是水的数量,那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我们要把这些水分给运动员们,首先要知道有几瓶水?
2、师:请问这里一共有几瓶水啊?
生:12瓶,可以让多个人说。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这里有12瓶水,请把你的方法跟你同桌说一说。
生1:我是用数。
那你能数给大家看看吗?请生数
生2:我是接着数。
生3:外面拿1瓶,放到箱子里,正好是十瓶。
为什么要放1瓶到箱子里呢?(多人说一说)
3、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知道了总共有12瓶水,那谁能列一个算式。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请问盒子里有几瓶水?板书:9
盒子外面呢?板书:3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盒饮料应该怎样列算式?板书:9+3=
得数是几呢?9+3真的等于12吗?
教师指导学生摆。9根代表盒子里9瓶水,再拿出3根代表盒子外面的水,放在右边。想一想你们可以怎样移一下,就能马上看出9+3等于12了
请两名同学说一说,演示一下。是这样移的吗?接着问:现在盒子里有几瓶了?(10)外面变成几合了?(2)现在是不是变得很好算了?一共是几瓶水?(12)10+2=12
师:现在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移的?
刚才我们把3瓶水拿掉了一个,实际上是把3分出了一个,我写在这(板书:1),还有几瓶水?(我写在这),这不就是把3分成了1和2,盒子里本来有9瓶水,我们又拿来了一瓶水,合起来是几瓶水?让后我们再把10加上2个,就是12(板书:12)
小结:现在谁能看着算式说一说,我们是怎么来计算9+3的?
现在我们也来比赛一下:看谁先把小棒堆成一堆,放好。
4、看主题图提问
(1)我们继续回到运动场上,现在老师要给大家提个数学问题,(出示)
踢毽子的小朋友和跳远的'小朋友一共有几个?
算式怎么列?板书:9+5
(2)再用小棒来摆一摆,踢毽子的小朋友用几根小棒来表示?跳远的呢?想一想怎样移动小棒就可以马上算出9+5等于多少了呢?
(3)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思维图。
(4)你们能像老师一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提问——老师提)
那老师来提问:
1、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几人?
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摆小棒的吗?
请让小棒回到口袋里
2、踢毽子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几人?
我们不摆小棒,谁能看着算式说一说,我们可以怎么摆小棒?
5、小结:怎样计算9加几?学生自主说,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三、课堂练习
1、摆一摆,说一说。(同桌进行)
2、说一说。(师示范后同桌交流)
3、我们去看看数学问题馆里有什么问题正等着我们小朋友去解决
出示:你能给大家说说图的意思吗?(先圈10,在计算)
提高练习(给小动物找家)
学生先自主算后集体交流反馈。
总结: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得算式都是和几有关的?那么你学会了吗?
板书
9加几
952500157162510
10
15525757327901
2
1
2
17811755143501019175552450 9 + 3=12想:9加(1)得10。
10加(2)得(12)。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1教学目标
学会认读写10,并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同时注意书写的工整。
会比较10与1——9的大小,熟练掌握10的组成。
2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学过了1~9的数的认识和数的组成,而10的认识对于学生学习数的组成和进位加法中的“凑十”特别重要。
3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10的组成,熟练“凑十”
难点:
学会认读写10,并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同时注意书写的工整。
会比较10与1——9的大小,熟练掌握10的组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0的认识
从1数到9.
出示课件,上面一共有几个数从左数第4个数是几,从右数它排第几其中最小的数是几,最大的数是几
活动2【讲授】学一学
(一)认识10.
1、看一看。观察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图上有几个学生用数字几表示加上1个老师用几表示图上数量是10的事物还有什么
3、摆一摆用小棒表示10。出示小棒图,9根小棒添上1是几
4、认一认和同桌一起认一认直尺上的'数字顺序,看着尺子你都知道些什么
5、比一比你会比较9和10的大小吗9○□10○□
(二)学习10的组成
1、分一分拿出10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说一说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分法是怎样的
3、填一填把自己的分法写在60页。
4、想一想看到自己写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学习10的写法看看10是由哪两个数字组成的先看老师范写10,再自己写一写。
活动3【练习】练一练
教材60页“做一做”
活动4【测试】查一查
1、完成课件上连一连和填一填;
2、完成62页练习十三1—3题。
活动5【活动】总结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会用几和几凑成十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7及“试一试”,第60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初步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特点,感受数学抽象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适时进行环保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这类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蓝花、红花教具,每生一份图形学具
学情分析:
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以往比较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因此教学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在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初步认识的“同样多”,“谁多谁少”的概念,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过程和方法。
一、课前谈话:
1、引出“比一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来听我们上数学课,你们有信心向他们展示你在课堂上最精彩的表现吗?(有)那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谁听课最认真、发言最积极,语言最完整。
2、举例生活中的比一比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可以进行比较,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看来,生活中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还真不少。
3、熊大熊二比高矮。
师:(出示课件)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明星。看,它们在比什么?(比高矮)
师:熊大说,我比你高。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它的观点吗?(不同意)
师:为什么?(请学生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师:怎样比才公平?(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总结:比高矮,必须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比才公平。看来,比较物体要讲究规则和方法!
4、引出“比”。
今天我们就在数学课中继续比一比。(板书“比”)
二、新授
1、看图找信息。
师:同学们帮助熊大和熊二比出了高矮,很棒!不过他们俩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出示两篮花)你能帮熊大、熊二比出这两蓝花谁多谁少吗?
师:你打算怎么比?
生1:数一数
生2:摆一摆
(2)动手操作前思考:
①师:怎样摆,可以让我们不仅能比出他们谁多谁少,还能比出具体的差距?
②请生说方法,并黑板演示。摆好后,集体数一数花的朵数。
(课件点击朵数:红花13朵,蓝花8朵)
③师小结:这种摆法叫做“一一对应”。它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红花比蓝花多,多几朵?可以怎么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
根据图集体练说:红花比蓝花多5朵,还可以说蓝花比红花少5朵,红花和蓝花相差5朵。
④引导分析:
师: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在哪?你能圈一圈吗?(请一生圈)
师:轻轻一圈,这13朵红花(相机板书:13朵)被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
师引导说:一部分是和8朵蓝花(相机板书括线)同样多的部分(贴纸),另一部分是红花比蓝花多出的部分(贴纸)。
你会像老师这样边指边说吗?找几名学生上台边指边说。
师小结:其实,我们是以8朵蓝花为标准,把红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蓝花多的部分。
⑤师:现在我们根据红花13朵,蓝花8朵这两条信息,你能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生答师板书:13—8=5(朵)
师提问算式意义:13表示什么意思?从13朵红花里减去的是哪8朵?5表示什么意思?
生解释后师小结:这道算式的意思是:从13朵红花里减去和蓝花同样多的8朵,就得到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了。由于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所以要用减法。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师:孩子们,刚才只是个别小朋友动手摆一摆,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下面得先听清活动要求,比一比谁听得最仔细!
点击课件出示要求: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算一算?
摆一摆:各自从学具盒中轻轻取出所有图形,同桌两人合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两种图形摆一摆。
比一比:同桌两人比一比两种图形谁多谁少。
说一说: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谁和谁相差几个?
算一算:口头列式计算两种图形相差几个
(2)请两组学生上黑板反馈。
师:你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相机板书朵数)
再请问这位同学,你摆的`什么图形?有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用一句话说说两种图形的多少关系。还能怎么说?可以怎样列式?
3、补充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比多少(板书:多少)
三、练习巩固。
1、水果问题。
果园里,熊大和熊二种的水果成熟了。
(1)看,他俩摘了什么水果来?
(2)猜一猜苹果和西瓜谁多谁少?
(3)为什么猜苹果比西瓜多?
(4)小朋友们真聪明,的确,熊大摘了42个苹果。熊二摘了10个西瓜。(点击课件出示相关数据)
(5)要知道苹果比西瓜多几个可以怎样列式?(课件出示问题)(生口头列式,师板书)
(7)算式中的42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从42个苹果里去掉和西瓜同样多的10个,就剩下比西瓜多出的32个。有了算式之后,遇到数量多的问题,我们就不用再一一摆出来了,这就方便多了。
2、跳绳问题。
(1)熊大熊二吃完水果,他们决定要运动运动来消化一下。于是,他们来到了运动场,看看,他们在干嘛?(跳绳)他们在说什么?
(2)根据图中给的信息,你能提一个和今天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吗?
(3)①一学生提问:“熊大比熊二多跳了多少下?”
师:谁来用算式解答?另一学生列式。
②生继续提问:“熊二比熊大少跳了多少下?”学生列式。
③师:“同学们,通过两个问题的两次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道算式作用可真大,可以解决不同说法的同一个问题。
3、课间放松:
师:小朋友们,喜欢熊大熊二吗?一起来欣赏”熊出没“的主题曲,会唱的一起唱,放松一下吧!
播放歌曲《熊出没主题曲》
4、光头强伐木问题。
(1)师:在《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中除了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熊大和熊二,还有谁呀?(光头强)光头强有一个工作,是什么呀?(伐木)
今天,光头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还给我们带来了两条信息。(出示信息)谁来当小老师读一读。
(2)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1:光头强一共伐了多少棵树?
这个问题谁来解决?12+23=35(棵)
问题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伐了多少棵树?(师板书列式:23—12=11(棵))
这道算式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伐了多少棵树?
(3)同学们,照光头强这样的伐木速度,地球上的绿树将会怎样?
(4)播放保护树木视频。
(5)你打算怎么保护地球上的树木?
引出:种树。
四、拓展:
师:熊大和熊二为了保护咱们的地球,已经率先行动了。看,这是他们种的树。
课件出示:熊大熊二第一天种了45棵树。第二天种了30棵树。
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第二天再种多少棵树就和第一天同样多了?这个问题和今天刚才提的哪个问题的意思是一样的?(课后解答)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 提出问题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 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5只,我再拿出5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5和3合起来
(2) 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5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 认识加号。
(4) 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5+3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象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20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5-27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教案11-04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1-19
一年级上册数学《10》教案04-09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认识教案02-2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经典)05-28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优秀)05-29
(优秀)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