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27 15:48:11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现有学生18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1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考试均分86.7分,及格率88.9%,优秀率55.6%。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7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7人,中下水平的有4人。这4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如牛婷婷、曹鹏鑫等),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如常建丁、靳斐璠),不能主动去学习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本学期教学努力的方向

  1、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还算可以。学生的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有待提高。

  2、学生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思路和步骤清楚。运用知识不够灵活,表现在已掌握的知识,做题目时不能灵活地运用。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通过搞专题予以突破。

  3、学生书写工整性和做题的规范性方面已予以重视。

  4、乔慧娟和靳斐璠两位同学的及格问题应抓在每天的教学课余时间。

  5、牛婷婷、曹栾琦、曹鹏鑫、宋梦娜这四位同学应配合各科老师重点培养!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4、教学难点

  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④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⑤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⑦通过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熟练掌握和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5、教具和学具

  三角板直尺圆柱、圆锥的实物及模型方格作图纸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本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例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及进度表

  一、负数(3课时)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示例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10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出示圆锥体)

  问:圆锥有什么特征?

  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师:借鉴这种方法,为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提供了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比比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问:你发现到什么?

  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

  师: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你估计一下这两个的体积有什么样关系?

  师:用沙子、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3.谁来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师: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板书)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动手我们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这样一个倍数关系。我们再来一起回一下实验过程。

  大家一起把实验报告表填一下。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如果用v表示体积,用s表示底面积,用h表示高。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板书:)

  4.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师: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举例)

  (三)课堂练习

  1.求下面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3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6分米。

  2.用数学

  (1)如果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2m,高为1.5m。小麦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近似圆锥形的煤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高是2.4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堆煤大约重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

  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

  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学习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贯彻唯物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公式。

  2、利用教具演示,清晰地了解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数量适当;学生需要准备用于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学具。

  教学设想

  学习《圆柱的体积》需要学生基础的圆柱、圆和长方体相关知识。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方面,让学生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等方式,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学习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后,水龙头还是不停地滴水。看一下,这是一刻钟的结果。

  1、出示已装好水的圆柱形容器。

  (1)激发思考:容器中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体)你们能够测量这些水的体积吗?

  (2)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1:可以用计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水的体积;

  学生2:可以称出水的重量,然后推算出水的体积;

  学生3: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中测量出长度、宽度和水面高度后计算。

  教师:现在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们会怎么测量?

  学生1: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

  学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测量出长度、宽度和高度就好了。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生活情境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渗透新问题和已知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2、情境创设

  教师:假设你是一个建筑师,需要计算某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职场背景创设情境,并提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出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复习旧知

  教师:请问圆柱体与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学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形,与圆有联系。

  学生2:圆柱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与长方形有联系。

  教师:大家觉得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学生2:不对,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并理解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请思考一下,如何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

  学生:我们可以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进行计算。方法是将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切开圆柱并将扇形拼起来即可得到类似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猜想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将圆柱的底面分成多个相等的扇形,再对圆柱进行切开和拼接,就能把它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当学生将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时,他们将越接近于一个长方体的形态。与此同时,还可以展示一个动画,将圆柱底面分别划分为32、64、128等份。

  [设计目的: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猜测和探究,在自学、实践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和发现者。]

  (3)小组交流汇报:

  我们发现,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而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我们可以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V=sh 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使用工具进行演示。

  (4)总结概括:

  通过圆柱与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我们可以用字母V来表示其计算公式V=sh。

  [设计目的:首先,我们使用学生的联想来建立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接着,我们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圆柱和长方体转化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1.提出要求

  ①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②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④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并板书。

  a相交(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相交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不相交(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巩固练习,反馈校正

  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十九”

  1.完成第2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先分小组说,再全班交流

  2.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独立思考,最后指导学生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说明。

  3.完成第4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两个点呢?再指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的知识说明

  4.完成第5题:指导学生说思考过程时,师着重指出:因为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因此从A或B点出发,连通主管道的小管道应该与主管道相应部分垂直。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

  1.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角?你能填写下表吗?学生独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2.师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上面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6题学生独立填后反馈校对。

  4.画角、量角器量角

  (1)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师让学生尝试画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个,在用量角器量,并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角画时和量时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7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P15-P18)

  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圆柱、圆锥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观察情境图中的物体,形成直观表象。

  2、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积累感性认识。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4、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5、揭示课题。

  谈话:通常我们先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然后再研究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等。随机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动力,通过实物图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圆锥。通过分类、举例,使学生对圆柱、圆锥整体上认识,形成初步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由物到形,由生活走向数学,引导学生对照模型想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观察圆柱,发现特征。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探究特征。

  4、研究圆柱的高。

  5、总结圆柱的特征:刚才我们研究圆柱时,由表及里,运用先看,再比一比、量一量、摸一摸等方法,知道圆柱的特征。

  6、研究圆锥的特征。

  7、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整体感知圆柱,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对圆柱的'表象的认识;通过举例认识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前面有了对圆柱的特点的学习,圆锥的学习全部放手,让学生不仅受获“渔”,而且要学会运用“渔”进行“捕鱼”,同时,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比较异同。

  让学生对比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预设一:相同处。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的;都有高。

  预设二:不同处。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2、想象拓展,建立联系。

  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从圆柱的底面开始,把上底面缩小,再缩小,再缩小(手势表示)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从这看出,圆柱和圆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作铺垫。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下面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1)先指出图形让学生说是什么图形,个别的说说原因。

  (2)上边一行左数第四个、下边一行左数第二个,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既不是圆柱又不是圆锥,进一步明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教师指圆柱上的一条高),猜想一下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剪一下看看是什么图形。

  预设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得到一个正方形。

  引:展开后的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指学生多说,并大屏幕展示。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沿着圆锥的顶点和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斜着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下,再指生剪演示。

  拓展作业:如果圆柱也这样斜着剪,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剪剪看。

  3、将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和三角形小旗快速旋转。想象一下,小旗旋转一周能形成什么图形?

  (1)教师先让学生想象转动后的图形。

  (2)课件演示旋转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目地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有用”。而第三小题的出现,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了推动作用。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说吗?

  1、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回顾、梳理所学新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 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 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 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 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师: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 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索

  1.情境探索:

  课件呈现情境图(教材第32页)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请同学们观察 上图,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想一 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师: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

  生1: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

  生1: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

  2.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摆一摆, 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再组织全班反馈。

  生1:先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0。

  生2:先绕直角顶点 逆时针旋转900 ,再左平移9格。

  三、课堂练习

  1.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2.如下图,图1是一幅由四张卡片组成的图,图2中有两张卡片移动了位置。你能通过卡片的平移和旋转将图2“还原”为图1吗?

  3.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最初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的问题,在学 习中你认为哪些是有困难的?哪些 是学得比较好的?你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吗?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一个飞跃发展。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说,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为今后学习实数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学生切实地学好。

  学情分析

  负数切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天气预报”和存折上的“支出存入”情况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储备比较丰富,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对于理解正、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做了准备。

  教学要求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负数存在的必要性。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作为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小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教学中,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只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没有出现严格的定义。

  课时安排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1课时2用数轴表示正、负数1课时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必要和方便。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

  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有兴趣吗?

  师生开始做游戏,如“上——下”;“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

  师:如果你是管理员,需要记录物品的进出情况,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吗?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用符号“??”“?”或相反方向的箭头表示。?用笑脸和哭脸表示。?用正、负数表示。 ……

  只要学生选取的表示方法合理,能正确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答案出现正、负数表示的情况,可以借此直接引入新课:“同学们,这就是负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负数。”如果学生的答案中没有出现正、负数情况,教师就要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一般用什么方法简洁而准确地表示这样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热身,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的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学例1。

  师: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xx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图)

  生:我发现同一时刻这些地方的气温是不同的。

  师:你知道这些数据表示什么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零下的温度数字前面有“—”,零上的温度数字前面有的有“+”,有的没有。

  师:同学们发现“0℃”是一个特殊的温度,那么0℃表示什么意思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小黑板或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绳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引出圆柱。上下一样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书:圆柱)

  2、(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师:上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

  3、拿出你准备的圆柱形物品,举起来,大家互相检查,看看你们准备的都是圆柱吗?(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不符的,如果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预设:铁皮水桶、烟囱……

  二、体验探究

  1、认识圆柱

  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圆柱有多少个面?再用手摸一摸,这些面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在桌上轻轻地滚一滚。

  (1)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滚一滚。

  (2)集体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圆柱。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说)

  预设;

  2、我发现了圆柱有三个面。(师: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个面)

  3、我发现了圆柱的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师: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呢?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指名说)教师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并板书:2个底面相等)

  4、我发现了圆柱还有一个面,(师: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和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并板书:曲面)

  5、刚才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那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高),那圆柱有高吗?(有)谁来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圆柱的高?(指名说)

  那你们认为一个圆柱有多少条高?(无数条)而且它们的长度怎么能样?(相等)

  (3)刚才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圆柱有两个(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它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6、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圆柱)形状的茶叶桶,教师指圆柱的各部分学生说名称?

  (2)那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茶叶桶的商标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指名说)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

  (3)那么大家猜想的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大家睁大眼睛,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什么形状?(一起说)

  师:对,我们把这个圆柱形茶叶桶的商标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也就是说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4)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仔细的想一想

  我们得到的这张长方形纸与茶叶桶的侧面有什么关系?

  ①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②集体交流。(指名说,教师随即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5)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这就是我们一起推导出来的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来,一起读两遍,记住它。

  如果说我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三、实践应用

  1、这个茶叶桶,如果让你求它的侧面积,我们需要哪些数据?指名测量,并计算。

  2、29页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柱有一些认识了吗?你都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我们是将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将圆柱的侧面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呢?那根据这个图形,你也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吗?大家课下动手去试一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复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求比值出现知识遗忘。特别是对于如何求两个小数或两个分数的比值,而这部分知识是本课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必须舍得花时间,夯实基础后才能继续推进新授学习。

  在总结比例概念的时机上,我对教材稍做修改。因为仅从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含义,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完2.4:16.=60:40后,请学生们把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也根据比值相等的组成等式.在此基础上再提问“怎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明显感觉学生们能够根据实践经验较准确地抽象出概念。同时,建议在巩固练习中补充概念的判断题,如:6:10和9:15,(虽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但因为没有组成式子,所以不是比例。)

  做一做第2题隐含着初中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教参给出了4个比例,“2∶4 = 1.5∶3、4∶2 = 3∶1.5、2∶1.5 = 4∶3、1.5∶2 = 3∶4。”其实应该共可写出8个比例。交换等号两边的比,还可以组成4个不同的比例1.5:3=2:4、3:1.5=4:2、4:3=2:1.5、 3:4=1.5:2。为什么仅仅相换了等号两边的比,就应该算作不同的`比例呢?(必须结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来解释)怎样才能将4个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写出8个比例来呢?(我觉得在学习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更容易理解)。因此,将此题下移至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完成。

  练习六第1题必须特别关注,因为其中第2、4小题体现了正比例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判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还补充要求他们回答相应两个量的比值表示的含义。如第2小题,有的学生用箱子数量:质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应该为每千克的箱子是多少个。也有的学生用质量:箱子数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则为每个条子的质量。通过练习,强化数量关系,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练习六第2题,如果将4个数两两排列求比值,有12种情况,再从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太麻烦,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呢?有!孩子们发现:将的数与第二大的数组成比;将剩下的两个数也按大数比小数组成比,就能够较快判断出所组成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习惯。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习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中未做完的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习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习题中的数据是用阿拉伯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习惯。如在做这类习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 和6 : 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 60:40

  内项: 6o

  外项: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 :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60/40

  3.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7-1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08

【精选】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0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8-27

【推荐】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1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选]06-25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