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熟练的写出某集合中的数。
过程与方法:感受分类的思想,分类的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的对称美
课堂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
到目前为止,你能举出哪些数,你能把这些数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二.尝试应用:
1课本第8页练习。补充: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判断:1.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小数不是有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4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三。补偿提高:
将下列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中。
-8.5,6,-21/5,0,-200,+13/5,-2,35,0.01,+86.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分数集合:
非正数集合:
自然数集合:
思考:既是正数又是整数的数是什么数?既是负数又是分数的数是什么数?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用到得思想,重要知识,注意问题,你的.疑惑。
教后反思:
本节对有理数的分类:按正负来分,按整数和分数来分。明确分类标准。能正确的写出某些数的集合。
本节需要学生熟练。再有理数的分类的探讨上二班较流畅,但是正负来分为落实好。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1.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 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如果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那么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6x+6(x-2 000)=150 000
B.6x+6(x+2 000)=150 000
C.6x+6(x-2 000)=15
D.6x+6(x+2 000)=15
2.李红买了8个莲蓬,付50元,找回38元.设每个莲蓬的价格为x元,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________.
3.一个正方形花圃边长增加2 m,所得新正方形花圃的周长是28 m,则原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只列方程)
《3.1.等式的性质》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知识点一:等式的性质1
1.下列变形错误的是(D )
A.若a=b,则a+c=b+c
B.若a+2=b+2,则a=b
C.若4=x-1,则x=4+1
D.若2+x=3,则x=3+2
2.已知m+a=n+b,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为m=n,那么a,b必须符合的条件是(C )
A.a=-b
B.-a=b
C.a=b
D.a,b可以是任意有理
《3.1从算式到方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7.解:把x=3代入方程,得:15-a=3,
解得:a=12.
故选B.
根据方程解的'定义,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就可得一个关于字母a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可求出a的值.
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将x=3代入,从而转化为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
8.解:A、7x-4=3x是方程;
B、4x-6不是等式,不是方程;
C、4+3=7没有未知数,不是方程;
D、2x<5不是等式,不是方程;
故选:A.
根据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解答即可.数或整式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3
复习目标
1、 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过程。
2、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区分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3、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能列举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复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在一定条件下,肯定会发生的事情称为 必然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情称为 不可能事件 ;必然 事件与 不可能 事件都是确定 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 不确定 事件。
2.在“转盘游戏”中,哪个区域的面积大,则指针落到该区域的 可能性 大。
二、典型例题
例题1: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不确定事件?
(1)一年有12个月; (2)掷一枚一元硬币,停止后国徽朝上;
(3)明天要下雪; (4)1/4周角=1直角;
(5)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奇数;(6)小明的生日是2月30日;
(7)一条鱼在白云中飞翔。
分析与解:(1)、(4)是必然事件;(6)、(7)是不可能事件;
(2)、(3)、(5)是不确定事件。因为(6)中2月只有28天,不可能有30日,所以是不可能事件。
注意:在判别事件是确定还是不确定,关键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弄清它是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还是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
例题2:医院的护士给病人注射青霉素类药水时,要先做皮试。但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只有大约千分之一的人对青霉素过敏,但护士为什么每次都这样做呢?这样做是不是多此一举?
分析与解:青霉素过敏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但它总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不能确定每一个注射的病人都不会过敏,因此“青霉素过敏”这一事件是可能事件。为了每位病人的生命安全,一定要先做皮试,此种做法不是多此 一举。
注意:“不太可能事件”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它仍有可能发生。
例题3:一只蚂蚁在如图所示的一块地板上爬行,这块地板由黑白两种不同颜色外其它完全相同的地砖铺成,爬行一段时间后,蚂蚁停在哪种颜色地砖上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分析与解:
因为白色的块数是10,黑色的块数是6,白色区域的面积大,所以蚂蚁停在白颜色地砖上的可能性大。
注意:有关可能性问题,有时可通过比较各种区域所占面积的大小来确定。
例题4:袋中有4只红球、2只白球、1只黄球,这些球除了颜色以外完全相同,小华认为袋中共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球,所以从袋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 白球、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小强认为三种球的数量不同,摸到红球、白球、黄球的.可能性肯定也不同,你认为谁说的正确,并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
注意:此题中摸到各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小只与该球的颜色有关,与该球的大小、形状等其它因素无关。
三、课时
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并能用“不可能”、“有可能”、“几乎不可能” 等词语描述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初步学会求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3、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伴充分交流的良好学习方式。
四、课外作业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4)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三课时
教学目的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 / 时间
二、新授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画“线段图”分析, 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
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2.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区别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
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7
总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试卷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一)通过复习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口算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投影出示口算题:
(用纸板覆盖,一题一题出示)
10×5
14×2
100×7
130×2
20×3
34×2
200×4
210×3
教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回答10×2=20,4×2=8,20+8=28)
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回答(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80,200加上80等于280)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板书:口算14×3.
想一想 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
根据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
想口算的顺序,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2=42.
板书:14×3=42.
比较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
(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启发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两道题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以被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 了十,最后一步是整十加上两位数。
做一做
投影出示:
16×2=
26×3=
25×2=
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订正。
分别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
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
26×3,25×2分别请同学互相说,集体说,个人说。反复叙述口算过程。
出示例2:板书:口算:140×3=
请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然后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想法:
因为14×3=42,那么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
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十乘3得42个十,即420.
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肯定,尤其第三种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做一做
投影出示:
130×5=
380×2=
150×6=
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能用几种方法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投影出示)
首先看完题后,想一想这里是什么意思,然后填在书上,填完后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集体订正。
2、填空练习:(投影出示)
明确题目要求后,在课本上填括号。
订正时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左面三道题,被乘数添一个0,再请同学说出结果,并说明口算过程。
3、找朋友游戏。
15×3
18×2
12×5
14×4
35×2
220×4
240×3
25×4
310×3
32×3
26×2
160×6
12×4
16×5
14×3
36×2
120×4
160×5
240×2
260×2
题目卡片贴在黑板上,(或在投影上一题一题出示)答案卡片发到同学手中,当题目出示后,答案就是它的朋友。
45
36
60
56
70
880
720
100
910
96
52
960
48
90
72
42
480
900
480
520
4、文字叙述题。
投影片出示,同学们在作业 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订正时用。
(1)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
12×7=84
(2)250的3倍是多少?
250×3=750
作业 :看书第1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首先适量并有针对性的练习一些用一位数乘的不进位的乘法口算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讲授新课例1时,抓住满十进一这一难点,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获取知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悟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达到能准确、迅速地口算的目的。
板书设计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引导学生观察08年奥运村模型图,你能从中找到一些你熟悉的图形吗?
(2)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从高科技产品到日常小玩意,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
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 ℃和零下5 ℃,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 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 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 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 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 g,记作+0.02 g,那么—00.3 g表示什么?
【例3】 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
A.3 B.—3 C.—2.5 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元) +16 +5.0 —1.2 —2.1 —0.9 +10 —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xxx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xxx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xxx。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 kg,记作+3 kg;小阳体重减少了2 kg,则小阳增加了xxx。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打开幻灯机,投放课本图5.4-1的图案.
2.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3.师生交流.
(1)这引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图5.4-1 上一排左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如图(1);上排中间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十二边形, 四周对称着4个等边三角形,如图(2);上排右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六边形,内接六角星,如图(3);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 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
《5.4平移》同步讲义练习和同步练习
1在△ABC中,∠C=90°,AC=BC=5,现将△ABC沿着CB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若平移的`距离为2,则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2、把直角梯形ABCD沿AD方向平移到梯形EFGH,HG=24cm,WG=8cm,WC=6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cm2.
3、绐正五边形的顶点依次编号为1,2,3,4,5.若从某一顶点开始,沿正五边形的边顺时针方向行走,顶点编号的数字是几,就走几个边长,则称这种走法为一次“移位”.如:小宇在编号为3的顶点上时,那么他应走3个边长,即从3→4→5→1为第一次“移位”,这时他到达编号为l的顶点;然后从1→2为第二次“移位”.若小宇从编号为2的顶点开始,第20xx次“移位”后,则他所处顶点的编号是 .
《5.4平移》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1. 将图形平移,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对应线段相等
B.对应角相等
C.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互相平分
D.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
解析: 根据平移的性质,将图形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而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不一定互相平分,故选C.
12. 国旗上的四个小五角星,通过怎样的移动可以相互得到( )
A.轴对称 B.平移 C.旋转 D.平移和旋转
解析: 国旗上的四个小五角星通过平移和旋转可以相互得到.故选D.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和乘法法则,灵活地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理数乘法的推导过程,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归纳出两数相乘的法则,感悟中、小学数学中的乘法运算的重要区别。
通过体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感悟和归纳出进行乘法运算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和分类的思想归纳乘法法则,发展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两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为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问题一: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回答:有理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负整数、负分数和零.
问题二:小学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属于有理数中哪些数的运算?
回答:属于正有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或答:属于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
计算下列各题;
以上这些题,都是对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正有理数与零、零与零的乘法,方法与小学学过的相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重点就是要解决引入负有理数之后,怎样进行乘法运算的问题.
二、新课
我们以蜗牛爬行距离为例,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1.正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一: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答:结果向东运动了6米.
2.负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二: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3.正数与负数相乘
问题三: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为l上点O左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4.负数与负数相乘
问题四: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前蜗牛应为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5.零与任何数相乘或任何数与零相乘
问题五:原地不动或运动了零次,结果是什么?
答:结果都是仍在原处,即结果都是零,若用式子表达:
0×3=0;0×(-3)=0;2×0=0;(-2)×0=0.
综合上述五个问题得出:
(1)(+2)×(+3)=+6;
(2)(-2)×(+3)=-6;
(3)(+2)×(-3)=-6;
(4)(-2)×(-3)=+6.
(5)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观察上述(1)~(4)回答:
1.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答:1.若两个因数的符号相同,则积的符号为正;若两个因数的符号相反,则积的符号为负.2.积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1)~(5)包括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所有情况,综合上述各种情况,得到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口答:确定下列两数积的符号:
例题:计算下列各题:
解题步骤:
1.认清题目类型.
2.根据法则确定积的符号.
3.绝对值相乘.
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1)6×(-9);(2)(-6)×(-9);
(3)(-6)×9;(4)(-6)×1;
(5)(-6)×(-1);(6)6×(-1);
(7)(-6)×0;(8)0×(-6);
(9)(-6)×0.25;(10)(-0.5)×(-8);
注意:由(4)(5)(6)得:一个数与1相乘得原数,一个数与-1相乘,得原数的相反数.
2.在表中的各个小方格里,填写所在的横行的第一个数与所在直列的第一个数的积:
3.计算下列各题:
(1)(-36)×(-15);(2)-48×1.25;
4.填空:
(1)1×(-5)=____;(-1)×(-5)=____;
+(-5)=____;-(-5)=____;
(2)1×a=____;(-1)×a=____;
(3)1×|-5|=____;-1×|-5|=____;
-|-5|=____
(4)1+(-5)=____;(-1)+(-5)=____;
(-1)+5=____.
三、小结
(1)指导学生看书,精读乘法法则.
(2)强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步骤.
(3)比较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加法的符号法则的区别,以达到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目的.
四、作业
1.计算:
(1)(-16)×15;(2)(-9)×(-14);
(3)(-36)×(-1);(4)13×(-11);
(5)(-25)×16;(6)(-10)×(-16).
2.计算:
(1)2.9×(-0.4);(2)-30.5×0.2;
(3)0.72×(-1.25);(4)100×(-0.001);
(5)-4.8×(-1.25);(6)-4.5×(-0.32).
3.计算:
4.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a<0,b>0,那么,ab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____0;
(3)当a>0时,a____2a;
(4)当a<0时,a____2a.
板书设计
1.4有理数的乘法
法则:练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小学已接触到的乘法、初中刚学习过的有理数的加减法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在讲解运动的例子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形中的“静”变“动”,增强了直观性,初步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反思
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坚持把教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4
学习目标
1.掌握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
3.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概念。
4.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理解多项式,并与单项式进行比较,运用化归思想,让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重点: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
学法指导
从实际问题引入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分析所列式子,归纳多项式,注意和单项式的概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在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相关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式子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体会在实际问题情景中运用整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符号感。
《2.1.3多项式》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新学期,两摞规格相同准备发放的数学课本整齐地叠放在讲台上,请根据图中所给出的数据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整齐叠放在桌面上的x本数学课本最上面距离地面的高度(用含x的整式表示);
(2)桌面上有56本与题(1)中相同的数学课本整齐叠放成一摞,若从中取走14本,求余下的数学课本最上面距离地面的高度.
《2.1.2多项式》课时练习含答案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项式ax2+bx+c是二次多项式
B.四次多项式是指多项式中各项均为四次单项式
C.-ab2,-x都是单项式,也都是整式
D.-4a2b,3ab,5是多项式-4a2b+3ab-5中的项
2.如果一个多项式是五次多项式,那么它任何一项的次数( )
A.都小于5 B.都等于5
C.都不小于5 D.都不大于5
3.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多项式:a+b,a2-b3,a3+b5,a4-b7,…,其中第10个式子是( )
A.a10+b19 B.a10-b19
C.a10-b17 D.a10-b21
4.若xn-2+x3+1是五次多项式,则n的值是( )
A.3 B.5 C.7 D.0
5.下列整式:①-x2;②a+bc;③3xy;④0;⑤+1;⑥-5a2+a.其中单项式有,多项式有.(填序号)
6.一个关于a的二次三项式,二次项系数为2,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都是-3,则这个二次三项式为.
7.多项式的二次项系数是.
8.老师在课堂上说:“如果一个多项式是五次多项式……”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甲同学抢着说:“这个多项式最多只有六项.”乙同学说:“这个多项式只能有一项的'次数是5.”丙同学说:“这个多项式一定是五次六项式.”丁同学说:“这个多项式最少有两项,并且最高次项的次数是5.”你认为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对?你能说出他们说得对或不对的理由吗?
9.如果多项式3xm-(n-1)x+1是关于x的二次二项式,试求m,n的值.
10.四人做传数游戏,甲任取一个数传给乙,乙把这个数加1传给丙,丙再把所得的数平方后传给丁,丁把所得的数减1报出答案,设甲任取的一个数为a.
(1)请把游戏最后丁所报出的答案用整式的形式描述出来;
(2)若甲取的数为19,则丁报出的答案是多少?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 )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abc; (2)b2; (3)-5ab2; (4)y; (5)-xy2; (6)-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概念: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单项式的次数:在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πr2; ④-a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πr2h的系数是。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作业布置:
课本p59:1,2。
2.1第2课时整式
教学内容
1、 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
2、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及关键: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练习:下列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师:提出问题:对于多项式 是几次几项式呢?多项式的项数,各单项式的次数以及各项字母的指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应都能准确回答)
师归纳:各项字母的指数,发现多项式的排列是按照字母b的升幂来排列。指出多项式的表达必须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或降幂来排列的。
则 还可以表示为 ,还有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展示各组的成果。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表:
2、填空:
(1) 是___次___项式; 是___次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次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
3、将下列多项式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降幂来排列。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四、应用拓展
1、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2、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次_____项式。
3、 是_____次____项式, 是____次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4、 是_____次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5、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6、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点评
“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1.判断题
(1)-5不是多项式( )
(2) 是二次二项式( )
(3) 是二次三项式( )
(4) 是一次三项式( )
(5) 的最高次项系数是3( )
2.填空题
(1)把上列代数式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2)如果代数式 是关于 的三次二项式则 , .
3、把下列各整式填入相应的圈里:
2m,xy3+1,2ab+6,ax2+bx+c,a,单项式 多项式
4、下列多项式分别有几项?每项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多少?
5、多项式 是 次 项式,最高次项是 ,常数项是 ,按字母y的降幂排列为 。
6、下列运算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7、 是 次 项式,其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多项式2x2-3x+1是 次 项式。
8、多项式1-x3+x2是 ( )
A.二次三项式 B.三次三项式 C.三次二项式 D.五次三项式
9、多项式x3-2x2y-xy2-1的最高次项是 ( )
A.x3 B.2x2y C.-xy2 D.x3,-2x2y,-xy2
10、52x2-x是 ( )
A.一次二项式 B.二次二项式
C.四次二项式 D.五次二项式
11、多项式3xy2-2x2y+x3y3中,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各项依次是 ,按y的指数从小到大各项依次是________
12、当a= ,b= 时, 是关于x、y的三次二项式
13、若x+y=3 ,则4-2x-2y = 。
14、一个关于字母x、y的多项式,除常数项外,其余各项的次数都是3,这个多项式最多有几项?你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一个多项式吗?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4-16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1-09
[优]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6-13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06-01
数学新七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1-24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