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时间:2024-10-22 21:14:36 欧敏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通用9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

  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

  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活动】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

  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阐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环节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四、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2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1: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总结过渡: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引导探究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1、什么是生物循环?

  2、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体会通过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引导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探究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总结过渡: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识巩固

  读课本93-94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讨论94页活动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学生归纳:(略)

  过渡: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分组讨论)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 学生讨论:(1) 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活动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引导探究5: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课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与评价:

  单项选择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句反映了( c )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能量交换

  c.生物循环 d.大气循环

  2.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②生物促使了环境中物质的迁移运动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③ d.①②④

  3.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该图的含义是 ( c )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c.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4.综合题: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岛屿上的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

  (2)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为什么?

  答案:4 (1)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2)不能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课后习题

  1、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4、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4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展示图表。

  学生填写表格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

  生产力断提高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

  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类活动

  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

  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

  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人地关系

  恐惧和依赖

  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

  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

  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物种灭绝、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强;人口增加,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污染、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教师总结归纳: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的经济效益,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已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再也不能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学生回答: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2.原则

  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

  学生回答:

  ①公平性原则:这包括同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地球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投影展示问题。说出以下人类行为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1.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学生回答:主要违反了持续性原则。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2.湿地的大面积破坏,导致某些物种灭绝

  学生回答:主要违反了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公平性的原则。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学生回答:主要违反了不同国家之间公平性的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教师提问:读图8.12,你有何感想?对治理环境问题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我们只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行动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为此,让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主要措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强化源头管理,消除引发农产品质量问题的隐患;建立市场机制,整顿规范好农产品市场秩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发展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的营销机制等;

  课堂练习巩固

  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2.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d

  【板书设计】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

  2.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一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学生探究)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探究方案:需要着手组织哪些方面的相关材料知识。

  2.列出资料清单。

  3.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友情提示)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

  (学生活动)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总结归纳)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

  通过这个案例3,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生活动)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教师提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二

  (总结归纳)二、美国成为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

  区位优势

  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①平原地形广阔

  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

  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

  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①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

  (总结归纳)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探究)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书设计】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分析其表现。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自然景观的视频或展示一组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是由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大气:提供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参与土壤的形成。

  水:提供水分,促进土壤中的物质溶解、迁移和转化。

  岩石:提供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提供有机质,促进土壤的发育和成熟。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又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4. 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热带雨林的破坏为例,分析热带雨林的破坏对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

  5.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地理环境?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树立整体观念,关注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保护自然环境。

  7.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查阅资料,了解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3)学会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

  (1)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

  (2)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自然地理景观的视频,如热带雨林、沙漠、草原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2)提问学生:这些自然地理景观是由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1)展示一幅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

  (2)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 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大气:提供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参与土壤的形成。

  水:提供水分,促进土壤中的物质溶解、迁移和转化。

  岩石:提供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提供有机质,促进土壤的发育和成熟。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展示一幅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图片,如森林砍伐后的水土流失、湖泊干涸后的生态变化等,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森林砍伐会导致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例如,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泛滥等问题。

  5. 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图片,如过度放牧、工业污染、城市扩张等,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讲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些要素,从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例如,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工业污染会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6. 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表现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7. 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表现,同时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8

  一、教学设计概述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科:地理

  年级:八年级

  教学时长:40分钟

  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整体性的含义。

  2. 探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地理书籍(相关章节)

  自然环境地图

  案例分析材料(自然灾害案例、生态环境变化资料等)

  2. 学生准备:

  根据课前要求,预习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收集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图片或资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自然现象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引导学生说出天气、地形、植物等)

  引入主题:通过提问引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课题,强调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 新课讲解(15分钟):

  定义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要素(气候、地形、水体、生物等)。

  整体性:强调各个要素之间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系统。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真实的生态环境变化案例(例如:某地区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破坏),分析其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图示辅助:展示自然环境的示意图,标注主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们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举例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体现整体性?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 课堂活动(5分钟):

  情境模拟:设置一个简单的情景,假设某地发生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该灾害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产生了什么影响?

  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重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重要性。

  提出思考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其整体性?

  四、 课后作业

  学生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主题为“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结合授课内容,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及其对自然保护的意义。

  五、 教学反思

  评估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反思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分析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与参与度,及时调整后续课程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互联性与整体性,为他们未来的地理学习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9

  一、教学设计概述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科:地理

  年级:八年级

  授课时长: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理解: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及其表现。

  2. 能力与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自然环境的综合性。

  3. 情感与态度: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鼓励学生关注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整体性概念。

  难点: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自然地理环境的关键要素及案例)。

  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图和图片(如生态系统图、气候分布图)。

  短视频材料(展示自然环境变化的.案例)。

  2. 学生准备:

  学生预习相关材料,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导提问:同学们,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你们生活的地方有哪些自然要素?(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经验思考自然环境)

  引入主题: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将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新课讲解(15分钟):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解释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水体、土壤、生物和地形等要素。

  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的不同组成部分及其特征。

  整体性概念阐释:

  讨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介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提供具体实例,如水循环、生态平衡等。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生态变化的案例(如湿地保护或冰川融化)进行讨论,分析其中各要素的协同作用。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自然环境的哪一部分对你生活影响最大?为什么?

  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各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总结和点评。

  4. 课堂活动(5分钟):

  互动游戏:利用短视频展示自然环境的变化,学生分析视频中展示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理解自然条件的相互作用。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提出思考题: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

  六、课后作业

  学生写一篇300字的短文,主题为“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七、教学反思

  评估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观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反馈调整后续课程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将增强环保意识,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相关文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10-2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02-0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03-06

(集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0-2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09-15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01-22

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02-27

自然教案-水02-27

小学自然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