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句识字
1、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四、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读
2、读喜欢的段
二、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书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了独体、上下、左右、全包围四种结构。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坛、城,国、图。
突出主笔的字:央(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霍:
观察字形后,边示范边讲解:提土旁横宜短,竖起笔要高;方框不要充满格子,上下左右都应该留出空隙;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方字的弯度,就像一把弓。
3、学生描红练习
三、实战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明信片照片、邮票、火花、文字资料等,在班上展示、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北京
天安门
美柏油马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课外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课堂导入。今天给同学们讲一位大作家的故事。
大作家有一次到某地的一个旅店投宿,别人事先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他在服务台登记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作家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不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结果那一夜作家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了灭蚊防蚊的工作。
2、简介作者:这位大作家是谁呢?让我们来认识他吧!
课件出示:
马克吐温,美国的幽默大师、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财富不多,却无损他的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位幽默大师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节选片段。板书课题。(课件出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封面)
4、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了解什么?
预设:汤姆索亚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历险的?
5、看来读一本书,咱们首先要关注书名、作者。(板书:书名、作者)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为文本的学习埋下伏笔。
板块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这个片段很长,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浏览)
2、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通过查阅字典、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
疲惫呻吟悲伤绝望瞟见摸索喧嚣渲染劳累
饥饿疲乏荒唐消瘦警告讽刺惨白祈祷诚心诚意
神志昏迷灯烛辉煌
4、检查字词的认读。
5、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
r说说文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r文中除了汤姆外还出现了哪些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板块三深入文本,了解人物
1、赏读品味,畅所欲言。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赏评“山洞遇险”。
(1)汤姆和贝奇在山洞中迷了路,人们都认为他们已经找不回来了。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请你找一找,并读一读描写她们的语句。
课件出示:
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神智昏迷地乱说。人家都说听见她呼喊她的孩子,看见她抬起头来,侧耳倾听一分钟之久,然后疲惫地呻吟一声,垂下头去,那情形实在令人伤心。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
(2)读一读,谈谈读完后的感受。
(3)圈画动词:作者描写萨契尔太太的悲痛时,重点是抓住了她的动作。请你把这些动作快速圈出来。
预设:乱说、呼喊、抬起头、侧耳倾听、呻吟、垂下头。
(4)学生交流:失去亲人是何等的难受,此时萨契尔太太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5)猜测心理:萨契尔太太一边呻吟着一边垂下头,这一次次充满希望地抬起头,这一次次又极度失望地垂下头,可见她心里对于失去亲人是多么的难受啊!
(6)指导朗读描写波莉阿姨的句子。
课件出示:
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
(7)阅读课文,找一找,迷路的汤姆和贝奇是怎么一步步脱离险境的?
①找出脱险过程的相关词语。
②理清顺序。(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奇——爬出洞口——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③汤姆和贝奇是靠什么走出绝境的?(自信、聪明、勇于挑战……)
(8)作者描写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悲痛绝望,与汤姆和贝奇的自信、聪明、勇于挑战有什么关系呢?
①课件出示描写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语句。
②学生交流。(反衬出汤姆和贝奇的自信、聪明、勇于挑战的精神)
3、感悟写法。
(1)马克吐温又是怎样把人们当时的喜悦心情写出来的呢?请你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2)学生交流写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激活学生的情感为前提,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情感与增长知识。通过品悟和语言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文章情感。
板块四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1、汤姆和贝奇获救了,坏蛋印江乔埃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2、发挥想象写一写。
3、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跟汤姆一样的境遇,你会怎样做呢?
4、总结写法,鼓励阅读。
(1)自信、聪明的汤姆这一次的历险虽然结束了,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
(2)回顾《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故事梗概的写法。
(3)阅读整本书后同学们可以写一写故事梗概。希望《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能够与你成为朋友,让更多的名著伴你成长。
5、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动手能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4.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小麦,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面包、饼干等食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了解麦子的用途)
2.出示课件,认识麦子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以及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3.以麦浪为背景出示片段,学生自由朗读。
在平原的深处行走,你看到最多的庄稼肯定是麦子,它从中国的北方大地漫向南方,从黄土地步入黑土地,从广袤的平原迈入曲折的丘陵,凡是有土地的地方,有人烟的地方,总能见到麦子在风中摇曳的身影,没有娇妍,不露媚俗,那是农民的杰作。所以,很多时候我把麦子当成了农民,他们朴素地融为了一体。麦子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成熟”,它最懂得农民的目光。为了承诺这两个字,麦子目睹过落叶,经历过飞雪,沐浴过春雨,倾听过夏日滚过的第一声雷,独自穿越了春夏秋冬,走过了一条冰与火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它在天地间不疾不徐地前行,不曲不折地生长,麦子的静谧与悠然,是积蓄,是酝酿。太阳越来越毒,火辣辣地拥抱着大地。接着,东南风从远方吹来,轻轻地抚摸着每一株麦子,每一寸土地。日益变黄的麦穗在麦茎上翻飞。我看见我家、邻居家以及整个村庄都在这金色的光芒中颤抖,打开的窗户飘进浓浓的麦香。年少的我这时总喜欢站在窗前屏住气息,猛吸一口空气,那成熟的收获的喜悦飘然而至。
——江南《成熟的麦子》
4.谈阅读感受,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在不懂的词语旁画一个小问号。
(3)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独立自学。
3.小组内交流。
(1)互相抽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2)分自然段检查课文的朗读。
(3)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重点是字音准确,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小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豆荚洋溢田埂镰刀挎着赤脚脚趾咧开嘴巴馋乏
(3)写字指导:“翻”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右靠紧些;“禁”是上下结构,上面写紧凑,下面的“示”字要写宽;“锅”字里面的“人”字不要写到“口”字里面了。
(4)说说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人物的天真快乐、麦子丰收带来的喜悦、文章语言美等。)
三、再读课文,引导质疑。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说,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在小黑板上板书不懂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备下节课继续讨论。
例如词语:娴静诱惑冷不丁蹒跚
句子:(1)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脚走在软绵绵、油光光的泥土上,冷不丁有软泥从脚趾缝儿里冒出来,真舒服。(2)吃饱了,我们也乏了,随意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问题:……
3.反复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句子。
四、细读课文,尝试解决。
带着以上问题细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小组互议、寻求帮助,尝试解决问题。
五、作业。
1.朗读自学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继续思考探讨小黑板上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空旷的田野、暖暖的和风、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这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田野风光画啊!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这群快乐的农家少年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麦子黄了带来的丰收喜悦。
二、品读课文,体会自然美与语言美。
本课时采用随机学段,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学汇报,同时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随机解决。
(一)以第一段为例。(假定学生汇报的是第一段)
1.学生汇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学生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引导:你认为他读得好吗?好在哪儿?你能像他一样读吗?你觉得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请你试一试。(读出自然的美、语言的美,读出自己的感受。)
3.老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解决小黑板上的问题)。
和风:和煦的风,和暖的风。
空旷:四周宽阔敞亮,没有遮拦物。
娴静:文静、稳重。这里指谁文静稳重?是什么写法?为什么这样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麦子和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快乐成长,也代表丰收的喜悦,实际是人们心情愉快。)
4.出示课件,感受田野风光的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心情怎样?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第一段。
(二)总结学习方法。
1.学生汇报;
2.其他学生评价,再读;
3.老师引导,学生补充,共同解决问题;
4.有感情地读这一段。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自然段。
其他各段引导的重点
1.第二段。
田埂:田间的小路。(为什么是湿湿的、长长的?)
诱惑:吸引的意思。麦子和豆荚为什么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干什么?(割麦子、拾麦子)从本段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握、挎)
(还可能是吸引我们去玩、去扯草、去放羊等,让学生自由想象。)
出示: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蚱蜢,不停地蹦着跳着……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唱着、笑着、玩着、闹着等)为什么说我们像青蚱蜢?(顽皮可爱、蹦蹦跳跳的样子,写出了丰收的喜悦、高兴的心情。)
想象那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蹦蹦跳跳走在田埂上的情景,再读体会。
2.第三段。
(1)出示填空:
五月的风( ),赤脚走在( )、( )的泥土上,( )有软泥从脚趾缝儿里( ),( )。
先读括号里的词语,再连起来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换成其他词语再读一读。(如依次填入:柔柔的,松软的,湿润的,突然,钻出来,真有趣)谈谈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端午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语文教案 篇5
听说活动:6斧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听清故事里有哪些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听到的故事借助画面复述出来。
3.懂得做人要真诚。
重点和难点:
1.把听到的`故事借助画面复述出来。
2.培养良好的听话、说话的习惯。
3.懂得做人要真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2.揭示课题:听说活动斧子的故事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看投影,第一次听录音。(全文)
要求听清录音中谁丢了斧子?白胡子老爷爷怎样帮助他的??
(1)学生听
(2)学生听后讨论。
(3)学生听后交流。
2.第二次听录音。(2、3幅图)
要求听清老爷爷三次帮助找斧子的过程。
(1)学生自由准备
(2)小组讨论
(3)指名说
(4)学生练说
(5)学生操练
(6)学生评议
3.听第三次录音:(第2幅图)
要求听清对话
(1)复述对话
(2)同桌练习说
(3)小组交流
(4)大组交流
(5)学生评议
4.学生仿照课文录音说。
5.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学生自由找小伙伴,分角色演一演。
三.全课,激发情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嗔视、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通过课文,从文学角度感知印度舞蹈艺术,丰富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
1、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揣摩文章运用语言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比喻迭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给人以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享受。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冰心以她高超的语言技巧,把卡拉玛姐妹优美酌舞蹈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为深入理解、把握文意,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人体悟形体语言的。
教具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诵读感知文意,研读精彩句段。知识迁移课堂延伸,丰富素养。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印度舞蹈视频)请大家用心欣赏这两张图片和一段舞蹈,观后试着说一说你的感受。(学生试说)可当要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好的享受时,许多同学为难了。那么,如何将这种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呢?)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散文──《观舞记》。相信大家会有许多收获。
(板书文题、作者)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
1、积累字词,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2、品味文中描写舞蹈的语句,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
3、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手法表现视觉形象,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三、预习检测(方法:小组展示,由小组长安排本组成员分工展示;)
1、走近作者(请学生介绍,不足之处老师补充。)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 “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2、给加粗字注音
颦蹙 粲然 嗔视 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 雏凤 花鬘
斗薮 浑身解数 妥帖 褶裙
(2)释义(建议:可采用竞答的形式)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解数:旧指武术的架势,泛指手段、本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静穆:安静庄严。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妥贴:恰当;十分合适。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大声地自由地读课文1——10自然段,探讨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对学)
(1)、作者无法说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
(2、)作者不得不说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
(3、)作者努力说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2、这“飞动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如此震撼作者的心灵。你认为两姐妹的舞蹈美在哪里?(小组展示:1、、由一人确定角度——我们发现“美”在 上;
2、用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读句子;3、由一人对所找句子进行简单地品析。)
五、精讲延伸
她们为什么能表演出这么优美的舞蹈?
六、达标检测(课堂部分学生展示;课下以200到300字的小作文体现在作业本上)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学习课文的写法,运用优美的`词语,巧妙的修辞把欣赏到的美描绘出来。(词、句子、片段都可以)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断的感受着美的文字,美的舞蹈。最后,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在座的同学们,献给听课的老师们,献给卡拉玛姐妹,献给冰心奶奶。感谢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感谢冰心奶奶高超的语言文字,感谢杨丽萍老师,感谢这世上美好的一切。祝愿各位的每一天都能像舞蹈一样精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古诗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