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二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8-29 07:42:20 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培养孩子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技能目标:

  1、提高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2、对策

  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最感人的句子相互交流,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

  ②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相关资源,学生自己上网获取信息,分析交流,谈出感受。

  三、学习对象分析

  1、学生特点

  本课面向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同时,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该阶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热情很高。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的查询及理解能力还很欠缺。

  2、相应对策及学法指导

  ①利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其能动性,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找到答案。

  ②在教师引导下各小组学生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③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教法设计及教学策略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索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习的广度。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认识得到升华。

  2、教学策略

  ①提供资源,方便学生查阅。

  ②师生互动,个别辅导,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总结归纳提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1、教学媒体

  ①全部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②利用Realplayer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景象。

  ③利用网络(Internet)查找资料(学生操作)

  ④教师制作:

  A.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

  B.生字游戏

  C.“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配乐

  D.歌曲《为了谁》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神话故事。

  2、教学资源应用设计

  媒体何时应用达到目的投影演示课题及问题设计情景导入及初读课文前吸引学生注意,明确读课文目的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时图文并茂,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本课留下深刻印象投影演示生字游戏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后以有趣的形式反馈学习成果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录像在了解治水原因及治水结果时激发学生想象力及为感情朗读做好铺垫互联网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情节介绍及学生心目中的英雄资料深入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时及拓展延伸时激发学生对大禹及具有奉献精神的英雄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歌曲《为了谁》结束本课时为英雄唱赞歌,使情感得到升华。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内容资源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讲故事

  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是的,大家读的这些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传话——《大禹治水》(多媒体出示课题),顺利导入新课。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故事,在老师指引下交流。

  ①课件的搜集神话故事

  ②课件

  1、这一设计旨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读故事、讲故事的体验,学生对神话传说这一文学体裁有了初步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读故事

  整体感知

  1、读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在大屏幕上。

  2、播放教师已制作好的课件(动画),再配上课文朗读。

  3、把学生分成小组选组长,合作学习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做生字游戏。反馈学习成果。

  1、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看动画、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学习结果,师生互动,评点正音。

  课件

  1、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激发学生思考、表达、交流的愿望,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究学习,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2、学生已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可发挥学生自我评价作用。

  细读故事

  体验感悟

  1、播放洪水泛滥的录像,在录像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2、同学们,画面上正是课文一自然段的内容,让我们读出自己的心情,读出感情。

  3、看到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灾难如此严重,想到父亲临终前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信念,大禹是怎样治水的?你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三、四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互相交流。

  4、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也可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自行搜索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时大屏幕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画面,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感受。

  5、课件将四自然段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再读、再体会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6、播放录像:大地恢复平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画面下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7、大屏幕出示大禹画像,教师鼓励学生回答,此刻你想对大禹说什么?

  1、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多方位的思考与想象,并作出回答(如:看到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百姓无家可归,听到有人喊救命……。心情难过伤心。)

  2、在情境的渲染下,学生有感情朗读一自然段。

  3、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学生画出了表现大禹在治水时经历的困难与挫折的词句,并在教师的指引下想象大禹还会吃哪些苦头,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4、根据老师的提示,明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法。进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5、注意屏幕上的红色字读,谈感受、谈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6、在情境的渲染下,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五自然段,感受洪水治服后的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

  7、学生对比读第一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次体会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同时表达对大禹感激、敬仰之情。

  录像

  互联网

  课件

  1、播放录像,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更好的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让学生说看完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为朗读作好情感铺垫,用读来表现自己内心感受,自然而然的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2、对三个重点句段的处理,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师在重点、难点处给予引导,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本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同时在鼓励学生发言、交流时,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3、在录像的渲染下,提出你想对大禹说什么?学生在表达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时言语发源来自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七、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舍小家为大家,为民造福,无私奉献

  八、练习设计

  1、测试内容

  ①教师堂上提问:看到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你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大禹治理洪水时吃了哪些苦?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大禹说什么?以及你今后将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对大禹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②对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情况,网上信息的搜集、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堂进行反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滩、艘”等l2个生字,会写“园、孔”等l0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3.选择照片或图画,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感受美好生活。

  【教学难点】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

  小朋友们,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舰队海鸥少先队员小桥流水)

  2.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一群少先队员去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的生活,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板书:识字1场景歌)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1)注意读准“艘”和“翠”是平舌音,;“孔”是第三声,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词语正音,如“孔雀”。

  (2)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艘”和“舰”,“舟”是形旁表义,右边的部分表示读音。

  图文对照识记:“孔”,借助图画,展示石桥桥洞的样子——圆圆的,像

  一个大洞,可以说“—孔石桥”。

  熟字换偏旁识记:“帆、园、铜”。

  加一加识记“军、群、滩”。

  组词扩展识记:“逗号、句号、省略号”来帮助学生识记“号”。

  2.读读词语

  沙滩海滩一艘军舰军舰军人帆船风帆稻田水稻翠竹翠鸟

  【设计意图: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以求更快地扫除语言障碍。】

  2.认识多音字:“行”和“号”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我每天一个人步行上学。

  B.这位小同学小号吹得棒极了。

  这里的加点字“行”读轻声“xíng”,意思是“走”,还有一个读音是“ háng”,意思是“行列;行业”;“号”在这里读“hào”,意思是“西式喇叭”,还有一个读音是“háo”意思是“大声哭叫”。组词如下:

  xíng(行走)(步行)hào(小号)(号角)

  行háng(银行)(行家)号háo(号啕大哭)(哀号)

  ②读一读:

  A.今天妈妈去银行(háng)办理业务。

  B.小弟弟妈妈不在身边,就号(háo)啕大哭。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沙滩本课指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旗帜。

  稻田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

  队旗生长水稻的水田;种稻的田。

  5.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四、学习“会写字”

  园孔桥群队旗铜号领巾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群、旗、铜”。

  “群”左右结构,左右等宽,两部分横画要等距,左边横画紧凑,右边横画长短不一,中恒最短在横中线上侧,下横最长起笔在竖中线上。

  “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顶部左低右高,右边部分上下紧凑。

  “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钅”第二笔是横,“同”字首笔竖在竖中线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会写字教学,细致入微,层层推进,使学生正确、规范地写好生字,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的同时,感受到了美丽景色、美好的生活。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场景?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场景?

  文中描写的场景有海滩、山村、公园、校园。

  【设计意图:先整体感知课文大体内容,理顺课文脉络,先总后分的教学路线,找准学习的契入点。】

  2.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小节图文,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一只、一片、一艘、一条”都是数量词。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一幅海滩风景图。

  (2)“一只、一片、一艘、一条”都是数量词。仿照第一小节说一说。

  一只(小鸟)一片(树叶)

  一艘(轮船)一条(小鱼)

  3.学习第二小节

  出示第二小节图文,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一方鱼塘,绿油油的秧苗,一行行的垂柳和美丽的花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图。

  4.请说一说,前两节描写了哪些景物?

  前两小节描写了:海鸥、沙滩、军舰、帆船、鱼塘、稻田、垂柳、花园。

  5.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数量词:

  概念: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数词是指表示数字的词,如:一、二……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数量单位的词,如:只、片……

  作用:明了清晰,具有很好的说服性。

  判断:借助含有数字和数量单位的词来判断。

  6.学习第三、四小节

  (1)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三、四小节描写景物的词语。

  小溪、石桥、翠竹、飞鸟、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

  (2)出示第三小节图文

  你怎样理解“孔、道、丛”这些量词?

  “孔、道、丛”都不是常用的量词,“孔”指有孔的物品;“道”指某些长形的东西;“丛”指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

  (3)出示第四小节

  为什么说一队“红领巾”?“红领巾”指的是什么?

  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所以说一队“红领巾”。“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

  7.说一说文中有哪些数量词?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8.课文前三个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所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前三个小节是描写的静态的景色,最后一小节是描写的活动场景。

  9.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

  一(孔)石桥一(丛)翠竹

  一(只)海鸥一(条)帆船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理解字义,仿写量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词语的能力。】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量词歌》

  听读《量词歌》,跟着录音多读几遍,熟悉量词歌这种儿歌形式,积累常见的量词搭配。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是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我们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感知了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六、主题延伸

  选择你熟悉的一处场景,仿照课文,写一写。

  三个小朋友一棵棵小树

  两只小鸟一片片白云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海滩风景→海鸥海滩军舰帆船

  场景歌田园风光→鱼塘稻田垂柳花园

  公园景色→小溪石桥翠竹飞鸟

  活动场面→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本课,关键是将图文对应起来,能形象地记住词串,有滋有味地朗读韵文,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对四幅场景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而深切的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有些难度。为了攻克这一难点,课上我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以文中插图,这样这些场景就在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比如:“军舰”、“帆船”、“铜号”、“队旗”等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再来体会词语意思就水到渠成。

  2.体现了随文识字的教学特点,识字的基础上组词、在组词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实现了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不足之处:总感觉学生对本课词串的认读没有多少障碍,因而给他们留出读书识字的时间少了些,而强调画面多了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类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采用“猜谜语”这种儿童喜爱的、感兴趣的而且易于接受的形式,导入教学。为学习后面的学习激起了强烈的渴望。

  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围绕“水是怎样变成雨、雹和雪”这一问题来展开探究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目标】

  1.会认“晒、极、傍”等14个生字,会写“变、片”等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出示课题:我是什么

  2.师:“我是什么。”该怎么读,请大家读一遍。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条谜语,你能猜出谜底吗。

  3.师说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4.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介绍的。

  [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这种儿童喜爱的、感兴趣的而且易于接受的形式,导入教学。

  为学习后面的学习激起了强烈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在课文里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出示带拼音生字词语:飘浮、晒太阳、冰雹、池子、暴躁、冲动、灌溉、淹没、灾害、机器、毁坏

  3.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不会的利用拼音互相教一教。

  4.去拼音互相认读,然后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记一记生字。

  5.说说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灾”、“晶”、“毁”“冷、冰、冲”

  6.(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读,其他同学跟着读。

  7.再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其他的吗。

  8.师小结过渡:原来“我”就是水呀。

  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小水珠吗。

  (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小水珠了。

  三、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水能变成什么。

  1.小水珠可调皮了,它能在我们身边让小朋友难以认识哦,你们知道这调皮的小水珠会变成什么吗。赶紧轻声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2.谁来说说调皮的水珠能变成什么。是怎么变的。

  生:变成汽。

  生:变成云。

  生:变成雨、雹子或雪。

  3.出示句子: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4.多神奇呀。

  你喜欢变成云吗。为什么。(它能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可漂亮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云彩吧。

  生

  1:我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穿“白衣服”。

  生

  2:我在下雨前和晚上时穿“黑衣服”。

  生

  3:出现朝霞和晚霞时,我穿上“红袍”。

  (分别出示不同的云彩图片)

  5.穿上如此漂亮的衣服,变成云的小水珠可得意了,你喜欢它吗。读读吧。

  6.小水珠可真能干,会变成云,还会变成雨、雹子或雪。它们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

  1:我在天空飘浮着,遇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这就是雨。

  生

  2:变成雹子就是小硬球打下来。

  生

  3:变成雪花飘下来。

  7.是啊,我们为了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

  8.大家有信心读好这一段吗。

  同桌互相读读吧。指名读,齐读。(评价)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的这位朋友——水,真是无处不在,五湖四海都留有它的足迹。

  2.听老师读课文,想想“我们——水珠”是怎样生活的。(我在池子里是睡觉;我在小溪里散步;我在江河里奔跑;我在大海里跳舞、唱歌呢。)

  3.是呀,小水珠的生活可真是丰富呀。

  我们一起来体会它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池子里的水不流动,小溪里的水流得慢,读得可要轻轻的;江河里的水流得快,海洋里浪很多,冲击岩石时,声音特大,要大声读。

  )

  3.指名感情朗读,范读,再指名读,评价。

  五、品读第四自然段

  1.多富有生命的小水珠呀,它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脾气呢。

  自由读课文,它的脾气是怎样的。可以用两组反义词来简单告诉老师和伙伴们。(好——坏,温和——暴躁)

  2.你们知道水为我们做过什么好事。(人类离不开水,我们平常要节约用水。)

  3.你们知道水发脾气时,还会做哪些坏事。(链接资料:印尼在20xx年的印度洋海啸中死亡的人数达16万6千人,全世界在此次海啸中死亡的人数竟然高达22万5千人。

  )人类想了哪些办法叫水听人的使唤。(比如:利用气象卫星来预报天气,建水电站,建水库、大堤,防止水灾和旱灾,多植树、保护水土,防止泥石流等,这都是我们人类想的办法。)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坡度让学生以反义词的形式找水的脾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

  4.齐读第4自然段,注意水的不同脾气的朗读语气。

  六、指导书写

  1.指导写“常”字。“常”字上面是一个新偏旁“小字头”。

  学生说怎么记这个字。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呢。

  2.老师补充提示在书写时注意点。

  3.指导“冰、冷”。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字都是两点水,与寒冷有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4.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描一个,写两个。提醒注意姿势:头正、身直、两脚放平,一尺一拳一寸。评议。

  七、实践活动,拓展思维

  1.课外画一画水的变化的连环画,分别画出水的变化的不同样子,并在每幅画下面写一个词语或一句话。

  2.水是我们亲密的朋友,除了课文中的介绍,你再收集些水与我们关系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是什么

  雨雹雪

  水。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的立国之祖,是上古时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2.教材特点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第2一6自然段讲大禹是怎么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的。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理解21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3.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重点学习第3、4、5自然段,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并能复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多媒体录像课件(有条件的学校)。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读准多音字“没”。

  2.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等词语。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大禹决定治水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低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古代了不起的人物,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1)幻灯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画面出现滚滚洪水及大禹的画像。认识大禹是古时代我国伟大的治水英雄。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教学“禹”字。

  3、自学课文。

  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大禹治水中那件生动的事例?这件事告诉我们大禹是用什么样的治理洪水的?(要求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回答。)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课文写了大禹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过家门而不入呢?

  4、检查反馈。

  (1)抽生分别朗读课文第1一6自然段。

  (2)选择多音字正确的读音。

  淹没(méim)睡觉(jiàojué)

  (3)连字带词认读13个生字,重点指导“凿”、“渠”、“耽”三字的笔顺笔划。

  (4)说说:课文写了大禹为了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几过家门而不入呢?(找出有关的词语简要回答)

  5、学习课文第:自然段。

  (1)抽生读第1自然段。

  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

  (2)分句理解:

  ①指名读第1句。

  A.“相传”是什么意思?

  B.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又称之为母亲河,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概况?

  ②指名读第2句。

  A.播放洪水泛滥的录像片段(或课件展示)。

  B.理解“凶猛”:“凶猛”一词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凶猛的洪水”给老百姓造成怎样的灾难?(田地——淹役;房屋——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是什么意思?(引导学习课文“提示”理解)

  ③齐读第3句。

  由于黄河水灾危害大,所以大禹决定——(治理洪水)。课文用“于是”表示什么?能用其他的词语代替吗?(“因此”、“所以”)

  ④齐读课文第1段。

  6、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词语卡片)

  (2)抄写生字。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一6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

  (1)读拼音写词语。(略)

  (2)说说大禹治水的原因。

  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划出能概括描写大禹是怎样“一心治水”的词语。

  (1)这个自然段介绍了大禹的哪种治水方法?(“凿山开渠”)

  (2)比较“常常”、“每天”,分别理解

  是什么意思;如果交换一下使用,意思会怎么样?

  3.学习第3、4、5自然段。

  (1)细读第3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大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家里情况怎样?大禹又是怎么做的?

  ②理解“耽误”、“匆勿”的`意思。

  ③板书:听到啼哭匆匆走了

  ④指导感情朗读。

  ⑤学生想象复述。

  用自己的话,一边想象一边复述大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况。

  (2)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并要求用“——”划出描写大禹家里情况的词语,用“…”划出描写大禹行为的词语。

  ②理解“深情”、“抓紧”、“脚不停步”的意思。

  ③板书:望挥手抓紧赶路让告诉向家走去

  ④请学生分别有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然后想象复述。

  (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感人至深,请把2、3、4、5自然段连起来深情地读一读。

  4、作业练习。

  (1)完成《作业本》第2、4题。

  (2)各自复述“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2.学会写“被”字句。

  3.学习第6自然段,知道大禹治水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指名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2.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第”句。理解:“一心一意”是什么意思?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什么?

  (2)齐读第2、3句,理解“制服”和“安定”的意思。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说说洪水“凶猛”时是怎样的情景?“制服”以后呢?“终于”一词说明什么?

  ②出示下列两个句子,请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

  A.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B.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通过比较,说明黄河闹水灾不是轻易就能治服的,而是花了整整上3年的心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人”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3.小组轮读全文六个自然段,抽生复述。

  4.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什么?

  “凶猛”的黄河水灾终于被治服了,大禹一心治水,公而忘私,造福人民的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作业练习。

  (1)改写“被”字句,《作业本》第6题。

  (2)课外阅读一描写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文章。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5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的样子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我会认”中的13个生字,会写“两、就、哪”等9个字。

  2.通过细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历程中,逐渐发育成青蛙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几经曲折最后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

  3.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1.读题

  2.质疑:

  ①小蝌蚪长什么样?

  ②它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③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师)

  2.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3.看连环画,找到相应的小节,一起读一读。

  4.自由选择文中的一个小节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生字

  会认字

  塘、脑、袋、灰、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

  会写字

  两、就、哪、宽、顶、肚、皮、孩、跳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小蝌蚪长什么样的呢?出示第一节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读。

  2.根据课文内容同桌合作画一幅画。

  3.对照课文,评一评画得对不对,为什么?(检测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读课文,表现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5.仿照《小蜻蜓》的曲调,学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爱,黑灰身子大脑袋,甩着长尾水中游,游来游去多快活!)

  (五)课后延伸

  1.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我们下节课再学。课后请去搜集关于青蛙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

  1.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如:读生字说说记字好方法;读课文说出小蝌蚪的样子;展示自己所画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图画;唱上节课教的儿歌等等)

  2.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蝌蚪可爱的样儿,那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构建问题情景。这节课就围绕这些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学习、研究。

  (二)围绕问题,探究学习

  学生想先深入了解哪个问题,就先学习哪一部分。

  问题1: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怎么样?

  1.自由朗读2.3.4小节,先把所有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再四人小组内交流,看看是否找对找全。讨论一下怎样连起来说说青蛙的样儿?

  2.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3.研读描写青蛙样儿的句子,感悟“披、露、鼓”等用词的准确、生动

  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知道青蛙是种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小蝌蚪和大青蛙,做环保小卫士。

  朗读句子,体会青蛙的美,表达大家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4.学唱歌曲《青蛙妈妈》,记住青蛙特征,积累好词。

  (自编歌曲:大青蛙四条腿,披着绿衣露白肚,鼓眼睛儿宽嘴巴,捉起害虫顶呱呱。)

  5.对比朗读写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特点的话,知道他们的样子不一样,这是小蝌蚪要找妈妈的原因之一、

  问题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呢?

  1.由读读2.3两节,边读边想,你能自己读懂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需要请教大家?

  2.重点理解:

  (1)小蝌蚪为什么忽然想到要找妈妈?(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另一个原因。)

  (2)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了?(知道鲤鱼妈妈、乌龟妈妈介绍得不够全面。)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再现找的过程(请几位小朋友戴上拇指玩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表演中随机理解:迎上去、追上去)。

  4.小蝌蚪最后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齐读第5节,体会见面时的情景。

  抓住青蛙妈妈的'话“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质疑,可引出下一个问题情景,即:问题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三)复习巩固,完成书面作业。

  1.课文中的生字,还记得吗?谁来领大家读一读?

  2.口头填空:荷叶上()着一只大青蛙,()着碧绿的衣裳,()着雪白的肚皮,()着一对大眼睛。

  (四)课后延伸,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有关小蝌蚪生长变化方面的知识与图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学生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

  2.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全文。

  (二)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2.给小蝌蚪形体变化过程图标上序号。

  3.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

  4.完成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腿,再长出两条()腿,后来尾巴变()了,最后尾巴()了,成了一只()。

  5.读读说说:(用“已经”说话,可以先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然后再进行开放性训练,如:小蝌蚪的尾巴已经不见了。它们黑灰色的身子已经变成了青绿色。它们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已经会跳了。小青蛙已经会捉害虫了……

  书上作业:

  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三)总结导行: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

  (四)课后延伸:

  1.画小蝌蚪变化过程的连环画。

  2.课后阅读所提供的学习资料。(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方惠珍的《小蝌蚪找妈妈》)

  附板书

  01小蝌蚪→找→妈妈

  问鲤鱼、乌龟?(青蛙)

  大脑袋先长后腿四条腿

  黑灰色的身子再长前腿宽嘴巴

  长长的尾巴尾巴变短披绿衣

  尾巴不见露白肚

  鼓眼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5个生字,会写候、柱、底等9个字。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课前准备: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天平、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2、请学生自由回答。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设计意图: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曹、称、秤、重”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识字办法学习生字、掌握读音。(生自主识字,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方法渗透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4、去掉拼音读生字:

  (1)同桌比赛读(2)男女比赛读(3)全班齐读。

  5、开火车认读生字。(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落实字音教学,又激发了兴趣,防止了重复和枯燥。)

  6、指名读文把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一读。(提示读书姿势)读书时身体要站直或坐直,双手捧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段距离,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其他同学仔细听,评价。(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符合低年级认知规律。)

  三、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四、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五、拓展练习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大称

  1、象上船,沿水面画线。

  2、象上岸,船装石头。

  3、船下沉至画线处,称石头。

  4、计算石头总重量。

  宰大象

  曹操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称象》第二课时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识记“封、削”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字,会写“出国、半年”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第一封信中露西因见不到爸爸而产生的思念之情,读出第二封信中露西的喜悦。

  3.学习边读边圈画的方法,梳理出第二封信的内容,体会信中表达的亲情。

  4.通过前后信件内容对比,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封信,能说明喜欢的理由。

  【教学重点】能读出第一封信中露西因见不到爸爸而产生的思念之情,读出第二封信中露西的喜悦。学习露西的乐观坚强。

  【教学难点】梳理第二封信的内容,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人们相互通信来往,一向注重格式和用语。通信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有位露西小朋友给他的爸爸写了两次信。想知道她和爸爸说了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板书:6一封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信的有关情况,引起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学会识记。

  ①注意读准后鼻音“封、灯、冷”,“束”是平舌音,翘舌音“朝重束”,前鼻音“肩团鲜”。

  ②识记生字

  运用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锅、刮、”等字。

  联系生活场景识记:比如“期”在在日历和课程表中出现,“削”字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削铅笔、削水果”等。

  组词扩展:如“修”字,可组词“修改、修理”等识记。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削好削皮铁锅小锅朝着朝代刮风刮胡子胡闹修理修改寒冷冷冻肩上肩膀团结团圆重复重写写好完好期待期盼结尾结果一束结束鲜美鲜艳

  (2)学习多音字:、重、结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她朝窗外望了一眼。

  会议结束了,领导的温暖的话语还回环在耳畔。

  在这里,“朝”读“cháo”,意思是“向着、对着”,还有一个读音是“zhāo”,意思是“早晨”,“结”读“jié ”,意思是“结束、终了”还有一个读音是“jiē”,意思是“坚固、牢固、健壮”,组词如下

  朝cháo(朝向)(上朝)结jiē(结实)(结果)

  zhāo(朝阳)(朝三暮四)jié(结束)(打结)

  ②读一读:

  在朝(zhāo)阳的照耀下,院子里的太阳花慢慢地开了。

  奶奶的身子骨还挺结(jiē)实,生活还能自理。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冷清空气调节,就是调节房屋、机舱、船舱、车厢等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气流速度等使达到一定的要求。

  肩膀人客来往少。

  空调人体颈下臂上部分。

  (5)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解决了阅读障碍,训练了学习生字的本领,增大了识字量。】

  三、再读课文,初知内容。

  读课文,把这些字词带入文中读一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

  (1)露西第一次给爸爸写信提到了什么事?

  (爸爸不在我们不开心,家里的台灯坏了没法修,家里的冷清。)

  (2)在妈妈的帮助下,露西第二次给爸爸写信又写了什么事?

  (过得很好,小狗好,螺丝刀放哪里了,我们自己修台灯,下个星期去看电影)

  提示:作者情感学生可自由总结,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的语句,但必须符合文意。

  四、学习“会写字”

  封信今写支圆珠笔灯电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运用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圆珠灯”等字。

  ②形近字比较:封-街今-令电-龟

  ③熟字加部首或部件:“信写支笔”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今、写、支、笔”,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信珠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封”左右等宽,“圆”全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信、珠、笔”,学生练写。

  “信”右边的三横中,第一横最长,下面两横稍短。“口”要写的扁一些。

  “珠”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朱”上面的撇是短撇,下面的撇要穿插到王字旁的提下面;竖是最长的笔画,写在竖中线右侧。

  “笔竖弯钩是难点,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你,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生字的书写指导,细致入微,规范学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得数量词:一封信、一支圆珠笔一束鲜花

  2.练习运用:练习用上面的量词说话。

  露西拿起(一支)圆珠笔,开始给爸爸写信,第二封)信,比较乐观、坚强,给爸爸说出现在生活得很好。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从本课中认识了小朋友露西,看了她写给爸爸的两封信,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学会了正确的写字方法,科学的识字方法。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要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露西写信中,你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出示教学目标,引出核心问题,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学习更有的放矢。】

  二、品读释疑

  1.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露西为什么给爸爸写信?

  (露西的爸爸出国了,要半年才能回来。)

  (板书:爸爸出国了,半年才能回来。——起因)

  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自由读读课文,找找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一封信的内容是什么?

  (1)学生自己边读边圈画出第一封信的内容。

  小组内汇报交流,代表展示如下: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板书:看不到爸爸台灯坏了)

  (2)爸爸看到后,会有什么感受呢?

  (会担心家里的情况,却又回不了国,会陡增烦恼!)

  (3)仿写: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示例:他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3.自由读读课文,找找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的内容是什么?

  (1)学生自己边读边圈画出第一封信的内容。

  小组内汇报交流,代表展示如下: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3)从这封信中,你读出了什么?(板书:有小狗陪伴自己修台灯去看电影)

  (写出了露西没有爸爸在的日子里,在家里的生活很好,也很精彩!)

  (3)仿写:用“又……又……”写句子。

  预设:

  又冷又干燥。

  秋天的苹果熟了,一个个又大又红。

  【设计意图:圈画的方法,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谈感想体会,注重学生自学自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4.小组讨论:你认为第一封信好些?还是第二封信好些?为什么?

  (第二封比较好,因为第一封是报告家里的坏消息,如“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只能让爸爸担心,陡增烦恼!而第二封是报告家里的好消息,“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这样可以让爸爸在国外放心工作,不用担心家里的情况!第一封信表现了一种被动、悲观、依赖的生活态度,第二种表现了一种主动、乐观、独立的生活态度。)

  5.通过学习课文,你认为露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露西写信中,可以看出露西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懂得疼爱爸爸、妈妈;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

  【设计意图:通过两封信的比较,明白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调整好情绪,乐观地生活,突破了本文的重难点。】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小猫咪写信》、《秋娃娃》

  听读《小猫咪写信》、《秋娃娃》,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小猫咪写信》,想一想秋娃娃还会写给谁,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露西给爸爸写信的事。露西前后写了两次,第一次的内容很伤感,第二次在妈妈的感染下,露西告诉爸爸,在家生活的很好。让我们明白了露西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五、学习写话方法

  学一法:正确使用量词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本文中“一封信、一些土豆、一沓纸、一支圆珠笔”中的“封、些、沓、支”是量词,它们准确、生动地描述了“信、土豆、纸、圆珠笔”的数量。

  使用量词要注意:1.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来选择量词,如形体比较大的动物用“头”,体型比较小,行动比较灵活的动物用“只”。2.根据事物的具体差异来选择量词。如表示人或物的数量少,用“个”,表示人或物的数量多,用“群”。

  举一例:在那一座座雄伟的山峰下,两条相互交错的小溪欢快地流淌着,里面三五成群的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

  练一练:写一个场面,注意用上合适的量词。

  示例:我们继续前进,一片雪白的花海映入眼帘,啊!梨园到了!梨树上一簇簇雪白雪白的梨花,就像蓝天下的团团白云。在蓝天下,在梨花间,一对花蝴蝶正在翩翩起舞起舞,就像两只快乐的小精灵……

  六、课堂小结

  从文章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露西。我们要像她一样做一个独立、乐观、坚强的人。

  七、主题延伸

  你给别人写过信吗?是如何写的?

  我给我的姑姑写过信,因为姑姑住在北京,上次我想姑姑了,于是给姑姑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姑姑,我好想你,你过过得怎么样?我在家特别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里认真学习,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每天的作业我都能按时完成。您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见到您呀!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爸爸出国了,半年才能回来。——起因

  看不到爸爸

  第一次很难过

  一封信台灯坏了

  第二次有小狗陪伴

  自己修台灯很开心

  去看电影

  画了一大束鲜花——爱爸爸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训练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课文主要讲了两封信的故事。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出两封信的内容。

  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写上批语,做上记号;同座的两位同学读完了,互相议一议,看看自己找的理由是否正确。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同时鼓励孩子们只要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就会有收获。

  2.学会比较阅读。通过两封信内容的对比,表达态度的对比,看出第二封信更能表达查一种乐观、坚强地看待生活的态度。

  不足之处:

  1.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

  2.缺少“读”,孩子读得少。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9

  3、拍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等l3个生字,会写“歌、丛”等l0个生字,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会写“丛林、深处”等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

  3.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儿歌,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用部件归类法识字。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读出儿歌的节奏,用部件归类法识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玩过拍手歌的游戏吗?做过哪些?我们做一做吧!

  2.本课是识字歌谣,让我们一起拍着小手读一读吧!(板书:识字3拍手歌)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1)注意读准:翘舌音“世”,前鼻音“锦雁”,后鼻音“雄鹰翔猛灵”。

  可以借助汉字构字规律来读准字音,如“锦”的金字旁,“丛”上部的“从”;还可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字进行读音对比,如“锦鸡——风景”“深浅——上升——生灵”“雄鹰——声音”“猛——门”,以帮助学生区分前后鼻音。

  (2)识记生字

  归类识字:“雀、雁、鹰”三个字都有“隹”部,与鸟有关。

  图文结合识字:课生字中的“锦”字,字形容易与“棉”字相混淆。教学中,可以与理解课文内容“孔雀锦鸡是伙伴”相结合,出示孔雀和锦鸡的图片,从锦鸡羽毛的颜色、花纹与“锦”字本义对接,或者出示锦缎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锦”,再通过组词拓展,“锦缎、锦旗、锦上添花”等,形义结合,复现巩固“锦”的字音与字形。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锦缎”,后引申为色彩艳丽,如儿歌中的“锦鸡”。

  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界、灵”,如“田介”是“界”;

  运用字理识记:“休、丛”,出示“休”的字源演变;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猛、翔”,如“猛”左边的反犬旁是形旁,表示字义,右边的“孟”是声旁表示字音。

  2.认读生词

  世界世上边界界限孔雀山雀锦鸡锦绣雄鹰英雄老鹰鹰眼飞翔滑翔大雁雁群猛虎猛烈百灵灵活休息休闲

  2.认识多音字:“奇”和“处”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数学课上,小明分不清奇数和偶数。

  B.春天到了,南方到处都花红柳绿。

  这里的加点字“奇”读轻声“jī”,意思是“数目不成双的,与‘偶’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qí”,意思是“?惊异,引以为奇;出人意料的,令人不测的;特殊的,稀罕,不常见的”;“处”在这里读“chù”,意思是“地方、处所;部分;部门”,还有一个读音是“chǔ”,意思是“相处”。组词如下:

  jī(奇数)chù(到处)(处处)

  奇处

  qí(奇怪)(好奇)chǔ(相处)(处理)

  ②读一读:

  A.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奇(qí)怪的问题。

  B.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chǔ)。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新奇鸟名。头上有羽冠,尾羽延长成巨大尾屏,开屏时如彩扇,尤为艳丽。

  锦鸡彼此有交情的人。

  朋友新颖奇特;新鲜奇妙。

  5.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好其音、形、意,教会学生学习识字的方法,增强学生识字和理解运用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歌丛深处六熊猫九朋友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你有什么办法识记它们吗?

  ①形声字结构特点:“歌猫深熊”。

  ②熟字比较法:“从-丛”、“明-朋”、“外-处”、“发-友”。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学习隹字旁:

  隹,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乌形。《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之总名也。”很多与鸟有关的常用字都包含“隹”,如雀、雁、鹰、雄、雕等。但“隹”也有作声旁的时候,如堆、推、谁等,则与鸟无关。

  (3)学生观察后,交流如下:

  本课要写的10个生字,“歌、深、猫、朋”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部分高低宽窄:“丛、六、熊’’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处”和“友”是半包围结构,横撇与捺的位置是两字书写的难点,书写时要注意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写得端正,不要倾斜。

  (4)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歌、深、熊”。

  杨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部首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左折点在田字格中心,两撇撇尖穿插到木字旁的点下方,第二撇略长。

  歌左右宽窄相当,顶部“哥”低,底部“欠”钩,窄、扁,下面的“可”宽、大,两个长“欠”首撇略高,“人”字的撇起笔横中线,伸向“哥”。

  深,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底部左高右低;右边上部宽扁,下部宽大,横笔在横中线上,竖笔紧贴竖中线右侧。

  熊上大下小,“能”左右齐平,上“匕”在右上格,下“匕”略大,起笔在横中线上侧;四点底上合下开,左点偏左,第二、三点分写在竖中线左右,末点偏右。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会写字教学,细致入微,层层推进,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了生字,理解了词语,学会部件归类识字的方法,认识了很多动物朋友。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借助拼音朗读儿歌,读准字音,读懂内容,复习巩固“合在一起成新字”的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把各段连起来,理解课文内容。

  3、从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5、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是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教学难点:

  懂得应保护青蛙,并能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小蝌蚪、长出前腿的蝌蚪、长出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蝌蚪、青蛙”小图片。

  2、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二)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三)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引出课题。

  1、一只青蛙在茂密的水草中产下了许多卵,卵一天天地长大,长出来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小蝌蚪)

  对: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学生自己设教学目标。

  问:从课题你知道什么?

  学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3、师归纳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小蝌蚪找它们的妈妈去。通过学习,我们要知道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在找的过程当中它的形体有什么变化。学习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还要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思考:

  1、小蝌蚪找了几次才找到妈妈?

  2、它们都找到了谁?

  读后学生回答:小蝌蚪找了三次才找到妈妈。它们找到了:鲤鱼、乌龟、青蛙。过渡: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段)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在自然段前标出序号。

  (三)看图逐段学习理解。

  1、观察第一幅图,说图意。

  这幅图画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这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玩。)

  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

  贴出小蝌蚪的图片。

  板书:大、黑、长长

  它们在水里怎么游呀?

  快活、高兴。

  你觉得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我觉得小蝌蚪长得很可爱。)

  (3)指导朗读。

  小蝌蚪长得这么可爱,在水里那么快乐活泼,我们读这一段就应该读出它们可爱、活泼的语气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都在想:我们的妈妈在哪?要跟妈妈学点本领那该多好啊!于是它们下决心找到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呢?找妈妈的过程当中它们自己有什么变化?我们学习第2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学习方法:读,想,说。

  想:

  1、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2、小蝌蚪看见谁?告诉了它们什么?

  说:

  什么样的小蝌蚪?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小声读第2自然段。

  贴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图。

  (3)投影:

  ①看清小蝌蚪长出的两条后腿在什么位置。

  ②迎上去:面对面过去。

  ③观察小蝌蚪,迎上去时是什么心情?(着急的心情)

  ④我们读小蝌蚪说的话就应该读出它们着急的心情。

  指名读、女生读。

  ⑤我们再观察鲤鱼妈妈回答它们的话是什么语气?(和蔼、可亲)那么我们就用和蔼的语气来读鲤鱼妈妈说的话。分小组分角色试读,请两组分角色朗读。

  ⑥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们是先读再想这两步来理解内容,最后说出了这段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小声读第3自然段。

  边读、边想。

  (2)看投影,观察小蝌蚪前腿的位置。

  贴出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图。

  演示:追上去。

  (3)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什么心情?(高兴。)他们怎么叫的?谁试着读一读。

  (4)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那为什么叫它妈妈?

  (5)乌龟怎样回答小蝌蚪的?(笑着说。)

  (6)有语气地读第3自然段。

  (7)这段主要讲什么?

  (又长出了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以乌龟为妈妈,从乌龟的话中,小蝌蚪又知道了它妈妈长得什么样。)

  过渡:小蝌蚪知道妈妈长得什么样,他们又继续往前找,这回找到妈妈没有?我们学习第4自然段。

  5、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这段,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2)指名汇报。

  (尾巴变短的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从它的话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做书后练习题2。(投影)

  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________。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

  这段主要写什么?

  (尾巴变短的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过渡: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又会怎样呢?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贴青蛙图。

  指图问:我们现在应该叫它们什么呢?

  (小青蛙)

  追问:小青蛙怎样到了荷叶上?用了哪些动词?

  (蹬、跳、蹦)

  这三个动词用的非常恰当,生动、具体写出了青蛙具有跳跃的本领。

  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他们要做些什么呢?

  (跟妈妈一起捉害虫。)

  青蛙一天捉70个害虫,一个月捉2100个,一年捉15000个害虫,所以人们都称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向小蝌蚪学习什么?

  (做事不灰心,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成功。)

  (四)朗读全文。

  朗读这篇课文,我们应该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你们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当中,它们开始是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不久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就变成了青蛙。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了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他们。今后我们做事,一定要像小蝌蚪那样:遇到困难,不灰心,直到取得成功。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柱、底”等9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学习新课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船”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三、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四、拓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五、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的量词,但对于本课中的量词,学生是初次接触,因此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量词,并学会正确的使用这些量词。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学习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铜、队”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美,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愿意吗?请你给我招招手,(我就跟你招招手)、点点头、笑一笑、去旅游。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跟随《场景歌》中的一群少先队员去旅游,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少先队员分别到了哪些地方?

  板:(海边、乡村、公园)

  三、随情境学文、识字

  1、学习第四小节:

  ⑴先来看看要做哪些准备吧。你看到了什么了?指名说,引导说出事物与数量词的搭配(出示图片: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⑵师:要想去玩呀,得先拿生字参观券啊!

  (出示:“铜号”、“红领巾”)认识生字“铜、号、领”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读对了,这张参观卷就送给你了。我们高举着少先队队旗,吹响铜号,戴好红领巾,欢声笑语的.去郊游。大家是多么高兴啊!你能把这一小节读好吗?(互相读,指名读,齐读)

  2、情境延伸,学习第一小节:

  师:出发喽!我们先去海边,好不好?(出示:海边景色)

  ⑴预设学路1:

  ①师:(出示海边景色),你看到什么了?(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②小朋友说的真好!这里啊藏着几个生字宝宝,说说怎么记住他们的(引导识记生字方法),记好了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卡片:海、鸥、滩、军、舰、帆)

  ③师:蔚蓝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威武的大军舰,一条彩色的小帆船在漂游着。一只雪白的海鸥从海面飞过,无数游客在美丽的沙滩上玩耍。好美丽的海边景色啊!(出示图片: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你想读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⑵预设学路2:

  ①师:前面是什么地方,到处一片翠绿鲜红?

  师:(出示:乡村景色),你看到了什么了?(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这里的生字宝宝也想考考你。通过了,我们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稻(禾字旁跟禾苗有关)

  自主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师:一方鱼塘,小鱼们在快乐地游来游去。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儿正向你们招手呢,小村子美吗?谁想用朗读来表现它。(出示: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自由读、指名读、四人小组赛读)。

  ⑶预设学路3:

  ①师:我们已经到了最后一站。(出示:公园景色),你看到了什么?

  (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你会读这两个词语吗?(出示:石桥、翠竹)并且认识“桥”“翠”。特别注意“桥”的右边是“乔”而不是“交”。

  ②师:瞧,一竿竿翠竹修长挺拔,一孔石桥横跨小溪,溪水哗啦啦地唱着歌,歌声引来了一群快乐的飞鸟。

  (出示图片: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

  同学们,我们一路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那那些认识的生字宝宝,你能认的出吗(开火车认读,玩摘苹果游戏,检查生字)

  四、诵读全文

  1、师:同学们,这些美丽的景色呀,都在我们的课文里。快来读读吧。翻到课本第16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评价)

  3、多种形式读(对读,拍手读,男女生读)

  师: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看到的美景,尽情地读一读。(齐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玩得开心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生活在这么多姿多彩,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快乐啊

  六、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选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重在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其意旨在于:重温历史经典故事,了解曹冲巧用木船称大象的好办法,感受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本文较为突出的特点:

  1.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的清楚明白,是引导学生有序表达的好范例。

  2.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官员与曹冲称象办法的进行比较描写,突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突显曹冲年少聪慧。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直、才、到底”等词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设计说明:识字与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把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第一目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赶象上船、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在船舷上做记号、称石头的重量”读懂曹冲称象的过程,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使单元教学重点得以落实;“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习题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谈自己的想法,这也是针对单元教学重点而设的,但这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更是难点,要在教学中予以引导、落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模拟称象的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小木船或塑料盒、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头、秤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秤、杆、柱、低”5个生字,会写“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6个词语。体会“到底”表达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初步了解曹冲与官员不同的称象办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质疑交流。

  (一)观看大象视频。

  1.学生观看交流:这是什么动物?看后想说什么?

  2.识记生字词“议论”。

  (1)师小结:你们刚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就是在“议论”大象。

  (2)出示卡片,齐读、个别读。引导发现“议论”都是言字旁,与说话有关。

  (3)师引:有一个小孩想出了称象的好方法,是谁?引出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学习“称”(通过引导组词“称象、称一称、称重”加深印象,巩固读音。)

  (二)围绕课题质疑:

  读题目,大家想知道什么?(预设:“曹冲是什么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三)简单介绍故事历史及曹操、曹冲的身份。(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预设:古时候,即距离现在一千八百年左右。曹冲字仓舒,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曹冲自幼聪慧过人,在称象时不过7岁,去世时年仅13岁。)

  【设计说明:首先,通过观看大象视屏引发学生对大象的直观感受,以此获得感性经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也引发学生亲近历史,为探究历史故事中的“观象、议象、称象”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读好长问句,认写相似字。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反馈指导

  1.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课文段落。

  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中的长句。

  (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即是问句又是长句,指导读好停顿,再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个别读。

  称象秤杆柱子到底做事七岁站出来大船然后

  3.辨识、书写“称”“秤”“杆”。

  (1)识记:由“禾”联想“种、秧、秤”。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他们用“秤”来公平准确地称重(教师出示称,实物讲解)。由“称”带出“杆”,并将“杆秤称东西”连起来读三遍。

  (2)书写“杆、秤、称。”(各写一个,同桌互评,自己对照字表修改。)

  【设计说明:通过随文识字,联想识字,比较识字,比较写字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会写、会认三个容易混淆的字“称”“秤”“杆”。真正体现教师教的价值,即教学生所需,教学生所难,提高学生对相似字的辨析能力,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大象。

  (一)自读课文1-2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大象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反馈交流。

  2.课件出示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学生齐读、个别读。强调重读“又高又大、一堵墙、四根柱子”,突出大象的高大。

  4.教师引读:他们先感到大象_又高又大_,再看到它的身子像一堵墙_,它的腿像_四根柱子____。

  5.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及句式,学生练说:

  大象的耳朵像___________,象牙像___________,尾巴像___________

  (二)比较句子,模仿运用

  1.问:官员们看了怎议论的?

  2.课件出示句子:

  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比较读,交流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引导关注“到底”,多了“到底”表示更好奇,更认真探究)

  (2)给“到底”换个词。(究竟)

  (3)学生用“到底”练习说话

  (提示:如很想知道这头象怎么运来的,用“到底”问一问。)

  【设计说明:“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并迁移运用。通过用“像”来说“象”,及了解关键词句“到底”意思,用“到底”说句子等训练方式,提升了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大象的大有更立体的了解,对大象的重也有更强的好奇心。】

  四、自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官员和曹冲的称象方法。

  (一)质疑: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出什么办法?用记号标出相关句子。

  1.学生读书,找句子,交流汇报。

  2.课件出示句子。

  3.引导学生比较读两种办法。

  4.教师总结板书:官员:用秤称象曹冲:用船称象

  (二)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我们下节课再探个究竟。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找出两种办法并读好,让学生对官员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学生练习写字。

  1.出示“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

  2.教师范写“底”(强调斜钩要拉长一些。)

  【设计说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书写的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教师也要抓住较难的字,示范讲解。】

  板书:

  曹冲称象用船称

  又高又大

  官员们称象用秤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做、岁、站、船、然”5个字,会写“力气、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6个词语。体会“直”、“才”、表达的意思。

  2.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句子:妈妈用秤杆称了称大西瓜。

  【设计说明:复习巩固是提高学生识记生字效率的必要方法。教师通过听写句子再次巩固学生对“秤、杆、称”的认写,同时让学生明白学的文字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二、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官员与曹冲的称象办法,曹操赞同谁的?说出理由。

  (一)思考汇报:

  1.曹操赞同谁的办法?

  赞同曹冲的。

  2.说理由:

  课件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曹操面对两种方法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直”。

  1.“曹操听了直摇头”直可以换个什么词?(不停地、不住地)

  2.从“直”体会出什么?(曹操非常不赞同官员们的想法,因为砍树造大秤,费时费力;造了大秤也提不起。)

  3.带着体会男女生比较读第3、4自然段,读出曹操对官员们办法的'不满意,不赞同;对曹冲的办法的欣赏、赞同。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抓关键词句判断曹操对两种办法的不同态度,提高学生概括、理解、判断的能力。】

  三、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一)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引导学生自疑自答:对于这个办法,有什么不明白的?

  (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等)

  2.学生说称象步骤,教师现场演示。(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

  玩具象、小石块、秤等,让学生根据曹冲的办法来说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

  4.借助排序中的关键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提示用好“先、在、然后”

  有序表达。

  (二)交流讨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1.设疑:说说曹冲称象办法好在哪里?

  2.生交流回答

  (预设: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称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设计说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懂得曹冲称象好在哪里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只有学好重点,才能突破难点。曹冲称象的步骤语言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说清楚弄明白称象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疑自答--学生说步骤、老师演示称象过程--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用‘先、再、然后’等连接词把过程说具体清楚”这四个教学步骤,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理解的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有序,从而轻松地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四、夸一夸曹冲。

  (一)质疑:这么好的办法,曹冲几岁想出来的?

  1.交流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比较读一读,体会“才”的意思。

  (预设:“才”突出表现曹冲年纪小。)

  3.学生读句子:读出惊讶、夸赞的语气。

  (二)想成为小曹冲吗?动动脑筋想想,你还有哪些好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

  (三)拓展探究: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设计说明:通过启发学生说出我们科技进步的今天,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

  巩固练习:

  一、学曹冲比聪明,看谁读的准。

  身体像堵墙,腿像四根柱。

  站在大象前,官员来议论。

  到底有多重?砍树做称杆。

  谁能提得动?七岁曹冲解,先赶象上船,画上吃水线。

  再赶象上岸,用船来做秤。

  装石到线止,称石知象重。

  照着说法做,果然知重量。

  学习小曹冲,勤想又敢说。

  二、看拼音,写词语。

  ránhòuzhànlìsuìyuèzhùzichènggǎn

  (然后)(站立)(岁月)(柱子)(秤杆)

  精选阅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探究新知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官员们是怎样说的呢?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

  2.师引导:那么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呢?曹操呢?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3.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

  这里面有三个官员说话了,读谁愿意来当官员学着官员的口气读一读。指名3个来读。

  师: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读一读,那么老师提议一、二、三小组分别读三个官员的话,第四小组的同学读旁白,同意吗?(分小组读)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呢?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请大家用"-------"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

  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办法呢?(四句)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

  3.师:曹冲的办法可真好,想不想当一回小曹冲?老师这儿有一些东西,大家请看(师出示教具)请大家前后桌的同学一起来读他的办法,合作讨论怎样来演示这个办法,等一下派代表来演示。

  4.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5.师: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6.师:我们知道曹冲的办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那么有谁能用:

  (师板书:先……然后……再把……再……)来说一说

  师:谁再来用其它的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曹冲的办法?

  7.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呢?

  8.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四、归纳总结

  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

  五、当堂练习

  选字填空。

  在再象相像

  ①这件事过几天()说吧!

  ②河边来了一头大()。

  ③你不要()他一样贪(tān)玩。

  ④你现()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吧?

  ⑤朋友之间应该互()帮忙(bāngmáng)。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秤 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以石代象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称出(重量);

  先……然后……再把……再……

  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提问: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事?

  2.出示大禹头像,简介大禹: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1)第一组:洪水泛溢、毒蛇猛善、伤害、灾难。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③说说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出示句子,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第二句的停顿。

  (2)第二组:教训、驱赶、恢复。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

  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3)第三组:淹没、灾难、重新、耕种。

  ①自由练读这组多音字,根据词语的语境练习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②指名读,及时正音。

  ③出示一组新词,如“沉没、重新再来、难民、种花”,巩固读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

  2.出示洪水泛滥的影像(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课文中怎样描写的?自己练读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1)出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连起来说说洪水泛滥的情景。

  (2)通过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表现人们所遭遇的痛苦。

  相机评价,预设如下:

  ①“很久很久以前”可以拖长,让人觉得时光倒流,回到几千年以前。

  ②读到“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仿佛看到了滔滔的洪水……

  ③着重强调了“无数的灾难”,听得出你们很为那些百姓难过、担心呢!

  (3)再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满怀同情地齐读本段。

  (4)用一句话说说这一段的内容。(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灾、难”二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结构,说说写好这两个字需注意什么。

  (1)教师范写“难”字,发现“隹”与“住”的区别,书写时四横等距,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2)学生描红、临写:看清位置,找准重点——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3)反馈评价:展示书写的优秀作业;指出书写中的问题,纠正;学生再练写。

  2.出示“洪、认、被”。

  (1)先整体观察,说说这三个字结构上有何共同点,书写时需注意什么?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评价。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借助板书讲述“治水前”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检查词语认读并用上以下词语说一说洪水带来的灾害。

  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面对如此悲惨的景象,一个名叫鲧的人开始领着大家治水。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练习讲述

  1.自由朗读,说一说:谁?怎么治水?结果怎样?(稣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

  2.指名朗读鲧治水的方法。(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1)说说什么叫“筑坝挡水”,结果怎样。

  (2)出示“继续”词卡,练习用“继续”说一句话。

  3.练习讲述本段。讲述时可以借助哪些词?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梳理。

  可提炼:谁?怎么治理?结果?

  鲧、筑坝挡水、没有成功

  禹、继续治水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鲧的儿子禹继续担起治水的重任。在禹治水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范读“三过家门而不入”。

  2.出示语段,指名填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年。这()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3.体会“治水时间之长、之艰辛”“心系百姓之切”。

  (1)创境朗读:禹治水13年,13个365天没回过一次家,传说禹的儿子很大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练习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因为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禹心里装着百姓,所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2)指导朗读:这些数字读好了,这段话的意思也就读明白了。学生练读。

  (3)教师介绍:为了治水,禹到处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挂着棍子走路。课文用了一个词——“到处奔走”。

  (4)说一说:读到这里,你最想用哪个词赞美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5)小结:13年里,禹3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绩

  1.自由读文,练习按“谁、怎么治理、结果如何”的思路说一说这段话的内容。

  2.学习第一层,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体会大禹的智慧。

  (1)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禹是怎么让洪水乖乖听话的。

  (3)借助插图,理解“疏导”的意思。

  (4)齐读禹治理洪水的语句,感受禹的智慧。

  3.学习第二层,体会百姓“安居乐业”。

  (1)指名读写禹“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出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歌唱、聊天品茶等)

  (2)理解“安居乐业”: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种,幸福地过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安居乐业。

  (3)指名对比朗读课文写“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4)从洪水泛滥到乖乖地听话,百姓会怎么感激禹?(治水有方、智慧过人,心中装着百姓安危……)

  小结:人民非常感谢禹的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

  五、讲述故事

  过渡;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我们来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1.借助板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讲述,每人讲述一段,重点把禹的治水方法讲清楚。

  2.展示,相机评价。

  3.擦掉部分词语,只留下(泛滥、筑坝挡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河道),学生独立练习讲故事。

  六、写字指导

  七、推荐阅读

  在我国历,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建议课后找来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稣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大禹治水(九年、继续)

  (3)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4)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安居乐业)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交流关于奉献的名言。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2、出示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过渡:?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过渡的'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预设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你发现了哪几个很重要的词?拿起笔来,在词语下面做个记号。

  师: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找得又快又好。现在,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找到哪几个重要的词?

  师:真善于读书!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个“引到”。

  师:真好!你们真善于抓住重点词来学习,现在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开凿、挖通、垒起、引到。)(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帮忙。是鲧的办法好,还是禹的办法好呢?

  (生兴致勃勃)

  (投影:黄河流域水图)小朋友们看,这是黄河流域水图,黄河的上游在这儿,下游在这儿,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就是当时禹治理洪水时走过的地方。

  师:小朋友想想,禹生活在距离今天20xx多年前的古代,当时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工具都是非常落后的,你觉得禹当时治理洪水的时候容易吗?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互相说说。

  (生小组交流)

  (生踊跃举手)

  生:禹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补充)有危险。

  生:他的拐杖也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很好。声音可以再响亮些。

  生:有的时候没饭吃。

  生: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有可能被蛇咬。

  生:有可能吃不好,睡不好。

  生:有可能陷进河里。

  生:有可能走路不小心摔倒了。

  生:有可能陷进淤泥里。

  生:他的脚跟烂了,泡在水里,有可能溃疡。

  师:老师一直在用心地听!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课文内容来讲的,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自己查到的资料来说。这都是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预设二:[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出示相关句段)

  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句子。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读?

  (指读)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禹在治水时吃了很多苦,从这两句话的哪些地方最能看出来?

  生:“脚跟都烂了”,还有“拄着棍子走路”。

  生:我补充,他的脚是“长年”泡在泥水中。

  生:从“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也可以看出。

  生:而且“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说明他连觉都睡不好。

  师:是啊,为了治理洪水,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生:我觉得他吃不好,穿不好,有可能会得病。

  生:他走路只能拄着棍子走,不方便,根本不好挖土。

  师:由于长年泡在泥水中,他的脚跟都烂了,脚指甲也脱落了,大腿的皮在劳动时都磨破了。艰苦的劳动,使他的手起了水泡,长满了老茧。

  师:为了治水,大禹就是这样的不辞劳苦!小朋友想想,他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生:为了大家!

  师:(动情地)对!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大禹吃的苦太多了,做出的牺牲太多了!请小朋友练习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读。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预设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十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看这儿,谁来读一读,括号里的词不读。

  读得很认真!像她这样,和课文写的对比着多读几遍,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都有动脑筋在思考!老师觉得你们还应该注意括号里的三个词。书上为什么用上了这三个词呢?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6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动物图片和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揭题。

  小朋友们,老师说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吃虫叫“呱呱”。(蝌蚪)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和小蝌蚪有关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为什么找?怎样找?找到了吗?)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词。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再指名学生开火车带读,要求每个词语读一遍拼音,读一遍词语,读对了全班跟读,读错了举手帮助他。

  (2)去掉拼音再开火车读。

  (3)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4)学习多音字“教”。

  (5)学习“皮”字,讲解皮字的演变过程,给皮字组词。皮字加一个提手旁就是“披”,把兽皮盖在肩背上就是披。

  2、检查和巩固生词。

  游戏:我会读。

  四、教学第一自然段

  1、这群小蝌蚪忍不住想见大家了!播放视频,它们生活在哪里?

  2、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第一自然段)

  3、谁来读一读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指名读)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尾)

  4、课文中这两个词语是用来形容小蝌蚪的,给你什么感觉?(生答)对,用来强调小蝌蚪的脑袋特别大,尾巴特别长,这样的词叫叠词。

  5、句子中哪个词写出了小蝌蚪长长的尾巴特别好玩?(甩)请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

  6、你们扮演小蝌蚪一边做动作一边回答:小蝌蚪,你们生活在哪里?你们长什么样子啊?你们怎样游来游去?哪只小蝌蚪能告诉我,你们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7、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蝌蚪样子的可爱,在池塘里过得很快活。

  五、整体感知

  过渡:这群快活的小蝌蚪要去找妈妈,它们为什么要去找妈妈?

  1、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时,在路上遇见了谁?

  教师板书:鲤鱼、乌龟。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图。

  (2)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它是怎么做的?(迎上去)假如我是鲤鱼妈妈,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就是面对面主动打招呼,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小蝌蚪。所以,你有什么问题就说吧!

  (3)小蝌蚪是怎样问的?鲤鱼是怎样回答的?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4)教师引读,学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生答:长出两条后腿)

  板书:长后退,贴小蝌蚪图。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图。小蝌蚪继续向前游,接着它又遇到了乌龟,它是怎么做的?(追上去)假如我是乌龟妈妈,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就是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为什么是“连忙”追上去呢?(小蝌蚪很着急)

  (2)小蝌蚪一边追,一边着急地叫着妈妈,谁来叫一叫?它叫得那么急,乌龟是怎么说的?从乌龟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3)看图理解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4)教师引读,学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

  3、分角色朗读一至三自然段。

  (1)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一至三自然段。

  (2)戴上头饰进行一至三自然段的表演。

  六、小结

  1、小蝌蚪还没有找到妈妈,不知道它又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一找小蝌蚪和青蛙的科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7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词语:木柱曹冲官员几根议论重量,一杆秤砍下画线为止

  2、想一想,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自读,讲了一件什么事?(曹操带领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在议论大象的重量)

  2、文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用“~~~”画出文中的句子。

  3、这大象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话中看出它又高又大?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4、拓展:

  (1)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两把大扇子),鼻子像(一个长长的钩子),尾巴像(一根小小的辫子)、

  (2)弯弯的月亮像()。

  红红的太阳像()。

  ()像()

  (3)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一边(),()一边()。

  5、比一比: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三自然段

  1、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回答)

  2、曹操听后态度怎么样?为什么直摇头?(“直摇头”说明曹操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3、比较: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听了摇头。

  第四自然段

  1、想想,这段讲什么?

  2、默读自然段,把曹冲说的'话画下来,并用“△”画出称像时的动词。

  3、交流:4些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了称像的步骤和方法。

  3、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时候,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想一想,和官员们的办法比,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4、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我们应该学习曹冲什么样的品质?(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品质)

  6、比一比: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第五自然段

  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

  总结延伸

  如果现在让你们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知识链接: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现存的大象仅两种,非洲象和亚洲象。非洲象体型较大,最大的雄象约7吨重,雌雄象都长有发达的象牙;亚洲象略小,最大的体重越5吨,仅雄象才长有发达的象牙。象的鼻子粗大,但能拾取针等细小物件。象的听力很强,能听出森林中的各种声响。但是它的视力极差,是著名的“近视眼”,对静止不动的东西只能看到10米远,即使活动的东西也只能看到30米远。

  板书设计:

  赶象上船

  船沉画线

  装石画线

  称石累加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8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资料包

  精彩片段

  《曹冲称象》第4自然段时本文的重难点,为突破它,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下沉到画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

  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1、曹冲简介:

  曹冲(公元196年—公元20 8年),字仓舒,曹操之子。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的意思。不过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2、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练习: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ránhòuzhànlìsuìyuèzhùzidàodǐ

  二、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舟————

  木————

  三、比一比,再组词。

  liáng()chóng()děi()

  量重得

  liàng()zhòng()dé()

  四、用适当的量词填空。

  一大象一船一秤一墙

  一线一大树一柱子一石头

  五、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

  六、课文整体梳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象又_____又_____,身子像__________,腿像四根________。

  2、官员们一边()一边():“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七、重点段落品析。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下沉———()重——()

  3、表示曹冲称象先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八、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试着写出一个描写大象的句子。

  答案

  一、然后站立岁月柱子到底

  二、船艘杆树

  三、丈量重复非得

  重量沉重得到

  四、头艘杆堵条棵根块

  五、4123

  六、1、高大堵墙柱子

  2、看议论

  七、1、,?2、上升轻3、先再然后4、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八、大象的身体很高大,像一堵墙,一对又大又软的耳朵,像一把扇子。大象有一个长鼻子,能卷能伸,像管子似的,大象有四条粗壮的腿,像四根柱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

  ()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9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9自然段。

  四、当堂练习

  1.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2.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如果寒号鸟也做窝会是怎样的?

  五、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寒号鸟

  懒惰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19

  教学目标:

  1.认识“拍、靠、蚕、插、根、棍、把、掰、苞、鸣、闯、匹”12个生字,会写“拍、合、豆、谷、蚕、匹”6个生字。学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能读准12个新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了解生字的意思,并能运用生字组词造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引入新课。

  1.播放《幸福拍手歌》。

  2.生回答:这首歌名叫《幸福拍手歌》。

  3.师: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  二、读文识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儿歌,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会认字和会写字,然后反复拼读。

  3.检查读文情况。

  4.再次学

  (1)(出示课件:带拼音的会写字。)

  (2)学生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3)采用多种形式读生字。 a.领读。 b.小组读。 c.开火车读。

  三、指导书写。

  1.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拍、蚕、匹。

  3.展示学生作业并点评。

  四、理解儿歌

  1.引导学生接力读课文。

  (1)师生接力读课文。

  (2)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后一句。

  (3)全班同学拍手齐读。

  2.小组比赛读。

  (1)指名2或3个小组读儿歌,看哪一组读得好。

  (2)师生点评。

  3.读完了儿歌,聪明的你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4.教师小结。

  5.拓展说字。师:你还认识哪些带有“扌”旁的字?

  四、指导编儿歌。

  1.齐读儿歌。

  2.学生小组交流编儿歌。

  3.教师范读新编儿歌。

  五、板书设计。

  天+虫=蚕 扌+白=拍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2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激励学生学习大禹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不怕辛苦的。

  3、正确认读本课1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贴有生字的大转盘、印有“识字小博士”字样的小奖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洪水滚滚,淹没了大地,冲倒了房屋,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到处流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鲧,他带领百姓修坝堵水,但是都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看到这种情景,就整天想办法要为人民制伏洪水,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传说故事——《大禹治水》。

  (以讲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请学生自己先试着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标然段;

  (2)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同桌之间交流互读。

  (1)两人一起读读课文;

  (2)向同学读读你圈出的字。

  3、学生在小组里分自然段读文,要求:

  (1)认真听,帮同学指出没有读准的字音;

  (2)评选出小组的“朗读小状元”。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评议字音是否读准。

  (这一环节把主要活动放在“读”上,读书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引导学生试读、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注重读的面,让全体同学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读的要求明确,学生易于操作。)

  5、交流识字情况。

  (1)认读词语卡片。

  洪水淹没农田冲倒百姓父亲带领

  修筑才能制伏挖洞水势辛苦入学

  a、小组合作认读。

  b、开火车检查。

  (2)做“大转盘”游戏认读生字。

  〈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很多,在引导学生读文时,教师巡视可发现:有一些字是学生普遍认读困难的,如:“势、淹、伏、制、领”等。因此可以把这些字写在卡片上,贴在课前准备的转盘上。〉

  (通过大转盘的游戏,帮助学生加强认读,突破识字难点。)

  三、指导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1、用心读课文,想一想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不分日夜、走遍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词语的意思。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习把故事讲下来。

  (1)自己练习讲故事。

  (2)小组内互相讲述。

  (3)指名讲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评议。

  3、大禹为人们制伏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同学们,你认为大禹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说,抒发自己的见解、感受和思考,既挖掘了课文的内涵,又使学生获得的启迪,体现了新课标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要求。)

  四、。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三、识记字形。

  1、请大家观察生字,想一想怎么记住字形,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一会儿我们来个“识字擂台赛”,看谁的办法最好,记住的生字最多,能成为今天的“识字小博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生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以学生的自主识字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

  2、同学们积极动脑,讨论得很热烈,一定想出了不少好办法,我们的“识字擂台赛”现在开始!〈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老师适时补充、鼓励、识字方法,颁发“识字小博士”奖章。〉

  3、学生试着书写生字,注意要写得美观大方。

  四、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阅读〈童年书架〉有关文章。

  2、课下作业:

  回家搜集传说故事,准备召开“民间传说故事擂台赛”。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使学生的课堂语文训练和课外语文生活形式有序、有趣、有力地结合起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案01-13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1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07-15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01-17

部编版语文园地六教案04-29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02-05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05-16

二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案10篇01-13

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