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锦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3、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交流、推理、归纳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学具盒(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2的乘法口诀,你能说一说吗?按你的理解,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
学生:3的乘法口诀。
(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例1插图,把例1补充完整。
教师: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组的?你能根据1,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把例1的表格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思考,把例1补充完整,教师指定一学生上台(黑板上)补充。
(2)探索口诀的编法,促进口诀理解。
课件显示完整的例1。(随机抽取图或算式、口诀)
教师:表格中的哪一个数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教师:说说哪一个算式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
教师:7个组有几个人在跳绳?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
教师: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几个组跳绳的人数?应该用哪个算式?
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9个3是27;它表示9个组跳绳的人数;应对应39=27(或93=27)这个算式。
(3)读3的乘法口诀。
学生全班拍手齐读3的乘法口诀。
(4)找特征,总结规律。
教师: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3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
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三。
口诀的第二个字从上到下依次增加1。
口诀的积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规律?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找出了这么多的特征,总结出这么多的规律。你能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三七二十一
三四十二
三八二十四
三五十五
(5)熟记口诀。
教师:利用口诀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临时遗忘的口诀补充完整,你们能记住这么多口诀吗?
学生集体拍手背口诀一生当小老师,抽大家背同桌互相打电话背分4人小组抽背集体拍手背。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学例2。
教师板书出示例2:36=□73=□
教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再把积填在方框里。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出得数,教师指名在黑板上填写。
学生:我填出的积各是18,21,各用的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这两句口诀。
3、小结
教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学习了例1,自学了例2。下面老师要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第1题、第2题、练习三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自己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3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编3的乘法口诀,了解了口诀的特征,知道了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求积。
五、板书
3的乘法口诀
三三得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设想
一、背景分析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98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是谁?出示课件懒羊羊图片。大家看懒羊羊怎么了?大哭。他为什么哭?馋哭了。原来慢羊羊村长做了一个大蛋糕,但是想吃到蛋糕人呢必须要做出慢羊羊村长出的这道题。看懒羊羊哭得那么可怜,我们还是帮帮他吧!
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蛋糕上面放着一张纸条谜语如下:用三个数5、7、9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明确问题,交流思路师:自己读一读,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2.独立完成此题。师:同学们,你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列表等方法找到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3.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能做到不重不漏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回顾解题策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亲历探索感受新知
师:大家做得很好!我们帮懒羊羊解决了困难,可是调皮的沸羊羊把懒羊羊的蛋糕藏了起来,非要懒羊羊帮他做作业,不然沸羊羊就吃掉蛋糕,懒羊羊又哭了起来,我们怎么办?好人做到底吧!
1.明确问题
教师出示题目:有三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生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2)全班展示交流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3)对比分析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6个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四、拓展思维深化体验
1.师:今天,咱们合作的真是太愉快了!让老师握握你的小手吧!2.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使秩序乱了起来。
师:哎呀!老师刚才和几位小朋友握了手?我记不清了。还是你们来表演一下吧!
3.设置情景表演
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师:一人做裁判,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学生汇报表演。
师: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师: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师:三个小朋友握手只有三次,那刚才三个数却摆了六个数,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
回到家,你和爸爸妈妈拍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拍(咔嚓),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采了多少?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能干的,你能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交流)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这样看来简单多了,可是还是不能很好的记住它,有什么能记住这些算式的好办法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当然是乘法口诀了,它可是专门用来记这些算式的.,小朋友,你能编出这些口诀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乘法口诀来)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决。(给2分钟时间看谁读得次数多。)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
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为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意义。
3、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在生活中感受分类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你最喜欢到大海边做什么呢?
师:你们这么喜欢大海,现在让我们一起到大海边去游玩,好吗?(放课件)
师:我们来到了大海边,快来说说你在大海边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仔细观察。)
师:小眼睛真明亮,观察真仔细,能不能根据自己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
生:海里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板书) ) 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其他小组也帮着想想办法。
生:可以一个一个的数
师:你是一个很用心的孩子,会运用一年级学过的统计的方法,一个一个的数进行统计。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小组在讨论讨论。 引导学生可以先数出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再加起来。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想出的是什么办法? 你们把游泳的人分成男女两类,先数出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再加起来就知道海面上游泳的有多少人了。 (可以按照戴游泳帽和不戴游泳帽的.数。)
师:按照戴游泳帽和不戴游泳帽的人分类数一数,再把数的结果加起来,得出的就是海面上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也是一个好办法。你们真的好棒!还有别 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方法。
例如:大人、小孩;带游泳圈和不带游泳圈的)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得好办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
师:那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法进行统计,完成统计表。好吗? (小组统计)板书
师:谁来说说你们统计的结果? 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数的结果呢?(师填表) 你们小组数的真仔细,老师送你们一份礼物。其他小组也是和他们一样吗?谁来说说,你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数的结果如何?(课件)他们数的正确吗?你们真棒!数的很仔细。送你们一份礼物。
师:刚才,我们按照两种不同的标准将海里正在游泳的人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并一起完成了统计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分统计表,小眼睛仔细看,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游泳的男的比女的少 1 人,结果一样。)
师:哇!你们有这么重大的发现,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老师也送你们一份礼物。
师:(小结)我们在大海边捡贝壳的过程中,知道要想求海面上游泳的一共有海面上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板书)多少人?(板书)可以先把游泳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数一数再进完成统计表,在统计表中还能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大海边学的分类统计!(板书:分类统计)
二、巩固学习
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捡到了一个美丽的贝克。想不想再捡?(想)
师:你们还想捡哪个?看看贝壳里有什么问题? 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来算出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吗?可以怎样进行分类统计?告诉我好吗?
这样吧,你们先小组商量商量,选择你们最喜欢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把你们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作为礼物送给我好吗?
三、课后总结
师:看来,这分类统计不仅在大海边可以用到,在我们听课的现场也能用到。 老师想知道现场听课的老师一共有多少人?谁能用到今天学到的知识,统计一下?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恭喜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回家后把你的收获展示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好吗?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广泛的应用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尊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小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52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本课时教学5的乘法口诀。教材呈现了生动形象的实物图,并提出数学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认识到几个5相加的问题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感受所学内容的价值,也为编制乘法口诀提供了实物模型。
3.基于学生有“5、10、15、20”5个5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备已学知识
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备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5的乘法口诀(掌握运用)
问题导入一共有多少个福娃?(教材52页例1)
过程讲解
1.理解图意和题意
图中有5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5个可爱的福娃,求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2.求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1)5个5个地数出福娃的个数。
5、10、15、20、25。
(2)用加法计算出福娃的个数。
510152025
解决方案,应用数学,小学数学,价值观,积极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目标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具准备
情境图,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
教师:老师要给同学们颁发奖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卡通橡皮。
(1)课件演示:
(2)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块橡皮?该怎样列式呢?
(3)想一想:这里求一共多少块橡皮,就是求几个几相加呢?(5个4相加)
2.揭示课题。
求几个几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复习旧知,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的算式;通过追问几个几相加使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1)学生看图,交流信息。(课件呈现主题图)
(2)说说每种文具的价钱,如:一盒铅笔3元,一块橡皮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本日记本4元。
(3)说说所求的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
学生明确:要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必须选取什么信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文具盒标上8元,然后由每组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如:
(2)说一说:一个文具盒8元,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是求几个几元呢?(3个8元)
(3)算一算:如果有学生列加法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解答,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3=24(元)
口答:一共24元。
(4)练一练:如果想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要多少钱呢?6个呢?7个呢?小组内算一算。
(5)议一议: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方法: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懂得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懂得解决文具盒总钱数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通过练一练和议一议,发现1个文具盒的价钱不变,买的文具盒个数不同,总钱数也不一样,从而顺利地总结出用乘法求买文具盒总钱数的方法。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想一想。
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而后汇报交流想法和解法。
(2)再次看情境图,自由提问,独立解答。
要求: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6本日记本多少元?
①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求购买物品总钱数的方法:可以用物品的单价乘买的数量。
(3)练习十九第3题。
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前可以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是求几个几相加,然后独立解答。
2.提升训练。
练习十九第5题。
小红和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一起到平安公园游玩,门票价钱: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同时理解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两个层次,基础练习注重方法的巩固和总结,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提升训练乘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解读隐含信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2×5=4×2=5×1=
5×3=4×3=5×5=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知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数学王国里,蜻蜓,树叶,蝴蝶都是一家子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演示对折过程,说明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的现象,就是对称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欣赏对称美(课件出示)
(3)在实际操作中深入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展示剪好的衣服,这件衣服是对称的吗?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吗?学生发言。
你有什么办法把它剪出来吗?注意用剪刀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学生剪出小衣服之后介绍操作方法:用长方形的纸,先对折再画一画,最后剪出小衣服。
教师: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能剪出其它图案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行!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是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老师展示的这些作品,它们形状不同,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像这样通过对折,再剪出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谁来说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指导学生在剪出的图形上画出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
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2题。
谈话:我们接触最多的10个阿拉伯数字里也有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第2题的数字图,学生寻找。
交流汇报。
3、说一说下面的字母,哪些是轴对称的?
4、说一说下面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的?
5、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3题。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学生读题,说说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8页,除法的简单应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编出一个数学故事来。
四到五名学生讲述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图意。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知道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能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
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5÷3=(条)小练习:1、28个枣,每个盘子放7个,需要准备()个盘子。2、16个桃,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人。
(二)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
提出问题:把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0÷5=(只)小练习:1、14个橘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2、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个。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在圈一圈,然后再做一做。
2、自主练习2。
先引导学生摆一摆,在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在计算方面没有掌握技巧,不能熟练地利用口诀来求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通过活动,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学生通过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教具准备:
面具一个,树叶、蜻蜓、蜜蜂、葫芦等图片。面具、透明胶、彩色纸、剪刀等。
学具准备:
剪刀、彩色纸,尺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教师出示左右不对称的面具: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面具来上课,大家看看,漂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耳朵等都是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的。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半,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后再贴出另一半。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左边和右边是完全一样的?(看出来的)
你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演示两部分完全一样。
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教师小结并揭题:这几个图片,都是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科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并齐读:对称图形。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轴。
1、剪一剪,议一议。
教师出示一棵圣诞树。问:这棵圣诞树是一个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剪刀剪出一棵象这样对称的圣诞树吗?
生动手剪,教师巡视,选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各一些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请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操作。
说说你想剪什么?用刚才的方法3分钟内剪出一个简单的对称图形,并同桌互相介绍展示。
2、找一找,画一画。
请观察一下,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一条印、一条线或折痕)
据学生回答,沿一个图形的折痕画出对称轴。指出:这条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板书并齐读:对称轴。
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刚才谁观察到老师是怎样画对称轴的?
谁能出来画画其他图形的对称轴?
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检查评价。
3、找一找,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生举例。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对称的物体的图片,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4、猜一猜,折一折。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问:它是对称图形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
谁能演示给大家看?
再猜一猜,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动手折一折。
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猜后,动手折一折,比赛谁折出圆的对称轴多。
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你能动手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吗?在纸上画。
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1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才可以找出来啊!
三.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米老鼠遇到了难题了,你愿意帮助它吗?课件演示:你能一眼就看出他们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吗?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过的一些数字、汉字和英文字母也有很多是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吧!(课件演示)
3、我心中美丽的对称图形。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想不想再动手剪一剪?来吧,发挥你的想象,加上你灵巧的双手,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对称图形来吧,并且画上对称轴后在黑板上展示。(播放音乐)
生剪完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作品?
4、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话想跟它们说吗?
5、这些对称图形的确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板贴一个对称的美)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理,能正确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经历比较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异同的过程,加深对笔算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笔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层次练习
(课件出示)口算:30+20 50+26 92+4 61+25
35+32 3+45 13+72 44+53
(二)第二层次练习
1.请每位小朋友写两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
2.写完后每位小朋友用竖式算一算。
3.把小组内同学的题分分类,有什么相同点或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加法、算理都一样。
不同点:有的需要进位,有的不需要进位。
小结: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第三层次练习
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计算(课件出示)
4 3 2 9 4 0 6 2
+ 3 4 +4 4 +3 8 +2 9
(先各自练,再指名板演,然后校对)
2.第二关:分蘑菇
课件出示第8题:兔妈妈采了很多蘑菇,准备分给兔宝宝们。于是兔妈妈先分给每个兔宝宝一只篮子,咦?蘑菇上怎么有道数学题呀?原来兔宝宝们要找到蘑菇上算式的结果与篮子里的数相同才能吃到它。这下兔宝宝们可着急了,你们能帮帮小兔吗?
3.第三关:在○里填上“>”、“<”、或“=”
4+38○40+38 76+21○99—5 67+9○69+7
83—3○83—8 57—5○38+17 25+47○35+35
提示: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有的题可以依据算理不计算直接比较,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4、第四关:实际应用
书柜里上层有38本书,中层有26本书,下层有34本书?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提示:学生能够选择需要的相关信息进行正确计算。
(四)小结并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行了练习,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其实用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呢。(板书课题)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以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教学重点:
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
二:探究新知
师:的确,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
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随即板书:
二(1)班35名学生 2名老师二(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
二(3)班有37名学生2名老师
二(4)班有34名学生2名老师
(两辆汽车用图片代替)
师:现在我们学校准备了两辆大巴车专门来送小朋友们到博物馆参观。但是每辆汽车准乘70人,如果让你来设计乘车方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自己设计乘车方案,可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
第二种: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
第三种: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老师设计了3种乘车方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
师:真棒!谁会列式?
生:35+32=
师:那我们如何计算呢?
生: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
师:那同学们还记得前后排队法的要求是什么吗?
生:数位要对齐
师:非常好!其实前后排队法真正的名字叫竖式法。你还记得竖式应该怎么列吗?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出来35+32的竖式。(教师巡视,找4人到黑板列)。
师:刚才大家都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了竖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小朋友列的对不对?
师:四个小朋友两个人列对了,还有两个人数位没对齐,问题比较多。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认真的学习列竖式解题。
(1)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十位 个位
(2)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3 5
3 2
(3)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4)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
6 7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也计算出一班和二班总共坐67人。下面我们来算一算二(3)班和二(4)班总共多少人?谁会列式?
生:37+34=
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计算呀!个位相加得11应该怎么处理呀!
生:不知道。
师:既然我们不会计算这个式子,给自己设置了这么大一个障碍,老师现在也不会算啦!那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这样的安排不合理。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知道第二种和第三种哪一种安排合适吗?
生:想!
师:记得我们一定要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上车。
老师给小朋友们提示一下,遇到个位相加大于等于10时就说明安排是不合理的。现在四个人一组,开始挑战。看哪一组能够最先把我们所有的小朋友安排好,老师会加分。
(8分钟后)
师:同学们算出来哪种是合适的吗?我来请几组的代表来发言。
生1:第三种合适
生2:第三种合适
生3:第三种合适
师:你们和他们算得一样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看看第三种是否是合适的。
第二种:一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7
个位相加得12大于10,安排不合理。
第三种:一班和四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4
6 9
69<70
二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2
+ 3 7
6 9
69<70
刚好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但是,老师刚才在底下转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出现了计算错误。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呢?同学们现在请拿起笔,跟老师一起来计算54+34。
按(1)放慢速度,看清数字
(2)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3)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4)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5)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
(6)回头在检查一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竖式的书写方法和运算顺序,大家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三、课堂练习
1、13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的第二题,要求列竖式,注意书写的格式。
四、巩固提高
玩具飞机 玩具汽车 火箭 轮船
23元 12元 17元 30元
(1)、小明买一架玩具飞机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
(2)、小红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3)、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五、课后作业
让家长出10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题。要求用竖式的标准格式计算,不能出现计算错误,漏写答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11-07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02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03-20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4-09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2-1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03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5-15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