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9 13:10: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践行“快乐体育”,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与气氛中,通过教师的参与引导,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们为主体营造热烈快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处于想学、乐学、主动参与的状态中,培养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健身、在活动中合作、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二、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跳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动作,技术比较简单,专业性不强,立定跳远主要是教会学生们怎样摆臂,如何双脚踏跳双脚轻巧落地。它对于发展身体的跳跃能力以及促进下肢肌肉、关节和身体器官系统的'发展,体验学习跳跃动作的乐趣,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能促进学生们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们灵敏、速度、力量和协调素质和能力。低年级立定跳远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们学会两腿用力蹬地起跳,脚跟着地,落地平稳。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们比较好动,学生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喜欢学习新的运动技能,一些简单的跳跃动作,学生们在一年级时已经有所练习,到了二年级时,学生们已基本掌握了各种方式的跳跃,如模仿小兔子、小青蛙、小袋鼠等动物的跳跃动作。对跳跃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学生们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能提高学生们练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们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使学生们在愉悦的游戏中初步掌握立定跳远技术动作。

  四、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立定跳远的方法,完成立定跳远的动作。

  2、通过立定跳远学习,发展学生们灵活、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增强下肢力量。

  3、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

  五、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们对跳跃运动的兴趣。 教学难点:双脚起跳,落地轻巧。

  六、场地器材:

  地点:篮球场

  器材:小垫子6块,沙包6个。

  七、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红灯”“绿灯”:让学生们想象自己是一名技术出众的小司机驾驶自己喜爱的交通工具在空旷的大地上驰骋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身体、动作、语言(声音)表现出来。教师变化口令,如:快车、慢车、红灯、绿灯等,学生们随教师口令练习。当教师喊“红灯”学生们迅速停止站好。

  2、我是快乐的小青蛙:

  师生按儿歌的内容、节奏边说边练。师:我是快乐的小青蛙,

  生:呱--呱--呱, 呱-呱-呱 ,(边喊边做:跳--跳--跳,跳-跳-跳)师:遇到危险快躲开!(教师追逐学生们,学生们四处逃窜 )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1、小青蛙回家

  设计情景,一只聪明的小青蛙要回家,可是一只大蟒蛇横卧在小青蛙家门口睡着了,小青蛙怎样才能越过大蟒蛇安全回家?(引起学生们思考:跳跃时要高,落地要轻巧。)师生共同参与游戏。

  2、讨论尝试:

  (1)怎样跳,才能和小青蛙一样,跳的高,落地轻?

  (2)各小组利用小垫子进行练习,目标是落地轻,跳得远。

  3、展示提高:

  请各组分别展示,选出每组较好的同学,相互交流,然后同伴合作练习,共同提高

  (三)、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1、比比谁最好。

  2、游戏:投准比赛。

  (四)、延伸兴趣,恢复身心

  1、请有才艺特长的学生们表演节目,在欢声笑语中,学生们间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2、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和背诵对子,能够读准韵脚,读出节奏。

  2、理解短文内容,了解作者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现在我们开始积累运用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读背背

  1、请大家看看今天读读背背的内容是什么?(出示读读背背的内容)请你们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2、学生发言,互相交流。

  3、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些句子有个名字叫做对子。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每组的前两对对子:

  来对往,去对回。

  潮涨落,月盈亏。

  “来-往,涨-落”都是意思相反的词。

  每组的后三对呢?

  雨雪对风雷,松梢对竹叶,草舍对柴扉。

  暮色对朝晖,窗前莺共语,帘外燕双飞。

  “雨雪-风雷,草舍-柴扉”是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而“暮色-朝晖,窗前-帘外”是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进行配对。

  4、指导朗读:对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请大家试着在相对的词语处停顿,读出对子的节奏。

  5、背诵:请大家熟读这两组对子,看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

  三、阅读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短文──《四季的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文章描写了四季中哪些美丽的景物。

  2、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汇报。

  3、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什么景物最美?随着学生的回答。

  4、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呢?

  5、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短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可以小组讨论后发言。

  6、教师总结:短文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每一个季节一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并列,每个自然段都是先总写结论,后分写原因。

  7、同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比如同《高大的皂荚树》相比,两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呢?

  8、同学发言,教师总结:两篇文章虽然同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但是《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是针对皂荚树一种景物来写的,而本文是写了四季的不同景物。

  四、扩展

  你认为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最美呢?请仿照《四季的美》写成一段短文。

  【板书】

  积累·运用四

  四季的美

  春──早晨的朝霞 夏──萤火翩飞的夜晚

  秋──乌鸦归窠、大雁齐飞的黄昏 冬──落雪的早晨

  并列 先总后分

  第二课时

  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2、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能组织好语言,有针对性的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美丽、舒适的环境里生活,却不是每个人都在为美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很多问题,那么,你想知道我们都面临着哪些问题吗?今天,老师先请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录像:《认识我们的环境》

  2、教师:通过这段录像,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们的环境,那么,你能具体地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现象吗?

  3、同学自由发言。

  4、老师:是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同,所出现的现象也不一样。那么,针对你们刚才说,我们选出几个急待解决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5、小组讨论、交流。

  6、学生推选发言,大家护评。看哪个小组把情况说得最清楚,提出的建议最可行。

  三、拓展活动

  从学生提出的最可行的建议中选出一个,开展一次环保活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

  2. 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3.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4. 积累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5.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重难点、关键

  1.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2.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3.积累好词好句。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3.学习第1、2自然段

  4.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风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谜语

  2.风筝

  3.出示一实物风筝

  二、 学习生字词

  三、 学习课文

  1.看图,说图画内容。

  (1) 学生自由说图。

  (2) 老师归纳 ——《放风筝》一文描绘了几个小朋友们放风筝的快乐过程。

  2.现在大家读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是刚才大家说过的内容。(也就是图上画的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汇报

  (3) 老师引导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a) 空中的风筝有哪些?

  b) 空中有没有飞机、鸟儿?

  c) 我的大蜻蜓还在哪?

  描写图画的句子有: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一句

  3. 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1) 自由读1、2自然段

  (2) 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以下内容:

  “我”和哥哥在星期天的早晨去体育场放风筝。

  这一天的.天气十分晴朗。

  来体育场放风筝的人很多。

  空中的风筝有各种各样的。

  我催哥哥快点放风筝。

  (3) 看图完成填空。

  a) 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哥哥来到体育场,准备放风筝。

  b)体育场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老鹰、鹦鹉、仙鹤、蜈蚣,我催哥哥快点放大蜻蜓

  (4) 找出喜欢的词、句读背(老师相机引导)

  (5) 说说文中的省略号后还会写哪几种风筝?

  (6) 朗读1、2自然段。

  四、小结

  美丽的风筝满天飞,我的心也快飞上天,我们明天再学作者是怎样把大蜻蜓放飞的。

  五、作业

  抄写词语。背、写好词好句。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四,欣赏对联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玩具厂对联:

  多亏工匠巧玩具藏智慧

  博得小儿欢娱乐长精神

  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楼外楼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西湖湖心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杭州四照阁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明月自来去 绕廓荷花三十里

  空潭无古今 拂城扬柳一千株

  五.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古诗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