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8-29 15:57:3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与特点,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数学书69页的内容。

  2、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请记录下来。

  二、师:昨天同学们自己预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通过预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疑问呢?谁来说一说?

  1、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师板书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这个内容看来大家都知道了是吗?那陈老师把它写下来,在陈老师写的时候呢,你们就把书翻到69面,自己再轻轻地读一读。)

  2、你们有这么多收获,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的'马上解决。

  三、师:看来通过预习同学们学会了很多有关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知识,但也还有很多疑问,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课题)

  1、出示课中学习指导:

  (1)、各组选定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假分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并能说出它的意义。

  (2)、完成后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长搞好组织,并做好汇报准备。

  (请一个学生读学习指导后,学生按指导要求活动。)

  2、哪个小组先来?比比看,哪个小组最棒。我们先介绍真分数。

  (1)学生汇报真分数:(2个小组汇报即可)

  汇报完后稍作总结:说得好吗?都会说了吗?你们觉得自己了解真分数了吗?那关于真分数你想说点啥呢?(分子比分母小,比1小……)

  (2)师:接下来哪个组来介绍假分数?

  a、介绍分子分母相等的假分数。(一个小组汇报即可)

  师:听懂了吗?那我想表示怎么办呢?呢?那么像这样的假分数你又想说点啥呢?(分子分母相等,等于1……)

  b、介绍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数。(一个小组汇报后)师:听懂了吗?有问题吗?有补充吗?(注意:大括号的作用是什么?什么做单位“ 1” ?两个“ 1”要一样。两个不够呢?三个还不够呢?用“取”来表示合适吗?)再让一个小组汇报。

  关于这样的假分数你又想说点啥呢?(分子大于分母,比1大,还能比2大……)

  c、写一写,说一说。(课件出示假分数图)

  四、你们真棒,现在这些问题你们能自己解决了吗?(开始时学生的疑问)

  五、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两个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有关的问题。请拿出答题卡。

  思考:学生先独学,再小组交流讨论。

  (1)真分数会在数轴上的哪一段呢?假分数又在数轴上的那一段呢?为什么?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1)请写出分母是2、3、4的所有真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2)请写出分母是2、3、4的假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在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去探究。

  四、巩固提升

  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效果。

  1、快速判断(课件出示)

  2、学生互相出分数判断。

  3、分数比大小(课件出示)

  4、判断(课件出示)

  5、你怎么样确定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呢?你能用符号表示出来吗?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比谁的体积大:

  1、师:现在请你比一比,我和xx,谁的体积大?(老师的体积比xx的体积大)

  2、现在请大家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体,比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预设:我的体积比数学书的体积大,空调的体积比电脑的体积大……)

  3、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它们哪个体积大些?

  师:刚才这些都很特殊,一眼就可以比较出来谁的体积大。现在来个难一点的。

  二、例题讲解

  (一)引出体积单位

  1、师:(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呢?(教师同时拿着两个长方体让学生看看)

  (学生猜想:哪个长方体体积大。)

  2、师:如果老师给大家数据,你能猜出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吗?(在左边的长方体出现:45,在右边的长方体出现:40)

  (预设:左的体积大些。还是不能知道它们哪个大些?)

  3、师:为什么还不知道?(因为45和40都没有单位,无法比较。)

  4、师:对了,你思考得真全面。所以,当要准确比较物体的大小时,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5、回顾常用的长度单位及面积单位

  6、师:今天我们要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呢?(体积单位)

  7、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生回答: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二)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1、师:那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究竟有多大呢?

  下面,同学们小组内学习课本38页内容,完成学习报告表(出示报告表)。

  2、小组内学习并完成报告表。

  3、学生汇报,并感受1cm3、1dm3、1m3的大小。

  学生通过看,摸感觉1cm3、1dm3、1m3的大小,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cm3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dm3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m3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这三种体积单位的大小相差很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懂得选择正确的体积单位。

  师:测量录音机应该用哪个体积单位较合适?(游泳池、大货车、钢笔……)

  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表示体积小的物体时,使用立方厘米作单位,表示体积大的物体时,用立方米作单位。

  2、课本39页“练一练”第1、2题,第40页第6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信息窗1: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把它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要想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

  你从中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讲授新课

  师生交流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探究问题: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分别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

  学生探究后交流。

  ①我用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正好摆满。

  ②我用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有剩余。

  ③我不用摆,算一算就知道了:24÷3=8 ,18÷3=6 。因此,用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正好可以摆满,没有剩余。

  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探究后交流。

  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都正好摆满,没有剩余;用边长4厘米、5厘米 的正方形纸片摆,有剩余。

  交流后小结: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重难点精讲:

  探究问题:1、2、3、6与24、18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

  我发现它们既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也可以用下图表示:

  师启发:我们来总结一下。

  1、2、3、6既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探究问题: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讨论后交流:

  ①先分别写出12和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1、2、3、6。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这些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

  12和18的公因数:1、2、3、6。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师讲解: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吗?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画图和操作能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画图和操作能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课堂检测

  1、15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40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15和40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最大公因数是____。

  2、

  16和28的最大公因数是( )。 36和42的最大公因数是( )。

  用短除法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6和54 60和18 45和75

  20和30 64和32 52和78

  3、

  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

  先分别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6 和 12

  24 和 96

  18 和 54

  8 和 9

  17 和 28

  15 和 32

  板书设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画图和操作能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作业布置

  1、实验小学用地板砖铺设长90分米、宽60分米的微机室地面(如图)。

  (1)从不浪费材料的角度考虑(使用的地板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

  (2)你认为选用边长是多少分米的地板砖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2、预习第33、34、35页的有关内容。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74 900 105 228 判断这些数分别是几的倍数。

  自然数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分成哪两类?最小偶数是几?

  2、自主探究,理解含义

  ⑴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然数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按因数的个数分。请同学们拿出已经做好的1~20的因数,根据因数个数完成表格。

  ⑵交流分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

  一个数,如果出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因为1只有一个因数,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⑶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有哪些,读一读。

  ⑷判断这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说明理由。

  8 35 84 11 111 9000

  小结: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它还是其他数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⑸练习 课堂第8页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校对。

  3、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整理。

  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和合数两个新朋友,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出表格中100以内的质数。

  ⑴先思考交流,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们又快又准确地找出质数,一个也不漏下。

  ⑵独立完成,把找到的质数读一遍。

  ⑶整理100以内大的质数,看看哪个同学的整理方法又清楚又方便记忆。

  展示、评价 11 31 41 61 71

  2

  3 13 23 43 53 73 83

  5

  7 17 37 47 67 97

  19 29 59 79 89

  ⑷观察100以内质数表,你有什么发现?

  除了2,其他质数都是奇数。 质数的个位一般不会是0、2、4、6、8除了2和5这两个数。

  ⑸练习 书本25页判断题

  交流,说明理由

  4、拓展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我的因数只有1和3。( )

  我是20以内最大的质数。( )

  我比10小,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

  把我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仍是质数。( )

  我们是质数,把我们相加和是20,把我们相乘积是91,。( )( )

  5、总结 揭题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按因数的个数怎样给自然数分类了吗?

  这样分类,包括所有的自然数了吗?0怎么办?为什么?

  如果要给今天的学习内容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呢?

  教学反思

  早上第一节在三班试教,感觉很差。

  问题一:问题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

  试教时出现的`状况:分类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结果出现五花八门的分法,再分析引导花了七八分钟时间。

  处理办法:分类时,出现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要求进行分类。

  问题二:知识点的小结和提炼不够及时,导致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很多。

  试教时出现的状况:通过探究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马上进行填空练习,这时候学生对意义还没有进过咀嚼消化,因此练习中错误很多。

  处理办法:通过探究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加入一个简单练习,判断这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通过判断巩固意义,熟练判断方法。再做综合性的填空练习,效果会更好。

  经过调整,总算在下午开课时还算顺利地把课上下来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xx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xx9个11是多少?xx8个6是多少?

  (2)计算:

  +xx+xx=xx xx+xx+xx=

  2.引出课题。

  +xx+xx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xx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xx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xx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xx,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xx是多少?

  2/11xx+xx2/11xx+xx2/11xx=

  2/11xx×xx3xx=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xx教学例2

  (1)出示xx×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xx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xx×3

  =xx2×3/11

  =xx6/11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课件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

  (1)故事书的3/5是150本。

  (2 )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习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1)谁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半数:参加活动总人数XX2/9= 跳绳的人数

  (未知)(已知)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习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习、巩固

  打开书,29页,试一试1,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回过头来看例题,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

  (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能解决有关分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倒数的含义,能够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分数乘法问题和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够表达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在解决打折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数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一)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的乘法。

  3.情感与态度:体验用乘法解决连加问题的价值,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让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算题,你能直接口算出结果吗?

  出示:

  38 + 18 = 13 + 15 = 7+9=

  14 + 14 + 14 = 29 + 29 = 3+3+3+3+3+3=

  2.学生口答。

  3.最后一题你是怎么口算的?还可以怎样口算?——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3×5或5×3来计算。

  4.师小结:是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可以用乘法。

  二、质量问题

  1.教师口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25 + 25 + 25 25 ×3

  = 2+2+25 = 2×35

  = 65(千克)= 65(千克)

  3.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25 + 25 + 25 = 25 ×3

  4.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25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5. 25 ×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25的和是多少?

  25 + 25 + 25 = 2+2+25 = 2×35 = 65用分子2乘3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6.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三、归纳、概括: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列式计算。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怎样算的。

  四、练一练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25 + 25 + 25 25 ×3

  = 2+2+25 = 2×35

  = 65(千克)= 65(千克)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两点,就是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以及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在整数乘法上,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生比较易于掌握,我利用它的意义改写成,进而从,这一环节,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及时给予提示,所以学生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得不错。但是不足的是,学生在约分时,有部分学生没有约分完,以后要不断训练学生约分的方法。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9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能根据分数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把分数化小数。

  【方法指导】引导发现、合作探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呈现

  1. 填空

  0.9里面有9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07里面有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013里面有13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新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分数与小数互化)

  二、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1.课件出示书第7页情境图,引导观察

  根据这一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0.06与1/20哪个大?)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指导估算。先让学生估计,指名说一说估计的'结果。

  3.引导学生通过除法或者画图或者其它方法进行尝试。

  (1)画图,用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把时化成分的方法进行比较。

  (3)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

  (4)把小数化成分数进行比较。

  (5)其它方法。

  4、引导得出分数与小数互相转化的方法

  “一般地说,分数化为小数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用分子去除以分母;小数转化成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再进行处理。”

  三、展示交流 规范评价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

  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四、问题训练合作指导

  完成课本第7页下面的练习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一练第1、2题

  3.练一练第3-5题

  五、归纳概括提升意义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3~44页例1 1、例1 2和“练一练’’,第46练习七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两个正方形,哪个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看图想一想是为什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算式来说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提问:联系铺满长方形的图形,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觉得6和3、2这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厘米数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用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像这样能被正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能找得完吗?

  (3) 引导: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追问: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数是2和3的公倍数呢?(板书:6,12 ,18,24是2和3的公倍数)为什么公倍数里要用省略号?你还能任意再说几个2和3的公倍数吗?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与同桌交流自己的 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的?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 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说明: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 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9题。

  4.做练习七第10题。

  四、总结提升

  引导:今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可以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写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体积计算及应用打好基础。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学习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这部分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学情分析:

  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一只,鸡蛋一个,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

  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

  老师做实验:拿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再把一个鸡蛋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从上述情况说明:水面上升是因为鸡蛋占一定的空间。

  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板题:体积和体积单位),首先请看学习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27至28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

  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自主学习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生看书自学,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

  四、检测反馈

  (1)什么叫体积?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课件出示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的图片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生:不好比较。)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请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立方厘米用单位?

  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1立方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举例说说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体。

  (4)练一练(课件出示)

  a.数一数,下面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b.下面的图形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c.说一说1cm、1cm2、1cm3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先由后进生来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五、讨论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完成作业

  课本第44页1-3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3

  立方米(m3):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在学习中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知道认真观察、动手实践都是学习的好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体积的概念

  魔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

  师:那今天老师就露一手,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师:老师这有形状、大小、颜色、构造完全相同的两个杯子。一个杯子装满了水,现在要把这杯水倒入另一个杯子里,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

  师:老师来倒,你们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师倒水。)

  师:为什么完全相同的杯子,却装不下相同的这些水呢?谁来猜猜这是怎么回事?

  师:可是这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杯子。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要揭密把里面的纸抽掉,里面有一个.......蛋。)

  师:里面有什么啊?

  师:为什么有这个.......蛋就装不下这些水了呢?

  师:对,因为.......蛋占了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感受物体体积大小

  1、比较教室里的物体

  师:同学们,我们教室里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黑板、桌子、黑板擦,这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有什么不同呢?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能够把两个物体比较着来说。因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具有相对性的。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选两个物体比较的,你能选三个物体比较吗?

  师:这位同学善于观察,并且表述得很清楚。

  2、比较胡萝卜和土豆

  师:老师这有两个物体,胡萝卜和土豆,你能说说它们哪个占的空间大?

  师:看来同学们答案并不统一,你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师:你们同意这种方法吗?

  师:对呀,看来这种方法不行。老师还给大家请来一位朋友,听听他想对你说什么。(课件:乌鸦喝水)

  师:大家还记得我吗?我是怎样喝到水的?仔细观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放入的石子大,水面上升得…(高);放入的石子小,水面上升得…(低)。放入的石子多,水面上升得…(高);放入的石子少,水面上升得…(低)。

  师:每次水面有什么变化?是水自己变多了吗?这部分水与放入的小石子有什么关系?

  师:你得到启发了吗?怎样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占的空间大?

  师:水一定会溢出来吗?如果没有溢出来应该怎样比较?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做个实验。老师这有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装了同样多的水。

  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做这个实验,谁愿意来?(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做实验。)

  师:请你边说边做,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师: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学生齐读。)

  师:请你选一个物体,说说它的体积指的是什么?

  师:他说得准确吗?

  师:数学语言要严谨。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动手摆

  师:我们也来动手摆一摆,咱不摆小正方体。老师让大家带来了5角的硬币,摆一个长圆柱,然后同桌两个人比较谁摆的圆柱的体积大。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你用的硬币比较多,所以你认为你摆的圆柱体积比较大,谁摆的圆柱比他摆的还要大?为什么你认为你摆的比他的大?

  师:请你把摆的圆柱拿到前面来,让大家看看。再看看我用硬币摆的圆柱,谁摆的体积大?我只用了10枚硬币。

  师:同学们,你们还认为个数多的体积就大吗?

  师:通过这次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师:是的,这是我们在比较时特别要注意的一点,要看每个单位是否一样,不能只靠数量进行比较。

  师:(把圆柱弄歪)现在它与刚才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2、比较改变形状后的彩泥的体积。

  这节课老师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东西,拿出一条彩泥,这个大家熟悉吗?看看他是什么形状的?

  师:请你用它揉一揉,抻一抻,捏一个你喜欢的形体(球,长、正方体,模具印制的……)

  师:说说现在这个形体的体积与刚才的多彩泥的体积那个大?为什么?

  师:可是他已经不是刚才的样子了。

  三、理解容积的概念

  1、容积的认识

  师:(拿出水杯、饭盒)这是什么

  师:像这种能装东西的物品,我们叫它容器(板书:容器)

  师:这两个容器哪个装的水多?

  师:这可让我为难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来验证吗?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做实验。谁愿意来做这个实验?

  这说明了什么?

  师:杯子装水少也就是说这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小。饭盒装的水多就是说这个饭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大。

  师: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

  2、举例理解容积。

  师:如果把杯子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如果把杯子装满面,什么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生:面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在生活中我们还能遇到很多容器,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它们的容积指的是什么吗?

  你认为他说得严密吗?

  请你快速判断,这些容器里物体的体积,是不是容器的容积,为什么?(出示课件。)

  看来,要说一个容器的容积,必须把容器装满,也就是概念中的“所能容纳”,意思是再也装不下东西了。

  3、感受容积大小。

  师:同学们,我们的老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吧。(出示课件。)

  (笑笑和淘气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笑笑倒满了2杯,淘气却倒满了3杯!”“同学们你认为有这种可能吗?为什么?”)

  看看老师手里的两个杯子,你认为哪个是笑笑的?

  老师把你们认为“小”的接满水再倒入“大”的.杯子,你看到了什么?

  猜猜是什么原因?

  我觉得不论是因为杯壁厚还是杯底厚,都是杯子里面的空间小。就是容积小。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饮料,笑笑倒2杯,淘气到3杯?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说说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

  四、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请同学们看演示图(动态课件),体积是物体外面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里面所容纳物体的体积。

  师:有一个泡沫箱,能装入与它体积相同的物体吗?为什么?

  对同一个物体而言,体积和容积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这个箱子既有体积也有容积,所有的物体都这样吗?

  五、联系实际,应用与拓展.

  通过说理让学生明白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大小,体积稍大的,容积不一定大。学生在这样的辨析中真正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1)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汽油的体积就是油箱的容积。( )

  (2)一块长方体的砖(实心的),它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3)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4)游泳池注入半池水,水的体积就是游泳池的容积。()

  (5)两个体积一样大的盒子,它们的容积一样大.( )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总结,可以看出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有关体积和容积的知识,而且知道了认真观察、动手实践都是学习的好方法。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能力目标: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情感目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合理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

  电脑课件提供所购物品种的'价格表

  1提问:

  估计花了多少钱?

  二、思考交流

  1.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2.小组讨论分析

  让学生分组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体会几种策的特点

  3.全班展开讨论

  交流各种不同的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

  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开发思维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合理策略,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

  数学学科(五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四、练习

  指导“试一试”

  第1题

  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第二题

  先让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价格进行估算。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

  数学与购物

  估计花了多少钱?

  【教学反思】

  “数学与购物”中的“估计费用”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材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教学时,在呈现问题情境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进行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算策略,并在小组内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

  第一种策略是将最高位加起来,称为“去尾法”;第二种策略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称为“进一法”;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做出结果的范围。第三种策略是“四舍五入法”;第四种是“凑十法”第五种部分加数分别相加凑十法。教学时,要对这几种主法进行分析比较,体会这几种策略的特点。生活中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我们都应给予肯定。但要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教学时,我们既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估算策略,也要把握好度,不宜为了追求策略多样化而人为造出许多策略,需要使学生明确应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策略。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画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了解表中的数学信息。

  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图中圆点表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试着完成折线统计图。

  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让画得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

  议一议

  观察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练一练

  让学生读统计图,了解表中的信息。

  让学生观察身长变化的统计图,说一说图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第一小格表示1到50厘米,以后每格表示2厘米。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折线统计图并交流、展示。

  鼓励学生自己画体重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

  根据画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

  学习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具运用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3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7-06

五年级啊数学下册教案02-28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华】06-12

(精品)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6-11

(热门)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6-1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