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30 07:38:5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经典(3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A)

  教法展示

  安排一课时。(下同)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

  ①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②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③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

  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②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

  ③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

  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课外各完成一道。

  (设计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

  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

  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5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参考要点):“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

  2.金口大开

  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

  3.课文采珠

  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

  4.火花碰撞

  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

  ①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②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③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

  5.身体力行

  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设计C)

  教法展示

  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

  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

  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

  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

  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

  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到准确、流利。

  4、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第二组中第二句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交代清楚了,还说明了“我”那“又惊又喜”的心情。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

  A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B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补充资料:

  手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在本课指“我们”做芦叶船的技术。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浩浩荡荡:本课指水势大。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芦苇》、《风筝》。《芦苇》描写了作者与芦苇紧密联系的童年生活,记叙了做芦叶船和芦哨的童年趣事,赞美了芦苇默默奉献的品格。

  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从文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到童年乐趣。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例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倾听 接纳 唤醒。讲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嘱咐,各自去了金光闪闪的沙漠和波光粼粼的湖泊,结果一颗枯干,一颗淹死。而其他种子听从太阳公公的话,投向黑黝黝的泥土茁壮成长起来。课文蕴涵了要听从正确教导,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一个道理: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大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

  生1:我想落进黑黝黝的泥土里,也茁壮成长起来。

  师:好的,你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儿去探险,锻炼一下自己。

  师:(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冒险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闪闪点点的湖面上漂流多么舒服呀。

  师:(满意地点点头)你敢于尝试。不错!

  生4:老师,你说得不对。

  师:(愣了一下,微笑着)是吗?为什么?

  生4:因为蒲公英种子不是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风把它吹到哪儿它只能落在哪儿,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倾听 接纳 唤醒》。

  师: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师耳目一新。

  (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

  ……

  二、评析

  这一教例的成功之处在于老师在课堂上能耐心倾听,民主接纳,巧妙唤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课上,当学生说想去沙漠,对于这个背离了标准答案的发言,老师没有立即打断,而是耐心倾听。这无疑给了学生求异的勇气,批判的锐气。于是,又有了想去湖泊亲自尝试,这时老师没有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民主地接纳了,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唤醒了更多学生潜在的心智,产生了“老师.你错了”的独创的灵气。生生、师生相互启发:凡事并非随心所欲!有时不能选择,无法改变,那就要学会适应。这里面蕴涵了一个多么深刻的生活哲理。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增值。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时机,在学生做出了有悖于“标准”的回答之后,老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友善的尊重,学生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会得到迥然各异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了更多的东西:不被假象迷惑,不盲从,敢于尝试,追求快乐,向往美好……

  的确,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另一种声音,民主地接纳学生的标新立异,从中发现创新的苗头,点燃创新的火花,唤醒创新的潜能。这一教学设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求异,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维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价值取向更是多元的。

  倾听 接纳 唤醒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古诗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