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规律,学生自寻规律识字。能正确规范书写。
2、积累更多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
3、认识一些名言警句,培养学生搜集名言京剧、积累词句的兴趣和习惯。
4、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
5、读故事,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6、介绍自己最熟悉的朋友。
重点难点:
1、发现汉字规律、自主识字。
2、积累含反义词的成语。
3、读名言京剧,积累词句。
4、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5、读懂故事、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6、在介绍朋友时,把事情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名人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语文乐园去游玩一趟吗?要想进入语文乐园的大门可没那么容易哦,因为大门前布置了几道思考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它们吗?
二、出现新知,自寻规律。
1、有趣的汉字:肖消力助元玩古胡
A、自己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一部分;左边的字加上偏旁就是右边的字;横线两边的字的读音有的相同,有的相近,有的也不同;右边的字比左边的字多了一个偏旁。)
B、第一道思考题:你能遵循这样的规律说出三组这样的字吗?
C、谁能帮老师总结一下,这种识字方法的名称可以叫做什么?(熟字加偏旁。)
2、词语超市。
A、学生读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成语中都含有一对反义词)
B、找出每组成语中的反义词,读一读。
C、第二道思考题就是:请说出两组含反义词的成语,教师板书。
3、出示名人名言。
A、自己读课本中的名人名言,不理解的词、词典。
B、这几句名人名言都阐述了做人、交友的方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C、学生自由读,大致说说意思,教师补充订正。
D、练习背诵。
E、第三道思考题就是:背出三条自己知道的名人名言。
4、写字板。
A、指名认读,口头组词。
B、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C、学生在课本上描红。
D、学生在课本上的方格中练习。
5、阅读欣赏。
A、学生自读短文。
B、学生边读边想,短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C、学生自由谈短文的内容。
D、教师归纳:这篇短文写了三个小朋友想在秋节的深夜实现自己想好的愿望,结果都事与愿违,在老人的`教导下,三个孩子最后都经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E、共同讨论:三个小朋友有什么愿望?
在秋节来到,奇迹发生的时候,三个孩子却提出什么愿望?
三个小朋友在秋节夜晚提出的愿望都实现了吗?为什么会改变原来的愿望?
老人是如何教育这三个孩子的?齐的老人的话。
从老人说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个孩子经过老人的教导,有没有实现自己第亿美好愿望?
F、齐读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师:同学们,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到两位好朋友,有的同学甚至有十几位或几十位朋友,你们曾一起上学,一起做功课,一起去外地游玩,一起参加劳动。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你们之间可能产生过这样回那样不同的意见,也曾闹古小矛盾,甚至相互埋怨、指责,对朋友的行为感到失望、怀疑,那么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呢?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呢?
二、读短文,引出交际话题。
1、阅读短文,弄清短文内容。
A、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突然出现一件什么事?
B、这两个朋友是怎样对付熊的?
C、熊有没有对躺在地上的人说话?
D、理解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
2、揭示交际话题: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三、引导交际主题,开展讨论交流。
1、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
2、当朋友有困难时,你认为该怎样做?
3、当朋友的一方有错时,另一方该怎样做?
四、激发写作欲望。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刚才大家也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相信大家一定想把自己的好朋友写出来,让同学们知道!
五、分析文题:这次习作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要求写一写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可以写你们之间的一个故事,或你们的右倾,也可以写你们之间发生的矛盾、误会等。
六、习作指导。
1、写人的文章必须要了解要写的人,只有这样写起来才能言之有物。
2、确定自己要写的人。
3、确定所写人物哪方面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如:朋友的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朋友的某些特长和爱好;朋友之间发生的矛盾、误会;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表现等。
4、学生自由确定所需的材料。
5、指名学生谈自己最熟悉的朋友,要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七、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米字格中的横折弯钩、横斜钩。
1、教师讲解。
横折弯钩:横折要重写,横部上斜,折部方而外突,弯处要轻,后段加重,出钩向上。
横斜钩:起笔、中间的顿笔与横折弯钩一样,不同的是横斜钩做顿后是斜弯右下,而横折弯钩是圆弯转右。
2、用手指在课本上描红。
二、指导学生在米字格中书写。
1、用毛笔在课本上描红。
2、在写字本上练习写。
注意写出两种钩的收笔,整体上看要显得有势。
三、展示写字成果。
1、评选出写的好的作业。
2、把写得好的作业贴在教室墙内展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过程和方法:
⑴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⑵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文导语: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⑴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发生在什么时候?
⑶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⑷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
(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 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 ,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
七、老师总结
你们关注、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近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和背诵对子,能够读准韵脚,读出节奏。
2、理解短文内容,了解作者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现在我们开始积累运用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读背背
1、请大家看看今天读读背背的内容是什么?(出示读读背背的内容)请你们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2、学生发言,互相交流。
3、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些句子有个名字叫做对子。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每组的前两对对子:
来对往,去对回。
潮涨落,月盈亏。
“来-往,涨-落”都是意思相反的词。
每组的后三对呢?
雨雪对风雷,松梢对竹叶,草舍对柴扉。
暮色对朝晖,窗前莺共语,帘外燕双飞。
“雨雪-风雷,草舍-柴扉”是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而“暮色-朝晖,窗前-帘外”是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进行配对。
4、指导朗读:对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请大家试着在相对的词语处停顿,读出对子的.节奏。
5、背诵:请大家熟读这两组对子,看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
三、阅读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短文──《四季的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文章描写了四季中哪些美丽的景物。
2、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汇报。
3、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什么景物最美?随着学生的回答。
4、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呢?
5、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短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可以小组讨论后发言。
6、教师总结:短文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每一个季节一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并列,每个自然段都是先总写结论,后分写原因。
7、同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比如同《高大的皂荚树》相比,两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呢?
8、同学发言,教师总结:两篇文章虽然同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但是《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是针对皂荚树一种景物来写的,而本文是写了四季的不同景物。
四、扩展
你认为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最美呢?请仿照《四季的美》写成一段短文。
【板书】
积累·运用四
四季的美
春──早晨的朝霞 夏──萤火翩飞的夜晚
秋──乌鸦归窠、大雁齐飞的黄昏 冬──落雪的早晨
并列 先总后分
第二课时
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2、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能组织好语言,有针对性的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美丽、舒适的环境里生活,却不是每个人都在为美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很多问题,那么,你想知道我们都面临着哪些问题吗?今天,老师先请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录像:《认识我们的环境》
2、教师:通过这段录像,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们的环境,那么,你能具体地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现象吗?
3、同学自由发言。
4、老师:是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同,所出现的现象也不一样。那么,针对你们刚才说,我们选出几个急待解决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5、小组讨论、交流。
6、学生推选发言,大家护评。看哪个小组把情况说得最清楚,提出的建议最可行。
三、拓展活动
从学生提出的最可行的建议中选出一个,开展一次环保活动。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
2.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明标:
二、初读感知:
1.日积月累,读准加点的字:
洨()河匀称()张鷟()
惟妙惟肖()桥墩()推崇()
2.通读全文,试着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三、品读感悟:
1.请试着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2.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试着就这种思路理清文
章的说明顺序。
四、拓展延伸
文章分别介绍了赵州桥、卢沟桥,说明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一说。
五、达标测评
1.石拱桥总的特征,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
2.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试着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感悟
1.找出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结合课文了解其用法。
2.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
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
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能否去掉?)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4)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可算是”能否
删去?)
3.结合第一课时,试着归纳阅读说明文应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三、拓展延伸
请阅读课后习题第三题的材料,《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什么?它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达标测评
1.试从文中找出使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句子,并分析作用。(各找一句分析)
2.指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
沟桥。()
(3)“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4)张嘉贞说“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唐朝张鷟说“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学习带竹字旁的字6个,写字3格。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出示竹子图,同学们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猜出土上的`字念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带偏旁得字,你能猜出我们今天学的是带什么偏旁得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词语:竹子竹笋竹竿毛笔竹筐筷子箱子篮子笛子
2.练习读一读,互教互学。
3.讨论:带点的字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这些字都是竹字头。
5.读一读:风筝灯笼帐篷篱笆
算盘话筒水管筛子
(1)互教互学。
(2)说一说这些字为什么都是竹字头?
6.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筷箱蓝笛算管
(2)指名读一读。
(3)说一说这些字的结构,有什么组成?你怎样记这个字的?
(4)找朋友。
7.学写字
(1)出示生字:篮笛算
(2)互相说一说:这些字的结构,怎样写,注意什么?
(3)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三.巩固复习:
1.比赛:带竹字旁的字看谁说得多。
2.比一比,并组词。
篮()萝()笛()
蓝()箩()苗()
四.课堂总结: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教学回顾:
板书设计:丁丁冬冬学写字
筷箱蓝笛算管
篮笛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认识这一回目在整部《红楼梦》中的作用。
2、 鉴赏文中精彩片断,体会人物形象刻画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3、 比较阅读“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两个故事高潮,进而学习借鉴曹雪芹叙事小说的技巧安排艺术安排。
重点难点
1、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及人物矛盾冲突;赏析“探春拒抄”片断。(重点)
2、比较阅读,学习借鉴曹雪芹小说写人叙事的技巧。
教学设计
教法:自学讨论法,赏析法。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简介大观园
大观园原是贾府为迎接贵妃元春回家省亲而修建的别墅。元春回宫后,曾一度封锁,后来就命那些能诗会赋的姊妹和宝玉居住。大观园是个规模宏大的贵族庭院,方圆约三里半,其中风景有七八处,亭台轩馆十几座,真是“说不尽的太平景象、富贵风流”。住在大观园的人除宝玉外,都是年轻女子,其中少数是贵族小姐,大多是奴婢,大观园堪称女儿国。
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是宝玉和少男少女的人间乐园。这座花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它干净、闲雅、脱俗,人与人间相亲相爱,主仆间没有差别。这里面没有功名利禄世俗干扰,也没有外界污浊恶臭。但大观园毕竟是作者理想的存在,它依托贾府现实环境而存在,不可避免地受世俗侵扰,大观园的命运最终是归于毁灭。这是《红楼梦》小说悲剧精神的核心之所在。
《抄检大观园》(第74回)贾府种种矛盾激发的结果,是贾府由盛及衰的征兆,是贾府毁灭的开始,是《红楼梦要》的另一个高潮。
2、 学生自学全文,要求思考,(约20分钟时间)
(1)分析抄检大观园的原因,梳理出抄检行动的'情节过程。
(2)在抄检中反映出了哪些矛盾冲突?
(3)重点阅读“王夫人审问王熙凤”、“探春拒抄”、“王善保家的无地自容”片断,试分析人物的主导性格。
3、 自学检测
问题一 抄检大观园前因后果是什么?
【提示】前因有三:一是“绣春囊”事件;(导火索)二是王善保家的挑唆;(火上浇油)三是丫环晴雯奇装打扮惹王夫人大为生气(爆发)。
后果:邢夫人一派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尤其是王善保家的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王夫人、王熙凤理占上风;探春拒抄取得了大胜利;众丫环命运可谓惨也。
问题二 人物间的矛盾主要有哪些?
【提示】邢夫人与王夫人间的妯娌矛盾;邢夫人与王熙凤间婆媳矛盾;凤姐与王善保家的间的主仆矛盾;王夫人与晴雯间的主仆矛盾;王善保家的与晴雯间的奴仆之间的矛盾。
第二课时 重点片断赏析
1、整体情节赏析(师生讨论)
抄检大观园午夜大行动
总 指 挥 王夫人
副总 指挥 王熙凤
队 员 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众丫环等
行动过程
上夜老婆子处→怡红院(晴雯)→潇湘馆(紫鹃)→探春院(探春)→暧春坞(李纨)→惜春房(入画)→迎春房(司棋)〖板书〗
〖评点〗
抄检大观园整个过程使封建大家庭内部种种矛盾全部展现出来了。抄检行动实际上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们的一次血腥镇压,许多清纯善良、年轻美丽、聪明活泼的丫环或被驱逐或被逼死。入画因保存哥哥的东西而被视为盗贼,轰出了大观园;四儿因与宝玉同年同日生,开了一句玩笑(同日生的是夫妻)被驱出大观园胡乱嫁人;晴雯、司棋命运就够惨了,或含冤而死,或殉情而死。
因此,抄检大观园总体上是一场悲剧。小人之得逞,无辜之受害,探春之悲愤,王夫人之刚愎,凤姐之无奈,以及从总体上看贾府之走向败落,俱足以悲。但悲剧的内容却以喜剧、闹剧的形式表现的:邢夫人之审傻大姐,王夫人之审凤姐,王善保家的丑态,周瑞家的“站边儿”,惜春火上浇油,尤氏之“吃心”挂不住……
2、“探春拒抄”片断赏析
① 请学生朗读这一节,朗读注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性格特征。
② 整个抄检活动的高潮,就是在探春房内的抄检。分析讨论:
A、 请用简练语言概述这一片断:
【提示】:倚门而待→公然申明→慨叹家运→讨个说法→凤姐表态(一波折)王善保家的撩探春衣襟→探春怒掴王之耳光→待书嘲讽王善保家的→众人劝慰探春歇息(二波折)
B、 比较探春和晴雯两人的反抗性格
【提示】:晴雯和探春对于这种残暴而愚蠢的抄检,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但两人身分和地位不同,她们的反抗有本质的不同:晴雯的反抗是一个女奴的反抗,是受害者反抗的典型;探春是为贾府的“自杀自灭”而痛心疾首,她认为正是这种源于内部的“自杀自灭”必将导致贾府一败涂地,因此,她是站在维护贾府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反对抄检的。晴雯和探春都采取了以退为进、以毒攻毒、以发展凸现对方的荒谬寒碜对方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抗议。如晴雯主动倾箱,堵住了王善保家的嘴;探春先发制人,第一个迎上去,硬碰硬,干脆把矛盾激发。
(延伸思考:司棋、入画的反抗又与这两人的反抗有何不同?)
3、问题讨论
问题一 贾母的丫环傻大姐在大观园拾得一个“绣春锦囊”,一个小小的物件竟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为什么?
【提示】 导火索;维护贾府荣誉的手段;邢夫人扳倒王夫人、王熙凤的有力武器。
问题二 结合《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试评说一下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提示】 精明强干,两面三刀,脸酸心硬,杀伐决断,是贾府特别是荣府的栋梁之才,铁腕人物。但她有不可救药的缺点:有权无势,有才无德,有聪明无智谋,有宠无戴。
第三课时 拓展性讨论和阅读
1、比较阅读两大故事情节的异同(讨论)
第一步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提示思考的角度
【提示】 两文可从总体写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技巧、矛盾冲突等角度入手。
第二步 师生共同研讨,老师主要诱导学生思维方向。
第三步 讨论结果归结。
【板书】
相同之处 《宝玉挨打》 《抄检大观园》
整体写法 ①以人物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特征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结果等几个过程,构思精巧,决不简单化。 运用“舞台艺术”手段,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集中,强烈感人。 采用“分镜头”写法,场面描写次第展开,在强烈对比中给人深刻印象,且详略安排恰当。
矛盾冲突 各种矛盾迅速激发,并急遽爆发(火山爆发式的) 各种矛盾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交错穿插。
结构安排 宝玉挨打后还有一个余波,一直延伸到第36回,整个事件紧凑集中。 抄检大观园后隔了一段时间后才再兴波澜,到第77回才交待抄检的结果。
人物刻画 主要人物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手法 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在宏大的场面描写中去表现。
2、 拓展阅读
1) 阅读小说第23回宝玉和诸女儿入园的描写,对比大观园今昔不同的气氛。
2) 课外阅读小说的第75~78回,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人物性格和思想主旨。
3、 练习设计
4、 课堂小结。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并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
2、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同学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项链》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