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琥珀》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琥珀》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琥珀》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
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
(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
(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板书: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琥珀》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流浪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
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晓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
2.收集有关琉璃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
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琥珀?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 渗(shen) 拭(Shi)澎湃(peng pai)
(2)注意字形:辣 湃 拭 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
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黄河象》的叙述顺序。
《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石的发现和挖掘。
(2)《琥珀》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琥珀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
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
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
4)泥沙掩埋。
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四、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自由想象。
作者根据这块琉璃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想,这块琅琅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琥珀》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五个会认字。会写“琥、珀、脂、渗、裹、澎、湃、黏、稠、详”10个会写字,掌握“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测琥珀形成过程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具:课件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诱导试学
1、什么是琥珀?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出示幻灯片)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总结: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可以入药。
2、初读课文
师:琥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一种东西,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琥珀的呢?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引导探学
1、出示试学范围(课件)
师: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但它只用了很少的文字介绍琥珀的特征,那么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试学范围: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同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琥珀的形成、发现、价值三个方面来总结。
3、检查朗读
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抽查。(第3、4、8、18自然段)
评价:正确流利、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声音甜美、一级棒
4、作者简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孩子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
(柏吉尔)
师:柏字的读音为bó。柏拉图、柏林、张柏芝等,多用于人名地名。这篇文章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
5、试学范围:“作者在讲述琥珀形成的故事时,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你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第3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他读的`好不好?好在哪了?怎样才能有感情呢?首先要正确流利,其次注意停顿,最后要身临其境,想像画面。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画面: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空中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松脂的香味,一个小苍蝇――
读出小苍蝇快乐自由的语气。
7、第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这一段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巧妙?(掸、拂拭)一边读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小苍蝇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在打扮自己呢)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地学习作者是怎样推测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琥珀》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及特有价值。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合作交流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不明白的同桌交流。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四、巩固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板书设计:琥珀
时间———形成松脂球(松树、炎热、巧合)
形成化石(时间之长、地质变化、陆沉水浸、海沙淹没)
被人发现——科学价值
《琥珀》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琥珀》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欣赏图片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检查生字拼读情况。
2、那谁能介绍一下有关琥珀的知识?(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琥珀是5000多万年前松树脂的化石树脂化石,质地似脂似玉,似胶似石,玲珑剔透,光彩夺目。颜色有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燃烧时有香味,摩擦生电,可做琥珀酸和漆,也可入药,或做装饰品。在琥珀这种化石的植物脂内,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远古的小动物。大家来欣赏一下琥珀的图片吧。那么,欣赏完这样琥珀,你想说什么?
(学生欣赏,因琥珀工艺的珍贵、美丽而不时发出惊叹声。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表达出来。)
二、了解琥珀的样子
1、那咱们课文中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看一看。仔细观察,用你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琥珀的样子。(外形,里面,颜色,细节部分)
2、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呢?找到相关句子。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的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找两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3、我们从琥珀的样子,可以知道什么?(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
4、推测是什么意思?(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这篇课文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琥珀的样子)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是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三、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师:琥珀的形成过程到底是什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先来推测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这些是咱们同学们的推测。到底你们的推测合不合理呢?
让我们回归到文章当中,欣赏作者这个有趣的故事,与自己的答案进行比较,看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出示自学要求:
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分别需要哪些条件?依据是什么?
提示:
1、读一读课文1-12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用“______”划出相关句子。
2、讨论交流,完善答案。各组汇报答案,并给出理由。(3分)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1)板书:炎热夏天。(把条件总结成四字词语,并写在黑板上)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2)板书:松林老树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
(3)板书:蝇蛛巧遇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
(4)板书:不断滴脂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找同学发言。
预设: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吗?松脂球想变成琥珀还必须经过哪些条件呢?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
总结:地壳运动,时间漫长,海水淹没,泥沙被埋。
其实大多数古代化石的形成都需要以上四个条件。是啊,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化石的形成需要多么漫长的等待与实施的沧桑变化啊!让我们一起回到远古时代,再一次体验这漫长的过程吧!齐读10,11,12段。
四、琥珀的发现
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找一找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安排小孩子,因为孩子好奇心强,赤着脚在沙滩上,踩到硬东西才会注意;安排父亲是因为父亲知识丰富,能识别琥珀)
学完这篇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在描述从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的时候,都会发现作者描述的故事并不是凭空想象的,都根据一定的科学依据推测出来的。这样的文章叫做科学小品文。这种文体可以用在我们以后的写作当中。下面,就到了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五、拓展延伸与作业
其实自然界中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在我们辽宁,也有这样神奇的古化石。在朝阳北票,有世界上第一批从恐龙向鸟类过渡的动物化石——中华龙鸟。发挥你的想象,推测一下中华龙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写一篇科学小品文。
《琥珀》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简介琥珀
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
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
三、学习课文首尾段
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
PPT展示:
(1)琥珀 形成 的过程;(2—13)
(2)琥珀 发现 的过程。(14---19)
《琥珀》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
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
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
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琥珀》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
2.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学习在默读中理解内容: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发展想像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在默读中理解内容: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发展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化石知识。
(出示有关资料)学生默读,了解化石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了解推测的内容。
1.出示课题,朗读。
2.(出示琥珀图片和课文结尾一节)观察,默读,说说这块琥珀的特点(透明、完好:两只虫子、毫毛可辨、黑色圆环。第一句概括写琥珀透明,里面苍蝇、蜘蛛完好,第二句话具体说明怎样透明,怎样完好。)
3.圈划: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像不知道的事情。人们推测出什么?
4.讨论:以下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1)当时有过挣扎
(2)远古时代(一万年前)已经有蜘蛛和苍蝇(补充介绍检测的方法)
三、推敲故事的合理性。
1.了解故事。默读,根据时间分出境瑞形成的几个阶段,然后简述其形成的过程。(形成松脂球一埋人泥沙一成为化石)
2.推敲基本情节的合理性。讨论,这样的过程合理吗?(可引导学生回顾化石形成的过程:交换作用形成的化石。)
3.推敲细节的合理性。
(1)找到"夏天的故事"(形成松脂球部分),默读,概括:主要讲什么?(松脂裹住两只虫子)
(2)默读,找到故事的关键。
(3)指名让几位学生说说"夏天的.放事"。在每位同学简述后,引导学生默读、评议(适当启发,比如:反复写到的、与松脂下滴关系紧密的),逐步抓住关键条件(炎热的天气、松树)。
(4)默读,推敲这两个推测的合理性。
(5)体会惊险一幕。
①指名或范读,想像松林里的情景。
②自己练读,要求读出小苍蝇的悠闲自得,蜘蛛捕捉苍蝇的紧张气氛。
③朗读指导,品味词句。(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说说根据。)
比如:"热辣辣"用得好,写清了老松树渗出松脂的原因。
④推敲细节。蜘蛛捕苍蝇这个细节,有必要写吗?(否则,两只虫子不会靠得这么近。)
有没有别的可能,使虫子靠近?(学生设想,大家推敲。)
(6)有感情地朗读"松脂球形成"部分。
四、思考合理推测的前提。
1.体会为什么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1)默读课文,思考圈点:为什么说是一块奇异的琥珀?然后交流。(比如:刚好松脂落下、时间漫长、地理变动、送上沙滩、偶然发现……)
(2)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合理推测的前提。
(1)同桌讨论:为什么作者的推测的故事,无懈可击?
(2)全班交流。(提示启发:①出示结尾节:观察仔细;②回顾化石知识:根据科学规律)
五、推荐课外阅读。(比如:〈蜷蝉的住宅〉)
《琥珀》语文教案1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同学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考虑讨论:
1、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化,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越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考虑: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需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干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需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考虑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定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考虑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考虑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小朋友踩着后挖了出来,小朋友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示出了这块琥珀的车载斗量,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琥珀》语文教案12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九课《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学·点拨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提示学生注意课题中两个字的“王”字旁与“琥珀”的价值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琥珀”。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想象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琥珀》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课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天宇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语文教案1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琥珀的形成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
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 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 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 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 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 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 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 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琥珀
一万年前(化石、琥珀)
夏天,热辣辣(大地的松脂)
蜘蛛捕苍蝇
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淹没
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苍蝇和蜘蛛——科学价值
教学反思: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琥珀》语文教案15
《琥珀》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如下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课前,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琥珀图片及实物,介绍它们的价值,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
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琥珀》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琥珀教案01-05
琥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1-10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琥珀06-01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奇异的琥珀》语文教案06-04
琥珀的作文11-28
《琥珀》作文12-24
琥珀优秀作文06-20
《琥珀》教学反思01-21
琥珀教学反思03-24
奇异的琥珀作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