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会找中心句。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了解海底世界的特点。
2.体会句子之间的.联系,找段落的中心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前面学过的《赶海》这课文吗?想一想我们在《赶海》这课文里欣赏了哪些景物?对,这些都是海边海滩的景物,你们想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的吗?那我们就穿上潜水衣去海底看看吧!
2.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二、学习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文。
2.本课共有几段?哪几段是具体描写海底景物的?
3.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什么?
②海底有哪些动物发出声音呢?
③分别发出什么声音,生模拟(联系“窃窃私语”)。
④试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说话。
⑤齐读本段。
4.自由读第三段
①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本句称总起句或中心句)
②齐读中心句。
③本段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特点?在书上画出。
④你想介绍哪一种,介绍。
(师作几种说明方法的介绍)
5.指名读第4段。
①找出中心句。
②从哪看出差异很大?
6.学习第5段。
海底地形怎样?有哪些矿物?
7.指名读1、6段,文章结构。并概括:海底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
三、全文。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2.学习了《赶海》和《海底世界》,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
3.让我们用歌声表达对大海的感情吧!
生齐唱《大海啊!我的故乡》
四、板书设计
声音
动物
活动
颜色景色奇异
小学语文教案2
⒈按笔顺书写"佳""绒""插""骤"。
⒉区别8组字形相近的字并练习助词。
⒊练习写钢笔字。
⒋熟记8个成语。
⒌读背孟子的两句名言。
⒍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再按要求作口头作文。
⒎练写毛笔字。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⒉指导。
⑴指名认读"佳""绒""插""骤"。
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笔顺。
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写,了解笔顺。
⑷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难写,难在那里?
⑸重点指导书写"插""骤"。
⒊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
⑵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先比一比,在组词。)。
⒉指导。
⑴指导分别读一读这8个形近字。
⑵要求学生从中 找出音形都相近的几组字。
⑶分组引导学生边读边比较音、形地异同。
⒊练习.
⑴学生口头组词。
⑵选择最有把握、最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⑶朗读自己组成的词。
三、作业:
用8个形近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改正要得不正确的词语)。
⒉指导。
⑴出示题⑴,指名读题。
⑵要求学生将句中要得不正确的词语画出来。
⑶选择一个正确的词语来替代(通过读句子来体会)。
⑷讨论:为什么将"参加"改为"参观"?
⑸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
①读 ②画 ③换 ④想
⒊练习:
⑴用所学方法练习修改⑵⑶⑷⑸题。
⑵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⑶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
⑷然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⑸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⑹大声朗读修改过的五个句子。
二、教学第四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富""异""然""惑"。
⑵教师提出描红仿写要求。
⑶逐字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富"。
①引导学生观察"富"字,弄清字的结构。
②教师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看老师写。
按上面的方法练写"异""然""惑"。
⒊练习:
学生描红,仿写。
⒋评选优秀的作业,同时指出问题,进行矫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明确练习要求。
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练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⑵教师范读。
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
①请学生自己练说。
②学生回答,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
③教师讲解有难度的.成语。
⒊练习:
⑴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⑵同桌练习背诵。
⑶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⑷集体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指名读练习要求。
⑶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这两句名言。
⑵指名试读 。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范读。
⑷讲解孟子的两句名言的意思。
⑸再次范读这两句话。
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教师纠正容易读错的地方。
⑵用"开火车"的方法指名读。
⑶练习背诵。
⑷指名背诵,全班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⒈审题:
⑴从"我们的校园"谈话揭示话题:汇报学校绿化情况。
⑵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⑶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①要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并填表。
②将调查结果向大家作口头汇报。
③对学校今后的绿化提出一些建议。
2.指导:
① 讲清调查范围: 主要是了解本校范围内的绿化情况。校园外的属于本校的也在范围之内。
② 根据调查表,讲清调查的内容: 学校树木的总棵数,主要品种,树的名称。
③ 讲清调查方法: 分组进行、每人负责一两项内容:要仔细观察,认真计数,及时填表。
⑵汇报指导:
明确要求:
①根据调查表,口头汇报学校绿化情况。
②对学校的绿化情况适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对学校今后 的绿化的建议,可以说得具体些。
④回报时声音要洪亮。
⒊练习:
⑴学生现在小组内汇报讨论。
⑵每组派代表到台前汇报。
⑶不足之处可以互相补充并可发表自己的看法。
⑷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小学语文教案3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曾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他们就是——恐龙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恐龙,今天老师就带大家重回2亿年前,去哪里看看。请看,这些就是几亿年前的地球统治者。(出示图片)
二、精读课文
1、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很多,形态——千奇百怪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书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在名字下面用曲线划出来。
3、交流:书中依次介绍了哪些恐龙
(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翼龙——霸王龙)
4、鱼龙和翼龙是不是恐龙?请同学快速读一读第3小节,找一找答案。
(1)出示第四小节
(2)指名交流,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不是恐龙的?
(3)师总结:恐龙是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鱼龙呢?生活在哪里,像什么?齐读
(4)翼龙呢?出示图片这就是翼龙,他象_______(引读)
5、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大声朗读,边读边想,你最喜欢哪一种恐龙,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6、交流:
A、我喜欢雷龙,它的特点是大(出示图片)
(1)书中用哪一个词来概括形容它?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
(2)出示句子“雷龙……好似雷鸣一般。”
谁来说说读好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读——评议,能不能再大一点?也许我们全班同学一起也能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比较句子雷龙……,他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重,……好似雷鸣一般。
雷龙……,他的身体很重,……发出巨响。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
(3)教师小结:第一句把雷龙和大象做了(比较),在说明方法中我们称它为“作比较”。后半分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这在说明方法中被称为(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运用能让表达更具体,准确,生动。
B、我喜欢梁龙,因为他很长。
(1)出示图片,看梁龙真的很长,到底有多长呢,书中是怎么说的?出示文本,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长?
A.20多米,我们的一间教室有7-8米,20多米有多长?如果不写20多米,就很长好不好?介绍(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B.好象一座可以移动的吊桥(打比方)
(2)谁来展示一下这只长长的梁龙,能不能再长一点。喜欢梁龙的站起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的长。
C、我最喜欢剑龙
(1)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剑龙,我们为什么叫它剑龙呢?谁知道?
(2)这里又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3)出示文本,剑龙象利剑一样威武,谁来读一读?
D、我喜欢三角龙
(1)出示图片,这就是三角龙
(2)一看到三角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望而生畏”
(3)课文又是怎样写三角龙令人望而生畏的?找出来读给同学听。
(4)教说明方法,列数字。
(5)出示文本,指名读出它的特点(好像我看到了还不怎么害怕,有没有更让我怕的?)一群霸王龙一起来。
E、我喜欢霸王龙
(1)出示图片,霸王龙的最大特点是:凶猛
(2)出示文本,霸王龙的.哪些地方特别凶猛?谁能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凶猛的霸王龙?(指名读——赛读——齐读)
(3)这里又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这些恐龙各有各的特点,下面老师来读第一句,每组同学扮演一种不同的恐龙。
7、今天这些恐龙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介绍一下自己,和我们成为朋友。
(1)要作自我介绍时,我们应该把什么说清楚?(特点,外型)
(2)自己练说
(3)带上头饰上讲台来说一说。
(4)老师还给同学带来了一只恐龙,他叫腕龙,一看到他,你觉得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5)谁来模仿书上的样子来介绍一下这只恐龙。
8、你还知道哪些恐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9、书中除了给我们介绍了这些恐龙的外型,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快速读课文4-5自然段找一找。
10、交流
(1)我知道恐龙是吃什么的?(板书:食物草、肉)
(2)我知道恐龙是怎么繁殖的呢?
什么是卵生?还有哪些动物是卵生的?什么是“破壳而出”?出示图片
三、激情
(1)今天很多恐龙都来了,大家想看吗?(播放恐龙片子)
这些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亿多年,大约6500万年前,他们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人类至今尚未解开这个谜团。相信喜欢恐龙的同学一定会不断探索,说不定揭开谜底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牛顿、家庭、零用钱、成绩、麦子、夸奖、卡特、通红、发愤、遇到、任何、刻苦钻研、习惯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能用适当的速度默读课文。
3.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4.培养认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导入
1.启发谈话。
(1)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而不会往天上飞呢?
(2)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这种现象后,就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牛顿画像)
(2)牛顿为什么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爱动脑筋,善于提问,乐于钻研)
对,所以牛顿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那么牛顿这种善于提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做风车的故事》。
(二)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字、词、句下面画上横线或打上“?”然后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解决。也可同桌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3)标出自然段序号。逐自然段地读课文。思考:每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每段写牛顿干什么?有什么问题记下来。
(4)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按提纲自学。
(三)交流自学情况,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1)读生字。(指学生读、齐读)
(2)多音字组词。
2.交流理解词语情况。
(1)可以结合实物理解的词语:锯、斧头、凿子。
(2)可以通过做动作理解的词语:扇、捡起。
(3)通过理解的词语:攒、羞、习惯、得意、夸奖、果然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点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同学互相交流解决。)
5.梳理归纳主要问题。
(四)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
(2)同桌互相交流。
明确:①通过读第一自然段知道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②通过读第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在小学念书时就特别喜欢做手工。
(3)“特别喜欢”还可以怎么说?
(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呢?
明确:①“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斧头、买锯、买凿于。”从“攒”这个词就能看出牛顿非常喜欢做手工。攒”是积聚、积蓄的意思,课文中是说他把奶奶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存起来,用来买做手工的工具,说明他太喜欢做手工了。②“整天忙着”就是从早到晚都在忙着,把时间几乎都用在做手工上,说明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影响了学习。
(5)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共有四句,第一句介绍牛顿生在农民家庭;第二句讲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第三、四句是具体讲牛顿怎么喜欢手工。这一段主要讲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说明牛顿对做手工很有兴趣。
(6)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忽略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你们觉得牛顿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7)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写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牛顿、家庭、零用钱、成绩、麦子、夸奖、卡特、通红、发愤、遇到、任何、刻苦钻研、习惯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能用适当的速度默读课文。
3.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4.培养认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导入
1.启发谈话。
(1)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而不会往天上飞呢?
(2)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这种现象后,就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牛顿画像)
(2)牛顿为什么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爱动脑筋,善于提问,乐于钻研)
对,所以牛顿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那么牛顿这种善于提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做风车的故事》。
(二)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字、词、句下面画上横线或打上“?”然后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解决。也可同桌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3)标出自然段序号。逐自然段地读课文。思考:每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每段写牛顿干什么?有什么问题记下来。
(4)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按提纲自学。
(三)交流自学情况,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1)读生字。(指学生读、齐读)
(2)多音字组词。
2.交流理解词语情况。
(1)可以结合实物理解的.词语:锯、斧头、凿子。
(2)可以通过做动作理解的词语:扇、捡起。
(3)通过理解的词语:攒、羞、习惯、得意、夸奖、果然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点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同学互相交流解决。)
5.梳理归纳主要问题。
(四)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
(2)同桌互相交流。
明确:①通过读第一自然段知道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②通过读第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在小学念书时就特别喜欢做手工。
(3)“特别喜欢”还可以怎么说?
(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呢?
明确:①“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斧头、买锯、买凿于。”从“攒”这个词就能看出牛顿非常喜欢做手工。攒”是积聚、积蓄的意思,课文中是说他把奶奶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存起来,用来买做手工的工具,说明他太喜欢做手工了。②“整天忙着”就是从早到晚都在忙着,把时间几乎都用在做手工上,说明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影响了学习。
(5)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共有四句,第一句介绍牛顿生在农民家庭;第二句讲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第三、四句是具体讲牛顿怎么喜欢手工。这一段主要讲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说明牛顿对做手工很有兴趣。
(6)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忽略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你们觉得牛顿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7)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写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一、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村子里装风车,他是怎样做的?请用笔勾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
2.交流、讨论。
(l)出示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意思有什么异同?
(2)他仔仔细细地看到什么程度呢?读书中的句子,想想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3)牛顿不仅仔仔细细看,而且还想亲自做一个,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4)“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忙个不停。”
学生交流:去掉“每天”行不行?为什么?“钻进屋子”改为“走进屋子”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丁丁当当”行不行?
(5)你能想象出牛顿做成风车后,告诉奶奶的情景吗?谁能读出那种高兴的语气?
(6)学生感情朗读。
(7)小结:通过读书知道四、五自然段是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通过具体写牛顿看风车、做风车着了迷,说明他对做手工有浓厚的兴趣。由于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做手工上,以致于影响了学习。
(三)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三、四自然段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那么五、六、七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对小风车有什么看法?牛顿怎么做的?他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读书情况。
(1)牛顿把风车带到学校,同学们有哪些看法?
明确:夸奖
(2)大家会怎样夸奖牛顿呢?
这风车
牛顿,你
(3)听着大家的夸奖,此时牛顿的心情怎样?
明确:得意
(4)听了卡特的话,牛顿又有怎样的反映呢?
明确:发愣
(5)牛顿为什么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
明确:只做感兴趣的事而忽略学习是不对的。
(6)读卡特的做法和后面的几句话。理解“希罕”“迸发”。
(7)这两自然段都在讲什么?
明确:牛顿因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请同学们继续读书,思考:面对这样的嘲笑,牛顿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默读第七自然段。
(1)思考: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流一滴眼泪?
明确:因为牛顿没有灰心丧气,他也不埋怨他人,而是以发愤学习、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和刻苦钻研的实际行动,改正了过去学习不够刻苦、不求甚解的缺点。
(2)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4.谁能谈谈牛顿为什么能成为科学家?谈谈你了解的牛顿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苹果落地的现象介绍牛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提纲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2)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以及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后,再读书并通过互助学习,讨论,老师指导等方法提高学习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是却没有流一滴眼泪,以及以后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体会牛顿从小爱学习、爱钻研的精神,并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探究活动
太阳光是白的吗?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束日光射进暗室,在这束日光经过的地方,放一块三棱镜(一块三面长方形,两端三解形的玻璃),日光通过三棱镜,就变成了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美丽光带。这个实验证明,太阳光并不是白色的。
你们可以做一下这个实验。如果没有三棱镜,可以用一面小镜子和一盆水来代替。把小镜子斜插在盛着清水的盆里,让阳光通过水面和镜子反射到墙上。只要把角度调整得合适,就可以看到一条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反过来,还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来验证。把一块硬纸剪成圆的轮子,粘上一层白纸,把这个纸轮分成七份(如图一),涂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色不要上的太深。在圆心近旁,钻两个小孔,用一根细绳穿过两孔,把绳头结住(如图二)。你两分别拉住两端的绳圈,转动纸轮,使绳子旋紧,然后两手一拉一松,纸轮就会旋转不停。这时候,你看到的纸轮就不是七色的,而是白色的了。
小学语文教案5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开火车检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读文
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伊林娜为什么笑了?
交流
1、指名读朗志万的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可以当记者进行采访,同时建议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朗读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示范读——分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林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写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班级交流展示,对于写得好得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伴教锦囊
阅读在线小郑和造船
明朝时候,有个著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红海和xx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老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文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航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这一年,郑和才10岁。
小学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积累词语。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提升诗歌朗诵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二分钟:
名言美句讲解
四、课文导入:
1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不断“爬山”有何象征意义?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梦想的海洋;“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险阻;“爬山”比喻不断追求,坚持奋斗。诗歌主旨:要实现人生的理想境界,需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的翻越无数座山。)
七、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将山拟人化,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幻想破灭)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比喻妈妈不经意的引导为什么说是“飘来的”?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八、总结
课后记:
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小学语文教案7
教材简析: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此外,还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鲁迅,交流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积累鲁迅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师:在第五单元我们学习了哪篇和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师: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出示要求:可以根据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师:请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的成员愿意发言?
师:我们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环节内容的学习,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同理可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及口语表达能力。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例句,诵读:伯父和“我”谈起《水浒传》,“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笑着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了比挨打挨骂还要难受。
师:这是为什么呢?
师:现在请小组成员来交流讨论一些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师:在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师: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掌握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一些常用方法,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日积月累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师:请各位同学自由把这几句名言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正确。
师:在这些句子里有一些词语意思比较深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名言。你从这几句名言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师:鲁迅先生的名言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花一些时间进行搜集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对鲁迅名言警句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
(三)趣味语文
师: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对子的故事。
师:小组合作朗读这则小故事。请大家思考: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鲁迅?
师:你还知道哪些内容类似的趣味语文故事呢?请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了解语文的趣味性,了解一些对联的常识。
(四)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还存在哪些不足,需是去提升、改进。
(五)作业
1、课外搜集鲁迅的名言二至三句,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2、阅读一则趣味语文故事,然后说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了解作者,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五
交流平台:谈心目中的鲁迅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日积月累:鲁迅名言
趣味语文:巧对对子
小学语文教案8
课程目标:
1、能够理解例文《小乌龟》,了解作者抓住小乌龟的外形和动作2个特性,进而描述小乌龟。
2、依据书中对例文的整理,根据讨论和交流,明确要写完动物,必须从外形和动作2个方面着手,突显最具特色的地区。
3、可以激发本身的分析经验,效仿例文的写作技巧,先通过讨论,再编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教学重点:
明确动物的动作特性。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动作语汇,准确表达动物的动作特性。
作前准备:
1、观查自己喜爱的动物,并写一周的'观查日记。
2、准备挂图。
一、学习例文
1、展现挂图。
2、提名同学描述小乌龟的外形特点。
3、引导思考方法。
(1)阅读《小乌龟》,考虑:作者从哪两方面开展描写?让人觉得小乌龟的模样十分生动、好像活着的原因是什么?
(2)相互交流。
4、请同学分享学习例文的收获。
二、进行讨论
1、让学生阅读例文分析部分,开展同桌讨论。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
3、师生共同总结写完动物的技巧:
(1)从外形和动作两方面开展描写。
(2)突显极具特性区域进行论述。
(3)描述动作特性时,需注意精确应用一系列动词。
4、再进行阅读体会。
三、大纲词句
聪颖可爱、翩翩飞舞、体形独特。
饿虎扑食、无计可施、忽闪忽闪。
增加快乐、急不可耐、来者不善。
调皮可爱、尽心尽职、忠实善良。
四、开展说写
1、学生仔细阅读作文提醒,讨论写作的内容与规定。
2、课前安排的独特课外作业相互交流。
3、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4、邀约同学分享,全班开展讨论,并由师生评价。
5、依据写作技巧,鼓励学生编写满足条件的写作。
五、写文稿
小学语文教案9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角”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介绍了自己一次怎样的经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并理解妈妈告诉孩子的道理,体会母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循循善诱的亲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认读生字词,教师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刚刚看到《金色的蒲公英》这个题目时,你想到了什么?
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障碍。
2、利用生字卡片,了解学生认字情况。
3、读完课后和你刚看到题目的想法一致吗?说说你的想法。
4、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惟一、滚瓜烂熟、委婉、振作、会心等词师生共同解决。漫不经心、意味深长、可放在分析课文中去理解。
5、指名读课文。
三、深入读文。
1、默默地品读课文,看看从读文中,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
①从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能够读出来,这篇课文是对过去的事情的回忆。
②学生能清楚地描述出事情的经过:“我”开始是演公主的,可一上台就忘词,后来老师安排“我”演叙述者;我很伤心,妈妈借蒲公英给我讲道理,并鼓励“我”,“我”终于成功了。
③妈妈是如何帮助我的:假装要拔掉蒲公英,从而开导我:每种花都以自己的美丽带给我们快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公主,不再演公主也不是丢脸的事。
2、文中哪些词语或语句能让你体会到浓浓的爱意。
①在“微笑、、慈爱、意味深长、不厌其烦”等词语中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朗诵相应的语句。
②妈妈漫不经心地弯下腰,要拔掉蒲公英,其实是别有用心。(理解词语漫不经心)
③妈妈不是直接给“我”讲道理,而是通过养花的事来教育“我”,体会妈妈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3、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拓展延伸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长听。
五、指导书写
1、“励”可以跟“厉、历”对比学习。
2、“练”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东。
反思:
《金色的蒲公英》是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性散文。文章中心讲述了妈妈用一株蒲公英开导我,让我认真准备,演好次要角色的故事,说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取得成功,就会像蒲公英一样美丽。
从文章结构上讲,文章以“金色的蒲公英”为线索,将妈妈对“我”的爱这一“的情感线”连缀起来,根据这一线索文章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讲了每天中午“我”都和妈妈一起度过;第二部分是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写了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精心准备台词,但由于登台时忘了词,被老师更换了角色,内心很痛苦。妈妈用一株蒲公英来开导“我”,使“我”受到启发;第三部分是第十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写“我”认真准备角色,演出获得成功;第四部分是第十五自然段,写“我”珍藏着枯萎的蒲公英,那是妈妈送给“我”的礼物。
金色的蒲公英是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性散文。在教学中,路边普通的普通的蒲公英开始引入课文,如果在平时,学生可能没注意过路边普通的蒲公英,未能欣赏过它的美丽,课件出示,让学生仔细、认真的观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母亲的用情至深。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主题——妈妈的爱,教学时注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文章语言上讲,细致入微、如述家常的语言特点使得妈妈的'形象在这篇文章中显得特别鲜活而生动,令人钦佩,她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机械的说教,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像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充满着智慧和温馨。还通过“严肃、鼓励、不厌其烦、欣慰、意味深长”等词语,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循循善诱的亲情。
在课文总结时,还应该适当的渗透写作方法。从文章写作特点上讲,妈妈教育女儿采取的方式是借物喻人式的,而这篇文章以“金色的蒲公英”为题,也有着借事喻理的意图。作者正是要通过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这一人生哲理与读者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带有厂字头、穴宝盖的生字,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理解并积累表示笑的词语。理解积累由意思相近或相同的两个字组成的词语。
2.熟读《弟子规》片段,积累语言。
3.阅读《好天气和坏天气》,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相关图片,朗读词语:厨房、厕所、车厢、大厦
老师小结:大家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相同点?
2.引导学生了解厂字头。厂字头的字往往与房屋、处所有关。
3.再次朗读词语,正音:厕
4.出示相关图片,说说“窟窿、洞穴、窑洞”的区别
5.朗读词语:窟窿、洞穴、窑洞、窄小。正音:窄,要读翘舌音。窿,读第二声,在窟窿中要读轻声。
6.比较这组生字的相同点。理解穴宝盖的字大都与洞穴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再感知偏旁的含义,使学生获得自主识字的方法。)
1.出示描写笑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这些词语都是描写笑,但有些不同,请任选一个,为大家表演。
学生表演之后,引导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区别。
3.再次齐读词语。你还知道其他关于笑的词语吗?
4.刚才我们通过表演理解了词语含义的区别,现在老师要提高难度了,请大家不用表演只用声音和表情来表现下列词语的含义。
出示词语:连蹦带跳、难为情、和颜悦色
指名读词语,评析。
现在我们把词语放回句子。指名读。齐读。
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老师和颜悦色地说:“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小结:朗读人物对话时,可以根据提示语,读出合适的语气。
5.找到生字的结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生字。找到词语的构词规律,就能更好地理解积累词语。请大家看下面的词语:
教诲寻找伙伴灾难明亮柔软
与同桌讨论一下,这些词语内在的规律是什么?
小结:这些词语都是由两个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字构成的'。所以,词语的意思就是字的意思,只是程度更深。
6.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再次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本板块通过多样朗读、比较、讨论、拓展积累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词意差别,词语的情感色彩,构词规律,为学生在今后自主理解词语打下基础。)
1.教师示范朗读《弟子规》片段。讨论:你们听出老师是怎么读的吗?再次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朗读韵文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感。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变化节奏读。轮读。
3.讨论:有哪些内容读不懂?有哪些内容读懂了?
4.完整讲解选段意思。
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平整,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回家后,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警惕,勉励自己要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5.再次齐读。
6.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弟子规》是韵文,所以先组织学生多形式地诵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文句含义,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用学生教学生。最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将生活经验与《弟子规》中讲述的道理关联起来,形成思想品质方面的认知。)
1.轻声朗读《好天气和坏天气》
2.分享: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在哪里?你从故事中读懂了什么?
3.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本单元的哪篇课文?为什么?
4.为同学们朗读你比较喜欢的段落。
小学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联系语境正确认读多音字,理解“魁伟”的意思,积累描写泼水节美好传说及喜庆场面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相关语句;借助提示复述阿果、阿岩和周总理相互泼水的情景。
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感受总理对傣族传统的尊重,对傣族人民的热爱。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总理三次“笑”的含义,感受总理对傣族传统的尊重,对傣族人民的热爱。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了解泼水节
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人们正在干什么?知道这是我国哪个民族正在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
板书:泼水节 傣族
解释傣族、泼水节:傣族,是主要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热爱水,被称为“水的民族”。每年的4月,到了谷雨节气,就迎来了傣历的新年,当凤凰花开遍傣家山寨的时候,傣族人民就用泼水的形式欢度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
解释“傣历”:老师刚才提到的“傣历”指的是傣族的传统历法,是傣族人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制的,与我们的历法不一样。因此,傣族人过新年的日子与方式与我们的也不一样。这一点,课文有注释,请你快速浏览了解。
板书:傣历
出示词语花篮:吉祥 晶亮 耀眼 大街小巷 流淌 示意
学习第一节
(1)引入:课文是如何介绍泼水节的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小节。
(2)学习第一节
① 自由朗读、指名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盛满、结出
② 重点指导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
老人说,这是因为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泼到草木上,会开出最美的花朵;泼到花朵上,会结出最甜的果实;泼到人身上,会得到的幸福。
A:先指导个别读,读好这三个“最”;突出最后一个“最”。是啊, 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份喜悦和祝福带给大家,后引读。
B:泼到老人身上——泼到年轻人身上——泼到小孩子身上——这全是因为——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
板书:吉祥、幸福
二、初读文本,感受喜悦氛围
揭题
(1)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把镜头回放到1961年的泼水节,那一年的泼水节是特别的!它,让我们回忆起一个人,一件事,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勾起人无尽的怀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了解大致内容,注意新词的读音。
学习第二节
(1)过渡:1961年的泼水节是那么的令人熟悉,我们眼前又出现了喜人的画面——指名读第二小节。
(2)重点训练词语重组
让我们一起仰望天空,瞧,那是一朵朵——那是一片片——还有那一串串——节日的欢乐在空中洋溢,沿着大街小巷一齐流淌。
质疑:还是那样的场景,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如此令人怀念呢?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大意:周总理与带家人互相泼水,欢度泼水节)
总理怎么过泼水节?划出描写总理的语句,读一读。
发现语句中的共同之处:反复写到总理的“笑”。
三、细读文本,感知怀念之情
指导复述第四节,感受欢乐的情景
(1)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先来读读总理的第一次笑。
(2)谁能简要复述文中写阿果、阿岩与周总理泼水欢笑的情景?
媒体出示: 人物 表现(动作)
阿果 追击 泼
魁伟的傣家人 出现 (欢笑)泼
阿果 (笑)逃跑
那人 追赶
阿果 逃跑
阿岩 冲 泼
(解释)魁伟:身材魁梧,强壮高大。
(3)看到阿岩与阿果喜悦追逐着,总理也欢笑着,与他们一起泼水,加入欢庆的活动。齐读第四小节。
联系上下文,体会“笑”的含义
(1)过渡:在与阿果、阿岩的交谈中,总理又笑了。默读4—8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总理为什么笑了。
(2)交流
A、出示:总理笑着说:“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他示意随行人员把伞收起来,又笑着对阿果说:“你的保镖不错呀!”
点拨一:“总理笑着说……”他是想告诉阿果、阿岩什么?(打消顾虑,拉近距离,表示友好与亲近)总理又想告诉随行人员什么?(要尊重傣族传统,一切要入乡随俗)
板书:尊重
点拨二:“总理又笑着说……”其实总理早看出来了——(阿果、阿岩是情侣)从总理的笑声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平易近人、随和)
点拨三:这一笑,笑得阿果……(引读,读出阿果的羞涩与甜蜜)
B、出示图片和文字
总理想起来了,用银钵舀了满满一钵净水,欢笑着,拉开阿岩的衣襟,顺着脊梁浇了半钵,又把半钵从阿果头上轻轻浇下去。
点拨:总理想起什么来了?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是为什么?
(如同一位傣家的长辈,将最深的祝福送出,衷心地祝愿阿果与阿岩幸福,这份祝愿里,凝聚着周总理对傣家人的深情厚谊。)
板书:真诚祝愿
C、感情朗读阿果、阿岩的感动,读出省略号表达的意犹未尽的感觉……
小学语文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读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主题。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让他们了解生命的`珍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掌握阅读技巧,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让他们对生命和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3.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体验法:通过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小蝌蚪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预习(10分钟)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寻找妈妈的故事情节。
3.阅读理解(30分钟)
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文,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4.情感认知(15分钟)
通过讨论和互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珍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5.总结(5分钟)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以上就是一个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2、通过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理解作者及文章情感的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迎接绿色》。绿色指的是什么?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
2、就是这样一株野生的丝瓜,一株普通的丝瓜,我们为什么要迎接它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2-4段
1、打开书,轻声读2-4段,想一想:这是怎样的环境,人们要迎接这株丝瓜呢?
2、谁来淡淡你的感受?
3、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情无比压抑。如果你长期生活在这里,你最渴望什么?
4、在我们渴望看到绿色时,这株丝瓜从楼角长出来了,我和邻居是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请你认真读读5-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
5、你还有那些补充?
6、王叔和孩子们这么爱这株丝瓜,他们还会来为它做些什么事?
7、还有哪些人来迎接绿色,爱护这株丝瓜的.呢?请大家接着说说。
8、我家和老张对这株丝瓜那么的向往和渴望,谁来把你的感受用朗读来展现出来。
三、学习“自然风景”
1、在人们的精心呵护和热切期盼下居民楼间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道美丽的自然风景吧?自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儿感受的美了?
2、谁来说说?这株丝瓜在这里展现着它独特的风采,谁能用读把它展现在我们眼前。
3、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多么优美的语言啊!想把这段优美的语言记在心间吗?赶快记一记,能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先试,再齐读。
四、学习第10自然段。
1、这是一道自然的风景线,它不但令居民们赏心悦目,还帮助居民们牵连出一道人间的风景线。(投影出示)有时,我把头伸出阳台,竟会看到五六个伸出的脑袋!他们伸出头来干什么?还会干什么?
2、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邻居照顾下蓬勃的生长着,使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生成了一道人间的风景。(出示投影)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它给生活增添了什么乐趣?
五、对比以前
多么美丽的自然风景,多么和谐的人间风景,可是作者还是用了2-4自然段写以前的景象,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六、回顾课题
1、迎接的绿色,人们仅仅是指这株野生的丝瓜吗?其中包含了什么希望?
2、因为有了关爱、交流、沟通,自然风景就令人赏心悦目,人间风景就令人真情感动。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课文中形容丝瓜的优美语句。
2、学完课文,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抓描写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2、体会环境描写的意思以的作用。
3、了解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艰险历程,体会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对红军战士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艰险历程,体会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齐读课题。
2、课文围绕“行”怎么展开的?(一人行,并肩行,边谈边行,背着行,一人行)
二、学习课文,导出重点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小红军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怎样行军的?
红军所过的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茫茫无限。长征中,上万红军战士长眠在草地中……
结合有关资料,说说红军长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子的?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陷进泥沼。二怕过河。三怕下雨。
“过草地的那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1、引导写生体会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为老红军陷入泥潭埋下伏笔。
2、你能通过朗读把小红军这种艰难的处境读出来吗?
风,呼呼的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3、就在这可怕的草地上,小红军一个人艰难地行进着。课文最后一段还是写小红军一个人行走,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看看:这时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红军又是怎样行军的?
过渡语:小红军此时依然是一个人行走,风雨交加,困难更大了,然而他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是什么给了小红军无穷的力量?
三、深入学习,体会重点。
1、二人行时最让你感动的是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画出让你感受深的`语句,批注。
2、交流;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才下起了大雨来。
结合资料:过草地有三怕:一怕陷进泥沼。二怕过河。三怕下雨。体会环境更加恶劣,行军艰难、危险,衬托老红军舍己为人的品质。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
比较;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引导学生体会老红军在陷入泥潭的一瞬间,首先想到的是小红军的安危,充分显示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A、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一“顶”、一“甩”两个动作,及老红军的语言。
追问:一“顶”、一“甩”这两个动作,对小红军和老红军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可以使小红军尽快脱离危险境地,而老红军却陷得更快、更深。面对死亡,老红军毫不犹豫的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小红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一“顶”、一“甩”两个简单的动词,使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B、体会语言;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红军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饱含了希望小红军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赶上部队,继续革命。充分表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指导朗读:谁能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在听同学们读时,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画面了吗?让我们再带着想象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3、师生对读:从相识到永别,是那么短暂,我甚至还来不及熟悉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陌生。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教师引读:
当天色渐渐暗下来,草地上到处都潜伏着危机,老红军是怎么说的?生读怎么做的?
当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草地上伸手不见五指,风雨交加。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他却是怎么做的?
当他突然深陷泥潭,情急之中,脱口而出的是?
当我们二人身处险境,危在旦夕时,他又是怎么做的?
他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大声说?
茫茫的草海上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舍生忘死帮助我的老红军永远地去了,被这可恶的草地吞噬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风呼呼的刮着……黑暗笼罩着大地。
4、教师过渡:同样是这片茫茫无边的草地,同样是这位孤身一人的小红军战士。此时环境更加恶劣,前方的道路更加艰险,然而他为什么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呢?这个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风,呼呼的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要记住革命”的嘱咐鼓舞了小红军的斗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5、重点体会;
这段话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追问:
1、分明是在茫茫无边的草地上,分明是在风雨交加的漆黑之夜,为什么小红军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呢?
(这里的光明大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红军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感染后,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2、这段中几次出现了“要记住革命”,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老红军对小红军的嘱托;第二次“要记住革命”已成为小红军的坚定信念。)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情感与体验:在演唱表演中,学生能够体会歌曲中旋律美、歌词美,学会创造美。由此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讲、唱、演相结合互贯通,提高学生音乐的听觉、演讲、歌唱、表演的综合能力。
重点: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难点:
0353|0512|
教学过程:
交流互动——发现美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美丽的家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家乡的美,并能够表达自己家乡的美。)
一、图片导入——感受美
让学生感受各个不同家乡的美。
师:有位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美丽的家乡,我们来听听是怎么唱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个不同的家乡美,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美。)
揭示课题:
《我们的.田野》
二、学唱歌曲——体会美
1、朗读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田野风光(学生交流)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鲤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歌词美。)
2、教师范唱,学生找出难点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唱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找出难点:后半拍唱:0353|0512
突破难点:先将“0”先唱成“空”作辅垫。即0353,熟悉后,去掉“空”字,按休止符正确的练唱。比比谁唱得更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加入歌词,完整演唱
A跟琴演唱一遍
B分六小组自学歌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才华,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随伴奏轻声演唱
巩固歌曲:分小组唱、个人演唱、男女演唱——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成就的评价与总结,学生能够在评价过程中互相学习,学会如何评价,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歌曲的处理
这是一首很美的歌,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唱好它呢?
生:优美、抒情、轻声演唱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三、拓展知识——创造美
欣赏郝歌歌舞《非洲我美丽的家园》
郝歌用他的歌声,舞蹈表达自己家乡的美,请同学们也用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是画画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意图: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美丽的歌曲《我们的田野》,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离开教室吧!
播放歌曲《我们的田野》,让学生离开教室。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小学教案06-21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06-2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