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6 09:29:0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aoe三个单韵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四个声调符号,能正确地读出aoe的四声。

  3.认识和学习使用汉语拼音四线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aoe正确发音,o和e读音的比较。

  2、aoe的四声的读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说说汉语拼音的作用和重要性。

  2、教说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需要它,帮助说好普通话,我们一起学好它。

  二、学习单韵母aoe

  1、出示挂图,指导观察、说话。

  (1)看图,说图意。

  (2)总结图意,教儿歌:公鸡喔喔啼,白鹅呃呃叫。小学生,上学校,见了阿姨问声早。

  2、学习aoe的音和形。

  (1)学习a读音。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观察口型,听准读音,体会发音方法,自行试读。

  教顺口溜:嘴巴张大aaa。

  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分组读。

  (2)依次分别学习o和e。方法同上。

  (3)指名读aoe,顺着读一遍,再倒着读一遍。分组读,齐读。

  3、小结谈话:aoe都是单韵母,单韵母一共有六个,我们今天先学三个。

  4、巩固练习。

  (1)出示字母卡片,学生顺着读,再打乱顺序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

  5、指导书写。挂出四线格小黑板。

  (1)认识四线格。

  (2)教师依次范写aoe。

  (3)学生在书上描红。

  三、作业

  1、自己认读拼音卡片。

  2、练习在四线格描红本上写aoe各一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

  2、抽读aoe卡片。

  二、学习aoe的四声

  1、认识声调符号和各个声调名称。

  2、板书声调符号,指着领读“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3、学习a的四声。

  (1)出示a的四声。

  (2)讲述:第一声读得高又平,二声好象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好象下山坡。

  (3)个人练读a的四声。

  (4)指名读a的四声,正音。

  (5)分组读、齐读。

  (6)出示oe的四声,仿照以上方法进行教学。

  (7)出示aoe的四声,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组读、个人读,体会四声的升降。

  4、看挂图,体会四声意义。

  说说阿姨的“阿”是第几声,小鹅的“鹅”是第几声。

  三、巩固练习

  1、抽读aoe的四声卡片。

  2、听老师读不同声调的三个单韵母,说出是第几声。

  3、看书上的情境图和表音表形图,练背语境儿歌,帮助记忆。

  4、抄写aoe,再依次加声调符号。

  板书:

  ɑāáǎà

  oōóǒò

  eēéěè

  作业:

  1、抄写aoe.

  2、读汉语拼音第一课。

  教学后记:

  在本课中我采用儿歌进行教学,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语言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将拼音教学生活化,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能使学生更熟悉更容易记住拼音这套工具。

  第2课iuü

  一、教学目的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读iuü三个单韵母的四声,要求准确熟练地读带调韵母。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学会iuü的音、形,能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四声。

  四、教学难点

  i在标调时头上去点,ü在标调时头上有点。[s1]

  五、教学准备

  1.本课的教学挂图

  2.拼音卡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aoe三个单韵母和它们的四声,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新的字母iuü。(教师在黑板上板书iuü,并用清晰、洪亮的声调读出字母的音。)

  一、学习字母

  (一)出示图1学习字母的音

  问:图上画的什么?(借衣的音学习i)

  讲:衣服的“衣”的.发音与字母i相同。发音时,把嘴轻轻地张开一点,嘴唇不圆。教师范读i

  学生学读i

  (教师注意要多叫几位学生单独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

  问:字母i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

  (学生应答出,衣服中间的一条花边和边顶上的一枚扣子,形状与i相似。)教儿歌:一竖占中格,一点在上边。

  (三)指导书写

  讲:i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小竖要占满格,然后在竖的头上离开二线的地方写小点。(书写时要注意,圆点不要点得又大又黑否则作业显得又脏又乱。)

  二、学习字母u

  (一)出示图2学习字母的音。

  问:图上画的什么?(借乌鸦的“乌”,学习u)讲:乌鸦的“乌”的发音与字母u相同,发音时把嘴唇收成圆形,使中间留一个小孔。

  教师范读u

  学生学读u

  (齐读,个人读,分行读等)

  (二)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

  问:字母u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

  (学生应答出,图上乌鸦的窝的样子与u相似。)讲:从字形上看u有些像喝水的杯子。教儿歌:u像一个茶杯子。

  (三)指导书写

  讲:u的笔顺是先写“”,再写“”,要写在中格。课中休息:方法同第一课。

语文教案 篇2

  师:上课,今天在学习课文前让我们看三幕剧。

  一(话外音:春秋时期,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伯心烦意躁的上,佚之狐跟随,)郑伯不耐烦地说:去,去。佚之狐说:大王,我的朋友烛之武能言善辩,如果派他出使秦军,他定能说服秦国撤军。郑伯(喜出望外)说:快召见烛之武!(传唤声:传烛之武进宫!)烛之武上:参见大王,不知大王有何吩咐郑伯:佚之狐举荐你出使秦军,不知你意下如何 烛之武:臣年轻时就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中用啰。郑伯:我不能早重用你,这是寡人的过错,现在到危急时用你确实难为你,但郑国灭亡了,你也没有好处!烛之武: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二(晚上,烛之武悄悄来到秦军,拜见秦穆公:我们国君派我密见大王,向您转达他对您的敬意。秦王:开门见山地说,你有什么就说。烛之武:我们国君让我转告您,他已经知道要灭亡,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的话,哪里敢麻烦您大老远跑到这来。秦伯(点头)烛之武:您知道,一个国家越过别的国家来管理边关,这是多么困难。哪里用得上灭亡郑国来坫加邻国的力量邻国的实力增加了。而您的势力减少啊! 秦伯:嗯。烛之武:如果您放弃灭亡郑国,或许我们能为你们的使者提供来往的费用,成为你们通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秦伯(看了看烛之武)烛之武:况且您对晋国有很多恩惠,可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答应把焦地和暇地给您,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派兵把守这两地,根本就是拿您开玩笑。那晋国,他有什么满足呢郑伯(抬头凝视烛之武)烛之武:如果晋国在东边占据了郑国,那么下一步他就准备往西进军。秦王(瞪眼):他敢!烛之武:如果不进犯秦国,晋国到哪里得到他想的利益!我希望大王仔细斟酌。秦伯(高兴地):看来你说的的确不错,我差点上了晋国的当。多亏你提醒。好,我们两国联盟吧。来人,芑字,逢孙,杨孙,你们留守郑国,其余跟我撤!烛之武:多谢大王。后会有期!

  三(一士兵上:报,秦军已撤,只留芑字逄孙杨孙驻守郑国。字犯:大王,秦背信弃义,请让我率军攻击他们。晋文公:慢,如果没有这人,我做不了你们的国君,凭借他人力量却攻击他,这不仁义;失去自己的盟友更不明智;用混乱代替和平,这不符合打仗规则。我们还是撤军。众将军,班师回国。众:是。

  师:我们观看了三幕剧,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领略烛之武说理艺术,他怎样运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

  生:烛之武善于看对象说话,他了解秦穆公的个性__惟利是图,先陈述灭郑利晋而无利于秦,再说保郑利秦。又分析晋国本性是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进而揭示晋将缺秦,以激怒秦王达到挑拨秦晋关系的目的 。

  生:他用了以退为进,以利相诱,对比说理,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生:烛之武这人能知己知彼。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烛之武的`说理技巧,深刻周到,综合一下就知道说话应从那些方面去把握。一是看对象,做到知己知彼。二是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三是察言观色,恰当运用说理方法,或以退为进,或以利相诱,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喻之以物。又可由表入内或由浅入深。也可层层深入。这是烛之武给我们的启示。

  师:让我们再读课文,进一步领略左传写人的技巧。生齐读课文。

  师:你认为谁写得精彩

  生:晋文公。课文把他知恩图报,识大体,深谋远虑的性格写得栩栩如生,并不像烛之武所说的背信弃义。

  生:依你的说法就有损烛之武的形象。生:不,是以晋文公反衬秦穆公的弃义和惟利是图。这样写表现了作者的匠心。生:这说明秦穆公是最为精彩的人物。

  生:秦穆公也是衬托烛之武的。生:郑伯和佚之狐也是衬托烛之武的。

  师:大家讲得全面,课文为写烛之武写了这么多人,他们或正面或反面衬托中心人物,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为众星拱月。除了这种写法,本文还用了什么写人方法

  生:作者写了多种矛盾:外部矛盾秦晋与郑,秦与晋。郑伯与烛之武,晋文公与子犯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的焦点集中到烛之武身上。

  师:对,这叫波澜法。用各种矛盾冲突去刻画人物,既一波三折又扣人心弦。综上所述,<左传>不愧为叙事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妙、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同学就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疑惑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同学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茫茫太空,有着数不胜数的星球。上一节课俺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俺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二、学习生字

  1、要指导同学读准字音:

  注意“悬”不要读成“xiàn”“xián”;

  “遐”不要读成“jiǎ”;

  “努”不要读成“lǔ”;

  “藻”不要读成“zhǎo”。

  2、写字指导:

  “幕”字下边不要写成“土”,还要注意与“慕”区别字形;

  “临”左边不要写成竖心旁,右下角不要多一竖;

  “奥”上半部不封口。

  三、学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同学读句子,想象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的景象。

  ⑵ 利用泡泡进行学习: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

  美丽的月亮是多么迷人呀!谁愿意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语气要轻柔舒缓,读出皓月当空的优美景象。

  2、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月球的荒凉:

  ⑴ 请同学们读读第2自然段,读后想想:为什么说月球的景色十分奇异?

  ⑵ 让同学感受月球是一片荒漠。有语气地朗读本段。

  3、学习3~6自然段,了解三种难解之谜:

  默读3~6自然段,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这个谜有什么地方让人难以理解?

  谜之一: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身手吗?

  谜之二:

  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谜之三:

  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4、学习第7自然段,进行资料交流:

  师:“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啊,俺们来交流一下搜集的月球资料,看看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5、小结: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下面,就让俺们一起,来阅读书后面描写月亮的诗句。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爱什么颜色>>这首诗歌以简练的语句,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副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第一幅画面描绘了碧绿的禾苗,碧绿的小草,碧绿的梦.这是对自己农村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幅画面描绘了火红的朝阳,火红的枫叶,火红的队旗。这是作者对自己学习生活的热爱。

  第三幅画面描绘了蔚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自己身着蔚蓝的军装驾船乘风破浪保卫边疆,这是小作者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描述,表明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诗歌表面上是写作者喜爱的碧绿、火红、蔚蓝三种色彩,实际上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胸怀。诗歌虽篇幅短小,但层次清楚。每一小节都以“我”爱什么颜色起笔,然后交代喜爱的原因——“因为……”,最后落笔在自己身上,强调喜爱这种颜色的真正原因。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到亲切、自然。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部分优秀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边读边想象,理解体会诗歌意境。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仿照本诗编写一段诗歌。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会感受生活、感受美好。

  方法学习:

  学习抓周围美好的事物抒发自己情怀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读中想象的阅读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课前,教师及学生可以收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还可以自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理解每一小节的内容,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课文离不开“读”教师要始终让学生“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可以让学生同桌读,师生合作读,教师引读,自由朗读、小组比赛读等形式去阅读、想象、思考诗歌中所呈现的画面,从而懂得作者喜爱颜色的原因,领会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4、文章有三个小节,其结构及叙述方式大体相同。基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小组学习和自学的意识,教师可以在重点指导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学习第一小节的方法自学或者小组学习其他部分。

  5、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和“找一找描写颜色的词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自己所喜爱的颜色及原因。为后面的练习续写诗歌做好准备。

  关于生字:

  本课生字虽然不多,但都容易出错。如:“蔚”是上下结构,下半部是“尉”;“疆”左边的“弓”里有个“土”;“威”字里面“女”上边的“一”不能丢。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用自己喜欢的识记方法学习。

  学习生字要紧密结合词语,不单独认字。同时,要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相关题目的词语抄写。还可以鼓励学生再摘抄一些词语,可以是诗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诗中的近义词、反义词。

  拓展习题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辽( ) 将( )战( )乘( )武( )

  疗( ) 江( )站( )诚( )伍( )

  2、填字组词,看谁的词语宝库最丰富!

  ( )绿 ( )绿 绿( ) 绿( )

  ( )蓝 ( )蓝 蓝( ) 蓝( )

  ( )红 ( )红 红( ) 红( )

  3、续编诗歌,你一定更精彩!

  我爱 颜色,

  因为——

  是 的,

  是 的,

  ,

  ,

  也是 的。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习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前三组生字新词。

  2、认识“伍、席、芳、桂、求、封、充、足”8个要求会认的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4、培养学生认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前三组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认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字形、字音相近的字。

  2、正确理解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以熟字导入 新课。

  1、教师出示:正、平、直、分;指名读这些字,本课要学习的生字里就包含了这些字。

  2、形声字有什么特点?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形旁表示义项,声旁表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形声字,看谁学的好。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第一组生字。

  (1)教师板书“正”,学生齐读,并组词。

  正在 立正

  (2)教师点击鼠标,出现:言字旁和整齐的整的上半部分

  这样就组成了“证”和“整”,请同学们想想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

  对照课本,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两个字,看看你想的对不对。你们能想得差不多是因为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的作用,但又不完全一样。

  (3)同学们一起看由“整”字组成的词语“整齐”。多用于形容队伍排的整齐。

  (4)学生自己读第一个句子,有不会认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知道它的读音并用心记住生字的字形。让学生在读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词意。

  (5)用“整”字组词。整理 平整 工整

  (6)再看“证”字,板书“证明”

  (7)读第一个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按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学会。认识生字“伍”和“席”。

  (8)再读句子,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注意读出语气。

  (9)再想一想,证明的“证”字为什么是言字旁?因为,证明一般都是通过说话来完成的事,所以是言字旁。

  (10)用“证”字组词。证实 作证

  2.学习第二组生字。

  (1)教师板书“平”,学生齐读、并组词。平常 平时

  (2)教师点击鼠标,出现:言字旁和提土旁。

  “平”加言字旁就成了“评”,加提土旁就成了“坪”。请同学想一想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

  对照课本,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两个生字,看看你想的对不对。

  (3)同学们一起看由“评”字组成的词语“评比”,通常评是用语言来讨论和对比的,所以是言字旁。

  (4)学生自己读第一句,有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知道它的读音并用心记住生字的字形。让学生在读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词意。

  (5)用“评”字组词。评理 批评 评论

  (6)再来看“坪”,板书“草坪”。

  (7)读第二个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按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学习。认识生字“毯”。

  (8)再读句子,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注意读出语气。

  (9)再想一想,草坪的“坪”字,为什么是土字旁。因为,草坪是在土地表面上,草离不开土,所以是土字旁。

  3、总结学习方法:

  1)认识熟字

  2)在熟字的基础上加偏旁组成新字

  3)用新字组词,了解字义、词意

  4)用新词说一句话,以深入了解词意

  5)再读字词句,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4、学习第三组生字。

  1)按照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自学。

  2)教师板书“直”,学生齐读、并组词。正直、笔直、直线

  3)让学生点击鼠标:单人旁和木字旁。

  “直”加单人字旁就成了“值”,加木字旁就成了“植”。请同学想一想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对照课本,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两个生字,看看你想的对不对。

  4)同学们一起看由“值”字组成的词语“值日”,通常值日是有人来完成的,所以是单人旁。

  5)学生自己读第一句,有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知道它的读音并用心记住生字的字形。让学生在读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词意。

  6)用“值”字组词。值班 值岗 值勤

  7)再来看“植”,板书“植树”。

  8)读第二个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按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学习。

  9)再读句子,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注意读出语气。

  10)再想一想,植树的“植”字,为什么是木字旁。因为,植本身就有植物的意思,指草木,所以是木字旁。此处的“植”用做动词。

  11)用“植”组词。种植 植物

  三、指导书写: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根据形声字的记法,找出记忆规律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教师指导。

  整:上下两部分都较短,“正”字中间一竖压田字格竖虚线。

  证:右边宽,左边窄,“正”字中间一小横压田字格横虚线。

  评和坪:右边宽,左边窄,“平”字的第二横压田字格横虚线。

  值和植:右边宽,左边窄,“直”字中间三横要写均匀,不能靠得太紧。

  板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二)

  正——整(整齐) 平——评(评比) 直——值(值日)

  ——证(证明) ——坪(草坪) ——植(植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后三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句子。

  3、培养良好的记字及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后三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句子。

  教学难点

  1、正确识记后三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句子。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及词语。

  1.认读生字词。

  整齐 评比 值日

  证明 草坪 植树

  2.认读要求会认的字词

  队伍 主席台

  二、复习学习方法:

  1、认识熟字

  2、熟字的基础上加偏旁组成新字

  3、用新字组词,了解字义、词意

  4、用新词说一句话,以深入了解词意

  5、再读字词句,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第四、五组生字。

  1、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

  2、请学生做小教师板书“分”,学生齐读、并组词。分钟 分数

  3、小教师板书草字头和绞丝旁。

  “分”加草字头就成了“芬”,加提绞丝旁就成了“纷”。请同学想一想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

  对照课本,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两个生字,看看你想的对不对。

  4、同学们一起看由“芬”字组成的词语“芬芳”,通常芬芳是指花的芳香,所以是草字头。

  5、学生自己读第一句,有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知道它的读音并用心记住生字的字形。

  让学生在读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词意。

  认识生字“芳”和“桂”。

  6、用“芬”字组词。芳香 芳草

  7、再来看“纷”,板书“纷纷”。

  8、读第二个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按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学习。认识生字“求”。

  9、再读句子,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注意读出语气。

  10、再想一想,纷纷的“纷”字,为什么是绞丝旁。

  因为,纷纷是形容多而繁杂,而绞丝旁恰好能表现出这一现象,所以是绞丝旁。

  11、用“纷”字组词。纷纷

  12、请一名小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第五组生字。

  1)小教师板书“主”,学生齐读、并组词。主要 主管

  2)小教师板书三点水旁和木字旁。

  “主”加三点水旁就成了“注”,加提木字旁就成了“柱”。请同学想一想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

  对照课本,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两个生字,看看你想的对不对。

  3)同学们一起看由“注”字组成的词语“注意”。

  4)学生自己读第一句,有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知道它的读音并用心记住生字的字形。

  让学生在读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词意。

  5)用“注”字组词。注视 关注

  6)再来看“柱”,板书“柱子”。

  7)读第二个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按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学习。

  认识生字“雕”。

  8)再读句子,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注意读出语气。

  9)再想一想,柱子的“柱”字,为什么是木字旁。

  因为,柱子通常是木制的,所以是木字旁。

  10)用“柱”组词。圆柱 水柱

  四、学习第六组生字。

  1、教师板书“共”,学生齐读、并组词。

  共同 总共

  2、教师板书提手旁和单人旁。

  “共”加提手旁就成了“拱”,加单人旁就成了“供”。请同学想一想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

  对照课本,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两个生字,看看你想的对不对。

  3、同学们一起看由“拱”字组成的词语“拱桥”,拱最早是双手抱在一起向人作揖,所以是提手旁。

  4、学生自己读第一句,有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知道它的读音并用心记住生字的字形。

  让学生在读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词意。

  5、用“拱”字组词。

  拱手 拱洞

  6、再来看“供”,板书“供应”。

  7、读第二个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按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学习。认识生词“充足”生字“丰”。

  8、再读句子,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注意读出语气。

  9、再想一想,供应的“供”字,为什么是单人旁。因为,供应是人来提供补充,所以是单人旁。

  10、用“供”组词。

  供给 提供

  五、指导书写。

  (1)自己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注意每部分、每一笔的占格情况。

  (2)照范字书写。

  芬:“分”字要短一些,宽一点。

  纷:“分”字要细一些,长一点。

  主:中间一竖压田字格的竖虚线。

  共: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一些,第二横要压田字格横虚线。

  供和拱:“共”要稍宽点。左右紧凑一些。

  六、句子练习。

  1.同学自己读,理解句子意思。

  2.同桌互相读,每组句子一人读一句。

  3.教师指名一组同桌读,看哪组读得好?

  七、完成课后习题。

  1.将课本打开到课后习题三。

  (1)读题目明要求。

  按拼音填空,巩固本课生字。

  (2)学生自己对照本课生词表,完成填空。

  八、看课后习题4。

  1.读题目明要求。

  2.学生根据词意完成连线。

  3.汇报完成情况。

  (1)教师说前边的形容词部分,学生集体答后边名词部分。

  (2)指名回答。

  (3)读一读。

  九、作业 。

  抄写生字词。

  正确、流利的读句子

  板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二)

  分——芬(芬芳) 主——注(注意) 共——拱(拱形)

  探究活动

  1、让学生自己画一棵苹果树,做一些小苹果,在上面写上生字,然后与同桌做摘苹果的游戏,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摘得多。

  2、做一字带多字的练习:

  ——纷(纷纷) ——柱(柱子) ——供(供应)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洋思模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教具准备:

  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的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原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隐秘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信念,向往,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

  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项链》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