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蜘蛛这种小动物,语文教案-蜘蛛 第二课时。了解了它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作者为什么能把人们常见的蜘蛛有关的科学知识写得如此新鲜清晰,又饶有情趣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
(一)明确目标
1.抓住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2.以记叙和描写为手段,进行生动的说明。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并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与人们常见的蜘蛛有关的科学知识写得如此新鲜清晰,又饶有情趣?探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蜘蛛会织网,能捕虫,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它是如何结网捕食的。作者正是紧紧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对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首先,观察了蜘蛛“捉飞将”的三种情景,一是克敌制胜,二是势均力敌,三是反遭暗算;其中重点观察的是它“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对“蚊、蚋等小虫”施展的是擒拿法,对“气力较大的飞虫”使用的是捆缚法,对“带枪的飞将”则采用游击战的方法。其次,观察了蜘蛛结网的过程。最后观察了其他有丝而不结网的蜘蛛。这是一种实际的具体的观察。文章由对檐前的网的观察生发开来,既写了蜘蛛如何捕食昆虫,也写了它如何为昆虫所食,着重说明了它的各种各样捉拿昆虫的方法,这都是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的。
另一方面,作者还更深入的观察了蛛体结构和织网技能,这是由上述对事物表象的具体观察转入对事物内在特征的科学分析。他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说明了蜘蛛“织网的技能之高妙”和“身体机构之巧妙”,以及人类对蛛丝的利用。文章把重点放在蛛丝的实用价值上,具体描述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这一切写在文章里虽然只是科学的结论,但是不容置疑,原因就在于它是以科学的观察——更精细的观察为基础的。
2.把记叙和描写作为手段,进行生动的说明。
本文属于科普读物,是写给缺少生物学专门知识的一般读者看的,因而除了具备科学性的特点外,还应力求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饶有趣味,以达到引人入股和易于接受的目的。最能显示本文特色的,还是作者善于把记叙和描写的方法作为手段,进行生动说明。如文章开头,“天气暖起来了,蜘蛛又出来在檐前做网”,是记叙性的语言,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蜘蛛 第二课时》。文章的结尾,写蝇虎的活动特点,是具体的描绘。最精彩的要算对蛛网上一幕幕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的介绍了,这里作者采用的是记叙夹带描写的方法。如写蜘蛛捉蚊蚋的过程,干净利索;写蜘蛛捉蜜蜂的'情形,细致、生动而富于情趣;写蜘蛛在甲虫挣脱后怅然若失的情态,极为传神。如此形象的描述,使读者对蜘蛛的生态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达到了说明的目的。这种生动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不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读来更觉有趣。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的分类?
(2)什么是科学小品?它有哪些特点?
(3)说明中的描写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按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写给一般人看,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
(3)说明中的描写作用是使说明事物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2.研讨课文内容。
讨论思考:
(l)你读完文章内容后有何收获和体会?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了解了蜘蛛的有关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同时感到文章内容饶有情趣。
(2)蜘蛛很常见,往往不被人注意,而本文作者却介绍的详尽细致,原因是什么?
蜘蛛会织网,能捕虫,但很少有人注意它是如何结网捕食的。作者正是紧紧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对它进行了细致人微的观察。
(3)课文在说明蜘蛛如何捕捉小虫方面作了生动的描写,恰当的使用动词、形容词,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例句来,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为了生动的说明蜘蛛捕食小虫的情景,文章选词造句力求形象生动,准确传神,富于变化。如写蚊、纳等小飞虫,用“触在网上”;写力气较大飞虫,用“投入网里”;写带枪的飞将,用“被网粘住”;写甲虫,用“被兜住了”,所用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再如“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披甲的飞将”等比喻或拟人的手法,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从而对蜘蛛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的表现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4)课文对蚕丝和园蛛的丝作比较的时候,用的是数字说明。但能否改用比喻、拟人的生动描写呢?为什么?
说明方式要灵活运用,什么时候用生动的说明,什么时候用平实的说明,应根据说明的内容来确定,都要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课文对蚕丝和蛛丝作比较的时候。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是十分恰当的。只有摆出如此精确的数据,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做到准确说明。如果改用比喻、拟人的写法,就不能达到用数字说明的准确性。离开了准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资料交流导入课题;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学习7个生字)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个过关。
(2)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不懂的词语。
(3)出示生字词集体点拨:“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掠”是撮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4、集体交流。(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
2、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
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6个生字。
1、出示本课生词: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
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出示生字“燕、聚、增、掠、稻、尖、偶”认读、组词
3、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聚”的下面是“”,不要写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4、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词;学习2—4自然段,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燕子、聚拢、增加、稻田、偶尔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2—4自然段
1、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什么?(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第二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把你脑中的画面描述一下。(花儿争相开放)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及课文内容。
2、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崇敬、热爱。
3、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次。
.课件出示词语:高尔基、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面、胶卷、车辆、秘书、杂志社
2、板书课题:6、小摄影师
(1)读课题
(2)你看着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假设问题:①、“摄影师”是干什么工作的?——(给别人照相的)
②、课文中的“小摄影师”是谁?——(一个小男孩)
③、小男孩给谁照相呢?——(高尔基)
④、谁了解高尔基?——(出示介绍高尔基的.课件。)
板书:高尔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动画,边看边听,同时动脑筋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提示: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照成的事。)
师:小男孩要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照成,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我们接下来学习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请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准备提出什么问题?
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①、纸团从窗外飞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会感到“突然”呢?“突然”是什么意思?(“突然”是指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料想不到的。)
②、纸团上写着什么内容?(.课件显示“纸团”的内容。)
③、“他们”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不放我进去?
(因为高尔基工作繁忙,没时间接待记者的采访,门卫是不随意放人进去的,也包括小男孩。)
(抓住以上几个问题来理解课文的第1自然段。如果学生有提到其他的问题时,课堂上要相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师:高尔基看完纸团后,有没有同意让小男孩进来呢?他是怎么说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2、分角色读2—5自然段。(男、女生各自扮演角色读)
①、师:读了这几个自然段后,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发表体会。)
②、.课件出示句子: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男孩很有礼貌,对高尔基十分尊敬。)
师:对了,我们就是学习小男孩有礼貌,讲文明。那我们读这里的`时候,就是应该读出有礼貌,尊敬的感情。我们再来读一次。
③、指导朗读。
师:从对话中,我们知道了高尔基接受了小男孩的请求,放他进来给自己照相。
板书:接受小男孩的拍照
3、学习第6——11自然段。
齐读6——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样做的?怎么说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读完后,画句子,并汇报。)
师问:我们读完文章后,要学会提出问题。现在你想提什么问题?
(学生先提出问题,再显示老师准备好的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看看老师想提的是什么问题,看自己想到了没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辨析组词。
2、 练习搭配数量词。
3、 学会有礼貌地向别人提问。
4、 进一步学习正确的默读的方式。
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三字经》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半---伴朋----棚兰----拦
代---袋当---挡召---招
干---赶人---认方----坊
1、前四组字有什么特点?(前四组生字读音完全相同。)
2、后五组字有什么特点?(后五组生字读音相近,字形不同。)
3、从每一组的二个生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一组的`第二个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偏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它的读音。)
4、 能举出声旁表音的形声字吗?
(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自主识字,自由阅读。)
二、填一填,读一读。
1、 请给数量词搭配上合适的词语。
2、 学生汇报,注意“一只”和“一支”的区别。
(学会使用数量词,在口语表达中正确选用。)
三、学习提问
1、 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怎么办?
2、 怎样向别人提问呢?请教时要注意什么?你能依照例子,向别人提问吗?
3、 学生读例句,依照例句提问。
4、 你在什么时候有礼貌提出过问题,能介绍一下吗?
四、学会默读
1、 复习:以前,咱们教过默读的方法,回忆一下,默读时要做到什么?(默读不出声;默读是用眼睛快速看,脑子迅速想;默读时加快速度,唇动或暂用手指也是允许的。)
2、 请迅速默读《爷爷学英语》,教师相机检查。
(养成默读的习惯,让学生通过默读积累更多的语言。)
五、读一读,背一背
1、 教师简介《三字经》
2、 请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3、 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自主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了解科学幻想家凡尔纳一生的作品及他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的故事,感受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科学幻想之父”这一称谓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大胆进行科学幻想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凡尔纳的与众不同之处,明白幻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海底两万里》呢?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2、你们在课下已经搜集了关于“儒勒.凡尔纳”的相关资料,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凡尔纳的相关资料,激发孩子们学习文章的兴趣。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了解“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其人及其作品
1、要求学生带着探究性的心理认真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解决。
2、读书汇报
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对凡尔纳知道多少?
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的哪些内容?
(通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关注凡尔纳其人。
1、再次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人们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幻想之父”。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要求: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要注意表达的有理有据。
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拓展
1、课下到图书馆找到你喜欢的凡尔纳的作品,认真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和搜集的资料为凡尔纳制作“名人卡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生字的意思,尝试背诵课文。
2.学习2个生字:游、伞。
3.通过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体验,进而分享小诗人热爱生活、驰骋想象的情趣,激
发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和感受为什么小作者最后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教学手段及方法:朗读法、图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春姑娘快走了,热情的夏姐姐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2.你觉得荷叶怎么样?
3.板书题目: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
(1)看看诗中一共有几个小节(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生词:热情透明游入穿梭眨眼一柄大伞举着嬉戏花丛荷塘
三、讲读第一段
1.谁来当当热情的夏姐姐,向小朋友们打个招呼?
2.出示句子:想变点儿什么?
(1)指导朗读:(2)齐读:
四、讲读第2—4小节
1.小诗人想变点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2—4小节,找一找。
2.指名说
3.小诗人想变的东西可真多,如果让你来选择,你最想变成这里的什么呢?(指板书,生接说)
雨滴出示句子: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
4.指导朗读
小鱼
(1)鱼的种类很多,你想变哪种鱼呢?
(2)指导朗读:谁也想变小鱼游一游?
蝴蝶(1)如果你现在就是一只蝴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2)指导朗读
蝈蝈
(1)听,是谁在唱歌?(相听听蝈蝈的歌声吗?)出示蝈蝈的叫声。指名生齐答。
(2)指导朗读
星星和月亮
师引读生接读
五、讲读第五小节
1.当我看到小小的荷塘的.时候,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只是因为这荷叶又大又美,小诗人才想变的吗?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五小节吧!(自由读)
3.指名说
4.小伙伴们多喜欢这大伞一样的荷叶啊!小鱼来了——生接读,雨点来了——生接读。
8.荷叶还会给哪些小伙伴带来快乐呢?
9.荷叶可以给这么多小伙伴带来快乐,怪不得我——引读题目(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10.齐读第五小节
六、小结
1.指导背诵
2.夏日天来了,小朋友们除了想变书上描写的这些事物,你还想变点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3.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多快乐!请我们每个小朋友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它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学情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的闭塞,对外界认识较少,课外知识的积累也有限。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而,课外的延伸和拓展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便于教学的开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及题解。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联想部分。)
2.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面对大兴安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
(2)作者认为大兴安岭是那么美,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外表美?
①什么叫“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②大兴安岭与祖国社义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地域广,应用范围广。)
(3)这里的“亲切、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和前面一句比较,在表达程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更觉亲切、舒服;第一次亲身来到大兴安岭之中,亲眼看见其美景,感到亲切、舒服。随着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增多,认识由浅及深,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情更炽烈,认识更深刻了。)
(4)作者看到林场联想到什么?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理解?为什么?
(“日益”是什么意思?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读课文。)
(5)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第三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倍感亲切、舒服,感情更深,语气更加肯定了。)
2.总结全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6题。
(2)找了课文中的反问句进行改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项链》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