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对本单元的词语进行归类复习与巩固,积累词语。
2、学写比喻句,学会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事物描写生动。
3、学习苏东坡“灵隐题联”的故事,以《灵隐题联》为依托,开展“趣味语文故事会”。
4、自主阅读记景抒情散文《落叶》懂得奉献、给予可以让生命变得温馨、美丽而精彩。
5、完成一篇《我喜欢的一处风景》的习作。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读、说、写等练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在写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词语以及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写比喻句。
2、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1、预习语文乐园一。
2、查找资料,准备“趣味语文故事会”。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新学期的第一个“语文乐园”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快进来看看,这里都有些什么呢?
二、词语超市
1、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词语,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助。
2、轮流读词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3、复习了解词义。
4、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查字典、词典或大家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5、分小组用词语口头造句比赛。
三、金钥匙
1、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3、指名回答。
4、口头练习造比喻句。
5、集体评议。
6、小结:造比喻句时,一定要注意这两种事物有类似之处,通常把抽象的、复杂的用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说明,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这些词语。
2、造5个比喻句。
3、预习“阅读欣赏”。
第二课时
一、自主阅读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自主阅读。
3、读了这篇散文,你明白了什么?
4、分组朗读,评出读得最好的一组,表彰。
二、语文故事
1、自读短文,思考:故事讲了什么?苏东坡是什么时代的文人?有关苏东坡的其他文学故事你有没有读过?
2、全班交流讨论。
3、什么是趣味语文故事?
4、小组讲故事:注意不要照搬照念,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组内评一评、讨论:谁的故事讲得最好?
5、小组派代表到班上讲故事。
6、评出故事明星,谈你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以“趣味语文故事会”为题材写一篇日记。
2、预习“语文生活”。
第三、四课时
1、课文借鉴
在这个单元里,同学们学习了《美丽的“三潭印月”》、《“天涯”踏浪》等课文。这些课文内容虽说不同,但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来写的'的。我们今天要写的习作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2、思路形成
本次作文要求我们写喜欢的一处风景,大家回顾一下,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是哪里?你看到的景物什么样?像什么?这处景物过去什么样?和哪儿的景物有联系、有相似之处?关于景物有怎样的故事或者传说?关于景物前人有哪些描述?从景物的历史、现实中你有怎样的感悟、感想?
3、提纲举例(以课文为例)
4、习作
(1)梳理思路,完成写作提纲。
(2)题目自拟。
(3)修改。
(4)誊写。
(5)讲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
2、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滁州西涧》意思。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关键句,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写下来。
2、借助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何寻找关键句,如何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呢?
1、(出示课件)
《赵州桥》中的“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2自然段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有些关键句就是段意。
2、(出示课件)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把这句话改为“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为什么会不同”就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我知道关键句有时候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是还需要改一改,才能真正符合段意。
3、(出示课件)
“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话,《小虾》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1句话。”
关键句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如何判断是否是本自然段的关键句?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关键句位置不固定,位置可前可后。
预设:主要看看这句话是否与段意有关,有关就是,无关就不是。
4、教师小结:关键句有的能够直接概括段意,有的是与段意有关,但是需要改变一下,才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第一句,有时是最后一句,有时在中间。判断是否为关键句的重点是看是否与段意有关。(板书: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分析如何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学会归纳段意的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一)照样子写片段。
(出示课件)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下面两段话。照样子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板书:学写观察记录)
2、说一说,小组交流,这次仿写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小组代表发言。
预设:要求我们写一段观察记录。
预设:要求把观察时不明白、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板书: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4、思考,并写一段观察记录。(出示课件)
示例:我用手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叶子就马上全部合拢起来,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一捏又细又长的茎,整条茎就垂了下来,更多的叶子合拢了,好像不敢见人似的。含羞草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不禁碰呢?
设计意图:
通过读观察例句,学写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
(二)修改句子。
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回顾上册,我们学习了哪些修改符号?
(有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改正表示增补
表示删除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新的修改符号: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对调表示移动
2、(出示课件)
下面这段话只修改了一部分,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问题,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3、仔细观察修改前后句子,作对比,学习了解修改符号。(板书: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观察一下,这两种修改符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时候使用?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表示对调,对调符号,是调整对调位置颠倒相邻的部分;表示移动,是移动符号,位置颠倒、不相邻部分的调整。
4、集体交流,分析句子出现的问题,补充修改病句。
修改如下:第三句话,用移动符号把“用一根小木棍”移动到“我”的后面。第四句话,再用移动符号把“又”移到“我”后面。
设计意图:
认识两种常见的修改符号,并使用它们修改病句,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简介:《滁州西涧》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前两句写了涧边幽草和林中黄鹂的优雅景致,后两句写了春潮带雨和野渡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板书:《滁州西涧》)
4、(出示课件)词语解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出示课件)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板书:标有节奏的古诗)
8、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词,理解和分析古诗,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诵读积累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如何找关键句及关键句在归纳段意时的作用;学习写观察记录,认识了对调和移动符号并学会用所学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学习了古诗《滁州西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学写观察记录: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大胆表达,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并能简要说明理由。
2、认真倾听,了解别人的想法。
3、主动交流,有表达的自信,能积极参与辩论,充分发表意见,学习应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辩论赛”这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认真倾听、灵活应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话题
1、乐乐和文文在说些什么?同学们仔细听听。
2、课件插放乐乐和文文对话的情景。
3、学生简要叙述听到的内容。
4、板书话题,原来他们在进行一场有趣的争论:春天好,还是夏天好?
二、阐明观点,鼓励交流
1、同学们,你喜欢春天,还是喜欢夏天呢?和同座小伙伴说说吧!
2、指名上台交流,学生参与评说。
台上学生说到哪个季节,课件就相机出示那个季节的动态画面。
如:春天(阳光明媚、冰雪融化、草儿发芽、花儿绽放、柳绿花红)夏天(骄阳似火、知了呜叫、游泳、喝冷饮)
评议:两位同学都能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评议:两位同学表达出相同的观点,相互补充,理由更加充分。
3、调查观点,分组合作交流。
①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学们,喜欢春天的请站到一、二组,喜欢夏天的请走到三、四组。
②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交流,一定会有遇到“知音”的感觉。在自由组合的小组里,充分交流自己喜欢春天或夏天的感受,然后小结一下,你们各有几大理由。
三、组织辩论,充分交流
看来,春天、夏天各自形成了两大团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如举行一场“辩论赛”一决高低,怎么样?
1、作为辩论赛裁判的老师宣布比赛规则。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清楚。)
2、春之队”“夏之队”各派两名同学从不同角度分别阐述各队的几大理由。(一条理由加10分)
3、自由辩论,形成对抗。
自由辩论时,不再重复前面队友的观点,可以进行补充说明,也可以反驳对方的观点。参与者每人加10分。
双方自由辩论时,教师相机评价引导,纠正语言,使其规范。
四、小结辩论,抒发情感
1、总结辩沦双方的'成绩。
2、小结:通过辩论这种形式,同学们积极交流各自的看法,让我们充分了解了春天、夏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交替,让我们的地球变得美丽而神奇。我们要感谢他们。春姑娘即将远去,夏姐蛆马上要来接替,让我们快和春姑娘道个别,热情迎接夏姐姐的到来吧1
2、学生与“春姑娘”“夏姐姐”对话。
《语文乐园(一)》教学反思
“语文乐园”,要体现“乐”字,让学生乐学。在教学中,我用春姑娘这个角色串起每个知识板块,营造诗情画意的情景,让学生在春姑娘的带领下走进语文乐园的学习中。第一题“对子歌”,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让学生联系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的交叉朗读,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对对子的基本语言形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适当拓展,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是相对的培养学生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第二题“读一读,想一想”,让孩子们合作读,每四人一小组,一人读一组里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词语变现的范围越来越大,体会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比较,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在“我的作品”环节,学生的想象还是很丰富的,但在表达的时候,没有把事物当做人去描述,孩子们对春天的美好缺少观察,所以表达上不够生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 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爱情是什么》音乐,并纳入多媒体课件。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调集各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致女儿的信内容共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四十五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责任。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歌曲《爱情是什么》,教师导入,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翻腾过好多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教师板书课题)
(说明: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氛围与课文的内容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界,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
第二环节: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课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先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东西?前两次他的反映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的表现是又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2)作者认为的爱情又是什么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说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必须速记并能够复述,以明确学习任务。带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作点拨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探究质疑:
1.作为著名教育家的苏霍林姆斯基,再给十四岁的女儿写这封信时,用语通俗易懂,但又有许多的.语句充满了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请你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作者为什么把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放在一起解释爱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可不可去掉其中一个?
3.作者为什么用一个童话故事给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
(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讲述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做到突出重点、解除难点,消除难点、把握特点,授学生以知识,同时在课文的讲述中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习思路、练习的方式,使之奠定基本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现在部分中学生存在的早恋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说明:这一环节,是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指导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实践、练习,进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进一步认识到爱情这种感情,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第五环节:梳理小结:
1.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2.只有人才能爱,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这份爱。
(说明:梳理小结主要是引导学生紧扣板书提纲,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感,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分析能力。)
1.把读一读,释一释写两遍。(p48页)
2.以善待自己的感情为题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
六:教学反思
(一)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内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
(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表演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作为戏曲表演,要在舞台上展示各种生活场景。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主要表现在:
(1)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2)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介绍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法
讲授法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重点分析第一小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说明文的阅读要点入手,分析怎样阅读说明文,从而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语言学家吕叔湘
(三)检查预习题第三条
查词典,大体辨析下面各组词。
意图组合障碍倚赖
意念连缀阻碍依赖
意思组成
意义
(四)通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
------------。(特征,特征之一)
2、。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表达变化无穷的---------。
3、人类语言采用--------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五)用一句话归纳三小段的大意
第一段:强调人类的语言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之一。
第二段: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第三段: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六)师生共同阅读第一小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小段
2、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子。
3、一小段共有几句话,可分几个层。
4、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好象”“稀松”“可是”“实在”?
5、第三句话到第七句话是什么关系?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6、为什么先比吃饭、走路,后比说话?
7、讨论读中提示
8、总结这一小段
(七)小结本课内容
(八)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高等动物
1、人类会烧熟了吃1、别的动物都吃生的
2、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2、别的动物让身体跟地
条腿走路,把上肢解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
放出来干别的、更重
要的活儿。
3、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3、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
还会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小段,讨论有关练习。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二小段
1、指名朗读这一小段
2、用一句话归纳人类语言的特点
3、给这一小段分层次
第一层:叙述作者对两句的认识过程。
第二层;通过对比,分析这两句话的说法。
第三层: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人类语言能“随机应变”的原因
4、讨论第一层次
思考这两句错在哪里?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5、讨论第二层次
通过鹦鹉、猩猩和人进行比较,说明了什么?
讨论这一层次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讨论读中指示
6、分析第三层次
(1)这一部分是什么结构?
(2)第8、9两句从什么角度分析人类语言的特点?
(3)第10句总结特点
(4)体会第11句的作用
7、讨论这一小段中几处括号的作用
8、讨论读中指示
9、小结这一小段
三、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1、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为什么要加上“别的”二字?)
2、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上肢”改成“手”行不行?为什么?)
3、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极其有限的一点”对“符号语言”起了什么作用?)
本人意图
4、形成无数的“意念”
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意图”与“意念”有什么区别?“意思”与“意义”有什么差异?)
五、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条:
阅读第2段,想想为什么先说鹦鹉、猩猩的所谓“语言”,为什么从大师兄的作文说起。
六、小结本课
七、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点
内部结构:音素——音节——多音节
连缀组合
(一方面……又……再……)变化无穷
“随机应变”表达功能:无数意念,配以语音,综合运用(一句话)
(另一方面……又……然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第三小段;体会说明文的结构的层次;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三小段
1、齐读这一小段
2、思考这一小段可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指名中心句
第二层:说明为什么语言用声音作为手段?
第三层:总结归纳全文。
3、分析第二层次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把声音与形象进行比较?
声音的优点是:A白天和黑夜都能发挥作用,且不受阻碍;
B声音的有效距离大
C声音可以把手解放出来
D声音的速度快
声音的缺点是:没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形象的优、缺点是什么?
5、分析最后一句的作用。
A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B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本文三段都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说说运用这些方法对具体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7、讨论文中的读中提示。
三、联系全文,分析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四、观全文,说说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结全文的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说明。
2、语言特点。
六、吕叔湘先生曾批评下面一些语句不够准确,你能看出毛病来吗?
1、7月底到8月中旬的非洲,阳光灿烂,繁花似锦……
七、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八、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
2. 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3.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4. 积累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5.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重难点、关键:
1.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2.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3.积累好词好句。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3.学习第1、2自然段
4.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风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谜语
2.风筝
3.出示一实物风筝
二、 学习生字词
三、 学习课文
1.看图,说图画内容。
(1) 学生自由说图。
(2) 老师归纳 ——《放风筝》一文描绘了几个小朋友们放风筝的快乐过程。
2.现在大家读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是刚才大家说过的内容。(也就是图上画的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汇报
(3) 老师引导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a) 空中的风筝有哪些?
b) 空中有没有飞机、鸟儿?
c) 我的大蜻蜓还在哪?
描写图画的句子有: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一句
3. 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1) 自由读1、2自然段
(2) 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以下内容:
“我”和哥哥在星期天的早晨去体育场放风筝。
这一天的天气十分晴朗。
来体育场放风筝的人很多。
空中的风筝有各种各样的`。
我催哥哥快点放风筝。
(3) 看图完成填空。
a) 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哥哥来到体育场,准备放风筝。
b)体育场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老鹰、鹦鹉、仙鹤、蜈蚣,我催哥哥快点放大蜻蜓
(4) 找出喜欢的词、句读背(老师相机引导)
(5) 说说文中的省略号后还会写哪几种风筝?
(6) 朗读1、2自然段。
四、小结
美丽的风筝满天飞,我的心也快飞上天,我们明天再学作者是怎样把大蜻蜓放飞的。
五、作业
抄写词语。背、写好词好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项链》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