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八字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字。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按笔顺正确地书写“出”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新年马上就要到了!你们打算怎样庆祝新年呢!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书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庆祝新年的?教师板书课题:
13.老公公。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1)课文写的是什么事?
2)“老公公”是谁呀?
三、学习生字和会认字的读音。
1.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带拼音的卡片)
4.做“拼音和字”的找朋友游戏。
四、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学本课的.生字。
2.组内交流,比比谁记忆字形的办法最好,组的词语最多。
3.小组汇报:
公:上下结构的字。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告诉学生上面的“八”是八字头。也可以用“去”来记,把上面的“土”换成“八”
就是“公”字。组词:公民、老公公、公鸡、公共汽车……
毛:独体字。可以用“手”字来记,把“手”字的最后一笔“竖钩”改成“竖弯钩”就是“毛”字。组词:毛衣、眉毛、毛线……
老:上下结构的字。可以用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记忆,“土”字加一笔长撇,再加上“它”字下面的“匕”就是“老”字。组词:老人、老师、老公公……
出:上下结构的字。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学生书空。组词:出门、出来、出口……
年:独体字,可以按笔画笔顺记忆:。学生书空,组词:新年,过年……
来:独体字。可以用“米”来记,“米”字上面加一笔横就是“来”字。组词:出来。
4.抽读词语卡片,巩固生字和会认字。
五、正确地书写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每个生字的重点笔画位置。
2.让学生逐个字说说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在观察、说的基础上把课后练习2进行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4.学生试着把每个字独立书写一遍。
5.教师重点指导“老和年”字的书写。
6.学生练习书写“老和年”字,写后进行评改!
7.其它几个字学生独立在书上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文中一些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了朱自清先生是在收到父亲的一封信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背影》,我们文中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这封信,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引用的父亲信中的那句话: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说到,他身体平安,但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是因为他老了,思维混乱了吗?同学们想一想啊,要让这句话变得不矛盾,应该怎么样改一下呢?老师想到一种改法——我身体平安。(这样只说身体平安,就不矛盾了嘛?同学们有其他的改法吗?)
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感动、愧疚) 请同学们试想你是朱自清先生,看到这几句话你是什么反映?(对比三句话)
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说自己身体平安,是不想朱自清担心,不想分他的心,体现出处处替儿子考虑的爱。说大去之期不远正体现了他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内心里希望儿子回家看自己,希望和儿子见面。这种矛盾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啊。
2.探究感悟
同学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读了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了父亲的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流泪了,为什么呢?因为感动,他读出了信中饱含的父爱;也有愧疚,文中开始便说道自己两年不见父亲了,父亲老了,儿子却不能长伴身旁照顾他,怎么能不愧疚呢?除了这次流泪,回忆中朱自清先生在回忆中也多次流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几次写他流泪:(分组讨论,找出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为什么流泪?
对比一下我和父亲的反映。
我:悲伤的流泪
父亲:”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并不是不伤心,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失业了,但父亲是家里的支柱,他不能倒,必须坚强的支撑整个家庭。
B.望父买橘,感动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又为什么流泪呢?
我说:”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朱自清想自己去,但父亲坚持要去,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1.父亲本来人胖,爬月台不方便,朱自清想要自己去,可是父亲却要坚持要去,为
什么?2.父亲买回橘子后抖了抖身上的灰尘的这一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什么————为儿子做事的满足,一个父亲的满足。)
C.临别叮嘱,感动而流泪、心酸
这里父亲又说了两句话: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感情,我打算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是否可以换成“。”
———是不可以换的,感叹号在这里加强语气,强调,表现出父亲强调儿子一定要记得到了那边来信,自己很担心,一定要让儿子来信报平安。)
(可以让学生来读出强调的感觉,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读促进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叮嘱儿子回到北京要来信报平安,好让他放心。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父亲的关怀与爱。
进去吧,里边没人。(让学生对比下面两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和“里边没人,进去吧。”——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话强调人,第二句话强调物,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父亲当时的境况是怎么样的呀?
A祖母去世
B失业
C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父亲还要撑起一个家,父亲容易吗?
朱自清先生也 觉得父亲很不容易,所以他流泪了,是心酸的泪水。
3、总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是我们的作者不是因为伤心而流泪,他的泪,是感动,是思念,还带着一些愧疚。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三次流泪的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确实让人感动啊,我们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也会遇到这种让人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将你的父亲疼爱你的小细节写出来,咱们看看谁最能体会父亲的心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一)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g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 篇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3页彩色插图,其中第一页的主题是“不懂就问”,第二页和第三页的主题是“勤于搜集资料”。第一页四幅小图,分上下两块安排。上面一块图的右下方是页页插图的主题,左边是一位小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右上方是两位小学生参观校史馆,向老师询问有关问题。可以看出两位小学生参观的兴趣很浓,问得很仔细并很有礼貌。下面一块有两幅小图,左上角方框内是课间同学之间相互请教,相互交流。右下方框内是两位同学在校园里向花工请教培育花卉有关知识从本页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小学生都很爱动脑筋,善于学习。第二页和第三页是通版图画。第二页上面一幅图是一位学生在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内容抄录到笔记本上。下面的方框图是几位小学生在学生校图书馆(室)搜集资料,他们有的正在查阅,
有的正在摘抄,可以看出他们都很专心。左上角圆形图内是一位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第三页上面有四幅小图,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内容分别是在阅览室读书读报并相互交流;上网搜集资料;参观有关展览;边参观边记录;采访老人时认真听,仔细记,有的还作录音。下面图画是几位小学生向老师展不他们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报搜集资料的心得。老师认真地欣赏着学生们搜集的资料。
二、学情分析
指导观察第一页插图,可以先由老师阐述“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还可以发动学生交流不懂就问的好处,说说自己的体会,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举一些实例,说明有“不懂就问”好习惯的人后来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如果孔子不耻下问,程门立雪等小故事,也可举班级或学生校里好学生多问的同学生进步很快的例子,说明“不懂就问”的意义,然后依次观察插图。
三、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张家港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等)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教学后记: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能认识到平时收集资料的重要,他们都很有兴趣地忙于做收集资料的准备,我相信只要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不断加以引导和督促,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收集资料的乐趣,并养成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2.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矧在做什么?
四、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卜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五、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不懂就问,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但真正能做到却是很难,这关系到老师平时对这一事情的关注程度及其对学生提问的态度,不断鼓励,民主教学,我相信不懂就问的人会不断增多。
1、我们爱你啊,中国
一、教材分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在教学时,宜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心中的祖国形象。从而既准确把握作者决意献身于伟大祖国建设的强烈爱国之情,又激发自我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将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统化为读者的情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主要通过抒情、写话营造语文氛围,凸显语文综合素养,并辅以阅读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联,加深或拓宽文本。一方面告诉学生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处处皆语文;另一方面通过阅读的补充再次感受祖国的强大、繁荣、富强,力图在学生心中生成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歌曲的内容。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说一说诗中展示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感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③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2)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①点击软件,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绪。
②个人练习朗读3、4、5自然段。
③组内交流,互读互评。
④班上展示读,师生共评。
(4)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①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平的环境没有持久地保持下去。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②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b.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阿富汗的电视报道录像,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c.谈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5)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6)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①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在为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父母、妻子、孩子呼吁。
点拨:这是小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怎样把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呢?
(7)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2.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语文教案 篇6
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4、“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这句中的“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支,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体味。
5、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6、背诵1、2两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园地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