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8 12:45:0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热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5篇(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要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激情导入)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迷蒙云雾,桂林的绿树红花……优美如画,山水如歌,让我们共同欣赏、聆听……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这既是一篇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1.初读诗歌,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评价。)

  提示: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山水相依,自然和谐;山环水绕,令人陶醉,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2.再读诗歌,梳理结构:(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给予指正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

  第二部分:从“招手相问老人山“至”使我青春永不老“,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桂林山水的挚情。

  第三部分:从“七星岩去赴神仙会”至最后,概括了桂林山水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三、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本文在写桂林山水时与学过的《桂林山水》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篇?说明理由。

  老师总结分析要点

  第一层,开头4节,传神而又含蓄地道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在写法上,诗人避开了前人对桂林山水以实写实的手法,采取了独特的以虚喻实的方法,在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内发掘出新的美。因为桂林山漓江水给人们的印象是难以具体描绘的,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都不是如实描写真山真水,只是让学生进行想象,神和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但云雾中绰绰出现了仙女的形象,由此而引起想象,神仙有多么美的姿态,桂林山水就有多么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桂林山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

  第二层,5—10节,由写景转入抒情,联系个人的感受抒发热爱桂林山水的真挚感情。浪涛、风沙、马鞍、沙盘,是具体景物的描写,再现了诗人和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迎着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沙,走向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过的锦绣河山之中,并为之而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

  第三层,11—14节,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从这里开始,《桂林山水歌》在对客观景物作了概括的描绘之后,转向主观心境的抒发。诗人紧紧抓住对桂林风景的特点的描写,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借老人山的形象,慨叹历史上的祖国一直愁云笼罩;借还珠洞的神话,抒写对于光明和解放的幢憬;面对鸡笼山、屏风山,联想到雄鸡高唱,屏风开放,山河放出异彩;又从穿山景状,表明大地洗尽愁容,面对明镜的喜悦。

  第四层,最后12节,由赞美桂林山水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对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祖国的歌颂。这一层是主题的升华,由桂林山水的可爱,概括到祖国江山的美丽,由普通的吟咏山水之情,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的颂歌。

  四、指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深刻含义

  1.这首诗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写起,结束于“桂林山水——满天下”。两句诗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却大不相同。作者为什么用“满”字替换“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最后一句“桂林山水——满天下!”,“满”字是前人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字巧妙点化,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念。

  2.积累诗歌中的优美写景片段,比赛背诵。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设想

  《羚羊木雕》是一篇反映两代之间沟通交流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怎样尊重孩子情感的记叙文,文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深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着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口语表达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理论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发。

  本文的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两代之间交往要互相尊重。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

  1、导入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许多事情已有了自己的主见,对某些问题,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引出课文。

  2、引导自学

  (1)、速读课文,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讨论解决。

  (2)、教师点拨:如何理请本文的写作思路,同学们可以从“我”流泪的次数入手,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画出“我”流泪的句子。板:哭着喊了起来--------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止不住流下眼泪

  (3)、思考:我为什么会一次次地流泪?流泪时的心情怎样?羚羊木雕真的很贵重吗?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我和妈妈又是如何去面对?师:如果我们能把文中的主要人物请到现场,我想这些疑问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我”、万芳和我的`妈妈,请他们到我们“实话实说”栏目中来,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

  (4)、简单介绍人物问题设计:*张之路,你好,我曾经读过你写的《羚羊木雕》,那篇文章一开始就笼罩在沉重气氛中,先请下面的同学一起再现一下当时你和你的妈妈发生口角的场面。(全班同学分角色朗读)*张之路,你和你妈妈的矛盾是由羚羊木雕引起的,你觉得羚羊木雕贵重吗?与你跟万芳的友谊相比呢?*请你回忆一件发生在你跟好友万芳之间的事,让我们感受一下这份友情。(请下面的同学评价万芳的性格特点)*万芳,你觉得体育课上那样做,结果被妈妈罚站一个小时,值得吗?为什么?*为两位好友拍掌。张妈妈,你又是如何看待羚羊木雕的?*张妈妈,你的孩子已经将这礼物送给好友了,但你又要求她要回来,甚至还提出用糖果去换,你想过会伤害她吗?*事实上,的确伤害了张之路,她哭了三次,请问,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其余学生作补充)*最后一次,张之路是既感动又愧疚地流下眼泪,那么请问万芳,当张之路还你小刀时,你为什么又追出来?*张之路,你怎样看待妈妈的做法,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妈妈的做法,及今后会怎么做?)*张妈妈,在刚才的谈话中,你也感受到了张之路和万芳之间深厚的友情,那么在今后,你会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师总结:感谢三位的到来,我们相信他们今后相处会融洽。接下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讨论:*设想,如果万芳没有追回来,我该怎样去挽回我们之间的友谊呢?*学完了课文,你又什么感受和体会?

  三、布置作业让父母读一读这篇文章,和父母一起交流读后的体会,并形成书面表达。

语文教案 篇3

  这篇课文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全诗共 4 小节。在教学中我利用了第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插图初步感悟乡下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在第二课时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来感悟乡下孩子幸福充满乐趣的生活,同时也注重了想像能力的培养。但听过师父的'评析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对黄鹂和野菊的理解不够透彻,在感悟文本的时候铺垫没有做好。

  2 、在 2 、 3 小节结束后的拓展练习中没有充分的利用书上的插图,如果这时在出示小黑板的同时加上课本上的图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回答的也许会更精彩。

  3 、对学生的提问目的性不够明确,这也造成了孩子发言的困难。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及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音乐声引入

  放高山、流水、鸟鸣的录音,师:听到音乐声你想到了什么?

  师:你猜猜,这么动听的声音是哪里发出来的?打开书,答案就在书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或不熟的字,同组交流,说说自己记字的好办法。

  2、小组汇报,把组内最好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全班交流。

  3、生字口头组词,扩句。

  三、指导写字

  出示田字格中生字“我”“丁”,学生观察共几笔写成,第一笔是什么。学生书写两个生字。注意提示学生:“我”字第二笔的横,要上右上微微扬。第三笔是站的直,有力量的竖钩。第五笔的斜钩和第三笔的竖钩和谐关照,形成一种“稳定站立”之势。

  出示甲骨文和金文的“家”字,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告诉学生“家”的本义(是住所,由宝盖头和“”组成,说明古时候的人多养猪。在原始社会,“家”首先是生产场所,它必须有驯养的动物,现在只要有房子有亲情,即可为家)。出示“家”,让学生观察共几笔写成,共几笔撇,哪个撇最长,哪个撇最短。提示学生:要写好“家”,关键是让这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而且,“家”的上下两部分要紧凑,有抱团儿的温暖感觉。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及目标]了解大山里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会写三个生字。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字谜游戏复习生字:“深”“响”。

  2、猜字游戏复习词语:叫喳喳、饶过等。

  二、感悟课文

  1、初读课文,不熟的字借助自读,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读课文第一小节,边读边思考展开想象:在大山里,你都听到了怎样美妙的声音?小溪和小鸟在唱什么歌?出示画面,学生边看图边读3—6句,感受金竹林、绿山茶怡人的美景,体会山路弯弯、白云深处的意境。

  3、看图读课文第二小节,边读边思考:在大山里,你又看到了怎样色彩绚烂的'画面?在你的心里,涌起了怎样的感受。

  4、带语气读文,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大山的美丽,沉淀爱家乡、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联系生活谈感受

  师:山里的孩子多么爱自己的家乡啊,你爱自己的家乡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家乡?

  四、写字指导

  1、联系以前学过的单人旁,引出并学习双人旁。

  2、出示田字格中生字“行”“叫”“半”学生观察共几笔写成,第一笔是什么。学生书写三个生字。

  [扩展延伸]

  让学生唱家乡、说家乡、画家乡、写家乡……选择其一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古诗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