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0 09:09:0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习《泥人张》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那俩个人物?

  2。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二)分析课文:

  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张五和泥人张,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板书:海张五 赚下金山————有钱

  将军义子————有势) 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板书:猖狂蛮横)

  (板书: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

  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

  2、面对海张五的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板书: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张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张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二、 教学《好嘴杨巴》

  (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张嘴,而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有哪些?(吃饭、说话)如果一个人他伶牙俐齿,我们可以说他有一张______嘴?(用一个字回答)那么我们今天的课文中冯骥才先生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好嘴”——杨巴。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四个能够概括杨巴性格特点的成语。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①这些词语含有怎样的感情色彩? ——贬义

  ②可是,作家冯骥才却把这四个成语一股脑儿全用到杨巴一个人身上,却丝毫不含贬义,大加赞美一张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在作家冯骥才的'指引下,去一趟天津卫,欣赏一出好戏,《好嘴杨巴》!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来简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兄弟生意火——中堂发怒——巧答中堂——名声远扬

  (1)兄弟的生意为什么红火呢?

  ①杨七的好手艺;茶汤的精细制作过程

  ②杨巴的嘴好。

  (2)那杨家茶汤是如何发迹的呢?正是因为他们俩的默契配合,使得茶汤的生意异常红火,因此被众官员推荐为招待李鸿章的上品。

  (3)府道县台们是如何准备接待李鸿章的工作的?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嘴脸?

  可见众官员对这样的决定信心满满。那么事情的结果是否正如众人所料吗?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课文的高潮部分“中堂大怒,杨巴巧答”

  3、请大家阅读7~14段。

  (1)这一部分首先描写了什么?

  ——中堂大人看戏,杨七杨巴奉茶。

  (2)找出对中堂大人的描写,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堂大人此时的心理。(7段) ——爽。

  (3)而当中堂大人看到杨七杨巴送那上来的茶汤时,是否如众官员所料?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怒

  (4)李鸿章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8段)

  试将下面的两个感叹词放到对李鸿章的描写中去

  a、啊 b、哼

  (学生现场情境再现)

  “啊”后李鸿章的心里话是什么?——“这上面这么多脏土!”

  “哼”字后的心里话是什么?——“真是岂有此理!”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李中堂的心情是由“爽”转为“怒”

  (5)李鸿章大怒,当时气氛如何?——“紧张”

  (6)作者是怎样营造出这种紧张的气氛的呢?

  ①描写李中堂欣赏莲花落子的祥和气氛——气氛烘托——铺垫

  ②“打落”“乱飞”“泼了一地”——动作描写——正面

  ③众官员都“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动作描写——侧面

  (7)那么,此时说话需要什么?——勇气 (板书:敢说)

  (8)如果这样说行不行?“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你认为李鸿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

  (9)对杨巴的心理描写(第10段),

  ①是芝麻,不是脏东西——孤陋寡闻、没见识

  ②不加解释——承认是脏东西

  ③抢在前头说

  (10)因此杨巴是怎么说的?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注意:不知道、不爱吃——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板书:巧说)

  (11)那杨巴这句话在李鸿章发怒后多长时间内说的?(学生讨论)

  ①“飞快”“一转两转三转”。

  ②“其他人都吓蒙了”“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聪明”——反应快(对比)

  (板书:快说)

  (12)杨巴这句话说出后的效果如何呢?

  ——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心灵嘴巧”“机敏过人”“聪明”,赏银一百两

  (三)小结:文中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杨巴好嘴的“好”呢?

  1、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

  2、在紧张环境下通过杨巴的“敢说”“巧说”“快说”来表现出杨巴的好嘴。

  3、中堂大人没有喝茶汤反而给赏,说明中堂大人赏识杨巴的好嘴,从侧面肯定杨巴嘴好。

  4、故事结尾,以杨七的埋没来反衬杨巴的声名远扬,肯定杨巴的好嘴。

  三、语言特色

  生动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对,就是语言,说到语言,本文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地方。

  1。作者大多采用口语来讲述故事,其中多处使用了天津地方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如“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2。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的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 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3。人物语言个性化。李鸿章与底层手艺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极为不同:“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李使用的官话文白夹杂,与杨巴跪倒后请罪解释的话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对比。

  四、总结

  写“泥人张”作者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后,便切入主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么“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的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写“好嘴杨巴” 作者采用“引出故事主人公——设置悬念——出现危机——巧答化危机——声名远扬”的巧妙构思对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判断。旧社会民间艺人处在社会的底层,再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的压力,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其性格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泥人张

  海张五 赚下金山———— 有钱

  猖狂蛮横

  将军义子———— 有势

  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 技艺高妙

  艺高胆大

  贱卖海张五———— 沉稳干练

  好嘴杨巴

  敢说 ——— 勇气

  巧说 ——— 好嘴→ 心灵嘴巧、

  快说 ——— 机敏过人、聪明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长春版小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案。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

  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意,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

  体会意境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1、读读这首诗。

  2、思考: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境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 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1、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板书设计撑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藏

语文教案 篇3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

  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l)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归纳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 明确学习目标

  3. 了解作者

  4. 检查预习: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

  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明确)例: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2. 整体分析课文内容

  (1)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

  (2)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

  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

  道理(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道理(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道理(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6)归纳本文结构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 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1聚焦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A. 引用论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B. 举例论证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C.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四)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五)作业:

  你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一个例子。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梦的色彩情感,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 快乐地描绘梦境,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2、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彩色的梦》里面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再读课文,了解各小节的内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多少个小节。

  2、说说每个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1)第一小节讲了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

  (2)第二、三小节主要讲了我编织的彩色的梦境。

  (3)第四小节主要讲了我的彩色铅笔编织的彩色梦境。

  三、品读课文,想象彩色的梦

  1、学习第一小节

  (1)请一小组的同学领读第一小节,其他小组的同学跟读。

  (2)想象一下: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想 象一下这一大把彩色的梦是什么?

  (3)学生汇报: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4)长的可能是什么?圆的可能是什么?硬的呢?

  (5)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可能是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的。

  (6)生汇报。一是从“他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 。二是从“我的彩色 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

  (7)师: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他们在白纸上怎样跳蹦?你能想 象出来吗?

  (8)学生汇报。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2、学习第二小节

  (1)全班齐读第二小节,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2)学生汇报。

  (3)师小结:草坪绿了,野花红了,天空蓝了,你还能照这样说吗?

  (4)学生仿照着说一说。 如:天上的云朵,白了。

  (5)出示句子“蓝—得—透—明! ”这里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6)指导学生读一读。

  3、学习第三小节

  (1)请女生读第三小节,注意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2)雪松们拉手,烟囱上结苹果,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请孩子们 读出惊讶的语气。

  (3) “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留下歌声。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引导学生认识拟人,就是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人物的 特点,比如这里雪松拉手,小鸟唱歌。

  (5)请学生照样子说一个拟人句。

  (6) “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 ”这一句是比喻句,把烟囱上结的太阳比喻成苹果。

  (7)请孩子们也说一个比喻句。

  (8) “又大—又红! ”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的是声音的停顿。

  (9)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惊讶、惊奇、惊喜的语气。

  4、学习第四小节

  (1)请男同学读一遍第四小节。

  (2)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它描绘了大森林的哪些美景。除了第三小节讲的雪松拉手和烟囱上结太阳,你还知道哪些呢?

  (3)请同学汇报。

  (4)我的彩色梦境是什么样的?

  (5)还有紫葡萄的叮咛,紫葡萄叮咛了些什么?联系上下文让孩子们说一说紫葡萄说了些什么?

  (6)请同学们汇报。

  (7)指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

  2、仿照课文的第2小节和第3小节写一写。

  3、全班交流。

  4、老师评比表扬。

  五、老师总结

  每个人都有一个彩色的梦,让我们为编织这个美丽的彩色梦境而努力吧!

  六、作业

  1、写出自己用彩色铅笔描绘的彩色梦境。

  2、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①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导入。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读题)

  ④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⑤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什么名堂?

  初读感知

  ①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a.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b.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②学生自主读书。

  ③检查自学。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b.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c.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①多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②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③教师引导: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是怎样磨镜片的,他心里会怎样想?

  ④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⑤指导朗读。能用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①练习写“堂、镜、闲、待、阅”这五个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③当堂展评。

  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③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教学重难点: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①听写生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玩镜片的。

  继续读书,了解玩出的名堂

  ①教师引言:列文虎克就这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我们继续学习、研究。

  ②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发现了什么?

  b.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

  ③交流讨论。

  抓住以下要点:

  a.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b.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

  c.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④转换角色想象。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

  ⑤朗读体会感情。请同学们朗读“他用显微镜观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体会感情。

  a.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想想朗读时应该表达怎样的感情。

  b.感情朗读,评点交流。

  ⑥表达感悟。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可多人次谈,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地点拨、肯定)

  欣赏玩出的名堂

  ①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②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句子,可多遍地读,另外还可参阅资料袋里的有关内容。

  b.指名学生多人朗读。

  ③交流讨论:a.“小人国”指的是什么?b.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④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⑤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交流玩中收获

  ①教师引述。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下面交流一下我们玩中的收获好吗?

  ②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

  练习生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或显示电脑课件中的生字:腿、随、调、简、拜、访、具。

  ②学生说说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正确、漂亮。

  ③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拓展活动

  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

  板书:

  15、玩出了名堂

  磨镜片

  列文虎克 制作显微镜 轰动世界

  最早发现微生物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

  白鹅

  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4、积累词语:志、图、名、置、穷;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由教师组织讨论;

  2、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3、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教学重点: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教学难点: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1)正字注音释义(略)。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五、讨论课后练习,理清思路。

  六、依据思路诵读全。

  七、布置作业

  1、辩析多义词志、图、名、置、穷的意思。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逍遥至境的认识。

  第二课时

  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讨论并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9、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yan鴳之语人

  3、真正的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军鸽奥斯卡和维娜为救人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认识一些动物是人类值得敬重的朋友,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美好情感。

  4.学习根据事物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体会军鸽奥斯卡为救人类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鸽子的知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

  看到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理解和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及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同桌互读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就集体解决。

  3.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

  1.按照理解给短文划分段落。

  学习第一段

  为什么要放两只军鸽去送信?

  学习第二段

  两只鸽子在送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哪些语句感到了你,请你有感情的朗读能打动你的语句。

  这件事是实际发生的故事,还是作者的联想,这种写作有什么好处?

  学习第三段

  他们为什么要隆重安葬这两只鸽子,碑文写的是什么?

  你此时有什么感想,请你拿起笔写一段话,写写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升华

  作者加进合理想像使文章生动感人,你还能加进自己的合理想像吗?两只鸽子在送途中还会发生哪些事情?请说一说或是写一写。

  五、总结作业

  读《向动物致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教学流程:

  一、感情朗读

  朗读你最感兴趣的一段。

  二、字词教学

  在小组内学习字词,不理解的全班进行交流。

  三、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本上。

  3.把两只鸽子送信途中再进行合理想像,并把自己的想像写下来。

  四、迁移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

  惑 载 蜓 披

  域 栽 挺 疲

  2.仿写

  水上飞机被北极风压得离不开水面,犹如一只掉在海中的死蜻蜓。

  ……犹如……

  五、语文实践

  课外收集一些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在班级开一个故事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古诗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