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体会到手能传递幸福、友好、真诚、快乐、、、、、、能带给人们美好生活 ,又目睹了张迎善那双特大号的、粗糙、有力得手。今天,我们来近距离研究一下自己得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互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做出评价。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文章哪一段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读一读。
4、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学习方法。瞧,这一课的“金钥匙”又要教给我们学习的好方法,让我们共同听一听。(教师出示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2、运用学法,默读批注。
3、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交流自读批注的结果,说说学习中的收获。 )
4、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1)提出小组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补充解疑。
(2)全班交流: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手上的皮肤?自由发言,指名板书。
5、借助板书,浏览课文,试将每段的大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说一说。
小结:除了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手上皮肤的'知识?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双手?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手指》。
2、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相关阅读】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对诗意的理解,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似乎是一个朦胧梦境的再现;如果从“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这又可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或感悟,一种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况味;如从“姑娘”的视角探索,也是对一段逝去的爱的梦中回忆与追诉,总之,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默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3、学习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鹿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幻灯片
一、复习
1、词语:退却、浑身、汗淋淋、坚持、成功、方便、流逝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围绕“减法”提问激趣
1.速读全文,思考:小鹿的减法是指的什么?用线划出有关语句。
抽读,齐读
2.出示句子一
“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理解句子:小鹿说的“成功”是指什么成功呢?造桥和减法有什么关系?学了这节课,我们就会明白。
三、品悟“减法”,悟文激情
(一)为什么要做减法
1.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出示默读要求)思考:小鹿为什么要造桥?獐子为什么想铺路?
2.理解“退却“一词
(1)他们去做这些工作了吧?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退却)
(2)他们为什么都退却了呢?(得花一年的时间)
(3)原来他们遇到困难就不敢做了,就说他们——退却了。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在生活有有没有像小鹿和獐子这样“退却”的时候呢?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最后一句话。
(4)练习用“退却”一词填空
小明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就摔了10个跟头,但他没有()终于学会了。
(二)做减法的结果怎样
1.后来小鹿下定决心做减法,它做的结果怎样呢?引读最后两段。
2.指名说说结果如何?
(三)怎样坚持做减法的
过渡:是呀,小鹿为什么成功了,而獐子却一事无成呢?他们都是怎样做的?
1.默读第二至七自然段,把描写小鹿造桥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句子二:
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1)抽读,齐读句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鹿造桥轻松吗?
(2)请小朋友们借助插图想像一下,太阳升起或月亮出来的时候,小鹿忙于造桥的情景。它不仅累得浑身汗淋淋的,还累得怎么样?(学生想像,发言)
(3)仿照这种形式,把下面句子说具体。
出示:————累得————————
————笑得————————
3.学习獐子与小鹿的对话。
(1)当小鹿辛辛苦苦地造桥时,獐子可能在干吗呢?(学生想像说话)
(2)正因为这样,他对小鹿的做法,很不理解。它究竟对小鹿说了些什么呢?小鹿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同桌俩对照插图分角色表演读3~7自然段。
(3)创设情景理解“坚定”一词
造桥要花那么多时间,还那么辛苦,不仅獐子劝小鹿别造了,森林里的其它动物也来劝小鹿,小鹿会怎样回答呢?(学生小组想象小动物劝小鹿的.情景,说一说。)
师:第1天,小鹿终于下定决心开始造桥了,他从(学生读句子二),獐子见了,劝他说(学生以獐子口吻劝说),小鹿摇摇头说(学生读句子一)。
第10天,烈日炎炎,小鹿还在造桥,他从(学生读句子二),松鼠见了,劝他说(学生以松鼠的口吻劝说),小鹿摆摆手说(学生读句子一)。
第100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小鹿仍然在造桥,小熊见了,劝他说(学生以小熊的口吻劝说),小鹿很有信心地说(学生读句子一)。
第200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小鹿还在造桥,小动物见了,都劝他说(学生以动物的口吻劝说),小鹿很坚定地回答(学生读句子一)。
师:看,小鹿无论遇到谁的劝阻,都不动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造桥,这就叫——坚定,大家带着坚定的语气再读读句子一
4、理解“造桥”和“减法”的联系
(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小鹿会把造桥看成是在做减法)
师补充小节:小鹿干一天的活,也就是减少一天,他就离造桥成功近了一天,他干10天活,就离造桥成功近了10天……当他一天一天的干完活,他也就一步一步的接近了造桥成功。
4、小结:小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造好了一座坚实的桥。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鹿?你想对小鹿对獐子说些什么呢?希望孩子们能做生活中的小鹿,遇到困难,要学会做“减法”。
四、拓展延伸,想像说话
(出示小鹿、獐子图片)獐子遇到困难,就退却了,都一年了,它的路还没有铺,谁会喜欢他呢?现在,我们来改改这个童话故事,让獐子也像小鹿一样成为一个恒心、有毅力的孩子。(学生同桌想象说话,改编故事)
抽生说说自己改变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18、小鹿的减法
小鹿造桥坚持——成功
獐子修路退却——发愁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小兔运南瓜》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本课有三幅图。第一幅,小兔站在南瓜地边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南瓜已经运到家,兔妈妈奇怪地问小兔是怎么运回来的,小兔平静地告诉了妈妈。小兔究竟怎样运南瓜,第二幅图空缺,留给学生想象。
这一课的教学就以第二幅图为重点,它为我们提供了空白点,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像,加以填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打破了时空界限,大胆地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融入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为语言表达注入鲜活的内容,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并训练语言表达流畅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把本课设计成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课堂上,对话、交流,注重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清晰性、连贯性。第二板块是课外,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尝试操作各种具体方法,从而体验、感受实践带来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课堂内的`语言表达提供经验积累。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好多好多朋友都来祝贺小白兔生日快乐。兔妈妈非常热情,想到自家地里还种着许多大南瓜,就让小白兔去摘一个来招待客人,小白兔答应着就跑向地里。
(这一情境的创设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展开想象、表达交流
小白兔在地里挑了一个最大的南瓜摘下,看着这个大南瓜,小白兔犯愁了,这么大一个南瓜该怎么运回家呢?家里的客人还等着吃着呢,小白兔急得眼泪小都快流出来了。
小朋友快替小白兔想想办法。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一进入这个情境,就会有强烈的表达冲动。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得到调动。)
⑴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让同桌给你当当参谋。
⑵四人小组内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⑶全班交流告诉小白兔自己想到的办法。
(这一环节是第一大板块中的重点之一,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大胆展开想象,然后组间交流启发,全班汇报、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这时教师把握的重点是让学生把自己想到办法,对交际对象表述清楚、其间注意态度、仪表、音量、语速、语流等,因为我们口语交际课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对象是不断变化着的,组内交流时对象是同伴,全班交流时对象又变成了小白兔,随着对象的改变,学生的表达方式也应有适当的变化。教师运用肯定、赞赏等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三、走向课外,分组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运南瓜的办法,何不让学生动手去试一试呢!让学生分成几个组(对相同问题感兴趣的同学组合在一起)
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对自己组提出的办法加以尝试与实践。如:把南瓜竖起来滚一滚;用一些吹大的气球和南瓜柄绑在一起,看能不能运用浮力把南瓜牵回家;把南瓜放在水里漂一漂;用手推车把南瓜运回家;约几个小伙伴把南瓜抬回家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大胆地开放课堂,意在打通课内与课外,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机会,把学生引向更开阔的天地。把语文与生活实践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这个过程可给学生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四、交流反馈,好中择优
学生经历了亲身的实践,有许多切身的体会、交流的欲望空前强烈,这时,教师再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你们想了这么多办法,到底哪一种办法好呢?就以我的办法好!为交流主题,以实践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再一次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要学生把自己的实践体会加以梳理,通过小组合作、加工、流畅地表达出来。其他学生在认真倾听以后,能针对对方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这一环节再次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在培养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五、拓展延伸、学科综合
1、在音乐声中,我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帮小白兔把南瓜运回家。
(让学生开开心心学语文,多感官的参与,能把语文学得更好,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选一种运南瓜的办法把它画下来,我们将举办一个画展,并由每一幅画的主人给大家讲一个小白兔运南瓜的故事。
(这又是一个语言的内化与外化的训练过程,把它画下来是语言图像化的过程,看着画把它编成故事又是一个语言文字化的过程,在这相互转化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在作品当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悟作品语言,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学习重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品的内蕴
学习难点:
领悟学习作品独特的语言
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研讨、总结
辅助用具: 幻灯片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出示幻灯片)。照片上的人物大家认识吗?(鲁迅),此学期我们已学过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哪位学生能帮着大家回顾一下鲁迅呢?
几个学生分别从不同方面对鲁迅作了介绍,我们今天就来再次领略一下鲁迅的博大的胸襟与坚强的斗志。打开课本,翻到第六课。(板书:雪 鲁迅)
二、学习文章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词典解决。(出示幻灯片上的生字词)(博识、处子、粘结、粘连、消释、褪尽、凛冽、旋风、旋转、脂粉奁)
下面找一位学生来朗读一下这些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
听录音朗读,看看作者共写了几个地方的雪,段落层次应怎样划分。
(板书: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理解文章主旨
作者在《雪》这篇文章当中写了江南雪与朔方的雪,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它们进行各自的描绘的呢?又是怎样地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运用圈点勾划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每个小组任选一至两题。(出示幻灯片)
(1)诗中所表现的江南雪与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
(2)江南雪的“美艳”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朔方雪的形态和气势?
(3)关于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4)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分析讨论,而后派代表进行发言。
(1)(2)之后:你们能不能把描写江南雪与朔方雪的有关句子朗读一下?
(3)之后:“塑雪罗汉”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描写雪罗汉的段落呢?
(4)之后:齐读最后两段。
4、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对江南雪与朔方雪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江南的雪是温润的美,但不长久,相比而言,作者称赞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既欣赏到了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又从中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因此,这篇散文诗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板书:博大的胸襟 坚强的斗志)
三、品味语言,感悟鲁迅的文章风格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的语言确有他的独到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感受鲁迅语言的魅力。(出示幻灯片)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第四自然段中的“但是”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所有的文字都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过程当中,也应学习鲁迅的这种严谨的文风,注意语言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
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少关于雪的诗歌,请大家回忆一下,说出几句有关“雪”的诗句。
五、课外练笔
学习了鲁迅的《雪》,我想同学们一定对雪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吧。课余请以“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优美 怀念、向往衬托朔方的雪 独立不羁、壮美 赞美、追求(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与这些生字相关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毅力,尽自己最大努力。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巍峨峻拔的泰山脚下。泰山,以它优美的景观和灿烂的文化闻名世界,更令我们这些泰山儿女倍感自豪!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爬过泰山吗?谁能谈谈你爬山时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爬山》。看看作者又有着怎样独特的体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2、检查课文中难读的句段朗读情况。
3、思考: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引导生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默读课文,想想:从爬山这件事,作者学到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来回答。
(课件出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问?
结合学生回答理解“沉静”。
为什么说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学到了怎样的智慧?让我们一起带问题学习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梳理出父亲说的话
1、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
2、交流:读读你划出的父亲的话,想想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师随机板书)那这三次不同的话语让我受到怎样的启发教育呢?
<二>学习上山途中父亲的话
1、(课件出示)自由读这段话,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征服”的意思,再来体会“征服山”和“征服自己”的含义。
3、结合自己的体会自由读读这段话。
4、指生读。
<三>学习山顶上父亲说的`话
1、指生读父亲的话,想想从这段话中又学到了什么?
2、引导生理解“尽了力”的意思。
3、引父亲的对话。
(1)请同学们读读这几段话,谁来帮帮老师,告诉我该怎样读父亲的话?那儿子的话又该怎样读?
根据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慢条斯理”“自以为是”的意思。
(2)师生读,。
(3)分角色读。
<四>学习下山途中的话
1.大家都爬过山,联系你爬山时的经历,说说你下山时是怎么做的?
2.文中的“我”是怎么做的?读读文中相关的段落。
3.师引:就在我逞强的又跑又跳着急下山的时候,父亲用他那双厚实的手拉住了
,让我和他一起躺在树林的草地上,感悟大自然的美景,体会大山的沉静。我闭上双眼,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清脆的蝉声,淙淙的流水声,落叶飘零声……雄伟的大山向我们展开了他无比宽大的胸怀,我的身心也全部融入到了沉静的大山之中。当我睁开双眼,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我的感受时,父亲像一位哲学家似的解说着他的哲理——(大屏幕出示父亲的话)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师读这段话,你听出了什么?出示
①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还要用你的脑袋去思考。
②大自然的美景要用眼睛去看,要用耳朵去听,要用心灵去体会,要用脑袋去思考。
5.比较两个句子,自由读读,体会一下哪一句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6.:是呀!不仅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我们要眼耳心脑并用,做每一件事都应该全身心投入。再来齐读这段话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配乐朗读这段话
2.说说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3.课下背诵此段
四、
人生就如爬山,只要做到有信心,有毅力,尽力而为,全心投入,定会享受“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喜悦。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2):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摘下,取下。
惆怅(Chou2 Chang4):伤感,失意。
沉淀(dian4):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B类
1.倘祥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2.似曾相识 例句____ 造句____ 3.茫然若失 例句____ 造句、2 4通幽曲径___ 例句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
(二)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 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三. 研读欣赏,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 宇航员登月后 做了哪几件事?
3. 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1.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象一下在登月过程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2、懂的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3、掌握“团”的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引发不同结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好朋友吗?有好朋友的感觉怎么样?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朋友,是谁?他很孤单,于是写了一张征友启事,结果怎么样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读词语。
(三)复习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牛写了几张征友启事?每次的结果怎么样?
(四)细读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全班同学齐读1——3自然段,找出第一张启事的`内容,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①师引导:小牛想找一个怎样的朋友?它要求朋友为他做什么?这张启事刚刚贴出,动物们是怎么样的反应呢?
出示课件:动物兴奋地跑过去的图和句子“动物们都兴奋地跑过去。”
②师:读读这句话,动物们为什么这么兴奋呢?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动物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练读,个人读。)
③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看到这张启事后你愿意做小牛的朋友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④师:动物们的心情和同学们的心情一样,我们看看动物们的表现怎么拉?出示动物离开的画面和句子“可是看完了,又一个个摇着头走了”。
这是动物们的心情怎么样?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师总结:小牛写第一张征友启事找到了朋友吗?为什么找不到?(板书:一个朋友也找不到)
2、学习6——13自然段。
(1)师过渡语:小牛没找到朋友,多伤心啊,他跑到老牛那里诉苦:“唉,世界怎么大,我怎么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呢?”老牛听了小牛的怨言,教了他一个办法,大家想知道什么好不办法吗?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6——13自然段,看你能读懂什么?(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第二张征友启事。学生齐读后在出示第一张启事,学生对比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或者”和“其中一点”。师:“意思有什么改变”?
(2)师:新的征友启事刚一贴出,动物们是怎么样反应呢?请一个同学读读第8自然段。
(3)师:多热闹的场面啊,大家把小牛团团围住了,现在老师是小牛,哪些同学来做小动物把老师团团围住?全班同学读第8自然段,老师和几个同学做团团围住的动作。
(4)师: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他的话。课件出示动物的四句话。学生比较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意思一样吗?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用的字来表达,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5)结果小牛怎么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13段,师板书:找到了许多朋友。
(五)小组讨论:小牛为什么第一次找不到一个朋友?第二次能找到许多朋友呢?
(六)分角色表演6——13自然段,老师采访几只动物,你为什么要和小牛做朋友?
(七)指导写“团”字。
1、生观察“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师范写,生练写,评议。
(八)作业:请你也仿照小牛写一张征友启事,最后祝同学们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好朋友,播放《好朋友》歌曲结束。
五、板书:
10、征友启事
第一次:没找到一个朋友
第二次:找到了许多朋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园地》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