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课前谈话。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指名读句子。
b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指名读。
b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师巡视)
c指名读句子,点评。
d质疑问难:
e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四、课中巩固
⒈竞赛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3.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这篇课文学生比较熟悉,讲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
1 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 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学生体会并学习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着重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
一 由开始教学借助联想和想象的作品的教学单元,引出《皇帝的新装》。
二 简介作者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 简介童话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四 正字音
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 钦差qīn 更衣gēng (改换)
随声附和hè(“跟着唱”、“跟着说”)和好hé 自称chēng(“说”)相称chēn(“适合”、“配得上)
圈定quān,(“画圆形”讲)猪圈juàn,(养猪的栅栏)
五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或听朗读录音)。
根据“思考和练习三”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二)分析段落,概述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喜欢穿新衣服,(故事发生的缘由)。
第二部分(2至4段)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故事的发生)。
第三部分,(5至22段)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23段至末尾)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三)口头复述故事。
——要求:(1)叙述有条理,情节完整;(2)不遗漏人物重要的对话和心理独白;(3)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四)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五)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六)分析皇帝是个怎么样的人?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用夸张手法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奢靡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留下了有力的伏笔。他还喜欢“显耀一下他的新装”,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预作了伏笔。
2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第二部分: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爱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揭露了皇帝的愚蠢、懒惰、虚荣心十足。
3 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但一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新衣时,心里未免害怕,所以决定先派最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接着又派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想,这样比较稳妥。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
4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一想到这一点,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说道:“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的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自欺欺人,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头衔,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进一步揭露了皇帝的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
5分析皇帝在换上新装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
——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6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皇帝为什么在被揭穿他并没有穿衣服的时候,有点儿“发抖”,但他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恐慌。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表现了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7小结皇帝的性格特点
——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愚蠢可笑,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六作业
第二课时
要点:分析其他人物性格特点。
一复习:分别列举皇帝的可笑举止。
二分析大臣们的言行,大臣们要不要在这场闹剧中负责任呢?他们是些怎么样的人?
1先去看布料的两位大臣,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惊骇万分”;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
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先发制人: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骗子却又问他:“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这位老大臣哪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4皇帝去看布料时两位大臣的反应是怎么样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出事实真相,要瞒和骗?
——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两个大臣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都不敢讲真话。可见,所谓称职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其实是最不称职和最不诚实的人。这是很有讽刺意味的。他们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跟随皇帝去看布料的全体随员呢?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点布丝都没有看见,也都随声附和:“哎呀,真是美极了!”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所有随员都力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做着受骗、骗人的表演。
4还有哪些地方写出这帮大臣们的虚伪丑态?
——在皇帝穿新装时阿谀逢迎并装模作样地帮忙,展新装时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5小结大臣们的性格特点
——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谀逢迎。
三分析百姓:
1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2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又敢说老实话?
——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最终能把真话传播开来。表现了老百姓的胆小怕事。
3哪些地方写出百姓的胆小怕事?
——从“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表明百姓的胆小怕事。
四分析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所以敢于说真话。小孩的真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老大臣、官吏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这真话,就是真理,就是力量。
五分析骗子为什么能得逞?
——狡猾阴险,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用“箝口术”——谎称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把所有的人的口都封住了。
六本文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理解童话的艺术特点。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七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展开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皇帝有贪婪、自私、虚荣、愚蠢的本性;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个个不愿说实话,都爱说假话,献媚取宠;骗子的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正因为这样,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相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八情节特点。
——童话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反映生活。夸张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两个骗子在织布机上空忙,描述并不存在的布的美丽花纹,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们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这些情节当然是夸张的,但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据安徒生自己说,这个童话的题材来自西班牙作家所提供的民间故事,经改写后,更符合丹麦的生活实际。骗子怎样诓人,皇帝怎样上当,群臣又怎样瞒骗,写得合情合理。“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我们在这篇童话里看到的皇帝、官吏,不正是当年丹麦封建统治者的真实写照么?安徒生把自己不敢明白说出的一切,隐藏在夸张、诙谐的故事里,引起读者深思。夸张中包含着合理性,是《皇帝的新装》的情节特点,也是安徒生童话的情节特点。
九语言特色。
——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安徒生童话的语言通俗、流畅,保持着口语化的特色。故事叙述就像技家常一样:“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有一天,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来了两个骗子……”安徒生重视提炼语言,所以他写的童话,语言既简洁又生动形象。例如描写皇帝在镜子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大家赞美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资重的衣服!”把皇帝和周围的人的神态夸张地描写得活灵活现,十分生动。
十本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丰富想象、大胆夸张。这也正是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点。童话,正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独特的艺术扭力。童话不但可以想象、夸张地叙写人间的故事,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可以拟人化地描写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行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这种童话,就更充满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了。
十一想象训练:
1想象皇帝如何爱新装?给文章加个开头。
2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3想象皇帝在游行结束后会怎么样?给文章加个结局。
——也可布置成预习作业,指导学生猜读每一个新的情节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合起书自己先来想象想象: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步。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你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你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你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怎么样。
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体会安徒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自己哪些想象也很好。检查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介绍些自己所想象的情节。
十二板书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故事情节: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缘由) (发生) (发展) (高潮、结局)
(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大臣(虚伪自私,阿谀逢迎)
↓↓助骗
骗子行骗(阴险狡猾 ↓↓
投其所好 皇帝受骗→→→→ 骗←←←←百姓传骗(胆小怕事)
击中要害) (虚荣昏庸愚蠢) ↑↑
↑↑揭骗
小孩
(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主题: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愚蠢、虚伪自私的本质。
写作特点:想象丰富大胆夸张 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语文教案 篇3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
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㈠第2~3自然段
1、 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 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
(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
(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
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板书:勇敢机智)
听4~7自然段录音
2、 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生齐读第6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3、我们以前学过,文章一般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这段话里,能否从蔺相如的言行中体现出机智勇敢呢?抓住重点词品一品,填好表格,说说为什么。
⑵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
(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② “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这是两个假设句的连用,表示对两种情况的.对策。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慎谋远虑,考虑周全。
④ 句式训练: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说一句话
⑷ 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成竹在胸。该怎么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㈢第8~9自然段
1、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向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训练:指名学生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叹”
2、看来,这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也爱不释手。可他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是因为他太专注于欣赏宝物了吗?这种情况蔺相如料到了吗?
所以在蔺相如看来,秦王(引说)“果然”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可知秦王并无诚意,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恶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呢?
3、总结学法,自学8~9自然段,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第6自然段,先听课文录音,再找人物言行,然后抓关键词句,最后悟思想品质(板书:听、看、抓、悟)的方法自学课文第8~9自然段,和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你们的发现,完成表格。
⑴ 听第8~9自然段录音
⑵ 自学8~9自然段,完成表格
4、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⑴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交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
① 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
蔺相如这么说是为了什么?(板书:设计取回)
② 朗读训练:蔺相如设计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该怎么说秦王才会相信呢?
指名读——齐读
③ 秦王听蔺相如这么一说,果然中计,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一连串的动词“捧、退、靠、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敏捷。
⑵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① 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引导学生说出秦王理屈,而蔺相如已经看清了秦王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气壮地揭穿骗局。
那蔺相如对秦王说这番话的时候,除了“理直气壮”之外,还包含了怎样的情绪呢?(怒气冲冲、人璧共存亡的胆量、大义凛然)
② 朗读训练:“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
③ 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时,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为什么?
原因: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秦王就范是真。因为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和氏璧被撞碎,这也是蔺相如的机智之处。
果然,秦王中计(引读: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⑶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句式训练:这是一句间接转述句,我们一起来直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话(生齐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肯交出来。”)
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
① 造声势,让其他五国都知道秦王欲向赵国交城换璧;
② 拖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安全地送回赵国。
⑷ 秦王万般无奈,只好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而蔺相如回到宾馆之后,还是觉得秦王绝没有诚意拿城换璧,于是(引读)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板书:完璧归赵)
此处,可以看出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
⑸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赵国,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
此时,情况危急,秦王随时可以给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风度,大大方方,他的胆识实在是让人佩服。
②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自由练说——指名说
③ 归纳:蔺相如对秦王说,假如你有诚意的话就先交城,我们赵国也会马上把和氏璧送过来,不然,就算你杀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被天下人耻笑,原来秦国是这么不讲信用。
④ 朗读训练: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⑤ 蔺相如和秦王据理力争(板书:据理力争),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的送蔺相如回国。
㈣ 朗读描写秦王的三句话
1、朗读训练: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因贪婪而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自由读——指名说(出示)——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
⑴ 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⑵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⑶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2、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引生齐说:侧面描写)。
㈤ 第10自然段
这场斗争的结果如何呢?
(引读)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参照板书,详细复述
1、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而折服,相信同学们也都希望能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条有理地讲给别人听,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试一试。
2、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经过,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步(指板书):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同学们可以根据板书和自己制作的表格,在加上故事的前因後果,自己先试着说说看,自己练完之后,讲给同桌同学听一听。
3、指名说
四、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激发对孔子刻苦好学的学习态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品格产生崇敬之情并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
从文中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读好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
1、生快速回顾课文,完成题目
孔子()岁的时候,从()前往()拜()为师,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了人们的()。
2、师引导生读这一段话,生再次观察课题和这一段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预设:①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②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用﹏勾画出来。
4、出示中心句,生读。
三、品读课文,学习孔子和老子崇高的品行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交流,理解词语(渊博)
问:孔子前往求学的时候,他的学识怎么样?
生交流,理解词语(远近闻名),师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
2、出示第一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年轻、已经、远近闻名、总觉得)感悟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3、师补充:孔子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可他依然坚持求学,说说你心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5、出示中心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生小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孔子崇高的品行,找出精彩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2抽生交流
①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②抓关键词“相距上千里”体会行程之远,抓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体会行程之难。
③出示地图,学生利用地理位置直观感受“行程之远”。
④想象情景,师生对话
师采访:假如你是孔子,会怎么做?
骄阳似火的中午,孔子,你已经汗流浃背,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好吗?
冰天雪地的夜晚,孔子,停一停吧?
……
⑤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以读促悟,感悟孔子“求知若渴”的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⑵学习“师生相见”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在洛阳城外,见到了自己的恩师,出示插图,想象:孔子会对老师说什么?
①师读文,生一边听,一边勾画作者描写孔子的句子。
②抽生交流:
③抓词语“风尘仆仆”了解孔子的外貌,再次体会行程艰难。
④从动作(上前行礼、再次上前行礼)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⑥出示孔子的几句话,从语言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师学法指导(表现人物的品行,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
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师预设师:孔子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是不是就到了学习的尽头了呢?
生:不是
师:你们现在上小学,将来还要上中学,再读大学,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上研究生,就是以后工作了,也还要学习。
师:这就叫“学无止境”师板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3、谈“老子”,感悟老子高尚的品行
⑴生交流“老子”的资料
⑵同桌合作学习,感悟老子的品行
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①边读边画,画出描写老子言行的句子。
②说一说,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对所划句子的理解。
⑶交流老子的品行
从词语“头发胡子全白了”“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体会老子重视人才、谦逊有礼的高尚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⑷角色对话,补充资料(生了解古人自称称名,以示谦虚有礼,对别人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⑸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抽生读、评价(抓关键词:每天、随时,体会孔子求学孜孜不倦,从词语“毫无保留”体会老子的诲人不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四、小结升华
1、出示孔子画像(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然而,人们不仅佩服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高尚的品行。)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论语》的精典句子,学生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2、师生吟诵论语: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从“记忆”这一独 特视角出发来剖析人生与 人性的写法,领悟诗情与哲理
2.诵读及语感的培养
3.借鉴、吸收精美语段
二、重点、难点:
1.精巧的构思,层层深入的写法。
2.比喻、排比的巧妙运用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词语解释:
征兆:事先显露出来的迹象;征候。
匍匐:①以腹贴地前进。②躯体贴地(像虫、蛇、 龟)缓慢爬行。③使自己俯卧。
芥子jiè: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清醇:清澈无杂质。
作孽:做坏事;造孽。
铭记:牢记在心中。
自在:①自由;无拘束。②安闲自得,身心舒畅。③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
狭隘:①狭窄。② (指气量、见识等)狭小。
执拗niù:坚持己见,固执任性。
泯灭:①消灭;消失。 ②[形迹、印象等] 消灭。
冠冕:①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②比喻受人拥戴或出人头地。
真谛: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
(二)作者韩少华:
1933年秋生于北京。中国作协会员。1947年于北京二中就读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毕业后留校任语文教师。在职期间先后于中国人大新闻系旁听和北京电大中文系就读。至六十年代初乃有作品发表,其中《序曲》被认为是其成名作。新时期以来,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报告文学和小说。曾获得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以及散文,讽刺小品、儿童文学和小说等多项创作奖。作品集有《韩少华散文选》、《暖晴》、《碧水悠悠》等。其有些作品已被选入国家正式教材,介绍到海外华人读书界,并译为英、法、日等国家。
(三)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什么是遗忘,众说 纷纭,这是否说明“”、“忘却”的是非曲直没有客观标准?究竟怎样解释最好?
(2)第二部分的4个排比句该如何理解?
(3)第三部分连续使用比喻句,选取“灰烬”“流水”“落花”三个意象,是要表述与有 关的什么道理?有何好处?
(四)艺术特色:
(1)形散神聚,表达迂回曲折。
(2)哲理化情感和情感化哲理相得益彰。
(3)多用排比、比喻,优美的语言和意象,生动的问答形式,使文章生动活泼,又有典雅气象。
(五)小结:
文章到结尾也没有回答什么是,只是把当作了文章线索,为我们论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文章隐含的意图,言在此而已在彼。这就是本文的特别之处:文章不是解答“”的概念,而是在揭示所蕴含的哲理。最后,用一句名言来表达学习本文的感想。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六)仿写训练:
(1)仿写:提炼“是灰烬、是流水、是落花……”段
消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xx年高考第26题: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见,也永远走不到了;
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课外找一篇散文诗,做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面对不同的情况,向别人介绍自己。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自我介绍,有礼貌地提出意见。
教学重难点
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
教学策略
首先利用本单元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自我介绍”这一话题的兴趣,然后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相应调整介绍自己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谈话导入,提出任务。
师导入: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有许多新的收获。如,描写人物,要抓住其语言、动作的特点,我们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和别人初次见面、转学到新学校、应聘校报记者……面对种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自我介绍呢?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课件出示:自我介绍)
2.小组讨论,明确要求。
(1)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试着作自我介绍。介绍前,想一想是要向谁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介绍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师指名读要求。
(3)同桌讨论交流自我介绍时要注意些什么;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自我介绍时,要明白向谁介绍自己,了解介绍自己的目的,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本次口语交际重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讨论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要求,全面互动,能把教师的单向灌输变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按要求去交流。同时,有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目标与要求也落实到了每位同学的心里,使交际活动有所成效。
板块二 选择情境,全班交流
1.引导生明确面对不同的情境,自我介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中创设的情境。
(2)师指四名生分别读一种情境。
(3)明确不同的情境下,自我介绍应该侧重的方面。
①师引导: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场合,我们介绍自己的内容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呢?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②四人小组内互相讨论,相互补充,明确注意事项;师巡视指导。
③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转学到新的学校应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应聘校报记者时,应着重介绍自己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报名参加电视台“我是小歌手”节目,应着重介绍自己在唱歌方面的.特长及取得的成绩;去车站接不认识你的客人时,应该着重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使别人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你。
2.生选择情境,小组内交流,互说互评。其余同学认真倾听,适时补充,提出建议。
3.示例:
大家好,我叫×××,之前在××学校读书。因为爸爸妈妈工作调动,所以转学到了这里。我性格活泼,平时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游戏;我有很多爱好,如打篮球、看电影、唱歌等,真诚地希望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我对人友善,也很温柔,希望在这里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更愉快地学习。
4.师生共评:评一评上台交流的同学在自我介绍时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说得更清楚,提出建议。
5.第二次全班交流,要求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改正不足。
6.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1)师引导:在今天的交流中,你最欣赏谁的自我介绍?请你根据他选择的情境的特点,给他评个奖。(建议学生设计小小歌手奖、优秀小记者奖、最佳新人奖等)
(2)生评议。
7.四人小组内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交流,争取做得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创意的火花需要教师去点燃。在课堂结束之际进行评奖活动,既是对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一次总结评比,也是再次燃起学生创意的火花,让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评价的契机。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设立对应的奖项,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又一次考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的学习是语言的习得与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注重“体验”二字,重点把握: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揣摩、比较、运用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口语交际”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说”的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强调说出浓浓的“交际味”,同时兼顾“听”的能力的培养与“听”的习惯的养成。
正确处理好语言发展与知识获得、综合性能力发展的关系。在“口语交际”的学习中,重点应该是发展语言,同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情境运用不同方式介绍自己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7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
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四、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五、小结全文: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六、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同桌对读生字词。
⑵ 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⑴ 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 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 读后提问。
③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
④ 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
⑵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 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 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⑴ 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⑵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⑶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⑴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⑵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⑶ 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园地》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