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8 09:29:2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7篇(优秀)

语文教案 篇1

  基本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3月26日

  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富兰克林解开)

  1、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2、背诵老师引读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4、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不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从整体上了解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运用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本领

  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进行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4、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相机讨论、指导朗读。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6、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7、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1、学生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有关语句,不理解地方做上记号。

  2、观看动画,理解课文。

  3、讨论理解同学当中不理解的地方,深入理解课文。

  4、体会富兰克林在实验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对照图片练习复述课文。

  学习这一重点小节,以读懂课文、朗读课文、体会思想、复述课文贯穿,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复述是课文后的要求,即是编者的意图,一改通过文字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而是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并辅之以多幅图片指导学生复述。

  学习第5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板书:证实推测)

  2、联系上下文想想看,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相机板书:震惊世界)

  1、知道实验的结论。

  2、说说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

  通过想象,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风筝实验”对当时影响以及富兰克林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1、齐读第6自然段。

  2、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意思,感悟富兰克林在科学上的不懈精神。对照板书总结课文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和其它发明创造。

  2、课外完成作业。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

  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

  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

  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三课时

  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

  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懦弱—勇敢丑陋—美丽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

  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

  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四、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五、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 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习“例文”《摘茄子》,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懂得怎样记一次劳动。

  2阅读“习作要点讨论”,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

  3能仿照“例文”写一记一次劳动的习作,做到把劳动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劳动经过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

  把劳动的过程写具体。

  三。教学难点:

  写亲身经历,并写具体、充实。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其中书面习作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参加一次劳动。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出示例文,这是一位农村同学写的记述摘茄子劳动过程的。

  2.自读例文,你知道些什么?想想小作者是怎样写的`?

  :写劳动要交代劳动的时间、地点、人物。

  3.再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的?每一节都写了什么?

  :按照顺序把摘茄子的经过分成四步来写:茄子的长势——爷爷教“我”摘茄子——“我”学着摘茄子——摘完茄子,每一步都写得较为细致,这样就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了。

  4.教授方法:要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要抓住劳动过程的几个要点,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进行叙述,同时要注意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写具体。

  5。模仿例文,运用写法。

  (1)你参加过哪些劳动?可以是农活、家务活、自我服务劳动、在校的集体劳动等。

  (2)口述劳动的经过,要求把劳动的经过分成几个要点进行叙述。

  (3)同桌互说交流。

  (4)指名口述,集体评议。

  (5)指导写稿,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7摘茄子

  茄子的长势——爷爷教“我”摘茄子——“我”学着摘茄子——摘完茄子

  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板书: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

  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2、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3、写完之后读给同学听。

  教学重点:

  1、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2、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教学难点:

  能够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刘新同学喜欢踢足球、李晓华爱好汽车、王思宇喜欢异想天开。他们都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学习例文:

  1、自读3段话,了解意思。

  2、你对哪段话感兴趣,先读一读,再说说它是围绕哪个意思写的,通过哪几个事例把第一句话的意思写具体的。

  (喜欢哪段话就读哪段话。以第1段话为例来介绍这段话是围绕我非常喜欢踢足球来写的。通过两个事例把这个意思写具体的。)

  3、说说这3段话的写法。(先介绍自己有什么爱好或特长,再用具体事例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三、指导习作:

  1、想想你自己有什么爱好或特长,有什么事实来说明。(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特长)

  2、在小组里说一说。

  3、试着写一写,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一改。(自读自改。)

  4、选择有代表性的.,在班内读一读,讨论如何改进。

  5、在小组里读一读,请大家帮助修改。(集体评改。)

  四、课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并练习了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五、作业:把自己写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请家长提出修改建议。

  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对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的习作进行评改,使学生能围绕一个意思写话,并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教学重点:

  对习作进行评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

  教学准备:

  优秀段落5,待改段落1。

  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品:

  1、挑选几份写得好的段落请作者读听。

  2、大家评议这些段落写得怎么样,好在哪。(评议:能围绕一个意思写话,并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二、集体共同修改一段话:出示这段话,请大家自读并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1、不能围绕一个意思写话。

  2、意思写得不具体。

  3、意思表达不清楚。

  4、有错别字和病句。

  三、自己修改习作。

  四、作业: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语文园地》教案02-26